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技巧讲课教案
现代诗词赏析案例教案

现代诗词赏析案例教案引言:现代诗词是文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现代诗词的赏析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诗词艺术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本文将以一些经典的现代诗词作品为例,探讨如何进行现代诗词赏析的案例教学。
案例一:《静夜思》——李白赏析要点:1.诗歌背景与创作意图: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在传世的作品中属于田园诗的范畴。
《静夜思》描绘了一个寂静夜晚,诗人思念远方的家人和朋友的情感。
2.诗歌结构与意象:《静夜思》是一首五言绝句,表现了诗人在夜晚思乡之情。
通过运用简洁明快的词语与形象的描绘,使诗歌的意境更加贴近读者的情感。
3.用词与表达:诗中运用了寥寥数语,却能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月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描写,诗歌深入人心。
案例二:《登鹳雀楼》——王之涣赏析要点:1.诗歌背景与创作背景:王之涣是唐代诗人,他的代表作之一《登鹳雀楼》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楼台诗的经典之作。
诗歌以雄浑激昂的笔调写下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追溯和思考。
2.诗歌结构与意象:《登鹳雀楼》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登楼远眺的壮丽景色,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追溯。
诗歌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3.用词与表达:《登鹳雀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和排比等,使诗歌显得磅礴壮丽。
同时,诗中运用了描写自然景观的手法,以及对人类历史和生命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
案例三:《花非花》——顾城赏析要点:1.诗歌背景与创作意图:顾城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奔放的词语和独特的意象为人们所称道。
《花非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对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思考。
2.诗歌结构与意象:《花非花》以典型的顾城风格,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形象的对比,呼唤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关注和思考。
诗歌结构自由,意象独特。
3.用词与表达:顾城的诗歌自由奔放,用词独特,时而艰深,时而轻盈。
《花非花》利用意象和对比手法,将生活的喜悦和迷茫刻画得鲜活动人。
语文教案现代诗歌鉴赏

语文教案现代诗歌鉴赏语文教案:现代诗歌鉴赏一、引言现代诗歌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以其独具魅力的表达方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区分现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差异;2.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3.通过诗歌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1.现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在鉴赏中的体现;2.通过具体诗歌鉴赏,启发学生的审美思考。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现代诗歌的特点介绍现代诗歌是对传统诗歌形式的颠覆和创新,具有以下特点:(1)自由的形式:现代诗歌不拘泥于传统韵律,可以自由运用各种形式;(2)表现个体情感:现代诗歌强调个体感受,可以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3)形象鲜明:现代诗歌通过独特的形象表达,使诗意更加直观、生动。
2.现代诗歌鉴赏实例以下是几首优秀的现代诗歌,通过解读这些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传达方式。
(1)《夜》——余光中窗后有月,余生欲绝。
要为上天,还是叹世?窗下有风,莫名欢悦。
天地之间,共醉一夜。
此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夜晚的感慨与思考。
通过诗人对窗外月光和微风的描述,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悦与矛盾。
这种情感的传达方式正是现代诗歌的独特之处。
(2)《寂静的风景》——席慕蓉你活在寂静的风景里你幼小的声音总想找云间的光,越是明亮,越是温柔的光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温暖的画面。
席慕蓉通过对个体感受的表达,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表达也是现代诗歌的典型之作。
五、教学实施1.课前导入:通过播放现代诗歌朗诵的音频或展示现代诗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课堂教学:(1)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通过诗歌示例解读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
(2)分组进行诗歌欣赏,要求同学们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多角度思考和交流。
初中课外现代诗歌鉴赏教案

初中课外现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 欣赏并分析一首现代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2. 欣赏和分析现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首现代诗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现代诗歌的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诗歌欣赏(15分钟)1. 教师呈现一首现代诗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式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形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四、诗歌创作(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首简短的现代诗歌。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反思自己在欣赏和分析诗歌方面的进步。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阅读更多的现代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一首现代诗歌,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学生在朗读、分析和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培养了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中学语文现代诗歌鉴赏技巧分析教案

中学语文现代诗歌鉴赏技巧分析教案Ⅰ. 引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鉴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掌握相关的鉴赏技巧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向中学语文教师介绍一些现代诗歌鉴赏的技巧和方法,以便他们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
Ⅱ. 现代诗歌的特点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需要我们理解和把握。
下面是现代诗歌的几个主要特点:1. 自由的形式:现代诗歌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限制,形式呈现出更多元化的特点,如自由诗、散文诗等。
鉴赏现代诗歌时,要注意诗歌形式的变化。
2. 简洁的语言:现代诗歌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排除冗长和庞杂的修辞。
阅读现代诗歌时,关注诗歌的语言特色,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3. 新颖的意象:现代诗歌以丰富的意象为特色,通过意象的独特组合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鉴赏现代诗歌时,关注其中的意象,并理解其所传达的意义。
Ⅲ. 现代诗歌鉴赏的步骤鉴赏现代诗歌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以下是一个基本的鉴赏步骤:1. 整体把握:首先要通过初次阅读整体把握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可以通过解读标题、首句、尾句等来把握诗歌的整体意义。
2. 语言分析:通过分析诗歌运用的语言特色,如修辞手法、意象等,来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例如,注意韵律、对仗、比喻等。
3. 主题解读:由于现代诗歌常常较为抽象,因此需要深入思考,通过对诗歌的语言、意象和符号的分析,推测出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倾向。
4. 进一步思考:鉴赏现代诗歌不仅仅是理解诗歌的意义,还要思考诗歌对我们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诗歌对社会、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思考。
Ⅳ. 教学示范下面以一首现代诗歌为例,来演示如何进行现代诗歌的鉴赏。
青玉案·元夕东篱乱花深院锁春寒,短簷梅影庭户无缘看。
岧峣好景归何处?拟彩桥山,青玉案,金凤衔珠裳。
1. 整体把握:通过标题和首句可以推测出这是一首描写元宵夜的诗歌。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初一语文现代诗歌赏析教案

初一语文现代诗歌赏析教案引言:现代诗歌是指20世纪初至今创作的一种新型诗歌形式,它在诗歌的形式、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现代诗歌的赏析,培养初一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2.理解现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主题;3.培养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品味;4.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分析、理解和赏析现代诗歌。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现代诗歌的特点及形式分析(25分钟)a. 创新的诗歌形式:现代诗歌突破了传统诗歌限制,形式多样,如自由诗、散文诗等;b. 抒发真实情感:相较于传统诗歌的偏于客观,现代诗歌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c. 视觉性和意象感:现代诗歌注重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意境的构建。
2. 现代诗歌赏析案例一:《白雪》(20分钟)a.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b. 教师导读《白雪》;c. 学生个人阅读、理解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d.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现代诗歌赏析案例二:《月亮》(20分钟)a.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b. 学生个人阅读《月亮》;c.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选择适当的形容词和意象描写月亮,进行课堂展示;d. 教师评价和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4. 现代诗歌赏析案例三:《等扃的窗子》(25分钟)a.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b. 学生个人阅读和理解《等扃的窗子》;c.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d.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诗歌背后的主题和意义。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a. 教师总结本课程的学习要点和学生的发现;b.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现代诗歌,进行个人写作或口头表达;c.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表达,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评估1. 学生诗歌赏析案例分析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现代诗歌,进行详细的赏析和写作,包括诗歌的形式、意象、情感表达等(评分标准:内容准确丰富、语言质朴流畅,思路清晰);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的活跃程度;3. 学生展示的作品质量及自主评价的能力。
现代诗赏析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提高对现代诗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2. 现代诗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1. 现代诗的赏析方法。
2. 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现代诗选本、课件、板书等。
2. 学生准备:现代诗选本、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现代诗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二、新课1. 选取一首现代诗,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意象等。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赏析方法1. 介绍现代诗的赏析方法,如:意象分析法、象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
2. 通过实例讲解赏析方法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赏析。
2. 分组讨论,分享赏析成果。
五、总结1. 总结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2. 强调赏析方法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现代诗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忆赏析方法。
二、新课1. 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味。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意象等。
3. 引导学生运用赏析方法,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三、拓展阅读1. 介绍几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让学生进行阅读、欣赏。
2.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赏析。
2. 分组讨论,分享赏析成果。
五、总结1. 总结现代诗的赏析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现代诗,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
2. 赏析成果:检查学生的赏析笔记、小组讨论成果。
3. 考察学生对现代诗的基本特点、赏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初二语文现代诗歌赏析教案

初二语文现代诗歌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2.理解并感知现代诗歌的深层情感和意境;3.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4.通过赏析现代诗歌,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2.感知并解读现代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4.激发学生对语言美的追求和创造。
三、教学准备:1.多种样式、主题和风格的现代诗歌;2.课堂投影设备;3.教案、教材和学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段优美的文字,带领学生感受文字中的美感和情感,并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探究。
教师示范朗读一首现代诗歌,并配以诗歌的音乐背景。
引导学生从声音、节奏和意境等方面感知诗歌的美。
Step 2 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自由的形式、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抒发内心真实情感等。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区别,并展示多种风格和主题的现代诗歌作品。
Step 3 感知现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20分钟)教师选择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现代诗歌,与学生共同品味和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
教师针对诗歌的主题、形象和表达方式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Step 4 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培养(2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现代诗歌赏析活动。
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通过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共同解读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选取一些优秀的小组分享他们的赏析结果,并与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5 提升语文表达和创作能力(20分钟)教师激发学生对语言美的追求和创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自主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主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
教师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诗歌作品,并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说明指出,考生必须具备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高考的实际来看,主要是鉴赏诗歌的能力,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部分。
现代诗歌鉴赏(一)测试要点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阅读诗歌对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都有很大的好处,因此,高考十分重视有关诗歌鉴赏的测试。
那么,鉴赏现代现代诗歌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
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在狱中写成的,艾青因参加革命而被捕,在铁窗内,他看到窗外雪花纷飞,想起了自己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
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
当然对有些诗歌背景了解得不特别细致也不会影响对其内容的理解,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二,要把握诗歌的形象。
现代诗歌总会在诗中塑造艺术形象,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从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
第三,要理解诗歌的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行间。
所以必须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第四,要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凝练而概括,用最恰当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颠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塑相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头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因指“暮色”降临之前。
•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 C.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 D.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头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 B.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 C. “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试题分析] 1.答案为D. 本题考查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级。
《金黄的稻束》这首诗,以“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置,表现了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2D项“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应该是“稻束”,因为“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中心话题是“你们”,就是“金黄的稻束”。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
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
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
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
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
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可见答案应为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
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
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例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也许——葬歌(闻一多)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A、照飘树•B、弄吹片•C、拨刷伞•D、射掠团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 处应选“拨”。
“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
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
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
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
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仍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为例(原诗见上):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
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
这是不正确的。
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
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
所以答案应为A。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
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
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A 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
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
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
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
例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我爱这土地(艾青)1938年11月17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
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巩固训练]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1920年1、2月间作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A.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
•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
•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
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
2.下面对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从不青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合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