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申奥片 赏析
申奥公关案例

1.口号博大富有包容性。
“新北京新奥运”表示了北京以崭新面貌卷土重来的巨大决心和办出一届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会的信心。
2.申奥徽记的丰富内涵。
巧思巧想的会徽是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国结”象征,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
3.对实力的重视和宣传。
北京在10多亿人民的支持声中并未沉醉于大做表面的文章,而是紧扣“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观念,提出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奥运口号,宣传北京的人文气息,和北京完善的道路设施和便捷的公交网络计划。
4.全方位的媒介覆盖。
著名导演张艺谋导演北京申奥电视宣传片、在片中表现了浓郁的文化特色:之后大批享有国际声誉的文体明星担任申奥形象大使,大大提高了好感度。
世界著名的三大男高音歌唱家联袂演出将申奥活动推向世界瞩目的地位,各种宣传招贴,大型雕塑将整个北京塑造成一个“奥运城”。
国际公关:案例:北京申奥为什么成功?---“国际公关”;“形象包装”1、申奥形象:“新北京,新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2、内部公关--95%支持北京申奥的民众2001年4月4日,是申奥揭晓倒计时100天,北京奥申委提出了4月4日为全国支持北京申奥统一行动日的倡议。
这个倡议得到了全球华人的积极响应,申奥热潮风起云涌。
5月8日,全球华人支持北京申奥联合委员会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举办了以“全球华人心连心,齐心协力申奥运”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6月16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台北田协共同举办了“北京奥运·炎黄之光”海峡两岸长跑活动。
6月23日,美国西部华人在雄伟的居庸关举办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奥运龙——大地艺术作品展示”活动。
3、外部公关----积极游说北京申奥代表团顾问的何振梁从2001年2月以来的5个多月里,他就有69天在国外和飞机上,出访11次,走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所有这些都是为发展外部公共关系而做的努力。
----接待参观北京奥申委吸取了悉尼申奥的成功经验,“不要光自己说,还要让人家看”。
《2024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纪录片《盛会》创作策略分析》范文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纪录片《盛会》创作策略分析》篇一一、引言北京冬奥会作为国际体育盛事,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其中,开幕式更是各国观众瞩目的焦点。
纪录片《盛会》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本文将对其创作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二、创作背景与主题定位《盛会》纪录片的创作背景是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主题定位为记录这一盛事的全程,展现各国运动员的竞技风采和冬奥精神。
纪录片以开幕式为切入点,通过丰富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冬奥会的魅力。
三、创作策略分析1. 结构策略:《盛会》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以时间顺序展开,从筹备工作开始,逐步过渡到开幕式的各个环节。
在结构上,纪录片注重了起承转合,每个环节之间都有紧密的逻辑联系,使得整个纪录片流畅而富有层次感。
2. 视觉策略:(1)画面构图:纪录片运用了多种拍摄手法和画面构图,如航拍、特写等,使得画面既有宏大的视觉冲击力,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
(2)色彩运用:纪录片在色彩运用上注重了对比和统一,通过色彩的冷暖、明暗、饱和度等变化,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
(3)音乐与音效:纪录片配以激昂的音乐和逼真的音效,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使得情感更加投入。
3. 内容策略:(1)人物塑造:纪录片通过采访参与开幕式的各界人士,如运动员、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展现了他们的故事和心声,使得观众更加了解这一盛事的背后。
(2)事件呈现:纪录片通过真实的画面和感人的瞬间,展现了冬奥会的竞技精神和团结友爱的氛围。
同时,也展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3)文化表达:纪录片在呈现冬奥会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舞狮、舞龙等表演,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 传播策略:(1)多平台传播:纪录片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平台进行传播,让更多人观看到这一历史性时刻。
(2)社交媒体互动:通过社交媒体与观众进行互动,收集观众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和优化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
四、总结与展望《盛会》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制作水平,成功记录了北京冬奥会的盛况。
宣传片开启国家传播时代

面 , 有 古 老 的 长 城 、 故 宫 , 有 充 满 时 代 感 的 写 字 楼 与 后 海 : 有 年 轻 的 年 老 的 , 快 的 慢 的 , 甚 至 有 人 跌 倒 有 人 搀
个城 市 申请 举 办 国际 性 体 育 会 或赛 事 时 ,都 要 向该 运 动
会 或 赛 事 的 组 委 会 提 交 一 套 充 分 的 材 料 , 说 明 自 己 的 举 办 能 力 、 可 提 供 的 条 件 和 服 务 以 及 该 城 市 的 各 方 面 具 体 情 况 。 这 份 陈 述 材 料 里 就 有 一 份 “ 器 ”— — 5 1 分 钟 利 至 0 的 城 市 宣 传 片 。 因 为 虽 然 之 前 审 委 会 将 派 部 分 评 委 前 来 申 请 城 市 实 地 考 察 , 但 绝 大 部 分 评 委 都 没 有 来 过 ,他 们 对于城 市 的 印象可 能大部 分都 得依 靠这部 宣传 片 了。
2 0 年7 0 1 月1 3日,在 国 际奥 委会 莫斯 科 全会上 ,张 艺
谋 执 导 的 北 京 申奥 宣 传 片 , 通 过 生 动 、 形 象 的 视 觉 艺 术 , 充 分 展 示 了 中 国 对 奥 林 匹 克 精 神 的 理 解 以及 对 奥 运 会 的 渴
望 ,为 北 京 申奥 成 功 立 下 了汗 马 功 劳 。
且 举 足 轻重 的短 片 ,能 向世 界 展 示 该 主 办 国举 办 一届 精
彩 奥 运 会 的 决 心 和 承 诺 ;还 有 一 个 就 是 城 市 宣 传 片 , 它
是 在奥 运会 筹 办 期 间请 国 内外 的 著 名 导演 针 对 主 办城 市
的 人 文 特 点 专 门 拍 摄 的 ,能 为 奥 运 会 的 成 功 举 办 起 到 锦 上 添 花 的作 用 。
高考语文阅读一周七篇文二十一

高考语文阅读一周七篇文二十一高考语文阅读一周七篇文二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屋檐三境梦天岚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挂着,乡村的童年就是矮矮地觅一处干禾——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真之门.这大抵是一种境界.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
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你也懒得放在心.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一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依旧滋滋地亮。
一扇大门静静地候在屋檐下,开或者关似乎无关紧要.时间倒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唯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你就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于是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你还不懂得沧桑的味道。
一颗不安分的心哪里还容得下片刻的依恋之情,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背影。
待你蓦然一惊回过头来望上一眼,屋檐就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就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在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辣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你彷徨你失意你迷惑你无奈你身不由己,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
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这一大抵也算一种境界.渐渐地,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
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寞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无聊的张望中悄然无声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到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
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宽广、大地一样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
公共关系经典案例——北京成功申奥

公共关系经典案例国际大公关——北京成功申奥北京申奥成功不只是一个城市的胜利,一个国家的胜利,一个民族的胜利,同时也是中国策划人对世界发出的一声宣言:中国也具有世界气魄的公关策划家,北京中奥的历程是一场全中国人一起参加的比赛,在比赛进程中,有欢欣,有悲伤,有挫折,但最终中国人赢得了这场比赛。
我们回望这次让人牵肠挂肚的申奥历程,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工程。
1.背景早在1978年,萨马兰奇先生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第6届全运会时,就曾建议中国申办1988年奥运会,但当时中国申办奥运的时机尚不成熟。
1990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掀起了亿万人民心向奥运的热潮。
1991年2月22日,北京市向中国奥申委正式提出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同年4月1日,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于12月4日向国际奥委会呈交了承办2000年奥运会申请书。
1993年1月11日,北京正式向国际奥委会呈交了《申办报告》。
3月,国际奥委会一行12人在北京举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
临走时留下一句“祝你们好运”。
但是萨马兰奇先生对北京的祝愿并没有成为现实,9月24日北京时间凌晨2时30分,最后一轮投票中,悉尼和北京的得票数为45和43,北京以2票之差落选,由悉尼获得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
2.现状时隔八年,北京再次提出申办奥运会。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极大丰富,带来的是更有凝聚力的中国心、中国情,社会各界都对我国这次申奥充满信心。
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向中国奥申委递交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从此拉开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序幕。
此后。
北京开始扎扎实实,有条不紊的展开申奥行动。
3.调查与策划(1)形象与口号:1999年9月6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人们政府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组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申办大幕正式拉开。
在奥申委成立大会上,奥中委开始向全国征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整体形象和口号的设计方案。
力与美的统一:北京奥运纪录片美学分析

【 OI 03 6 /in10 ~ 9 62 1 . 0 D 】1 . 9js . 2 6 1 . 01 0 1 9 .s 0 0 2
20 0 8年 的北 京 奥运 会 终于 圆 了中 国人
的百年 奥运 梦想 ,那一次次升起 的五星红旗 ,
奥 运金牌选 手 的互动 ,利 用 电影 技巧 勾勒 出
出来。20 年 的奥运也是 中国纪录片大 显身 08 手的 时候 ,借着 这个 千载难 逢 的机 遇 ,从 官
方制作 机构到 民间个人 都纷 纷加入 奥运纪 录 片的创作 中来 ,表 达着 自己的奥运激 情和 梦
想。
一
中国人对 奥运会 的 向往 与热情 ;意 大利 导演
托那 多 雷的 《 逢 》讲 述一群 由众 多明星 出 重 演 的来 自各行各业 的学 生和 退休 老教 师重逢 的故 事 ,期 间贯 穿着 北 京的风土 人情 。伊 朗 导演 马基德 ・ 马吉 迪 的 《 飞扬 的五环 》利用 百年 校庆 的北京 ,讲 述一 群孩子 对未来 的憧
憬和 向往 ,使北京 这个古 老的城 市也焕 发 了
撼人 心的加油 呐喊 … ・ ・ 久久地 萦绕 在我们 每
一
演 特利斯 ・ 勒孔 特的 《 北京 印象 》拍摄 了蜿
蜒 的长城 ,幽静 的天 坛 ,曲折的胡 同 ,散步 的老人 ,平静 的生活 ,古老 而略显 神秘 :英
冒
纪录 片热 ”不仅是 一种历史 的显 影和定 格 ,
更是人们寄托 情感和回忆 的一 种凭借。 从奥运 的 申办 到激情 飞扬 的赛 场 ,再 到 赛后 的回味 ,中国纪录 片的 民族 自觉性和 社 会责任 感在这场 奥运盛 事 中再 次充 分地展 现
浅析《新北京,新奥运》申奥宣传片

浅 析《 新 北京 , 新 奥运 》 申奥 宣传 片
王 丹 青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0 0 2 3 7 )
摘 要: 宣传片通过 多彩 的画面与声音让观 看者能够直观 的 了解 被 宣传 对 象的 精神 、 文化 和 发 展 状 况 , 是 对 被 宣传 主 体 形 象 的 完 美展 现 , 作 为视 觉 交 流 的 一种 方 式 和途 径 , 对 这 种 交流 的 研 究具 有 颇 为 重要 的 意 义 。本 文 通过 张 艺谋 导 演 的 申奥 宣传 片 的 浅析 , 探 索如 何 打破 创 意 , 更 多角度 的诠 释 城 市形 象。 关键词 : 宣传片 ; 影像话语 ; 视 觉交流 ; 城市形象 1 9 9 9年 9月 6日, 经过党 中央、 国务院 的批准 , 由国家体育 总局 、 北京市人民政府和 国务院相关部 门组成 了北京 2 0 0 8年奥 运会 申办委员会 , 申办大幕正式拉开 。此后 , 确定 了申奥委会徽 和申奥 口号 , 北京奥申委决定 聘请 有着独特艺术 风格 的张艺谋 出任 申奥宣传片的总导 演。在接拍之 初 , 张艺谋导演 就表示要 竭尽所能拍一部“ 不概念 , 不卖弄 , 真实 、 亲切 、 自然 , 让人动心 的 作品” 。而后来的结果也 的确 如他所言 , 取得 了不 朽的辉煌 , 受 到业 内和观众的好评 。拍摄这样一座独具特色的城市显然不是 易事 , 《 新北京 , 新奥运》 拍摄跨度相 当大 , 历 经半年才完成拍摄 制作 。他们的文案人员 甲丁说这部宣传 片是属于北京这个城市 的, “ 一个城市 的宣传片 , 不应该是某个人 自己的想法 , 也不 能是 某个人 的个人作品, 它就应该是一个城市的作 品, 一个 国家 的作 品” 。换而言之 , 北京申奥宣传片是不仅是一个 多元文化汇集地 北京城 的影像 , 更 是一个 国家 的人 民对 自己国土形象 的展示 。 在现有 的制作水准、 制作理念和现有 的体制影 响下 , 主办城 市的 形象片如何做到既能体 现国家意志 , 又 能打动国际奥委会评 审 委员们 呢?是在感情上或体 制上进行联合 , 还是 在任何经久 的 原 因 限制 有 效 政 治 团结 的 地 理 范 围 或 种 族 范 围 , 从 而 限制 国 家 的领域 和组成呢?国家必须 为她的人民 的思想和感情 而存在 , 不是作 为一个直接 观察 的证据 , 而是作为一个 心灵 的实体 、 一个 象征 、 一个 化身 或 一 个抽 象 概 念 。 ( 1 ) 素材 方 面 的 选择 。受 时 间 长 度 、 主题 呈 现 、 政 治 利 益 和 艺术审美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 北京奥运 宣传 片的主题和素材 都 在共同的“ 经验范围” 中, 最大范 围的获得不 同种族 、 不 同语 言、 不 同地域 的受 众 认 可 , 在解码过程 中, 尽量减少偏 差 , 塑 造 一 个 具有高度识别和广泛认可的 国家意志 。借 助或者通过对奥运宣 传 片 文本 的分 析 , 可 以发 现 该 宣 传 片 划 分 为 1 0个 小 的 主 题 , 分 别为 : 戏、 绿、 龙、 水、 动、 愿、 乐、 健、 艺、 韵。描绘了一个 绿色的中 国、 运动的中国、 人 文 的 中 国 。在 阐述 这 些 主 题 中 , 奥 运 宣 传 片 突 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 , 更突 出了热情好 客的 北 京 人 绽放 的微 笑 。 宣传片中, 突出了人物的因素 , 人物的风貌 和群众运动居于 重点描述 , 时长 相 加 为 2分 钟 , 占了 5分 多 全 片 画 面 的 1 / 3强 。 人 是 申奥 片 中表 达 的 中心 和 重 点 , 市民踩着滑板 、 荡着秋 千 、 拥 抱 自然 、 舞 着彩 狮 等 场 景 的展 示 将 一 个 繁 荣 、 祥和、 快 乐 的 中 国 展示给了广大受众。其 中, 2 6秒的各种人物笑脸 占据 了很大的 篇幅 , 被着力强调 。所以微笑是无 国界 的, 在 3秒钟 的时间里 , 不断切短镜头 , 人 的笑脸 , 以及城市的笑脸 , 把微笑和热情 传递 给 电视机前 的每一个 人 , 向他们 发 出友好 的信 息 : 我 们欢 迎你 们 。一张张普通 中国人 的灿烂的笑容 , 表现一个世界 文化历史 名城所散发 出的活力 , 表现民众热情参与和支持 , 以及 国人对奥 运精神的理解 。微笑将 外国人心 中那个保守 、 沉默 的中国人形 象化解了 , 取 而代 之 的是 一个 热 情 、 欢乐 、 开 朗 的 中 国形 象 。城 墙下仰望天空 的少年 , 蓝天绿地下放飞风筝 的女孩 , 沙滩边迎浪
北京申奥21周年观后感

北京申奥21周年观后感
今年是北京申奥成功的第21周年,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现在回忆,居然21周年了!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BEIJING”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
揭晓城市公布后,中华实际坛礼花绽放,欢声雷动;天安门广场人如潮涌,全国各地一片沸腾。
北京成功申奥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巨大进步,还同加入WTO一道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台发动机,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科技、文化、环保事业的进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今年的冬奥会要数“一墩难求”的主人公——“冰墩墩”最出圈了,凭借闪亮晶莹的大眼睛和外壳、圆润墩墩的小肚子俘获了全球人民的心,身价在国外各大销售平台不断飙升。
不妨让我们来看看作为奥运会吉祥物的冰墩墩的前辈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奥片分析
一、申奥片的文本结构
2008年北京申奥陈述处犹如一幅蜿蜒的拼贴组画,由两百多个碎片式的镜头分类剪接构成。
整个影片被并列得分割为10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起始分别由一个中国字符提示,它们是:(按出场先后顺序)戏、绿、都、水、动、愿、乐、健、艺、韵。
这些中国单字形象简洁,表意丰富。
每一个字符代表一个主题,每一串\节影像便是对这个主题的诠释。
所以,可以这样认为,每一个字符引领着一组视觉符号的展开,10个单元的串联,如10节承载了不同主题\意义的车厢,徐徐开启。
看似碎乱无章的影像切片对号入座,被娴熟地链接在一起。
表1:申奥片10个单元的主题分析
二、申奥片的视觉文化阐释
1第一层次毗邻轴分析:视觉文化的抽象元素
毗邻轴上的元素所属的系谱轴特性是:
古老的文化-纯净的自然-崭新的城市-清澈的水域-活力的人群-赤诚欢愉之心-灿烂的笑容-矫健的身躯-海纳百川的舞台-和谐的夜色
影片的前新半部,即从“戏”至“动”的前两分钟,偏重于对北京城区的物质文明的描绘,包括自然、建筑和各种运动项目,是可触可感的景观性“实物”;而后半部分,即从“愿”至“韵”的部分,则偏向于对人物的精神面貌精的刻画,是文化成果中较抽象的元素,是感性大于理性的部分。
比起前半部分冷静的客观陈述式的影像,后半部分旨在强调影像在情感上直接的冲击力和感化力。
后半部分的精神元素被巧妙地提炼为“笑脸”,它作为视觉中心元素在整个毗邻轴是起到强势作用。
2第二层次毗邻轴分析:一个关于“中国”的巨大迷思
整部作品无可避免地引发了我们(中国观众)\他们(西方评委)对有关中国的一连串概念的重新想象。
对于(“我们”)中国自身而言,它意图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现代化”成果,虽然它的“现代化”过程几乎完全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的“模拟”和想象上。
对于(“他们”)西方观众而言,他们依靠着这毗邻轴上的排列组合在脑中重新构化中国。
不得不承认,这毗邻轴的展开是观者想象力的源泉:画面和音乐交杂着带来一种由“通感”所形成的快感,这种快感具有完全的真实性,虽然他们提供的只是片刻的,某种意义上的真实感。
又如观者将不再怀疑影片中那个“美丽的女孩是否真的吻了憨厚的斑点狗”,也不再关心中国的江河湖海是否如片中所描绘得那般碧绿清澈。
当毗邻轴的列车徐徐开启的时候,观者是被诱惑的,他们通常陷入“通感”的漩涡中,被音乐和画面所形成的复调卷走。
“宣传”便是一架成功制造“真实感”的机器,尽管实质上,“真实感”建立在具有凝聚力的幻觉上。
在作品中,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真实感”与有关中国的“真实”完全对立。
影片回避了对于“真正的中国”的解释,而是要在短短的4分多钟内构造一个具有“真实感”的中国,且这种“真实感”的认同对象是西方观众。
诸如“中国是谁”这类有关身分的、本体论式的问题在最大程度上被消解了――这种策略对于一部国际宣传片而言是适宜的,因为“宣传”首先必须在最大程度上维护自身的和谐,而非歧义和辩论。
三、微观视角:申奥片的视觉文化阐释
1“滑轮”:一个关于“中国现代性”的迷思
关于“滑轮”的一组镜头:天坛全景前的青年穿着旱冰鞋迎着镜头向前滑动;古观象台旁站着提着溜冰鞋的青年(下半身),身下是高楼耸立的北京;现代化摩天大楼航拍;故宫鸟瞰。
纵观全片,青年人脚蹬滑轮的镜头一共出现过6次。
“踩着单排滑轮的少年”通常出现在好莱坞的影片中,是典型的西方青少年文化的表征。
“单排滑轮”象征着速度、勇气、开朗的胸怀和不怕跌倒、义无反顾的精神。
“单排滑轮”作为青少年“极限运动会”的重要项目之一,有时甚至带有“冒险主义”的意味,因为在滑轮上做各种各样的竞技性表演时常意味着“对某种不可能性的挑战”。
当一个中国少年蹬着滑轮从天坛正门自信地滑出时,我们很容易便在这样的组合中感受一种意味深长的态度。
片中的他看上去对滑轮的掌握已经相当娴熟,游刃有余,他自信地从大红门滑出,迎向一个更广阔的新世界,古观象台已在他的身后,他的面前是一个繁荣的新
都城。
我们并非想夸大和提升某个隐喻的内涵,如果说整部片子主要依赖于和谐的隐喻,那么几乎完全由对立元素所组成的这个片断则凸现了足够多的矛盾和争扎。
“天坛”和“国贸”一样容光焕发,一个青年在古观象台的屋顶,拎着滑轮鞋,若有所思。
这段影像作为一个巨大的隐喻折射了一百年来,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是如何从历史中迅速而艰难地赶出来的。
2“艺”:一个关于多元主义的迷思
“艺”中的一组镜头:时装表演(兵马俑时装,化装舞会面具);歌剧<图兰朵>;小提琴合奏;西洋歌剧大舞台,独唱;中国女子翩翩起舞,民族舞;中国美食,西方人团坐着吃中餐;迪斯科舞厅众人(华人)狂欢;雅尼音乐会的新时代风格。
仔细观察“艺”中人物的细节,便能发现中国对其艺术的“国际化”有着迫不及待的渴求。
戴着“佐罗”面具身穿秦朝饰女模特,角楼下的<图兰朵>,雅尼在太庙的新世纪音乐会――这三组形象实质是对那些时常出现在<纽约时报>上的有关中国“严格的文化产品审查制度”的文章的挑战,是中国勇敢地从“文化相对主义”走向“文化多元主义”的标志。
这便是“艺”所要传达的意义,即当今的中国艺术并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文化中,而是在文化之间的夹缝中,在文化的转接处。
四、笑脸:视觉表现“跨界仪式”
“笑脸”特写在片中不断被使用。
在“东-西”二元对立的结构中,“笑脸”被采用作为“跨界仪式”(跨越“东-西”两大类目)贯穿始末。
由于“东-西”之别通常使意义的产生过程变得非常紧张,所以这个“仪式”是隆重的、细致的、无微不至的,具有感化力量的。
各文化间都存在沟通问题,那么在短短的4分多钟内,用什么样的视觉符号来展示中国的精神状态的变革便尤其值得推敲。
“笑”――孩童的笑,少女的笑,老人的笑,这些在普通“权力观”下“柔弱群体”的笑容被大规模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流动的“众乐图”,在屏幕上不断出现,它所要传达的概念是:面对外部世界,中国是友好、开放、健康、向上的。
五、二元对立的结构
1、行为上的二元对立
晨光中的角楼――夜色中的摩天楼
毽子――溜冰鞋
蓝天――楼群;碧水――高架桥;绿洲――机场
小孩∕少――大人∕老
运动的人群∕业余――奥运健儿∕专业
紫禁城――体育馆
2、意义上的对立
传统――现代
古典∕神秘――时尚∕开放
自然∕原始――文化∕文明
新生∕雀跃――成熟∕稳健
非专业――专业
民族性――国际性
3、价值上的二元对立
古老的中国――崭新的中国东方――西方
边缘――中心
依从――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