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下册课文翻译

合集下载

周予同_中国历史文选译文整理版.doc

周予同_中国历史文选译文整理版.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中国历史文选》教案一、甲骨文2、翻译选文:第一则:癸巳这一天进行占卜,由殼卜问:后十天内有没有灾祸?商王观察卜兆判断吉凶说:有灾祸,灾祸马上就要降临。

到了第五天丁酉这一天,果真有祸事从西传来,沚国诸侯派人禀报说:土方在我邦东部边境骚扰,使两座城邑受到损害。

邛方也践踏我邦西部边境的农田。

第二则:乙巳这一天进行占卜,由殼卜问:国王命令众人合力耕田,来年会获得好年景吗?十一月。

二、金文3、翻译全文周历九月,周康王在鎬京训诫大臣盂。

康王说:盂呀!我们显赫的文王获得了上天授付的统治天下的伟大使命。

到武王又继承文王的事业,建立了周朝,翦除了那个万恶的商纣王,拥有天下四方,派各级官吏治理黎民百姓。

武王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处理国家事务上,酒一点也不敢多喝,就连碰到举行柴祭蒸祀这些祭天大礼时,都不敢喝醉。

所以感动了上天,上天给予我们庇佑,降给我们恩惠,大力保护成王,继续掌有天下。

我听说殷失去天命,就是因为各地诸侯和朝中大臣都沉湎于酒,故而丧失掉军队和政权。

盂呀,你们卫邦担负着重要职责,我只让你接受我的教导,你也能够身当重任,我是你唯一的君王啊!现在我就以文王纯正的治国方式为榜样,像文王策命两三名头号长官那样,委派你辅助荣,恭敬谦和地执行德治的方针。

你要不分早晚及时纳谏,为祭祀和各种奉献事宜到处奔走,时刻警惕上天的惩罚。

康王又说:哦!我命令你盂呀,要向你的祖父南公看齐。

康王接着说:盂呀,你去协助夹,主持军务,敏捷快速地处理诉讼案件,朝夕辅佐我君临天下。

我要遵循先王制定的成规惯例,向你封赏庶民和领地。

特意赐给你香酒一卣,礼冠礼服一套,护膝和双底鞋一副,车马一驾,并允许你在祖父南公的旗帜上描绘你们家族的族徽。

赐给你邦司四名,本朝奴隶从车夫到种田人六百五十九个,赐给你夷司王臣十三名,东南夷奴隶一千零五十个,赐给你封地。

康王最后说:盂呀,你要谨慎郑重地料理你所承担的政务,不要辜负和耽误我对你的任命。

中国历史文选古文翻译

中国历史文选古文翻译

牧誓武王率领兵车三百辆,勇士三百人,在牧野与商作战,作了《牧誓》这篇战斗檄文。

恰逢甲子日时的黎明,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的牧野,举行誓师。

武王左手拿着金色大斧,右手挥舞着白旄,说:“远劳了,跟随我伐纣的西方各部将士!”武王说:“啊! 我们友好之邦的国君们和办事的大臣们,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们,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友国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开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们宣誓:”武王说:“古人说:‘母鸡不报晓;若母鸡报晓,说明这户人家就要会衰落了。

”现在商纣王只是听信妇人的话,轻蔑地抛弃了其祭祀之职,对祭祀的大礼不闻不问,轻蔑地抛弃他同族的从兄弟,不加任用,对四方重罪逃犯,反而又是推崇尊敬,又是信任使用,用作大夫、卿士。

这些人施残暴于百姓,违法作乱于商邑。

现在,我姬发奉天命进行惩讨。

今天决战,我们的阵列前后距离,不得超过六步、七步,要保持整齐,不得拖拉。

将士们,要努力啊!我们阵列左右距离,不要超过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也要保持整齐,不得畏缩不前。

努力吧,将士们!希望你们威武雄壮,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前进吧,向商都的郊外。

在战斗中,不要阻止来投降的人,要用他们来加强我们自己。

努力吧,将士们!你们如果不努力,那将使你自身受到刑戮。

城濮之战夏天四月初三,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秦国公子小子懿带领军队进驻城濮。

楚军背*着险要的名叫郄的丘陵扎营,晋文公对此很忧虑。

他听到士兵们唱的歌辞说:“原野上青草多茂盛,除掉旧根播新种。

”晋文公心中疑虑。

狐偃说:“打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拥戴。

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

”晋文公说:“楚国从前对我们的恩惠怎么办呢?”栾枝说:“汉水北面那些姬姓的诸侯国,全被楚国吞并了。

想着过去的小恩小惠,会忘记这个奇耻大辱,不如同楚国打一仗。

”晋大公夜里梦见同楚成王格斗,楚成王把他打倒,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汁,因此有些害怕。

部编人教版初中必背历史文献(古文翻译)

部编人教版初中必背历史文献(古文翻译)

部编人教版初中必背历史文献(古文翻译)
本文档简要介绍了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必背的历史文献
以及它们的古文翻译。

《漢書‧高祖本紀》
太公六韜,道德經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甲十萬,
帶甲十萬,號令如山,合漢之法,足以敵國于天下。

”自著十二章,立法如山,咸稱所守。

夫制智而不任兵,是謂禽獸。

制兵而不文,
是謂亂階。

故上智下愚之國,無不亡戎之民也;上文下武之家,無
不亡士之門也。

《三國演義》
凡人心有所戀,乃至千古傳奇,都因此心生起,包括國家、家庭、愛情、友情、野心、仇恨、恩義等等。

到唐朝,便诞生了《东
周列国志》中的,传统笔记体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
国演义》等。

而《三国演义》比起前两者来,尽管也是描写了群英
逐鹿、江山易主的政治斗争,但它却将历史和虚构完美地结合在了
一起,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深入人心。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南北朝时期
的房昭编著《世说新语》,可被视为历史文学的典范之一。

唐朝太
宗李世民和宋朝封建社会中的司马光都是历史学、政治学、文学多
方面的杰出代表,各自依据史书和文献资料编写了《资治通鉴》和《宋史》,著作长度可谓耐人寻味。

其中,司马光将二十三史的纪载,依照时间顺序编成史的史,而唐代的“二程”,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等文化名人,均受到《资治通鉴》的熏陶。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的语言劝告)(取纳)(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译:邹忌劝告齐威王,齐威王接受纳谏。

2.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身高)(通“又”)(光彩美丽)译:邹忌身高八尺有多,而且容貌光彩美丽。

3.朝服衣冠,窥.镜。

..(早晨)(穿戴)(察看)译: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着镜子。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表示比较,意思是“与……相比谁更……”)译: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呢?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很)(怎么)(比得上)译;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6.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又)(小老婆)译:邹忌不相信自己,又问他的妾。

7.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若,像)译:徐公不如您美丽。

8.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通“熟“仔细)译: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

9.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不)译:对着镜子审视自己,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八年级低六单元语文文言文注释翻译(下) 1(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认为……美丽”“以……美丽”)(偏爱)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

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想)(对)译:客人认为我美丽,是想对我有所求。

12.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拜见)译:(邹忌)于是进朝拜见齐威王。

1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的确)译:臣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美于.徐公。

14皆以..(都)(认为)(比)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千里。

15.今齐地方..(土地)(方圆)译: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16..不私.王。

(侍从)(没有谁)(偏爱)译:宫里王后妃嫔和亲信,没有谁不偏爱大王。

矣。

1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受蒙蔽)(厉害)译:由此看来,王上受的蒙蔽很严重。

寡人之过.者。

”18.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于是)(当面)(指责)(过错)译: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气的过错的。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教学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教学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教学资料《中国历史文选》下册19、史通20、大唐西域记21、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22、通鉴续通鉴长编续通鉴23、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24、明实录25、明儒学案26、日知录27、读通鉴论28、读史方舆纪要29、文史通义30、潜研堂文集31、廿二史札记32、龚自珍全集33、海国图志34、中西纪事35、孔子改制考36、訄书37、新史学十九、《史通》【重点】刘知几对历史著作体裁的分类、评判及其意义。

【难点】刘知几对史著不同体裁的评判的优缺点。

【解题】《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二十卷,唐刘知几撰。

《史通》分为内、外篇,各十卷。

内篇凡三十六,专门讨论历史编纂学,最后附以《自叙》。

其中《体统》、《纰缪》、《弘张》三篇,在宋修《新唐书》前已经亡佚。

外篇凡十三,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其中与内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可能是作者成书前的读史札记。

虽谨严稍逊,而议论广泛,更能表现作者的史学观点。

刘知几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

从这种认识出发,刘知几首先注意过去史论的体例得失。

《史通》把以往史体归纳为六家,又以编年、纪传为"正史"二体,其他为"杂著",并将"杂著"分为"偏纪"、"小录"等十流(《杂述》)。

其次,《史通》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如叙事烦芜、体例乖缪、史实无根、撰注不实、徇情曲笔、因习模拟等等弊端。

刘知几对史家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也力加反对,以为神仙鬼怪、图谶寓言、穿凿附会的记载都不宜入史。

最后,刘知几强调史书是严肃淳朴的作品,文史应该分途(《核才》)。

但是,在刘知几自负甚高的"史识"上,也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

《疑古》、《惑经》二篇虽有力地揭发了古史记载的虚妄,但也正表明了他对所谓篡夺叛逆等行为的愤懑;《采撰》、《载文》等篇虽力斥浮夸厚诬的记载,但也表明了他的史观更接近于唐代的儒家学说。

中国历史文选翻译.

中国历史文选翻译.

《中国历史文选》教案上册目录绪论1.甲骨文2.金文3.《尚书》4.《诗》5. 《春秋》与《左传》6. 《国语》7. 《世本》8.《战国策》9.《史记》10.《汉书》11.《后汉书》12.《三国志》与《三国志注》13.《晋书》14.《宋书》15.《魏书》16.《世说新语》17.《水经注》18.《洛阳伽蓝记》绪论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高等院校文科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讲授学习各种典型的历史典籍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介绍中国历史史料学和中国史学的发展概况。

所以说,中国历史文选不是古代汉语课程。

它是在古代汉语课的基础上,对历史史料、历史典籍进行分析、运用,以进行史学的研究。

但是,要分析、运用史料,就必须对史料、典籍产生的背景,史料、典籍的写作以及其版本流传状况进行一些介绍,所以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必须有史料、典籍的解题。

另-方面,要分析、运用史料、典籍,就必须能够对史料的原文能够进行充分的阅读和理解。

所以,中国历史文选又有与古代汉语课程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对历史史料进行字句的讲解。

我们学生必须对一些基本的语法、词汇、句子能够掌握,可以对其进行解释和翻译。

历史文选课程的学习,要兼顾以上两个方面。

只有这样,才算达到历史教育专业的水平,能够阅读一般的历史典籍,对其进行分析和运用,以进行历史学的研究。

我们在学习历史文选课的过程中,还要必须和我们的中国古代史通史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有一些历史的史料典籍在古代史的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如果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对我们的专业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这也就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里,有中国历史之父一一司马迁的伟大作品《史记》,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我们要想了解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那么只有阅读历史典籍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而要阅读中国的历史典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必须学好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

中国史文言文翻译

中国史文言文翻译

原文:昔者黄帝氏,少昊氏之徒,与之游者多矣,而独黄帝氏得道,以其教民用舟车,重义轻利,故能成大业。

尧、舜、禹继之,汤、武革命,顺天应人,是以成王业。

周公相成王,与周公同姓,故能制礼作乐,垂裕后昆。

孔子曰:“周公其盛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公之德,其盛矣乎!”孔子因师之,遂明周公之业。

太史公曰:夫学者载籍极博,考信于六艺,六艺经传以百数,至孔子,然后集而论,故曰“《易》以道阴阳,《书》以道政事,《诗》以道志,《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春秋》以道乱治,放者为之趋,而学者因以正其宜”。

《易》著卜筮,设阴阳,原五行,形万物,而化生,是以称“十翼”。

《书》记先王事,故长于政。

《诗》记言,故长于数。

《礼》记事,故长于文。

《乐》记音,故长于风。

《春秋》记事,故长于治人。

五经,六艺之文,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居鲁卫月,于齐陈,于宋郑,于曹邾,于宋卫,见四十九国之君,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于是于卫,复见南子,与之言,说之。

至于为次,孔子所行,皆不可留。

乃反乎鲁,鲁复郊郯子之宫,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在位听政,四方之诸侯,莫不称义,诸侯朝,鲁国大平。

孔子既没,弟子盖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受业身通者七十有四人。

孔子死,有子思作《中庸》。

孟子,鲁之邹人也,受业子思,作《孟子》七篇。

其后诸侯争强,中国扰攘,诗书废缺。

自秦灭《诗》、《书》,焚灭《诗》、《书》所从出。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至成帝时,以书不领,外有亡散者,乃置秘书省,使天下图书咸聚于一宫。

太史公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兴废成败,圣贤之所游乎,游必求士,故士得其所矣。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患位之不显,而患德之不章。

故士之仕也,身不陷于刑戮,名不灭于后世,称有土之德,官有士人之行,亦云乐矣。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注释、句读订补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注释、句读订补

《中国历史文选》下册注释、句读订补
杨应声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6(000)004
【摘要】<正> 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厉史文选》(以下简称《文选》)上下册,于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相继问世。

二十多年来,几经修订,一版再版,在当前《文选》教材短缺的情况下,该书为不少高等院校历史系采用作教本,予教学以很大的便利,其筚路蓝缕之功,实非浅鲜。

本人在研读《文选》下册课文中,获益良多,但发现在注释和句读方面仍存在一些值得研讨的问题。

兹特提出自己的粗浅意见,以供参考。

为了便于查阅原书,现按《文选》下册课文注释的页码、序号及内容,列举于后。

一、《文选》下册第十二页注[25]画虎不成反类犬:古代成语,见《后汉书·马融传》【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杨应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注释订补》补 [J], 富金壁
2.《史记·淮阴侯列传》考释两则--以《中国历史文选》注释商榷为中心 [J], 崔建华
3.《中国历史文选》若干注释之再辨析 [J], 徐德龙;周鼎初
4.《中国历史文选》若干注释辨析 [J], 徐德龙;周鼎初
5.浅谈《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中的句读与翻译 [J], 孟凡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通·二体》译文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书籍曾经有《五典》、《三坟》,可距离现在太久远了,没办法闹得一清二楚。

从唐尧、虞舜以下直到周朝,这些记载组成了《古文尚书》。

但是当时的世道仍旧很淳朴,文字奉从简略,要索求完备的史书体裁,原本上就不存在。

此后左丘明给《春秋》作解释,司马子长编写《史记》,史书体裁到这时才完备了。

后来接续的作品,相互遵照着写出来,即便有改动扩大,也仅仅变换一下各自的书名篇目,范围本来就有限,谁能超出这个范围呢?大致上说,荀悦、张璠属于左丘明的一派;班固、华峤,属于司马子长的同类。

只是这编年、纪传两大史书流派,各自看重夸耀本流派,一定要辨明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够说出个究竟来。

像《春秋》这样的史书,缀联日期和月份形成编排次序,标列季节和年份来互相接续,中原国家与边疆各部族,在同一年同一时期,没有不完整地记载那些事件,显现在读者的眼前。

道理全都包括在一桩记载中,语句没有重复出现的现象。

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贤能的士人,贞烈的女子,才华出众的人,品德美好的人,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有关系,必定予以高度注意观察而完整地加以记载,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关系不大,只有坚持正直的原则的才详细地加以述说。

例如绛县的老翁、杞梁的妻子,有的是晋国的国卿才获得记述,有的是因为答对齐国的国君才被记载的。

他们中存在着贤惠像柳下惠,仁德像颜回那样的人,最终也没能够彰显他们的姓名、显扬他们的言行。

所以论起编年体史书细小内容的处理,就连最细微的事情都不遗漏;说起编年体史书重要内容的处理,就连十分重大的事情都给抛弃掉。

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像《史记》这样的史书,本纪用来包举朝廷大事,列传用来曲折详细地记载小事,表用来按表格形式标列年代和爵位,志用来总括本纪、列传和表所遗漏的内容。

至于天文地理、国家法典、朝廷规章,明显的和隐微的,必定都完备地包括进来;重要的和次要的都不遗漏: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同是一桩事件,分散在好几篇里,断断续续,彼此分离,前后多次重复出现。

在《高祖本纪》里就说事件叙述在《项羽本纪》中,在《项羽本纪》里就说是事件详载在《高祖本纪》中。

又编排同类的人物,不讲求年月的先后,时代在后的人却选出来位于前面,时代在前的人却压下去归入后面,于是致使西汉贾谊与楚国屈原在同一行列,春秋鲁国的曹沫与战国燕国的荆轲编在一起,这是它构成短处的地方啊!考察这二种史书体裁的长处与短处,相互存在着得失,而晋朝干宝编著史书,竟大力称赞左丘明,却深深贬抑司马子长。

他的主要意思是说:左传能用三十卷的简短篇幅,包括二百四十年的史事,没有遗漏。

探究他这种说法,称得上是有力的论断吗?查验春秋时期发生的史事列入左氏所记载的,大致上获得三分之一罢了。

左丘明自己也清楚他那书的缺漏,所以又编撰《国语》来增广它,可是除《国语》记载的以外,还有很多缺漏,怎么能说《左传》包罗无遗了呢?假设左丘明世世代代担任史官,都仿照《左传》写编年史,至于前汉的隐士严君平、郑子真,后汉的名士郭林宗、黄叔度,晁错、董仲舒回答帝王询问的书策,刘向、谷永的献纳奏章,这些人物全都是品德在各类人中占第一,名声传布天下,识见能洞察细微和明显的地方,言论上能把军国方面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他们有的因为自身隐遁,地位低下,不参与朝政;有的因为文章冗长,事迹很多,难以进行次序编排,全都省略而不记载的话,这还勉强说得过去。

如果必定是真实情况而有舍不得的地方,不加以删除的话,那么记载西汉一代历史的包括志和列传在内的一百卷汉书的内容,全部列入十二帝纪中,将恐怕成为既琐碎又很杂乱、力尽疲乏毫无力量的东西了。

因而班固知道结果会像这样,就设立帝纪、列传来区分,使它们历历可观,主次有区别。

荀悦厌烦班固的编排不切实际,又依照左氏的编年体另成一书,对《汉书》进行剪裁压缩,才为数三十,历代却称赞他这部新著,认为超过了《汉书》。

既然如此,那么班固、荀悦为代表的纪传、编年两种史书体裁,比试生命力争占上风,想废弃其中的一种流派,压根也就很困难了。

后来写史书的人,超不出这两种写史书的途径,所以晋朝的国史有王隐、虞预先后写成纪传体《晋书》,却又用干宝的编年体《晋纪》来相配;《宋书》有徐爰、沈约先后写成的纪传体《宋书》,却又分化出裴子野的编年体《宋略》,它们各自是有本身的优点,在世上一起流传。

看来干令升(宝)的说法就太偏激了,它只是墨守编年体一家而已。

《通志·总序》译文各条河流流经地域不同,但必定汇聚到海洋,然后天下才能免除洪水的威胁;各国开辟的道路不同,但必定都通向中原,然后边区才去掉阻隔的苦恼。

由此来看,会通的意义大极了!自从文字发明以来,著书立说的人虽然很多,只有孔老夫子因为是天生的圣人,所以才总括《诗经》、《尚书》、《礼》、《乐》而融会在一人手中,然后能够整齐厘定天下的各种记载,贯穿二帝三王,而连接成一个系统,然后能够彻底弄清古今的变化。

因而他所创立的理论大放光辉,无论百代以上还是百代以下都不能企及。

孔老夫子死后,诸子百家兴盛起来了,各自仿效《论语》用空洞的言词撰写著作。

至于历代的史实,却无所记述和编排。

直到汉武帝建元、元封之后,司马谈和司马迁才出来写史了。

司马迁父子世代掌管典籍,擅长著述创作,所以,能够往上继承领会孔子的意图,会通《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的言论,贯通黄帝、尧、舜,一直到秦、汉时代,写成一书,分为五种体裁:本纪用来记载年代,世家用来代代相传,表格用来订正历法,书志用来排比史事,列传用来记载人物,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改变他的这种写史方法,搞学问的人不能抛开他的《史记》。

《诗》、《书》、《礼》、《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以后,只有这部著作。

所以说“周公去世五百年以后有孔子,孔子去世五百年以后继承他们事业的人就在这里吧!”因此他自我标榜的地方已经不浅。

然而大规模著述的人,一定要长期学识渊博、品行端正,而且全部看到天下的书籍,然后才没有遗憾。

正当司马迁的时候,私藏书籍的律令刚刚解除,搜求书籍的途径尚未畅通,横贯三千年的历史典籍,却局限在七八种参考书籍中,所值得司马迁遗憾的,是广博不够。

大凡写作史书的人,即使采纳前人的书籍,也一定自成一家言论。

左氏是战国楚国人,他所看到的太多了,但他的《春秋左氏传》全都是楚人的言辞。

公羊高,是战国齐人,他所听到的太多了,但他的《春秋公羊传》都是齐人的言论。

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全部采用的是旧有史文,中间有时也有方言,实在是由于选录摘取未能详细,下笔删削匆忙的缘故,所以司马迁说:“我不敢毁弃先人(司马谈)所说的话,于是记述往事,整理那时的家世,世人的传记,而不是所谓的进行创作。

”唐代刘知几也讥笑司马迁大量堆聚旧有的记载,有时也插入诸子百家不纯正的言论。

所值得司马迁遗憾的,是典雅不够。

大致上开创基业的人难免要粗糙简略,全都靠继承这种志向的有志之士来为它弥补愈合。

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它们记载的内容都是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

《乘》和《梼杌》没有使他们结局完美的人,所以这两部书不能流传于世。

《春秋》前头得到孔子的挽救,后头得到左氏的推崇,所以这部书与太阳、月亮一样经久不衰。

否则的话,《春秋》只是一卷事情的题目,怎么能够在社会上流传!自从《春秋》以后,只有《史记》拥有写作的规模;倒霉的是班固并不是这样的人,于是丧失了会合变通的宗旨,司马氏创立的通史途径从此就衰落不振了。

班固这个人,是讲究表面华丽、不务实际的人,全然没有作学术的本领,专门从事抄袭窃取。

后汉章帝向他询问制作礼仪、音乐的事情,班固用在洛阳的各位儒生一定都能知道它们作为回答。

倘若臣民都像这样,那么询问又有什么用呢?等到众位儒生各有陈述,班固只是剽窃叔孙通的十二篇《汉仪》,来拼凑文字搪塞罢了。

假如臣民都像这样,那么奏议又有什么可取的呢?汉章帝知道班固学识粗浅鄙陋,所以对窦宪说:“你喜欢班固而忽略崔骃,这好比姓叶的人喜欢假龙一样。

”班固在当时已有评价;像这样的人才,打算用什么来著述呢?《史记》全书,功劳在于十表,它好比衣裳有帽子,树有根本水有源头;班固不懂以表格形式排列的系表、谱牒等,把古今人物强行确立等级。

而且说汉朝继承尧的运数,自然应该上继唐尧,并不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把汉朝放置在秦朝、项羽以后,这纯粹是没有根据的谈论。

由于班固截取汉朝写为《汉书》,这样就导致周、秦不能相互沿袭,古今之间成为间隔。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凡是六朝以前的史事,都是抄袭司马迁《史记》的,他自己不感到惭愧;从汉昭帝到汉平帝,总共六朝,都是取资于贾逵、刘歆的著作,又不认为是耻辱。

况且又有曹大家来结束全书,那么班固自己所书写的几乎太少了!经常出自班固胸中的内容,是《古今人表》罢了,其他人是没有这种谬误的。

后代编修史书出自众人之手,杂采各家之说;剽窃别人的文字,盗取别人的钟却掩上自己的耳朵,都是班固首开的先例。

班固所干的事情就是这样,后来作史的人趋附迎合班固断代史体没有空闲时间,怎么能测量出他的深浅!司马迁与班固相比,好比龙和猪一样,为什么各种史书都抛弃司马迁的通史体裁而采用班固的断代史体裁,刘知几之类的人尊崇班固而贬抑司马迁!况且善于学习司马迁的人,没有人赶得上班彪。

班彪续写司马迁的《史记》,从汉武帝一直写到东汉,想叫后人接续自己的著作,如同自己续写司马迁的著作;既没有多余的史文,又没有中断头绪,世世代代相互接承,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他继承司马迁的志向太好了,但他的书不能得以看到;所能够看到的,只有元帝、成帝二位帝王本纪的赞罢了。

都在本纪以外,另外记载他所听到的,可以说是深入太史公司马迁学问的精微深奥之处了。

凡是左氏《左传》中有“君子曰”的地方,都是对《春秋》经有新的见解;《史记》中有“太史公曰”的地方,都是史实以外的事情,不是对事情进行褒贬;偶尔也有涉及到褒扬贬低的地方,都是褚少孙等人掺杂到里边去的罢了。

况且本纪、列传之中,已经记载了善恶好坏,足以用来借鉴,何必在本纪列传的后面另外在进行赞扬或贬低呢?这是儒生参加科举考试所作的试卷,怎么能放在著述中呢?这大概不是司马迁、班彪的本意。

况且既然称为赞,哪能有贬低的词句呢?后代作史的人,有的叫做论,有的叫做序,有的叫做诠,有的叫做评,都效仿班固,臣下我不能不狠狠地批评班固了。

司马谈有他的著作,而司马迁能够完成他父亲的愿望;班彪有他的学业,而班固却不能阅读他父亲的著作。

班固作为班彪的儿子,既不能够保护他自身,又不能够传播他父亲的学业,还不能教育他的儿女,这样做人,说值得天下人效法的方面在哪里呢!范晔、陈寿等人继承他创立的断代史体例,大多都是些轻狂颠薄没有好的品行的人,因此很快招致罪过,整理修改而写作出确凿可信的史书在哪里呢!孔子说:“商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增加了那些,现在可以通过考察而了解;周朝因袭商朝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增加了哪些,也是可以知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