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评估
麻醉质量评估

麻醉质量评估一、引言麻醉质量评估是评价麻醉效果和手术过程中麻醉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麻醉质量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麻醉质量评估的标准格式,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的分析。
二、评估指标1.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等。
2. 麻醉前评估: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生理指标、麻醉前用药情况等。
3. 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包括麻醉诱导的方法和效果、麻醉维持的稳定性、麻醉深度的控制等。
4. 麻醉监测:包括麻醉监测设备的使用情况、监测指标的准确性和连续性等。
5. 麻醉并发症:包括术中和术后的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方法。
6. 麻醉恢复和镇痛:包括患者麻醉恢复的时间和过程、术后镇痛效果等。
三、评估方法1. 术前准备:评估前需准备评估表格和相关的麻醉记录,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评估过程: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和麻醉效果,及时记录相关数据。
3. 数据分析:根据评估指标和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判断麻醉质量的好坏,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四、评估结果的分析根据评估指标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对麻醉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麻醉效果:评估结果显示,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良好,麻醉深度得到有效控制。
2. 麻醉监测:评估结果显示,麻醉监测设备使用准确,监测指标连续稳定。
3. 麻醉并发症:评估结果显示,术中和术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处理及时有效。
4. 麻醉恢复和镇痛:评估结果显示,患者麻醉恢复顺利,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五、改进意见和建议根据评估结果的分析,提出以下改进意见和建议:1. 加强麻醉前评估:在麻醉前对患者的病史和生理指标进行更加详细的评估,以提前发现潜在的麻醉风险。
2. 提高麻醉监测的准确性:加强对麻醉监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监测指标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3. 加强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提高麻醉医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对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知识的培训。
麻醉的评估

麻醉的评估
麻醉的评估是指在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之前,医生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麻醉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麻醉的安全性和效果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功与否,也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麻醉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患者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个人病史、家族病史、过敏史、药物过敏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麻醉的种类、麻醉药物的选择以及术后的镇痛措施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身体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的检查,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进行麻醉。
3. 实验室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是否正常。
4. 心电图检查: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进行心电图检查,以评估心脏的电活动和功能。
5. 呼吸功能评估: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或烟草使用史的患者,医生会进行肺功能测试,以确定患者是否能够承受麻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6. 麻醉风险评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麻醉操作的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通过麻醉的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麻醉风险,从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相应的药物,最大程度地降低麻醉操作对患者的风险。
同时,评估的结果还可以为术后的护理提供指导,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和恢复。
因此,麻醉评估是麻醉医生必不可少的工作,对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麻醉质量评估

麻醉质量评估标题:麻醉质量评估引言概述:麻醉质量评估是评价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至关重要。
麻醉质量评估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及时调整麻醉方案,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本文将从麻醉质量评估的概念、方法、影响因素、评价标准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念1.1 麻醉质量评估是指通过对麻醉效果和麻醉过程进行系统性评价,以确定麻醉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和安全标准。
1.2 麻醉质量评估旨在评估麻醉深度、镇痛效果、术中稳定性等指标,为手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1.3 麻醉质量评估可以通过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式进行,结合多种评估指标综合评价麻醉效果。
二、方法2.1 主观评价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专家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等,通过主观感受评价麻醉效果。
2.2 客观评价方法包括生理指标监测、麻醉深度监测和镇痛效果评估等,通过客观数据评价麻醉效果。
2.3 综合评价方法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综合考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更全面地评价麻醉质量。
三、影响因素3.1 患者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不同患者对麻醉的反应不同,影响麻醉质量评估结果。
3.2 麻醉医生因素包括专业水平、经验和技术等,麻醉医生的操作技能和决策能力直接影响麻醉质量评估结果。
3.3 手术环境因素包括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和手术设备等,手术环境的不同也会对麻醉质量评估产生影响。
四、评价标准4.1 麻醉深度评价标准包括BIS值、MAC值和昏迷评分等,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和意识状态。
4.2 镇痛效果评价标准包括VAS评分、NRS评分和药物使用量等,评估患者的术中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
4.3 术中稳定性评价标准包括心率、血压和呼吸等生理指标,评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生理状态是否稳定。
五、未来发展5.1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和镇痛效果评估方法将不断涌现,提高麻醉质量评估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5.2 未来麻醉质量评估将更加个性化,根据患者的特点和手术类型进行定制化评估,提高麻醉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麻醉质量评估

麻醉质量评估一、背景介绍麻醉是医疗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用于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或意识到疼痛的程度降低。
麻醉质量评估是对麻醉过程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监测,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合适的麻醉效果,同时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二、评估指标1. 麻醉深度评估:通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以及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反应能力来评估麻醉深度。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和观察性评估方法等。
2. 麻醉药物使用评估:评估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等。
通过对麻醉药物使用的评估,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药物过量或不足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3. 麻醉并发症评估:评估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过敏反应等。
通过对并发症的评估,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4. 麻醉操作评估:评估麻醉操作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包括麻醉医生的专业素质、操作流程的合理性、操作设备的安全性等。
通过对麻醉操作的评估,可以提高麻醉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操作失误的风险。
三、评估方法1. 临床观察法: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意识状态和反应能力等,评估麻醉深度和麻醉效果。
同时,观察并记录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过敏反应等。
2. 监测仪器法:使用麻醉监测仪器,如BIS监测仪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通过监测仪器的数据,可以客观地评估麻醉深度和麻醉效果,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
3. 问卷调查法:向患者或其家属发放麻醉效果评估问卷,了解他们对麻醉效果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了解患者对麻醉质量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四、评估结果分析1. 麻醉深度评估结果分析:根据麻醉深度评估的结果,判断麻醉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如果麻醉深度过浅,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或意识到疼痛,需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
麻醉质量评估

麻醉质量评估麻醉质量评估是一种评估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的方法,旨在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适当的麻醉管理。
通过对麻醉质量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一、评估指标1. 麻醉深度评估: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来评估麻醉深度是否达到预期水平。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和观察患者的瞳孔反应。
2. 麻醉效果评估:评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和舒适度,常用的评估工具有VAS(视觉摹拟评分法)、NRS(数值评分法)等。
3. 麻醉并发症评估:评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是否浮现麻醉相关的并发症,如低血压、呼吸抑制、过敏反应等。
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和观察患者的症状来评估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二、评估方法1. 监测设备:使用先进的麻醉监测设备,如多参数监护仪、脑电监测仪等,对患者的生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2. 问卷调查:通过向患者或者其家属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麻醉效果和手术过程的评价,包括疼痛程度、不适感、满意度等。
3. 专家评估: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对麻醉质量进行评估,包括麻醉深度、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的评估。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1. 数据采集:将监测设备记录的数据、问卷调查结果和专家评估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总。
2.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以评估麻醉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 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评估麻醉质量的优劣,并提出改进措施。
同时,结合患者的反馈和专家的建议,制定针对性的麻醉管理方案,以提高麻醉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四、改进措施1. 麻醉团队培训:加强麻醉医生和护士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确保麻醉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麻醉设备更新:及时更新麻醉监测设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麻醉质量的监测和管理水平。
3. 麻醉方案优化:根据评估结果和患者的特点,优化麻醉方案,个体化地制定麻醉管理策略,以提高麻醉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麻醉质量评估

麻醉质量评估麻醉质量评估是一项关键的临床实践,旨在评估患者在手术期间接受的麻醉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本文将详细介绍麻醉质量评估的标准格式,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的解读。
一、评估指标1. 麻醉深度评估:通过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理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脑电图(EEG)、瞳孔反应、血压、心率等指标。
2. 麻醉效果评估:评估麻醉药物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包括无痛、无意识、无运动反应等。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BIS监测仪、观察患者的表情和肌肉松弛程度等。
3. 麻醉并发症评估:评估患者在麻醉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过敏反应等。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术后问卷调查、生命体征监测等。
二、评估方法1. 临床观察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呼吸、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来评估麻醉质量。
观察的时间点可以根据手术的不同阶段进行选择,如诱导期、手术期和恢复期等。
2. 监测仪器法:通过使用各种麻醉监测仪器来评估麻醉质量。
常用的监测仪器包括BIS监测仪、脑电图监测仪、瞳孔反应仪等。
这些仪器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帮助医生准确评估麻醉质量。
3. 问卷调查法:通过给患者或其家属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麻醉质量的评价。
问卷可以包括对麻醉过程中的疼痛感、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的评估,以及对麻醉医生和护士的满意度评价等。
三、评估结果的解读1. 麻醉深度评估结果的解读:根据麻醉深度监测指标的变化,评估麻醉深度是否达到预期。
例如,脑电图监测结果处于合适的范围,瞳孔反应正常,血压和心率稳定等,表明麻醉深度良好。
2. 麻醉效果评估结果的解读:根据麻醉效果评估指标的变化,评估麻醉药物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例如,BIS监测结果处于合适的范围,患者无痛、无意识、无运动反应等,表明麻醉效果良好。
3. 麻醉并发症评估结果的解读:根据麻醉并发症评估指标的变化,评估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例如,术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没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适症状,生命体征监测结果正常等,表明麻醉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
麻醉患者评估

麻醉患者评估麻醉患者评估是医疗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能够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通过评估麻醉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史、药物过敏史和手术情况等参数,医务人员可以制定出最佳的麻醉方案,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文将就麻醉患者评估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麻醉患者评估的目的麻醉患者评估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手术需求,为手术前后的麻醉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心脏、肺部、肝肾功能等方面。
2. 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和药物过敏史,避免麻醉手术过程中产生意外情况。
3. 判定患者对麻醉的耐受性,设计出最佳的麻醉方法。
4. 提供给麻醉医生、外科医生和护理人员一份详尽的患者评估报告,以便后续处理。
二、麻醉患者评估的内容麻醉患者评估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
2. 既往病史: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以及过去是否曾进行过麻醉手术等。
3. 药物过敏史:患者是否对某些药物存在过敏反应。
4. 检查结果:以往的相关检查结果,如心电图、血常规、X光片等。
5. 现病史:患者当前是否存在感染、发热等情况。
6. 麻醉前评估结果:通过体格检查和咨询,得出的有关患者麻醉风险和麻醉方法的评估结果。
7. 制定麻醉计划:建议的最佳麻醉方案,包括麻醉方式、麻醉药物等。
三、麻醉患者评估的方法麻醉患者评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1. 面谈病史:麻醉医生与患者进行病史咨询,了解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和现病情况等。
2.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头颈部、心肺、腹部等方面的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3. 相关检查和化验: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血常规、心电图、血生化等方面的检查,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4. 麻醉评分表: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需求,选择适当的麻醉评分表进行评估,如ASA分级。
5. 多学科团队会诊:在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会组织多学科团队进行会诊,以制定更加完善的麻醉方案。
麻醉风险评估指标

麻醉风险评估指标麻醉是外科手术和其他疾病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为病人提供无痛手术或治疗的条件。
然而,与麻醉相关的一些风险也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麻醉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麻醉风险评估指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麻醉风险评估指标及其意义,以提高我们对麻醉安全的认识和重视。
1.麻醉前评估麻醉前评估是为了确定病人的麻醉风险,包括评估病人的一般状况、麻醉手术的特殊要求以及常见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美国麻醉学会(ASA)分级、心血管疾病风险指数等。
ASA分级是最常见的麻醉风险评估指标之一,将病人分为I~V级,其中I级为健康状况良好的病人,V级为病情危重的病人。
这些评估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在麻醉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中心静脉压力监测指标中心静脉压力(CVP)是反映患者心脏前负荷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插入导管监测CVP可以评估血管容量的状态。
CVP的变化可以提示患者容量状态的改变,因此在麻醉中监测CVP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CVP的监测,医生可以判断病人有无容量不足、失血或循环功能不良等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血流动力学监测是评估心脏和血管系统功能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指标包括心率、血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
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脏的自主性调节功能,SvO2则可以评估组织氧供需平衡情况。
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循环状态是否稳定,是否需要调整麻醉药物和液体管理。
4.监测麻醉药物浓度指标麻醉药物的浓度监测是为了确保麻醉效果的安全和有效,避免过度麻醉或麻醉不足。
常用的指标包括吸入麻醉药物的最低肺泡浓度(MAC)和静脉麻醉药物的靶控输注(TCI)浓度。
通过对麻醉药物浓度的监测,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和需要进行个体化调节,以确保麻醉达到最佳效果。
5.术中监测指标在手术过程中,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体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18
————————————————————————————————
㈡术前准备
1.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
2.纠正贫血,必要时行透析治疗。
3.控制感染。
4.避免使用经肾排泄及损害肾功能药物。
5.避免使用缩血管药物,以避免导致肾血流锐减,加重肾损害。
12
LOGO 七、肝脏疾病
㈠肝功能损害评估(见表3)
损伤程度 血清胆红素 血清白蛋白
正常值
0-4
3.5-5.5
腹水 无
凝血酶原时 间
无延长
营养状态 好
轻度
18
大于3.5
无
1-4延长
尚可
中度
18-27
3.0-3.5
易控制
4-6延长Leabharlann 差重度大于27
小于3.0
不易控制 6以上延长
消瘦
。
13
LOGO 七、肝脏疾病
黄疸,腹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障碍者,手术或麻醉风险增加,术后死亡 率也升高。 ㈡麻醉前准备 1.术前高碳水化合物及高蛋白饮食和内科保肝治疗。 2.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输新鲜血及白蛋白),血小板记数<50×109/L,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应输血小板及其他凝血因子。 3.给予大量维生素C,B和K。 4.控制腹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1
LOGO 六、肾脏疾病
㈠肾功能损害估计(见表2)
————————————————————————————————
损伤程度
正常值
轻度
中度
重度
————————————————————————————————
肌酐(umol/L) 53~140
176
353
707
尿素氮(mmol/L) 2.5~7.5
7.5~14.3 14.3~25 25~35.7
10
LOGO 五、内分泌疾病
㈡糖尿病 1.要求术前基本控制尿糖阴性或弱阳性,尿酮体必须为阴性,空腹血糖控 制在8.0mmol/L以下。 2.术中监测血糖,根据化验结果给予胰岛素,并注意维持血清钾正常。 3.急症手术,首先应查血糖,血清钾,钠,氯,PH及尿糖,尿酮体。根据 化验结果给予胰岛素治疗。待尿酮体转为阴性、电解质正常后,方考虑麻 醉与手术。 ㈢长期使用(6个月以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术前及术中应加大激素 剂量,术中用氢化可的松100mg~300mg或地塞米松10mg~20mg。 ㈣嗜铬细胞瘤 术前用α-受体阻滞剂及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及心率,并使血细胞比容低 于40%。
二、心脏病 1.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
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控制心率和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100次/min以下。 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或R on T,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的 药物。
2.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 3.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目前 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麻醉。 4.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应差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 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的病人术前须经心内科确定起搏器功能正常;术中使用电灼器 有一定危险性。
5
LOGO 三 心脏评估
5.按Goldman心血管功能危险指数,可作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性评估(见
表1):CRI指数点越多,其心脏危险性越大。
。 评估项目
指数
1,病史 ⑴年龄>70岁
5
2,体检 3,ECG
⑴有主动脉瓣狭窄 3 ⑴有非窦性心律失常 7
⑵最近6个月内发生过心
肌梗死
10
⑵有舒张期奔马律、第三心 音或颈静脉充血 11
3
LOGO 三 心脏评估
心功能分级标准: Ⅰ级:病人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
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病人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
动时刻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病人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 Ⅳ级:心脏病病人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也会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
2
LOGO 二、术前困难插管的评估与评分
1、张口度:正常:>4.5cm;Ⅰ度张口困难:2.5~3cm;Ⅱ度张口困难: 1~2cm;Ⅲ度张口困难:< 1 cm。
2、头后仰度 >90度;80-90;<80度 。 3、:预计插管困难分级: 1级 :可看到软腭、咽峡弓、悬雍垂、扁桃腺窝、咽后壁,喉镜可见全 部声门。 2级:可看到软腭、咽峡弓、悬雍垂,喉镜可见声门后联合。 3级:可看到软腭、悬雍垂根部,喉镜仅能见到会厌顶部。 4级:可看到软腭,喉镜看不到喉头的任何结构。
储备功能良好。
8
LOGO 四、呼吸系统疾病
㈢麻醉前准备 1.急性呼吸系统感染者,术后极易发生肺不张和肺炎,择期手术必须在完 全治愈后1~2周安排。 2.术前1~2周禁烟。 3.肺心病病人应用药物改善心功能,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4.术前3~5天用抗生素。 5.麻醉前用药应减量,禁用吗啡类药物。 6.哮喘病人术前用支气管扩张剂及激素治疗。 7.高危病人术后易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术前应与家属说明,术后需使用机 械通气。
LOGO
麻醉评估
孙丰强
LOGO 一、麻醉前病情分级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 Ⅰ级:正常健康。(不包括 < 2个月或 >80 岁的年龄层。) 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1个生理系统存在问題,在控制中,无身体活动限制。)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1个以
上或1个主要系统存在问題,在控制中,身体活动受限制,但尚未达到失代偿狀态, 且无立即的生命危險。)
16
LOGO 十、其他疾病
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1.较长时间不能进食及用脱水利尿剂的病人,术前应该依化验检查及体检 予以输液纠正,必要时根据中心静脉压补充液体。 2.血清钾、钠、酸碱状态,应纠正到正常范围。 ㈡急诊病人,应按病情的轻重缓急,做必要术前准备,适当纠正水,电解 质和酸碱紊乱,补充血容量。急性大出血病人,应边输血输液边抢救,立 即麻醉和手术。
动后加重。
心功能分级活动原则: 心功能Ⅰ级:不限制病人一般的体力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应动
静结合,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告诉病人若活动中有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疲劳等 不适时应停止活动,并以此作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征。
心功能Ⅱ级:体力活动应适当限制,增加午睡时间,强调下午多休息,可做轻体力 工作和家务劳动。
⑵室性早搏>5次/min
7
4,血气分 析与生化 检查
⑴Pao2<60mmHg(8.0KPa) 或 Paco2>50mmHg(6.6KPa) 3
⑵血钾 <3.0mmol/ L或HCO3 <20mmol/L
⑶ BUN>17.85 mmol/L或 Cr>265.2m mol/L
⑷ALT异常, 有慢性肝病
5,手术种 ⑴腹腔内、胸腔内手术 3 类 6
9
LOGO 五、内分泌疾病
㈠甲状腺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术前应治疗控制。 ⑴心率应小于90次/min。 ⑵血压和基础代谢(BMR)正常。 ⑶蛋白结合碘4小时小于25%,24小时小于60%。 ⑷甲亢症状基本控制。 2.甲状腺肿瘤较大者,应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及气管压迫症状;有无气管移 位。应常规做颈部正侧位摄片。如有气管压迫,移位,应清醒气管插管。 术毕拔管时应注意有无可能发生气管软化,并作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7
LOGO 四,呼吸系统疾病
简易的肺功能试验: ①屏气试验:正常人可以持续屏气30s以上,能持续屏气20~30s者麻醉危
险性较小。<10s者,提示病人心肺代偿功能很差,麻醉手术风险很高。 ②测量胸围:深吸气与深呼气胸围差大于4cm者,一般没有严重肺疾患或
呼吸功能不全。 ③吹火柴试验:深吸气后快速吹气,能将15cm远的火柴吹熄者,提示肺
冠脉供血和肾功能等改变。 2.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
发症。合并糖尿病和肥胖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更大。 3.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他重要脏器
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 4.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⑵急症手术 4
LOGO 四、呼吸系统疾病
㈠呼吸困难程度分级 0级:平地正常行走无呼吸困难症状。 1级:能按需行走,但易疲劳。 2级:行走距离有限,行走一定距离后需停步休息。 3级:短距离行走即出现呼吸困难。 4级;静息时出现呼吸困难。 ㈡术后易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高危指标 1.3、4级呼吸困难。 2.肺功能严重减退,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小于预计值60%,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小于 0.5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小于60%。 3.血气分析:PaO2低于65mmHg, PaCO2高于45mmHg。
心功能Ⅲ级:一般的体力活动应严格限制,每天休息时间要充分,增加卧床休息的 时间,可以自理日常生活或在他人协助下自理。
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生活由他人照顾,对卧床休息的病人需加强床边护理, 照顾病人日常生活。 4
LOGO 三 心脏评估
一、高血压病 1.高血压病人的麻醉风险取决于是否继发重要脏器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至少1个器 官系统有严重问題, 未得到控制,或达到末期狀态,失代偿,可能有生命危险。)
Ⅴ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的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 分麻醉前准备和并发症防治,Ⅳ级病人的危险性较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 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和家属详细交代清楚。Ⅴ级病 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 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