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表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农业区位选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定期组织课堂讨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
5.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到地理学习中。
3.案例教学:以实际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二)媒体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1.地图: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
2.图表:用柱状图、折线图等展示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便于学生分析数据;
3.多媒体课件:展示案例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案例教学。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在学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为今后学习农业地理和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把握学习重点。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农业区位因素一自然因素(气候)
光照强、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你能说出从南到北我国农作物种类和熟制的变化吗?
农业区位因素一自然因素(气候)
温度带和气候区
范围
≧10°C积温
作物数制
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实施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灌溉技术的发展使千早地区也能栽培农作物。
交通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智利车厘子
澳大利亚安格斯牛肉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区位的变化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
地域性
季节性
周期性
地域性
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俗和政策差别很大,都会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季节性、周期性
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某些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有关,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主要分布: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亚沿海平原、朝鲜半岛沿海平原、印度恒河平原及沿海平原、日本沿海平原等地。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亚洲地形图
亚洲水稻分布
平原丘陵地区,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亚洲水稻分布
农业区位因素:由于气候、地形、劳动力、市场等差异显著的因素,导致农业生产所选择的对象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从而影响了某地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学案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学案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习目标:1、说出水圈内的各种水体类型的数量和分布,知道淡水有限性,增强合理用水的意识.2、能够说出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水体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解.3、掌握水循环的概念、领域、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
自学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自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自学自测题目。
3、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Ⅰ.教材助读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态、态和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①气态水数量最,但分布最。
②液态水数量最,分布。
③固态水仅在、或条件下才能存在。
2、陆地水体类型:①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水、水和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②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包括水、水、水、水、水、水等,水量只占全球水储量的3.47% ,但是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巨大,它供应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③在地球淡水中,是主体,全球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2/3,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3、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补充案例1:补给关系为: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河水案例2:黄河下游河床底部高出两侧地面,形成“地上河”——补给关系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的过程。
2、水循环类型:①海陆间大循环:由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陆地上的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最后由江河汇集返回大海,完成海陆间大循环。
意义: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
②陆地循环(内陆循环):陆地水蒸发或植物蒸腾、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降水。
意义:对水资源更新有一定作用,但补给陆地上水体的水量。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教学设计(一课时)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二)课标解读行为条件“结合实例”既体现了“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案例解决现实地理问题,又呈现了“教学方法”可以从生活情境入手选择适合的案例归纳总结各种区位因素。
行为动词是“说明”,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案例或现实生活中有关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问题,并且能够独立地设计科学的地理调查方案。
认知内容是“服务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是指影响服务业分布的因素,将区位因素分析与具体区域的区位条件相结合,有助于理解服务业区位因素的时空变化规律。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工业、农业区位因素之后。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工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显而易见,工农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将服务业放在工农业之后具有合理性。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服务业的区位因素,论述了服务业的概念和分类,并举例阐释了服务业区位因素。
第二部分是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相较于工农业,服务业与人类生活联系密切,其发展与经济水平成正相关,可见其重要性。
中学生对于工农业缺少直观的认识,接触较少,而服务业尤其是餐饮、零售等,贴近实际生活,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服务业区位的选择是区域认知的重要内容,可以分析某区域内的影响因素,均衡布局生产力,择优选址,促进服务业合理布局,保证区域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也能够根据材料提取地理信息,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该学段学生同时具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
通过农业、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对区位分析步骤有所了解。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3.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会导致价格上涨,价格的上涨又会刺激人们扩大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价格的下降又会刺激人们缩小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2)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比如通过温室大棚的建设来调节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可以扩大农作物种植的时空范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干旱地区也能栽培农作物。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可以使得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导致市场上能买到产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
也因此形成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6.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1)主要因素:指某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中重要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限制因素:指影响农业的不利因素中最严重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影响农业的有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水稻种植业的水源因素。
3.1.1农业区位因素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4.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如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为学生提供几个实际的农业区位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案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分、市场需求、交通、政策等。
2.能够分析不同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理解农业生产如何适应并改变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工具,如遥感、GIS等,对农业区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
3.1.1农业区位因素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案例背景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1农业区位因素”一节,是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关键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探讨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旨在让学生掌握农业生产如何适应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受市场需求、交通、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本教学案例将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合具体农业生产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机制。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密切联系,以及农业生产如何适应并改变着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
在案例的选择上,将侧重于选取地域特色鲜明、学生感兴趣的农业区位实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业、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通过引入真实的农业生产问题和案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
2019统编部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等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目录1.1《人口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
3.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
4.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联系的观点。
2.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节假日出游时,是否遇到过人山人海排队等候进入景区的现象?你们在超市购物时,是否为排队等候结账而心烦意乱?你们是否见过宽阔的马路因交通堵塞变成了巨大的露天“停车场”?讲授新知: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教师课件投影“世界人口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纬度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范围?导致世界人口这样分布的原因有哪些?然后师生共同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
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3)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2019高中地理 全一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全一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并能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_________________。
4.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_因素。
5.读教材P55图3.3“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有哪些?除图中列出的因素外,你还能想到哪些?
6.判断影响下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在干旱环境下发展灌溉农业。
()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
()
我国南方地区被称为“茶的故乡”。
()
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那就是“订单农业”。
()乳畜业、花卉种植、蔬菜种植、禽蛋养殖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
7.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人文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该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_______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_______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_______的发展变化。
2._______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3.______________的改善和农产品_______、_______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三、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
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__________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__________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__________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__________的限制。
4. 城镇化的推进使得__________大量减少,同时__________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__________的农作物生产。
5.江浙地区__________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因此需要耗用大量劳动力的传统桑蚕业逐渐萎缩,而广西则利用__________优越、______________且_______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桑蚕业。
6.拉萨蔡公堂乡的冬暖式大棚是该市蔬菜的供应地,海南是全国的蔬菜基地。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海南岛与拉萨相比,蔬菜生产具有哪些自然条件上的优势?拉萨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发展蔬菜生产的?
(2)塑料大棚主要改变农业生产的什么条件?试分析拉萨发展塑料大棚的有利条件。
【随堂小测】
1.下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市郊区农业变化大趋势的是()。
2.该城市郊区出现蔬菜-稻米-柑橘种植的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A.自然条件B.交通条件C.土地价格D.劳力价格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沿海地区1981~2005年农业产值结构变化。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1981~2005年该地区农业产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植业产值持续下降B.畜牧业比重变化最大
C.渔业产值增加最少D.农业产值结构逐步优化
4.导致该地区农业产值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技术C.市场D.交通
下面是油菜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图。
读图,回答5~6题。
5.产生图中所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B.热量C.水源
D.土壤
6.a地种植的油菜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A.水源充足B.土壤肥沃C.地势平坦
D.热量条件好
7.读下图,该镇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五种农业,请在A、B、C、D、E五个区位安排这五种农业,并说明理由。
(1)A: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
(2)B: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
(3)C: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
(4)D: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
(5)E: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