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一 应试提分策略 一 选择题解题技巧 四 代入法课件

合集下载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考前增分策略题型一选择题的7个常用解题技法学案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考前增分策略题型一选择题的7个常用解题技法学案

题型一选择题的7个常用解题技法方法一利用辅助图像1. 方法概述将解题的思考过程用简单图示表现出来的方法,就是图解法。

图解法的突出特点是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降低思考的强度和难度,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还能避免因思维不严密造成的失分。

在解答地理事物时空分布规律、地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这种方法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2. 增分策略利用图解法解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思维模板:(1) 绘图法【典题试做1】当北京时间为4月1日4时30分时,全球仍处于3月31日的地区占全球的()A. 1/2 以上B.1/2 以下C.1/2D.3/4解析本题看似简单,但非常容易出错,如果将其转换为图像的形式,则直观得多,我们可借助下面的简图进行分析:用严屮东 imp当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4月1日4时30分时,向西的东七区、东六区、东五区、东四区分别是4月1日的3时30分、2时30分、1时30分、0时30分,东三区则为3月31日23时30分。

图中箭头处为3月31日和4月1日的分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的0时线,由该箭头向东至180°经线的区域都是4月1日,而箭头以西的范围都是3月31日。

选Ao答案A【方法归纳】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绘图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

绘图法能将试题中一些抽象的文字叙述、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用简单的图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考生的解题效率。

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据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像的特征,得出结论。

(2) 辅助线法【典题试做2】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

下图为我国某大湖东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

读图完成(1)〜⑵题。

(1)形成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环流的根本原因是()A. 湖、岸地形高低差异B.湖、岸热力性质差异C.湖、岸太阳辐射差异D.湖、岸植被类型差异⑵图示地区局部环流最明显的时间最可能是()A.夏季白天B.夏季晚上C.冬季白天D.冬季晚上解析解答本题时可以根据图示信息偏西风和偏东风,在原图上添加辅助线画出湖泊与湖岸之间的局部环流(如下图),以帮助理解。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一 应试提分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一 应试提分

(2015·四川卷)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 “蓉欧快铁”运行线路图(图Ⅰ);甲区域等高线地形 图(图Ⅱ)。
据图Ⅱ,描述图Ⅰ中甲区域的地形特征。
[思维建模] 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见下图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
[答案] 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分布在西南(南)部和东北(北) 部,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势起伏大,西南(南)高,东北(北) 低。
[答题模板]

三 部
考前 30 天




应试提分策略


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模板一
特征描述类综合题
题型解读: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 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 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正确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是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前提。平 时只有善于积累,明确把握各个地理事物的特征表现,才能为正 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奠定良好基础。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气候、河流、 湖泊、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 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 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
简洁、准确描述(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避免口语化)
[解析] 地形特征从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起伏及海拔高低 等角度回答即可。

[高考总复习资料]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一 应试提分策略 一 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 图角法增分

[高考总复习资料]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一 应试提分策略 一 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 图角法增分

图角法增分再练下图为以O点为中心的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一部分。

a、b为等太阳高度线,OP为经线圈,P点是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

此时,北京时间为12∶40,Q点的太阳高度为7°。

据此回答1~2题。

1.Q点的地理坐标是( )A.(68°N,70°W) B.(82°N,110°E)C.(68°N,110°E) D.(82°N,70°W)[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此时O点为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15°N,P点为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则P点位于75°N,太阳高度为0°,P、Q两地的纬度之差等于两地太阳高度之差,故Q点的纬度为82°N。

P、Q应与O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且位于极点两侧,如右图所示。

此时北京时间为12∶40,PQ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则该经线为70°W。

[答案] D2.若该图所示半球此日后昼长渐长,则此时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地中海气候区均处于雨季B.华北农民正忙于播种小麦C.非洲热带草原的动物向北方迁移D.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正忙于剪羊毛[解析]此日后北半球昼长渐长,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继续向北移动,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正值雨季,A错误;华北平原小麦播种在秋季,B错误;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正忙于播种小麦,D错误;此时非洲热带草原的动物向北方迁移,C项正确。

[答案] C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就相同海拔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 )A.大体相等 B.北坡较多C.南坡较多 D.难以判断[解析]年降水量的判断方法如下图所示,同为3000米高度的A、B两点,对应的年降水量分别自A、B两点作垂线,与降水量线交于两点,即C、D两点,然后找到其对应的降水量,即C约为600毫米,D约为400毫米,可知同一海拔,南坡降水量小于北坡。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一 应试提分策略 二 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五 对策措施类综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一 应试提分策略 二 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五 对策措施类综

对策措施类综合题增分再练1.(2014·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

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根据图文材料可以看出,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地处北半球,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沿岸沙洲受加那利寒流影响较大。

(1)富塔贾隆高原降水量大,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故被称为“西非水塔”。

(2)加那利寒流使河流携带的泥沙向南流动,造成沙洲的狭长分布。

圣路易港是以河港形式出现的海港,所以泥沙淤积不利于通航。

(3)从图中可看出,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沙漠和时令河较多,所以要发展农业生产,合理分配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短缺是关键。

[答案](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3)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2.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水土资源的空间匹配格局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匹配状况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000年以来,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整体表现出“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欠缺”的态势,并且其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已非惯称的“水土资源丰富和匹配”。

材料二下图为2008年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示意图和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分布图。

(1)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结合所学知识,从气候、土壤层简析三江平原沼泽的形成原因。

高考地理第三部分考前30天专题一应试提分策略二非选择题答题模板四比较类综合题

高考地理第三部分考前30天专题一应试提分策略二非选择题答题模板四比较类综合题
,共十二页。
(2015·四川卷)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 “蓉欧快铁”货运直达列车于 2013 年 4 月 26 日开始 运行。“快铁”线路西端的欧洲中部地区有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 区,钢铁、汽车制造工业历史悠久;东端的成都平原地区有国家 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工业、汽车产业发展较快。两端广 阔的货物集散区域经济互补性强。 川企产品利用“蓉欧快铁”出口,请分别指出其相对航空运 输、海洋运输的突出优点。
12/7/2021
第七页,共十二页。
[解析] 注意审题:本题实际上是问铁路运输相对航空运输、 海洋运输的优点;从交通方式主要特点(运费、运量、运速等角度) 比较即可。
[答案] 比航空运输运费低,运量大;比海洋运输时间短。
12/7/2021
第八页,共十二页。
[答题模板]
12/7/2021
第九页,共十二页。

三 部
考前 30 天

12/7/2021
第一页,共十二页。


应试提分策略

12/7/2021
第二页,共十二页。

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12/7/2021
第三页,共十二页。
模板四
比较类综合题
12/7/2021
第四页,共十二页。
题型解读: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 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比较型综 合题往往给出大量的材料,把两片区域或两种事物、现象等进行 对比,分析其共同和不同的特点。高考题中比较型试题的设问方 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 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与类 型的差异等。
12/7/2021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考前增分策略1 选择题分类解答策略课件 (1)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考前增分策略1 选择题分类解答策略课件 (1)

2.思:“搜肠刮肚”——仔细斟酌,认真筛选 筛选是指依据题干的要求,从选项与题干的关系上对备选项进行 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一般 来说,可以有这样三次筛选。 (1)第一次筛选,即“排错项”,在审清选项的基础上,排除有知识性 错误、观点错误的选项。 (2)第二次筛选,即“排异项”,常针对有多项条件限制的题型,虽然 选项观点或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限制性条件无关。 (3)第三次筛选,即“选最符合题意项”,当一个小题出现两项或两 项以上与题干有关联的选项时,我们就要以题干的限制性条件为准 绳,逐一分析选项,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即“最符合题意”的 选项,排除其余相关但不相符的选项。
24
解答策略(1)解答因果型选择题要注意:①认清题干和选项能否构 成因果关系;②分清题目考查的是“因”还是“果”,防止倒“果”为“因”; ③有三种情形的备选项是不能入选的,即答非所问者,与题干规定 重复或变相重复者,因果颠倒者。
(2)常用方法: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事物或现象之间因果联 系的复杂性,会出现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等不同情况,所以应按照 题目的指向性,把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 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区分开来。②抓住关键 信息,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推理和判断, 找出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或层次关系,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21
解析: 第(1)题,考查以资源为原料加工工业的区位条件。当地为大 别山区,优势资源主要是农产品,易腐烂变质不适宜远距离运输,该 类加工工业多为原料导向型,主要考虑资源的品质、产量及劳动力。 与县城相比,集镇基础设施、资金及消费市场较弱,而丰富廉价的 劳动力则更有优势。第(2)题,考查城市的服务功能。据材料信息, 该县的农民有多种类型。针对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可采取 “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从事商业活动的农民住在集镇,种 田农民住在村,留守子女可安排集中住校。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一 应试提分策略 一 选择题解题技巧 二 排除、优选法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一 应试提分策略 一 选择题解题技巧 二 排除、优选法

(1)影响该市跨区(县)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中心城区的旧城改造 B.郊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C.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 D.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2)该市跨区(县)人口迁移可能促使( ) A.全市总人口减少 B.近郊区人口密度减小 C.远郊区人口密度增加 D.城边缘区人口分布不均衡
[获取信息] 从图中获取信息:
(1)形成图中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在同一天出现三种季节的主
要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地形地貌差异
C.各地纬度差异
D.各地经度差异
(2)此时从西南地区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的降水,其原
因最可能是(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B.受锋面活动的影响
C.受山地影响
D.受台风登陆影响
[获取信息] (1)从文字中获取信息:“连续 5 天平均气温低 于 10℃则为冬季,高于 22℃为夏季,10°~22°为春秋两季”说明 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
[解析] (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影响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城市内部人口向周边地区迁移,原因可能是郊区经济的持续增 长、中心城区的旧城改造、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所以选 C。(2)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城市内人口流动图中可见从中心城区向城边 缘区迁入大于迁出,中心城区到近郊区、城边缘区到近郊区迁出 大于迁入,城市中心、城边缘区、近郊区都有内部迁移,远郊区 迁入小于迁出。迁移是市内的,全市总人口没有减少,A 错;近
[答案] (1)C (2)B
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解答选择题 时,第一步就要明确题干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题目的指向,即到 底是考查什么知识点,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 排除时才更有针对性。
(2)排正法
(2015·湖南长沙模拟)下图为某市市内跨区(县)人口迁移流 动分布示意图(箭头粗细表示迁移量大小)。读图完成(1)~(2)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一 应试提分策略 一 选择题解题技巧 四 代入法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30天 专题一 应试提分策略 一 选择题解题技巧 四 代入法


考前 30 天




应试提分策略


选择题解题技巧
技巧四
代入法
所谓“代入法”,就是把选项内容分别代入题干,或把题干 内容代入各个选项,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 地理计算类和关联型选择题,往往从题干中推理出答案比较困 难,这时就可以采用代入法。
(1)代入验证法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a 为纬线,c 为经线,b 为
C.南侧可种植橡胶,北侧农作物一年两熟
D.南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北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

[获取信息] 从图中获取信息:
A.50°N C.41°N
B.53°N D.47°N
[获取信息] 从文字中获取信息:由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和乙 地正午太阳高度值可计算出二地的纬度差。若夏至日乙地正午太 阳高度为 66°26′,则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72°26′。
[解析] 根据同一天在甲地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 29°,在乙地 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 23°可知,两地的纬度差为 6°。根据夏至日 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66°26′,可算出夏至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 为 72°26′。这里可采用代入验证法,将各选项纬度代入正午太 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φ-δ|进行验证:A 项 H=90°-|50°- 23°26′|=63°26′,B 项 H=90°-|53°-23°26′|=60°26′,C 项 H=90°-|41°-23°26′|=72°26′,D 项 H=90°-|47°- 23°26′|=66°26′。选 C。
(3)跨题代入法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纬度可能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C
代入验证法是解答地理选择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做题时, 可以选择比较特殊、自身特点非常明显的选项代入题干,检验选 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如果不符合题干要求,则排除这个选项。 依此类推,逐一进行排除,最终确定正确选项。如一些计算类选 择题有时直接解答比较麻烦,就可以采用代入验证法,即将四个 选项代入题目逐一验证,最后得出答案。
[答案] (1)B (2)A
有些选择题,尤其是关于地理关联图的选择题,常常提供 几个选项,要求同学们将各选项内容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此时, 我们可运用尝试填图法解题。解题时,一般将几个选项分别代入 图中进行逐一分析、验证,最后确定符合逻辑关系的选项为正确 选项。
Hale Waihona Puke 具体做法:(1)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中的信息,把握关 联图示意的主题;(2)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 程;(3)分析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 系;(4)将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 速问题的解决;(5)将难以确定的地理事物尝试代入框中,进行逻 辑分析;(6)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理顺,以弥补 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填图的正确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获取信息] 从文字中获取信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
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可知该岩石属于岩浆岩,且有岩浆
侵入活动。
[解析] 第(1)题,“巨蟒”是巨型花岗岩石柱,属于侵入型 岩浆岩。将侵入型岩浆岩代入框图中进行验证:若甲为岩浆岩, 则乙、丙为岩浆,显然错误(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若乙为岩 浆岩,则丁为岩浆,甲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正确。若该结果 还是错误的,可以继续代入进行验证。第(2)题,将四个地质作用 进行一一验证: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①正确;巨 蟒出山受到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即受到外力作用,③正确;侵 入型岩浆岩只有在上升过程中才能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作用,② 正确;火山喷发形成的是喷出型岩浆岩,④错误。
(3)跨题代入法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纬度可能是
() A. 5°N
B.25°N
C.35°N
D.45°N
(2)关于该山地南北两侧地理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区
B.南侧年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上,北侧河流有结冰现象
(2)尝试填图法
下面下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 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左图为地壳 物质循环示意图。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左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有( )
①岩浆侵入 ②地壳运动 ③外力作用 ④火山喷发

三 部
考前 30 天



应试提分策略


选择题解题技巧
技巧四
代入法
所谓“代入法”,就是把选项内容分别代入题干,或把题干 内容代入各个选项,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 地理计算类和关联型选择题,往往从题干中推理出答案比较困 难,这时就可以采用代入法。
(1)代入验证法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a 为纬线,c 为经线,b 为
A.50°N C.41°N
B.53°N D.47°N
[获取信息] 从文字中获取信息:由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和乙 地正午太阳高度值可计算出二地的纬度差。若夏至日乙地正午太 阳高度为 66°26′,则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72°26′。
[解析] 根据同一天在甲地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 29°,在乙地 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 23°可知,两地的纬度差为 6°。根据夏至日 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66°26′,可算出夏至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 为 72°26′。这里可采用代入验证法,将各选项纬度代入正午太 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φ-δ|进行验证:A 项 H=90°-|50°- 23°26′|=63°26′,B 项 H=90°-|53°-23°26′|=60°26′,C 项 H=90°-|41°-23°26′|=72°26′,D 项 H=90°-|47°- 23°26′|=66°26′。选 C。
晨昏线,甲、乙两点是晨昏线 b 与 a、c 的交点。冬半年的某一 天,两个地理研究小组分别在甲、乙两地进行正午太阳高度的观 测。甲地在北京时间 12∶12 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 29°,乙地在北 京时间 12∶04 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 23°。若夏至日乙地正午太阳 高度为 66°26′,则甲地纬度可能为( )
C.南侧可种植橡胶,北侧农作物一年两熟
D.南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北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

[获取信息] 从图中获取信息: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