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的优胜 丰子恺

合集下载

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考

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考

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考一、大艺术教育观丰子恺出生于清末举人家庭,从小就喜爱画画,极具绘画天赋,6岁起在父亲的私塾中接受传统教育。

1914年他考人浙江第一师范,师从一代名师李叔同,学习图画、音乐。

可以说,是李叔同引导他步人艺术殿堂。

李以其精湛的技艺与“先器识后文艺”的文艺观启迪了丰子恺稚敏的艺术心灵,初就了他风骨中的艺术因子。

1914一1919年,丰子恺在第一师范学习的五年间,恰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该校贯彻“与时俱进”的办学方针,思想活跃、制度更新,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校长经亨颐提倡“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饱受新思想、新文化薰育的丰子恺不仅获得了深厚的艺术滋养,对艺术教育于人格造就的意义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1921年丰子恺曾短期游学日本,所学所得对他的艺术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后,长期的艺术教学生涯既是他艺术教育思想的实践场所,也是这些思想不断更新、完善的源泉。

丰子恺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解是深人而宽泛的,从宏观的人生角度加以淦释。

他认为人生不仅有“物质”的生活,还有“精神”的生活,更有“灵魂”的生活,这多层人生并不是一般的苦闷生活着的人们所能窥见的,“须通过了真善美的理想而窥见”,而“教育是教人以真善美的理想,使窥见崇高广大的人世的”,“是教儿童对于人生世界的理解”与“看法”,是教儿童拥有“真善美一齐发育”的“崇高的人格”,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健全的教育”。

2(洲)他指出,健全的教育须从三方面人手,“科学是真的、知的,道德是善的、意的,艺术是美的、情的,这是教育的三大要目”。

川(几25)所以艺术教育是“美的教育”,是“情的教育”,是“人生的很重大,又很广泛的一种教育,不是局部分的小知识小技能的教授”。

’(几24)艺术教育的任务不应是传授小知识、小技能,而应是“一茶一饭,我们都能尝到其真味,一草一木,我们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到其温暖的人生情味”,“授人以这副眼睛,教人以这种看法。

丰子恺集:1 10卷

丰子恺集:1 10卷
南颖访问记
01
梅兰芳不朽
02
怀梅兰芳先 生
03
告初学日本 文者
04
隔海传书— —国庆节致 侨胞李君的 公开信
06
古稀之贺
05
赤栏杆外柳 千条——参 观景德镇随 笔
01
作画好比写 文章
02
我作了四首 诗——在上 海第二次文 代大会上的 发言
03
《弘一大师 遗墨》序言
04
耳目一新
05
私塾生活
06
新的欢喜
目录分析
《丰子恺集》 1
编辑工作委员 会
2
出版说明
3
散文卷说明
4
缘缘堂随笔
5
随笔二十篇
车厢社会
缘缘堂再笔
剪 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 自然 颜面 儿女 闲居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天的文学 东京某晚的事
付印记 吃瓜子 读书 邻人 蝌蚪 给我的孩子们 作父亲 儿戏 旧地重游
车厢社会 故乡 作客者言 画友——对一青年习画者的谈话 穷小孩的跷跷板 肉腿 送考 市街形式 野外理发处
文学中的远近法 文学的写生 绘画与文学 中国画与远近法 中国美术的优胜(附录)
付印记 对于全国美展的希望 从梅花说到美 从梅花说到艺术 艺术鉴赏的态度 新艺术 为什么学图画 美与同情 绘画之用
第一章绘画艺术的性状 第二章绘画的种类 第三章绘画的技法 第四章绘画的理论 第五章中国绘画的完成 第六章中国绘画的繁荣 第七章文艺复兴期的西洋绘画 第八章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洋绘画
读书笔记
以前经读的《读者》杂志上面很多插图,就是丰子恺先生的所画,印象太深刻啦!。
作者介绍
丰子恺(原名丰润,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号子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中国现代 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丰子恺《我的母亲》读后感500字(精选多篇)

丰子恺《我的母亲》读后感500字(精选多篇)

丰子恺《我的母亲》读后感500字(精选多篇)第一篇:丰子恺《我的母亲》读后感500字丰子恺《我的母亲》读后感一间狭窄的小屋,一把破旧的八仙椅,一双严肃的眼神,一张慈爱的面孔,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定格在我脑海之中。

是啊,人世间没有比母爱更温馨的感情了。

丰子恺先生在《我的母亲》文中抒发了从母亲身上感受到的慈爱与严肃,表达了对那永远温馨的母爱的怀念之情。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想到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农事的操劳和家务的料理使她很早的苍老了,头发已经泛白,额头堆满皱纹,脊背以经微驼……可是她一直用温馨的母爱呵护着我,伴我走过了十三年的旅程。

上初中后,放假回家,见母亲正往挂历上画什么,一再追问才知道,母亲每天劳作归来,第一件事就是往挂历上画一笔。

用来计算我上学的日子,她是多么的爱我呀。

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小樱桃树,每年都要结那么可数的几棵樱桃。

但每年放假在家,老远就能看见枝头的鲜红!要知道,每年暑假都过了吃樱桃的季节。

可那伸手可得的樱桃依然在树上为我红得那么鲜艳,那分明就是母亲的一颗心啊!母亲是我头顶的一片天,天高云淡该是我们幸福的时刻!在前进的道路上,让我们心中永远装着那份温馨的母爱!让我们对我们的母亲说一声:“母亲,我爱你第二篇:《现代美术家——丰子恺》读后感这是一本橄榄绿硬质外壳,内页已经发黄的老书,学林出版社1987年出版,扉页上贴有一张限期表,显示在1990年7月21日以及1991年的2月25日曾有两位学长从这本书中收获过,那时我刚出生不久还在襁褓中等待母亲的乳汁,二十几年过去,这本书依然如慈爱的长者般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并孜孜不倦地继续给后来的学子提供精神的食粮。

这本书是由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编著,主要收录了丰子恺在解放前的一些画论,及一些简单的生平与些许代表漫画作品。

很多人知道子恺漫画,但是对于他的艺术理论却相当陌生。

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艺术家的美学思想代表,他对文学和艺术(请你收藏好范文,请便下次访问)的独特的观点表现在他的漫画创作中,有着很高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浅谈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浅谈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摘要:丰子恺是人人皆知的著名漫画家,从丰先生的生平事略看,他首先是一位美术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由于后来被漫画家的大名所掩盖,渐渐地不为世人所知。

本文通过探究丰子恺的美术教育事迹,了解他的美术教学特色,分析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背景,从而揭示其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以及对现当代美术教育的启迪和思考。

丰子恺出生于19世纪末,成长于20世纪,这是一个新旧交替、撞击激烈的时代,西方文化思潮在当时大举进入中国,西方文化为世界提供了一套完全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宇宙观、价值观和行为体系。

1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撞击,开始进入了现代文化时期,其现代文化思潮具有强烈的革命与启蒙色彩。

19、20世纪之交,中国美术教育变革主要内容是引进西方的、日本的的教育制度、艺术观念和教育方法。

确切的说,我国最早的学堂制美术教育是套用日本模式,属于从日本“转口”的西方文化。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丰子恺,其画家身份虽广为人知,但其一生倾注更多的心血于艺术教育事业,去改变中国落后的教育事业。

尤其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念。

一、丰子恺求学及其教育思想根基丰子恺(1898-1975),名仁,又名婴行。

1898年11月9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丰子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的丰同欲染坊。

从小在父亲座下读私塾,其时即爱绘画,家乡浓郁的艺术气氛萌发了丰子恺的美术研究心。

1914年,丰子恺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他曾说:“我的一生都是偶然的。

偶然进入师范学校,偶然喜欢绘画音乐,偶然喜欢读书,偶然喜欢译著…”2就是在这所学校里,他受到了中国近代文艺先驱者李叔同先生的艺术熏陶,决定了他以后的艺术生涯和逐渐形成的人生观、宗教观。

1921年春丰子恺东渡去日本,主要考察日本美术界的盛况,同时借以了解西洋美术界的面影。

日本美术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技能的学习,主要分为绘画技能学习和雕塑技能学习。

【名人故事】丰子恺学绘画

【名人故事】丰子恺学绘画

【名人故事】丰子恺学绘画丰子恺学绘画1919年,二十二岁的丰子恺毕业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

这是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的的初级师范学校,文化程度相当于初中。

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丰子恺,无意当一名小学教员,渴望在绘画上能得到深造。

但是,他的家境既不允许他继续深造,更不允许他专修绘画。

踌躇之际,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吴梦非和刘质平,邀请他一起去上海,创办一个培养绘画和音乐教员的专科师范学校。

“我也不自量力,贸然应允,成了创办人之一,在学校之中教授西洋画等课。

”丰子恺说这话,不是假惺惺的谦虚,是真心认为,以自己当时掌握的绘画技能,去教授学生,有点“勉为其难”。

他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部日本明治年间出版的《正则洋画讲义》,从中汲取知识补充和提升自己。

当时,国内画界尚在“闭门造车”阶段。

对石膏模型写生很有兴趣的丰子恺,利用休息时间,在图画教室费了十七个小时,描成维纳斯头像的木炭画,给学生做示范,并主张学生走“忠实写生”路线。

但渐渐地,美术界的“海归”们,在上海相继办起了教授外国绘画知识的学校和美术杂志,给国内绘画界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

丰子恺买来几本杂志,从中了解了一些关于欧美及日本美术界的信息,深深觉得自己“土包子”的水平和知识远远落后了。

开始懊悔冒昧地当了这教师,误人子弟。

一次美术课上,他给学生布置静物写生标本时,被一只青皮橘子弄得伤感和自卑起来:自己不就是这一只半生半熟的橘子,带着青皮卖掉,给人家当作习标本吗?惭愧和自责,让他突然间作出一个决定——出洋留学,学成个美术家归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彼时,已为人夫的他,做教师所得的微薄工资,养家尚且不够,哪来的钱留学深造呢?纠结、彷徨、矛盾、挣扎了一段日子后,他仍不甘心,决定不顾一切,冒险去东京。

好心的姐夫倾其所有,借给他400块钱。

可这在异国他乡能维持几天呢?他不管这些,只想:大不了,用完这些钱就回来,也总算去东京美术界长了见识了。

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到了东京,国内的亲戚朋友(包括吴梦非、刘质平)给了他大约两千块钱的经济资助。

丰子恺的绘画艺术探析

丰子恺的绘画艺术探析

丰子恺的绘画艺术探析作者:唐莉娟来源:《美与时代·中》2022年第05期摘要:通过对丰子恺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的分析,感受他的绘画作品中将中国传统的笔墨表现形式和西方构图方法相结合的意趣,及用简洁流畅的线条描绘出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通过学习丰子恺的绘画理论及绘画作品,把创作艺术和鉴赏艺术的态度运用到生活中,用艺术来提高人们的审美,提升个人修养。

关键词:丰子恺;漫画;雅俗共赏;美育丰子恺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艺术大家,一提到漫画,丰子恺就是一个不能绕过的代表性人物。

近年来,对丰子恺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的研究也逐渐丰富和深入。

正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所说,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在艺术风格上所表现出来的佛心禅性,对万事万物的悲悯之情,对童心的终身追求,在中国艺术史和艺术教育史上都影响深远,并且有许多值得当代大学生和教育者学习的思想内核。

在艺术特征上,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呈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征是雅俗共赏。

艺术评论家、文学家对丰子恺的作品赞誉有加。

就像叶圣陶所说:“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

”丰子恺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家,即使是对他的艺术思想了解甚少的普通群众,也会在各种出版物上对他形神皆备、风格隽永的漫画有或多或少的认识。

就像丰子恺评价对他影响至深的艺术家竹久梦二的作品一样,“这寥寥数笔的一幅小画,不仅以造型的美感动我的眼,又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

”这样的艺术追求贯穿了丰子恺艺术生命的始终,他的创作也体现出一种曲高但是又不和寡、诗性又美感的艺术风格。

哪怕是没有受过艺术训练的孩童,也能看懂丰子恺的漫画,明白画中所描述的故事、景物。

成年人能透过清晰明白的画面,了解画中所传达的或戏谑或嘲讽的寓意。

受过艺术训练的专业人士,能从构图、用笔、用色上看到其作品的章法和艺术性,体会到含蓄、简约、隽永的美感。

“丰子恺漫画”文献综述

“丰子恺漫画”文献综述

“丰子恺漫画”文献综述丰子恺(1898-1985)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漫画家和书法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幽默的创作手法为人所熟知。

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意而著称,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从丰子恺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对其漫画艺术进行一次深入的综述。

一、丰子恺的生平经历丰子恺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少年时曾学习书法,后来考入北京的北洋大学预科班。

在北洋大学的学习期间,丰子恺开始接触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曾多次表示,西方文学、哲学、绘画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这也在他的漫画作品中得以体现。

丰子恺毕业后曾在上海从事编辑工作,并开始发表漫画作品。

他的漫画作品很快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成为了当时非常知名的漫画家。

后来,丰子恺还曾赴法国留学,进一步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

回国后,他成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并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漫画作品。

丰子恺一生致力于漫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创作,他的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他的漫画作品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丰子恺的艺术风格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以幽默风趣、擅长夸张和变形的画风而著称。

他的作品往往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物的观察,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西方文化的巧妙运用,展现出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涉及了许多不同的主题,既有对时事政治的讽刺,也有对社会百态的嘲讽,更有对人情世故的揭示。

他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创作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漫画作品,丰子恺还以其出色的书法艺术而闻名于世。

他工善篆书,行草楷书皆有所长,其书法作品在国内外广受赞誉。

丰子恺的书法作品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三、丰子恺的代表作品丰子恺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为知名的要数《老子漫画》了。

浅析丰子恺漫画对美术教学的意义-精品文档

浅析丰子恺漫画对美术教学的意义-精品文档

浅析丰子恺漫画对美术教学的意义丰子恺(1898―1975年),浙江崇德(今浙江嘉兴桐乡崇福镇)人。

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

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凯,后改为子恺,笔名TK。

其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散文集)、《子恺漫画》(漫画集)等。

曾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在许多方面深得其师真传。

他曾担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丰子恺的漫画选材独特、构思新颖、别具一格、脍炙人口,在当时流传极广。

后人评价其漫画创作的成就时说:“丰子恺于1924年发表第一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成为将漫画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丰子恺一生有文学、音乐、书法、美术理论等方面的著作150余种传世,其中出版漫画集约50本。

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漫画风格鲜明,笔法高古,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又不失诗情画意,雅俗共赏,深得人们喜爱。

”(《丰子恺漫画精品集内容简介》)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丰子恺的为人,深刻领悟其漫画的表现手法及艺术功力,即挖掘丰子恺漫画对美术教学的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

拙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析。

一、它告诉我们“要学画画,先学做人”的道理丰子恺漫画对于美术教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告诉了我们“要学画画,先学做人”的道理。

丰子恺先生认为:“美德和技术兼备才为艺术,但在修养上有先后轻重之分。

欲为艺术家,必须先修美德,后习技术。

必须美德为重,而技术为轻。

”(《丰子恺文集》第四卷第13页)在他看来,做人即“修成美德”是主要的即第一位的,画画即“习得技术”是次要的即第二位的。

只有在修成美德的基础上习得技术,才有可能成为美德和技术兼备的艺术家。

丰子恺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对此身体力行的。

他用他的漫画,诠释了他是如何“做人”的。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对于这其中的“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