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反面形象的意义
探究《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

探究《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以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清代封建社会的复杂面貌,并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传达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本文将探究《红楼梦》中部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以及他们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1. 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被描绘为一个聪明、敏感而又情感丰富的人物。
他早年生活在荣府,受到封建家族伦常观念束缚,但同时也具有对囚禁自由和追求真善美的矛盾心态。
贾宝玉代表了华贵家族中被压抑的个体,他通过与其他女性角色(如林黛玉、薛宝钗)之间情感纠结展现出对封建伦理道德制约下个体心灵追求解放的呼唤。
2. 林黛玉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她被塑造成一个才情出众、敏感而又忧郁的女子形象。
林黛玉是个具有独立思想和反叛精神的人物,她对封建家族体制和传统约束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她通过与贾宝玉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在贾府中的处境不安等展现了对女性地位和自由问题的关切,从而呼唤社会对女性权利和地位进行思考。
3. 史湘云史湘云是《红楼梦》中一位代表鲜活少女形象的角色。
她活泼开朗,机智聪明,并且比较直率坦诚。
史湘云所代表的少女形象显示了清代封建家庭中青春期女孩们充满朝气的一面。
通过她与其他角色之间恶作剧般的互动以及对旧礼教和死板规矩缺乏认同感的态度,史湘云反映了年轻一代在传统观念下寻求自我价值和自由发展的渴望。
4. 薛宝钗薛宝钗是贾府中另一位重要的角色,她被塑造成一个贞淑端庄、温柔体贴的女性形象。
薛宝钗的婚姻观念和对家族规矩的遵守代表了封建伦常道德中的传统价值观。
她与林黛玉形成鲜明对比,传达了封建礼教下女性行为准则的多样性,同时也暗示出在社会风气压力下保持个人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所面临的挑战。
社会意义总结《红楼梦》通过以上人物形象以及其他众多角色展示了清代封建社会内部的阶级、性别等不同身份与地位。
这些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固有制度所限制和限定个体发展和自由意志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红楼梦》中的男性形象分析及其社会意义

红楼梦中的男性形象分析及其社会意义1. 引言《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描绘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衰落。
在小说中,女性形象一直被广泛关注和讨论,但对于男性角色的深入分析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们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2. 宝玉:多情的闲散公子宝玉是小说中最重要、最具争议性的男性角色之一。
他被描绘为一个多情而闲散的公子,并与贾母、林黛玉等女性产生复杂而纠缠不清的感情关系。
宝玉通过自身经历展示了封建社会中男性身份与情感困境之间的矛盾。
3. 贾政:典型封建家长模样贾政是贾府家族的家长,他代表着封建社会中家族制度和权威。
作为一个权势滔天、重视传承血脉世代相承的家长,贾政在诸多抉择中展现了自己的固执和保守,同时必须应对封建礼教带来的道德和伦理困境。
4. 贾宝玉与贾政:代际关系的冲突宝玉与贾政是《红楼梦》中一个显著的父子关系。
他们之间的冲突源于两代人在家族观念、封建礼教等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研究宝玉和贾政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封建社会代际交替所带来的社会变革。
5. 秋桐、袭人等仆从形象除了贾府内部的男性角色外,《红楼梦》中还有许多仆从形象值得研究。
秋桐、袭人等仆人通过对贾府生活和家族内部事务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府邸结构,并暗示了家族权利运作背后隐藏的阶级和等级制度。
6. 结论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各个男性角色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形象与封建社会背景之间的互动。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和塑造,作家曹雪芹传达了许多有关爱情、家族、传统以及社会演变等方面的社会意义。
注意:以上内容为人工智能根据主题编写的,仅供参考。
如需进一步使用,请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
对《红楼梦》中晴雯和袭人的浅析

对《红楼梦》中晴雯和袭人的浅析曹公笔下的《红楼梦》,最常见的写作手法,就是对比;无论是悲与喜的对比,还是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比,更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感。
比如,刘姥姥与贾雨村。
同样是出身贫寒的两个人,然而,在他们身上,却折射出了强烈的人性对比;知恩图报的刘姥姥,因为贾府的救济,而知恩图报,最终,甚至不惜卖房卖地,也要拯救出流落烟花巷的巧姐。
然而,原本由甄资助的,在高中为官后,完全忘记了这份恩情。
面对甄留下的独生女,他选择了无视她的利益。
同样,面对贾政的提拔,最后被贾府抢了,不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
这样的反差其实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即使是几百年后的今天,也还是有些忘恩负义。
同样,在怡红院中,袭人、晴雯这两个姐妹花,也存在着的对比。
一个是什么都不做;一个是什么都做。
【一】什么都不做的晴雯。
在《红楼梦》中,晴雯是一个孤儿,或者准确的说,她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女孩;最初在赖嬷嬷家当丫鬟,后来,因为赖嬷嬷常常带她进入贾府,被贾母看中,因而成为了贾母身边的丫鬟。
长得漂亮,能说会道,又会针线,贾母有心把她培养成宝玉的姨太太。
所以,她与袭人,同样是贾母派给宝玉的丫鬟,然袭人的月钱,依然是由贾母所发;如此的用意,再明白不过。
然而,因为有着贾母的维护;因为有着一手好牌。
因此,晴雯选择了什么都不做。
宝钗曾经讽刺过小红,但是她眼睛睁得大大的,心里空空的。
其实这句话也适合晴雯。
她傲慢,自大,不在乎同事之间的关系,让她一点一点被这个群体孤立。
正如,贾赦讨要鸳鸯时,平儿、袭人、鸳鸯三人聊天;鸳鸯便提到了,她们几个要好的姐妹:紫鹃、玉钏、翠缕、茜雪、彩霞、可儿;然而,让人很意外的是,偏偏那么优秀的晴雯,没能进入她们这个顶层丫鬟之间的圈子。
晴雯为何没能融入她们的圈子?本质上是因为她以自己为荣。
她一直以为只要得到了贾母的认可就什么都得到了,所以什么都没做。
明明有一手好的针线活,但袭人让她做,她就是不愿意。
作为宝玉身边的大丫鬟,明明她有许多接近王夫人、在王夫人面前表现的机会,但是她,就是没有付出行动;秋纹因为为宝玉给王夫人送花,因此得到了她的一顿赞美,还给了她几套旧的衣裳;然而,晴雯听了后,一脸的不屑一顾,完全看不上,由王夫人所赐的这些东西。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精心描绘和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与人性特征。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1. 贾宝玉:多重性格与世俗约束下的自我追求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角之一,他具有复杂多变的性格。
虽然出身高贵,但他内心深处常常感到孤独和无望。
贾宝玉对美有极高的欣赏和追求,并通过诗词、音乐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然而,他也受制于封建礼教和族规族矩的束缚,最终无法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
贾宝玉形象塑造提醒读者思考现实社会下个体与传统礼教之间的矛盾。
他表现出了对自由、真实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暴露了封建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限制和束缚。
通过贾宝玉这个形象,作者试图传达出个体在世俗约束下,往往难以实现内心渴望与追求的深沉主题。
2. 林黛玉:艺术才华与苦命女子形象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她是一个天赋异禀、聪明绝顶、富有艺术才华的女子。
然而,命运不公使得她成为了红楼大观园里最为悲惨的角色之一。
林黛玉一直被视作反叛者和异类,她无法将自己完全融入传统封建家庭和社会。
林黛玉形象塑造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身份与地位的限制以及对早期婚姻压力和道德价值观的抵抗。
通过刻画林黛玉这样一个矛盾复杂但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追求真实爱情的女性形象,作者传达了对女性自由成长和追求艺术天赋的呼吁。
3. 薛宝钗:世俗权谋与社会适应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她是一个聪明、灵巧且懂得世故之道的女子,能够成功地在官场和家庭中生存和出类拔萃。
薛宝钗凭借她的机智和才智,在《红楼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薛宝钗形象塑造呈现了一个能够巧妙应对复杂社会关系、善于权谋和过人处事能力的女性形象。
她代表了社会摆脱束缚并积极适应并利用其规则的一种努力,通过这个形象,作者试图探索中国封建社会下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寻找自由与独立的可能性。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剖析与人生启示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剖析与人生启示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展现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宫廷家族,以及家族成员之间错综纷杂的关系。
在这个虚构又真实的世界中,作者曹雪芹通过众多鲜活形象的人物,深入剖析了人性、情感和社会现实等诸多主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聚焦于《红楼梦》中几个重要人物形象的剖析,并从他们的故事中发掘出其中蕴含的人生启示。
首先,我们将分别深入探讨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三位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角色。
然后,我们将从他们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启发,总结出三点重要的人生启示:追求真正的幸福、真情真意的重要性以及唯美与现实之间所产生冲突。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并陈述对《红楼梦》的评价以及一些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剖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和人性追求的思考。
通过深入分析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三个角色,我们将揭示他们独特的性格、命运和处境,并从中发现与读者生活息息相关的启示。
同时,通过对整个小说的评价和思考,我们希望提升读者对于《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的认识和理解。
2.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剖析:2.1 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贾府的少爷,也是故事中的男主角。
作为一个典型的富家公子,贾宝玉具有高贵出众的外貌和聪明机智的头脑。
然而,他同时也有着情感丰富、多变复杂的一面。
贾宝玉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倾心于诗词文学和艺术,并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对美色十分迷恋,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女子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然而,尽管贾宝玉具备优秀品质,但他却深陷在纷繁琐碎的封建礼教之中。
他身不由己地成为了权力斗争和阴谋算计背后无辜牺牲者的代表。
因此,通过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封建社会庸俗虚伪的讽刺和批判。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分析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1. 贾宝玉:隐喻人性的复杂性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他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
作为贾府的瑰宝,他被誉为“荣府第一闺秀”,代表了人性情感和欲望之间的冲突与挣扎。
他既具有深厚的感情,又常常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
贾宝玉在小说中象征着人类内心的矛盾和不完美之处。
2. 薛宝钗:标志着传统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冲突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子形象,在家族中地位崇高,品行端庄。
她以她纯洁无瑕而享有盛名。
然而,当她进入大观园这个现实社会时,她逐渐被迫放弃自己原本坚持的道德准则,仅为家族利益妥协,并成为其他角色感情纠葛中唯一幸福的人。
3. 林黛玉:自由思想与社会束缚的对立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富有争议的角色之一。
她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拥有非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林黛玉通常被视为自由、独立和坚定的象征,但她面临来自家族和社会的束缚和排斥,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4. 贾母:代表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贾母是贾府的家长,同时也是重要人物之一。
作为代表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象征,贾母注重家族荣誉、尊卑礼仪以及子孙后代。
她在小说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保持着传统文化及家庭秩序,并努力维系着贾府这个大家庭。
5. 王熙凤:典型的权谋者王熙凤是贾宝玉嫡亲表妹,聪明机敏、心机较重, 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和家族的利益。
她代表了社会中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同时也反映出权力与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只是对《红楼梦》中几个重要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进行简要分析,小说中还有众多其他角色可以进一步探讨。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所揭示的人性、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王熙凤形象的悲剧意义浅析

王熙凤形象的悲剧意义浅析摘要: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年轻美丽、精明强干却又阴狠毒辣。
她以她非常人所能及的管理能力管理着偌大一个荣国府,赢得了贾母、王夫人等一众当权派的喜爱。
但她纵使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在那个年代也依然逃不过“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命运,也正因为如此,她的悲剧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王熙凤,人物形象,悲剧意义在《红楼梦》众多的女性形象中,王熙凤形象比较特殊,既复杂又矛盾。
《红楼梦》一直都在强调王熙凤自小在家是“假充男儿教养”,也因为这个原因,在她身上有着与一般红楼女儿显著不同的特点。
她精明强干,争强好胜。
王熙凤的管理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她一个人管理整个荣国府,却鲜有不到之处。
周瑞家的曾和刘姥姥这样说:“这凤姑娘年纪儿虽小。
行事比是人都大呢。
如今出挑的美人似的。
少说只怕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而王熙凤协管宁国府则是她管理生涯的巅峰了,也是众人对她的管理能力的肯定。
她每天只睡两个时辰,两府之间来回跑,但她对此“心中十分得意”。
她吝啬贪婪,弄权逞威。
王熙凤克扣月钱放债升息,不但把下人的钱拿来克扣,就连贾母和王夫人的钱都先扣住不发,即便是十两八两的碎银子她也要攒起来放出去。
在精神上,她以威势来镇压下人。
第四十四回中,对待小丫头是“叫两个二门上的小厮来,拿绳子鞭子,把那眼睛里没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才问两句“便扬手一掌打在脸上,打的那小丫头一栽,这边脸上又一下,登时小丫头两腮紫胀起来”,“回头向头上拔下一根簪子来,向那丫头嘴上乱戳”,在院门口又有一个丫头,“也扬手一下打的那丫头一个趔趄”,王熙凤的威势跃然纸上。
她两面三刀,残忍毒辣。
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脚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贾瑞调戏兄嫂固然可耻,但王熙凤却想的是“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后又毒设相思局,最终害死了贾瑞,且无半点后悔内疚之情,可见人命在她心中也只如草芥。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探究与心理教育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探究与心理教育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它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究,同时以心理教育为切入点,分析这些形象所体现的心理特点和意义。
1. 贾宝玉:情感缠绵的灵魂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为复杂、内心世界最丰富的一个角色。
从他与林黛玉之间互生情愫,到与薛宝钗结婚后思念秋爽;从他对荣府失去达官厅后自责痛苦,到逐渐成熟并认识自我,在各种情感冲突中展现出了高度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体验。
贾宝玉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塑造,更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少年男子在感情上迷茫与纠结的心理状态。
通过分析他的形象,可以发现追求真、善、美以及保护弱者的价值观,对于今天的心理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2. 林黛玉:矛盾纠结的艺术家林黛玉是《红楼梦》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她聪明敏感,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着高度挑剔的标准,同时也充满了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在作品中,林黛玉不仅承载了作者许多情感和思考,还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被束缚和压抑后所带来的无奈与挣扎。
通过探究林黛玉形象,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她个体的复杂心灵,还能从中看到重视儿童情感教育、培养创造力和自主性等方面的启示。
3. 薛宝钗:平凡归实的智者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亦正亦邪、既柔情又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
她是贾家最尊贵、舒适的社会地位的象征,也表现出对人生众多特点的欣然接受和独立心智的个体。
薛宝钗形象向我们展现了坚韧顽强、明哲保身、追求知识和努力实践等正面价值观。
在当代教育中,这样一个形象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勤奋努力与平淡无奇同样有价值。
4. 司马光儿:青年成长的辅佐者司马光儿是《红楼梦》中一个普通、不起眼却个性鲜明的角色。
他以自己微不足道但真挚善良的品格为江湖英雄们提供帮助和引导,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给予他们建议和鼓舞。
通过分析司马光儿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人际关系中协调与理解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红楼梦》中反面形象的意义
内容提要:这篇论文主要分析《红楼梦》中反面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分别选取了三个典型代表:贾政、王夫人、贾赦。
通过他们丑态各异、恶迹各殊的行为,揭露了封建礼教,黑暗制度以及邪恶势力对善良人们的摧残。
同时,通过这些反面形象的衬托,更加突出正面人物的美好与善良。
也说明了在小说中塑造反面人物的重要性,产生不朽的艺术价值,给人以永久的震撼。
关键词:红楼梦反面形象意义
《红楼梦》是我国文艺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刻画了一系列理想人物与悲剧形象,而且还刻画了一系列反面形象。
这些反面形象也是全书人物系列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功能与独到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虽然只写了一个封建贵族之家的内帏生活,但作者把它置于封建末世的广阔时代背景之中。
写出了它与整个社会,从皇室到州府,从官僚到豪绅,从市民到农民的广泛联系;又写了这个家庭内的庞大结构——从“太上皇”到子孙几代男女主子,从嫡庶之别、妻妾之殊,到大小丫头、奶奶、妈妈、老婆子、小厮等等。
还写了这个家庭的各个生活角落——生活起居,庆寿摆宴,诗社酒令,内帏私房,贺吊往还,学堂戏场,参禅祭祠:更写到了这个家族内的重重矛盾——家族与社会,主子与主子,主子与奴隶,奴婢与奴婢,卫道与叛逆的矛盾纠葛。
可以说,它囊括了这个家族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的立体全貌,宛若整个封建末世的缩影。
在人物塑造上,曹雪芹非常注意审美评价于艺术形象的深刻描绘之中,不仅塑造了一批各定神彩的带有新思想光亮的正面形象,而且还成功地刻画一群丑态各异、恶迹各殊的反面形象。
他既颂扬了正面人物富有时代精神的人生追求,抗拒邪恶的正义斗争,宁死不屈的精神情操;又展示了黑暗制度、邪恶势力怎么毁灭着人世间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制造了无数血与泪的人间悲剧。
而在反面形象刻画中,又呈现出异曲同工的美学追求;以反面形象的丑与恶,衬托正面形象的美与善,把彼此的个性映衬得更加鲜明;使反面形象的丑与恶,成为激发正面形象的美与善的重要条件,在强烈对比中寄寓自己的审美评价;以反面形象怎样施展各种阴谋,用以各种不同方式这样那样地摧残善良的人们,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映衬出这些反面人物怎么从反面教育着善良的人们,也包括他们营垒中的善良者的觉醒与分化,从而投入到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的斗争。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反面形象的逼真又深刻的性格刻画,就难以深刻地反映出那一历史年代美与丑、善与恶的互相依存、互相激烈地搏斗,也就难以塑造出那样众态纷呈、撼人肺腑的正面形象,更难以有那样深刻的内容,完整的艺术世界,不朽的艺术价值,强烈地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一、贾政——封建正统官僚的代表。
在贾府这世代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之乡中,封建礼教简直渗透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读书作官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人生追求,更是对贾府子孙后代的唯一要求。
而贾政就是这种准则和要求的权威的象征。
贾政的形象是很富有时代特点的,他是封建王朝的正统派官僚,对圣人的遗训顶礼膜拜,对封建礼教严格恪守,也以封建教规严酷地对待自己的儿子。
也非科第出身,也无甚学识文采,却因为是世代书香望族被点了学差;他不善题联赋诗,也缺乏这方面的鉴赏能力,却要附庸风雅,邀人题额品对;他较为清廉,循规蹈矩,但缺乏运筹理政之才,对下属不能管束洞察,以致被属员蒙蔽受参;他生活作风较为正派,但却迂腐平庸,固执僵化,又缺乏治家才能,正是这样一个封建礼教的化身、封建正统派官僚,
却对自己的儿子束手无策,虽然使尽浑身解数,却不能使之按照封建意识的规范发展,倒反而越来越背道而驰,朝着“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方向奔驰了。
贾政对宝玉进行严酷的精神压制后,不仅没能使宝玉低头认错,屈服妥协,倒是态度越来越明朗,反抗越来越坚定了。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贾政对宝黛玉施加那样多的精神禁锢,他们就不可能对精神禁锢有那样决绝的不满与反抗,也不可能对禁锢外东西有那样强烈的新奇与渴求;如果没有贾政能宝玉采取严酷的精神威压,他们也不可能对封建礼教有那样特殊的反感与厌恶。
对精神自由与民主性追求有那么强烈地向往。
所以说他们对封建意识的勇敢叛逆态度,对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的坚定鄙弃精神,对爱情自由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可以说是贾政拼命禁锢、死死压制逼出来的,贾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用一系列严格的精神控制和严酷的精神威压的结果,不仅没能压制出封建家世的接班人或标准的淑封建淑女,反而逼出一对并肩战斗,勇敢向本阶级意识形态挑战的封建叛逆者,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叛逆性情侣来。
二、王夫人——“宽厚仁慈”的假善人形象
王夫人是又一种不可多得的反面典型,她虽然同贾政一样恪守封建礼教,也期望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却又出于身世利害的考虑,更多想用母爱来软化与感服,也虽然也与贾政一样,思想空虚,顽固僵化,但对宝玉从不责备打骂,只一味迁就姑息,却对他周围的丫环疑神疑鬼,寻找打击对象。
她虽然也与贾政一样以“宽柔带下”相标榜,甚至还以慈善者面目出现,然而往往在“宽厚仁慈”幌子下,“操克夺之权”,心狠手毒,对丫头又打又撵,从不心慈手软,制造出一起起“暴殄轻生”的悲剧。
所以她虽然没有打骂威逼过爱子宝玉,然而她对奴婢的又打又骂又撵残酷暴行,既激发着奴婢们的不满与反抗,又促使着宝玉的更快觉醒与叛逆。
王夫人对丫鬟们的残酷镇压,也从反面教育了自己营垒内的善良者,特别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贾宝玉,使他更加看清了生母的慈善后面的狰狞面目,更加剧着离心背叛的倾向,坚定着反封建的决心。
宝玉在王夫人的暴戾面前,虽然不敢多言一句,更不敢多动一步,或公开站出来进行阻止或反抗,然而却较清醒而沉痛地看到好本家庭的累累罪行,较同情而悲伤地看到了奴隶们面临的种种悲惨遭遇,为她们有不幸而悲泣,为她们的遭际发出了“物不平则鸣”的感叹。
金钏儿的投井自尽,使他“心中早已五内俱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金钏儿去”。
尤三姐因为身陷东府那只有门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的地方,被柳湘莲退婚而饮剑身亡,也使他“情色若痴”,感受到本家族的污秽淫乱;藕官祭奠药官的真情,虽然是变态心里,却也使他称奇道绝,感受到女儿中有人间真情实意在。
司祺的被撵,更使他如丧魂落魄般不安。
三、贾赦——荒淫无耻的封建老爷典型
在贾府,女奴们的人身不自由,不仅表现为主子的随意奴役、责打与辱骂;还表现为肉体的被随意占有与蹂躏:可收进屋里作通房丫头,或出去聘嫁,或配给小厮,或当作物品送人。
她们比男性奴隶,身受着更深重的苦难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贾赦垂涎鸳鸯,强逼鸳鸯为妾,遭到鸳鸯以死相抗事件了。
鸳鸯早看穿了贾赦之流的淫行败迹,也对贾府的通房丫头的悲惨命运了如指掌,她发誓宁死不往那“火坑里”跳,宁愿一辈子不嫁人,也决不与那淫棍恶魔生活在一起。
她要的是人格尊严人身清白,灵魂的纯洁。
鸳鸯的抗婚,对邪恶势力的坚决反抗精神,决不是偶然之间爆发出来的。
而是长期生活在贾府,看透了主子们的险恶内心,看够了主子们的淫行秽态,也看透了通房丫头不过是主子的玩物,双料奴婢罢了。
贾府这官宦之家,也不过是人间火坑。
因此贾赦的透婚逼婚就更激起她心头的反抗怒火,才采取断然态度进行誓死的抗争了。
而贾赦本身的恶劣行径就是反面教育鸳鸯进行坚决抗争的重要原因。
最后,在贾母的否决下,终于抵住了贾赦的逼婚,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人身清白。
这是一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死不屈,抗击邪恶的颂歌。
这件事就是对宝玉也是个极大的警动,在心头激起同情的波澜,使他更进一步看透了家庭的丑恶的黑幕,也成为他尔后与家庭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可看出:在阶级社会里,如果没有反面人物及其危害,就不成其为阶级社会,又哪会有激烈的阶级矛盾与阶级冲突?如果没有反面人物的存在及危害,又哪有正面人物的苦难与悲剧?如果没有反面人物的压榨与欺凌,更哪有下面人物迅速觉醒与愤怒反抗?所以,丑不仅生活中客观存在,也是艺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删掉了丑,也就删掉了美,”如果作品中不刻画美丑的艺术形象,就无法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激起人们对黑暗势力的无比愤慨,也难以对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产生强烈的同情,对以摧残的美好事物的英勇反抗进行热烈地赞颂。
高尔基指出:“艺术的本质是赞成或反对的斗争,漠不关心的艺术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
艺术就是要通过对立形象的成功刻画,寄寓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评价,鞭挞丑的、恶的、歌颂美的、善的,从而给人以美的精神陶冶,善的精神追求。
反面形象的成功刻画,总的说来有三方面社会意义与艺术作用:一是以逼真的反面形象及其罪恶行径,怎么制造着人间的悲剧,毁灭着人间有价值的美好东西,从而引起人们对邪恶势力的厌恶与谴责,以及对被毁灭者的同情,对他们反抗精神的赞赏,给人以理想的追求产,向上的鼓舞。
二是通过反面人物的塑造,有力衬托了正面人物形象,使读者有对比参考在心,一目了然。
也使正面人物更加高大光辉;三是塑造反面形象,也起到了教育本阶级内善良者的作用,使其看到这些人的罪恶行径加速觉醒的过程。
《红楼梦》正是以反面形象的成功刻画,映衬、烘托正面人物形象,完成了它的艺术使命,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利润香溢千古的艺术奇花。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雨果论文学》
4、《高尔基论文学》
文章来源:中国月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