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全套教案-【最新整理】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课时1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学习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了解比较和分类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1.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性。
2.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见依据有。
3.下图是根据物质的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4.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请将下列各类物质按其之间的反应关系连线:[例题解析]例 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锌粒、硫酸锌、氢氧化锌、氧化锌、硫酸,试关于它们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它们组成或性质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两大类。
(2)写出它们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首先应根据它们在组成、性质、状态等方面的不同,明确分类的依据,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依据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从组成上看,镁条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为单质;另四种物质都是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为化合物。
从状态上看,硫酸为液体,另四种物质为固体。
从性质上看,硫酸镁和硫酸都是易溶物,另三种物质为难溶物,等等(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转化规律,可先明确上述物质所属物质类型,再根据此类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如:锌属于活泼金属,可与酸(或盐)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据此可写出反应式: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 依此类推,有:2 Zn + O 2 == 2 ZnO ,Zn(OH)2 + H 2SO 4 == ZnSO 4 + 2H 2O , ZnO + H 2SO 4 == ZnSO 4 + H 2O Zn (O H )2=Z n O +H2O〔基础训练〕1.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按照已学知识判断其中属于酸的是( ) A.NH 3 B.CH 4 C.NaHCO 3 D.HClO 32. 同种类型的物质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性质。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doc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doc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课标内容】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 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 , 物质的分散系1 课时1 课时【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过程】一、物质的分类二.物质的转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思考】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液态氧 ,汽水 ,洁净的空气 ,纯净的盐酸 , 冰水混合物 ,干冰 ,铁矿石 ,金刚石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小结】(1)置换反应的规律与条件规律反应条件H2+金属氧化物→金属(1)加热;(2)K 、Ca、Na、Mg、Al 等的金属氧+水化物除外碳+金属氧化物→金属(1)高温加热;(2)K 、Ca、Na、Mg、Al 等的金+CO2 属氧化物除外金属 +酸→盐 +氢气(1)因浓硫酸、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之前的金属,才能置换酸中的氢金属 + 盐→新盐 + 新金(1)盐可溶;(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属的金属才能置换后面的金属;(3)钾、钙、钠很活泼,在盐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金属(2)复分解反的律与条件律反条件酸+碱→ +水中和反,有水生成,一般能生酸+ →另一种一种酸+ 另(1)中不溶于酸的BaSO4、AgCl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等除外;(2)碱+ →另一种碱 + 另(1)反物都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一种+→另两种新(1)反物都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2.两反的条件:(1)复分解反:沉淀、气体、水生成。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全套练习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全套练习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课时1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学习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了解比较和分类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1.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性。
2.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见依据有。
3.下图是根据物质的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4.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请将下列各类物质按其之间的反应关系连线:[例题解析]例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锌粒、硫酸锌、氢氧化锌、氧化锌、硫酸,试关于它们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它们组成或性质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两大类。
(2)写出它们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首先应根据它们在组成、性质、状态等方面的不同,明确分类的依据,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依据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从组成上看,镁条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为单质;另四种物质都是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为化合物。
从状态上看,硫酸为液体,另四种物质为固体。
从性质上看,硫酸镁和硫酸都是易溶物,另三种物质为难溶物,等等(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转化规律,可先明确上述物质所属物质类型,再根据此类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如:锌属于活泼金属,可与酸(或盐)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据此可写出反应式: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 依此类推,有:2 Zn + O 2 == 2 ZnO ,Zn(OH)2 + H 2SO 4 == ZnSO 4 + 2H 2O , ZnO + H 2SO 4 == ZnSO 4 + H 2O Zn(OH)2 △= ZnO + H 2O , ZnO + H 2 △= Zn + H 2O 〔基础训练〕1. 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按照已学知识判断其中属于酸的是( )A.NH3B.CH4C.NaHCO3D.HClO32.同种类型的物质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性质。
高中必修一化学专题一知识点提纲

高中必修一化学专题一知识点提纲高中必修一化学专题一学问点提纲1、半径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①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正价。
且正价与最低负价肯定值之和为8。
③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能依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依据化学式推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方法〕①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
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
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②把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①把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把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把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肯定是极性分子。
⑤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SO3、PCl3、CH4、CCl4、C2H4、C2H2、C6H6及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化学查缺补漏技巧和方法第一,要看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里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考哪些核心学问,看看自己在哪一个学问块还有问题,重点去抓它。
另外一个看点样题,就是题型示例。
其次,要看教材。
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各区县所用教材都是人教版,编写特别规范。
命题专家会在教材当中选取一些核心内容,甚至会将商量内容和试验内容放到高考题中。
第三,看经典题。
首先要训练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尤其是找到精品题型进行训练。
怎么提高化学成果仔细听课这是最简洁快捷有效,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为什么怎么说呢?由于化学不需要像物理数学那样花特别多的时间去做题和讨论,化学学问点特殊多、而且咋,化学可以〔课前预习〕,但课堂上的效率却是最高的,往往老师讲一遍就能记住70%80%,所以上课肯定要仔细听讲。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分开的过程。
2.物质的提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二、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过滤、蒸发、结晶和重结晶、萃取和分液、蒸馏 1.过滤过滤是分离 液体和不溶性固体 混合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除去液体中的 难溶性组分,过滤装置如图:(1)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 、漏斗 、 玻璃棒 。
(2)过滤的操作要点①一贴:滤纸紧贴 漏斗 内壁;②二低: 滤纸 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 滤液液面 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漏斗的 三层滤纸 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 烧杯内壁 相接触。
2.蒸发蒸发是将溶液加热,使溶液受热汽化,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物质的方法。
蒸发可得晶体,也用于浓缩溶液。
蒸发装置如图:(1)蒸发时用到的仪器有: 蒸发皿 、 玻璃棒 、 酒精灯 、铁架台 。
(2)在进行蒸发操作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实验结束后,不能将蒸发皿直接放在 实验台桌面 上,以免烫坏 桌面 或遇实验台上的冷水引起蒸发皿炸裂;②当蒸发到析出大量 晶体 、剩余少量 溶液 时,应停止 加热 ,利用 余热 蒸干,以防止晶体过热迸溅。
3.结晶和重结晶 (1)冷却法将热的饱和溶液慢慢冷却后析出晶体,此法适用于溶解度 随温度变化比较大 ,如KNO3。
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原则 不增:不增加新杂质 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易分离:被提纯物质与杂质易分离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容易复原常用哪些方法分离、提纯物质?(1)物理方法:过滤、结晶、升华、蒸馏、萃取、分液、溶解等。
(2)化学方法:沉淀、置换、加热、分解等。
蒸发操作中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高一化学试题必修一专题一与专题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题

⾼⼀化学试题必修⼀专题⼀与专题⼆学业⽔平考试复习题⾼⼀化学试题(必修⼀)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单项选择题(3×20,共60分)1.下列分离⽅法中,和物质的溶解度⽆关的是()A .升华B .萃取C .纸上层析D .重结晶A .坩埚B .泥三⾓C .三脚架D .⽯棉⽹4. NA 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标准状况下,22.4 L CH 4和CH 3CH 2OH 的混合物所含分⼦数为N AB .常温常压下,16 g 14CH 4所含中⼦数⽬为8 N AC .0.2 mol 的Na 2O 2和⽔完全反应转移的电⼦数为0.2 N AD .0.1 L 3 mol?L -1的NH 4NO 3溶液中含有的NH 4+数⽬为0.3N A5. 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Ne 、H 2、O 2三种⽓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体的压强(p )从⼤到⼩的顺序是()A .p (Ne )>p (H 2)>p (O 2)B .p (O 2)>p (Ne )>p (H 2)C .p (H 2)>p (O 2)>p (Ne )D .p (H 2)>p (Ne )>p (O 2) 6. 欲配制浓度为1.00mol/L 的氯化钠溶液100mL ,⽤不到的仪器是()A .容量瓶B .分液漏⽃C .玻璃棒D .烧杯7.下列指定反应的离⼦⽅程式正确的是()A .Cu 溶于稀HNO 3:Cu+2H ++NO 3-═Cu 2++NO 2↑+H 2OB .(NH 4)2Fe (SO 4)2溶液与过量NaOH 溶液反应制Fe (OH )2: Fe 2++2OH -═Fe (OH )2↓C .⽤CH 3COOH 溶解CaCO 3:CaCO 3+2H +═Ca 2++H2O+CO2↑D .向NaAlO 2溶液中通⼊过量CO 2制Al (OH )3:CO 2+AlO 2-+2H 2O ═Al (OH )3↓+HCO 3-8. 下列有关Fe 2(SO 4)3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溶液中,K +、Fe 2+、C 6H 5OH 、Br -可以⼤量共存B .和KI 溶液反应的离⼦⽅程式:Fe 3++2I -═Fe 2++I 2C .和Ba (OH )2溶液反应的离⼦⽅程式:Fe 3++SO42-+Ba 2++3OH -═Fe (OH )3↓+BaSO 4↓D .1L 0.1mol ?L-1该溶液和⾜量的Zn 充分反应,⽣成11.2g Fe9. 下列物质的应⽤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稀硝酸洗去附在试管内壁的银镜B.⽤热的纯碱溶液清洗油污C.⽤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与病⼈的尿液混和加热,来检验病⼈是否患糖尿病D.在铁质镀件上镀铜10.硝酸盐不稳定,⼀般受热分解会放出氧⽓,下列硝酸盐分解可能不会产⽣氧⽓的是()A.硝酸钠B.硝酸亚铁C.硝酸铵D.硝酸铜11. 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A.是否有丁达尔现象B.是否能通过滤纸C.分散质粒⼦的⼤⼩D.是否均⼀、透明、稳定12.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78 g Na2O2与⾜量⽔反应转移电⼦数为N AB.标准状况时,22.4 L⽔含氢原⼦数为2N AC.1mol氦⽓所含原⼦个数为2 N AD.在25℃,101KPa 下,2 g H2所含质⼦个数为N A13实验室做钠跟⽔反应的实验时,⽤到的仪器和药品是()①试管夹②镊⼦③⼩⼑④滤纸⑤研钵⑥烧杯⑦坩埚⑧⽯棉⽹⑨玻璃⽚⑩药匙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⑨C.③④⑧⑨⑩D.②⑤⑦⑨⑩14.下列关于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新制氯⽔中只含Cl2分⼦和H2O分⼦②新制氯⽔可使蓝⾊⽯蕊试纸先变红后褪⾊③氯⽔光照时有⽓泡冒出,该⽓体为Cl2④氯⽔放置数天后,溶液的酸性将减弱⑤新制氯⽔呈黄绿⾊,久置氯⽔⽆⾊⑥新制氯⽔漂⽩作⽤强,久置氯⽔⽆漂⽩作⽤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⑤⑥D.②⑤⑥17.36.5 g HCl溶解在1 L⽔中(⽔的密度近似为1 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mL-1,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 L-1,N A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1 mol?L-1B.所得溶液中含有N A个HCl分⼦C.36.5 g HCl⽓体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约为22.4 LcD.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w=36.5100018.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碱性氧化物⼀定是⾦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定是⾮⾦属氧化物B.⾦属氧化物⼀定是碱性氧化物,⾮⾦属氧化物⼀定是酸性氧化物C.碱性氧化物都能与⽔化合⽣成碱D.酸性氧化物都能与⽔化合⽣成酸19.中国科学技术⼤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反应制造出纳⽶级⾦刚⽯粉末和另⼀种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目录

高中化学必修一目录高中化学必修一目录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专题三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高一化学怎么学好上课坚决不能“跑神”!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时间,一定要保证两个最重要的睡眠时间。
一个是晚上11点之后一定要开始睡觉,一个是中午要有10到30分钟的午休时间。
这是你从“后进生”迈向“优等生”的第一步,即:保持旺盛的精力,杜绝“打瞌睡”。
有不少同学在寻找自己学习的失误时都忽略了这一点,然而,这一点处理不当,对于中等以下程度的学习者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
你可以回忆你的学习历程,你肯定也有过辉煌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开始“堕落”的?是经常在中午时去操场打球,还是连续有一段时间总是中午有事?总是熬夜?导致白天瞌睡难耐?!特别是晚自习效率极低,完不成作业!逐步陷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中!其次,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与“三闲”做坚持不懈的斗争。
所谓“三闲”是指:闲话、闲事、闲思。
这是做学生的最大敌人。
能控制住“三闲”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
化学热点方法聚焦化学计算中的4种常用方法一、假设法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极端假设法主要应用:(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
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
(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
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
(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
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考点二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1、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1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物理量之间列比例以H2+Cl22HCl 为例a Ag+b Bg===c Cg+d Dg分子个数比a∶b∶c∶d质量比aM A∶bM B∶cM C∶dM D物质的量比a∶b∶c∶d体积比a∶b∶c∶d由已知条件和未知量列比例,求解;注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列比例式不要拘泥于质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只要注意化学计量数,并使上下同一物质单位相同,左右两种物质量相对应,都可以列出比例式,直接求解有关量;2据化学方程式推导出来的差量Δn、Δm、ΔV等可以和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物理量列比例;例如:2CO+O2错误!2CO2Δn2 mol 32 g 2× L 1 moln CO m O2V CO2Δn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计算的一般步骤1正确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3将相关物质已知和未知物质的量写在对应计量数下面;4列出关系式进行计算;例题1某物质A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产物都是气体;分解方程式为2A∆===B+2C+2D;完全反应后测得生成的混合气体的总体积为10L ,则生成B的体积例题2现有A,B,C三种化合物,各取40g相混合,完全反应后,得18g B,49g C,还有D生成;已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106;先将22g A和11g B反应,能生成D的物质的量为A 1 molB molC molD mol例题3多少克锌与硫酸恰好反应,在标准状况下能生成多少升氢气例题4多少克锌与500ml L硫酸恰好反应,在标准状况下能生成多少升氢气解:Zn+H2SO4====== ZnSO4 +H2↑65g 1 mol Lm Zn×L V H2答:的锌参加反应,生成的氢气课堂练习1、在反应X+2Y=R+2M中,已知R和M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克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克R,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之比为A.16:9 B.23:9 C.32:9 D.46:9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体积X 2气体与3体积Y 2气体化合生成2体积气体化合物,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 XY 3B. XYC. X 3YD. X 2Y 33、完全中和 NaOH 需要H 2SO 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所需H 2SO 4的质量是多少4、课本P17第8、9题5、有一块锌片投入CuSO 4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称重,发现质量比原来减少.试计算: 1参加反应的锌的物质的量;2析出多少克铜;3生成的硫酸锌的物质的量;6、将 g 锌加到50 mL 1 mol·L -1盐酸中,计算:1标准状况下,生成H 2的体积;2若反应完成后,溶液体积仍为50 mL,这时溶液中的Zn 2+和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分析溶液中的Zn 2+来自反应生成物ZnCl 2,H+应是反应后剩余的HCl 电离出的;因此,求cZn 2+与cH +应先求出cZnCl 2及反应后的cHCl;解: Z n + 2HCl ====== Z nCl 2 + H 2↑1 mol2 mol 1 mol L1mol g 65g65.0-⋅ ×1mol·L -1 ×c ZnCl 2 V H 2经分析,H Cl过量,应按不过量的Zn 的物质的量来进行计算;反应消耗H Cl为:n 1HCl =mol 02.0mol1mol 01.0mol 2=⨯ 剩余HCl 为:n2HCl = L×1 mol·L-1-0.02 mol=0.03 mol剩余HCl 的浓度:cHCl =1L mol 6.0mol05.0mol 03.0-⋅= cH +=cHCl=0.6 mol·L -1VH 2=L 224.0mol1mol 01.0L 4.22=⨯ cZnCl 2=1L mol 2.0L 05.0mol 1mol 01.0mol 1-⋅=⨯⨯ cZn 2+=cZnCl 2=0.2 mol·L-1答:1标准状况下,生成H 2 L;2反应后溶液中Zn 2+与H +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 mol·L-1和·L-1;7、400 mL 某浓度的NaOH 溶液恰好与 L Cl 2标准状况完全反应,计算:1生成NaClO 的物质的量;2该溶液中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分析根据题中所给条件,1可直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比等于物质的量比而求出;2中已知溶液体积,求浓度;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出n NaOH,而NaOH 和Cl 2恰好反应,因此,我们可根据Cl 2的量依据1的原理进行求;解: 2NaOH + Cl 2 ======= NaCl + NaClO + H 2O2 mol L 1 molcNaOH×L L n NaClO1n NaClO=mol 26.0L4.22mol 2L 8.5=⨯ 2cNa OH=1L mol 3.1L 4.22L 40.0mol 2L 8.5-⋅=⨯⨯ 答:1生成的NaClO 的物质的量是 mol;2该溶液中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mol·L -1;8、用 g MnO 2与100 g ﹪的浓盐酸反应,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是多少产生Cl 2在标况下的体积是多少未参加反应的HCl 的质量是多少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当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已知时,首先须判断何者过量,然后根据不过量的物质来进行计算;解:MnO 2的摩尔质量是87 g·mol -1HCl 的摩尔质量是 g·mol -1MnO 2 + 4HCl 浓 ====== MnCl 2 + Cl 2↑+2H 2O1 mol 4 mol Lmol 1.0mol g 87g 7.81=⋅- mol 1mol g 5.36%5.36g 1001=⋅⨯- V Cl 2 因为:1mol×0.1mol<4mol×1mol所以,反应物HCl 过量,应根据MnO 2的物质的量 mol 计算:消耗HCl 为: n 1HCl =mol 4.0mol1mol 4mol 1.0=⨯ 剩余HCl 为:n2HCl =1mol-mol=mol剩余HCl 的质量为:m HCl =n2HCl·M HCl= mol× g·mol-1= gVCl 2=L 24.2mol1L 4.22mol 1.0=⨯ 答:消耗HCl mol,产生Cl 2 L,未参加反应的HCl 为 g ;9、将30gMnO 2的质量分数为%的软锰矿石与足量12mol/L 浓盐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计算:4HCl 浓+MnO 2MnCl 2+2H 2O+Cl 2↑1参加反应的浓盐酸的体积;2生成的Cl 2的体积标准状况;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课标内容】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教学目标】1.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 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 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 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量1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物质的分散系1课时【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过程】一、物质的分类二.物质的转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思考】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液态氧,汽水,洁净的空气,纯净的盐酸,冰水混合物,干冰,铁矿石,金刚石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B.化合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C.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D.凡是氧化还原反应,都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小结】(1)置换反应的规律与条件(2)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与条件2.两类反应的条件:(1)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生成。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
[问题1]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A.一定是一种单质B.一定是纯净物C.一定是混合物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分析:只含一种元素,一定是单质而不是化合物,但可能是一种单质,如H2,为纯净物;也可能不是一种单质,而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或O2和O3等。
答案:D[问题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
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问题3]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1)硫在氧气里燃烧(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讨论:对上述5个化学反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可能的分类有这样几种:A.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1)、(2)、(3)、(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B.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3)、(4)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C.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1)、(2)、(3)、(4)、(5)为一类,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实践巩固: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冰水混合物B.爆鸣气C.天然气D.纯净的无污染的空气分析:冰和水仅是聚集状态不同,分子组成均为H2O,冰水混合物应为纯净物;爆鸣气是指点燃时易发生爆炸的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有其他气体;纯净的空气本身就是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答案:A2.填表3.下列每组物质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1)NaCl、KCl、NaClO、BaCl2 (2)HClO3、KClO3、Cl2、NaClO3(3)H3PO4、H4SiO4、HCl、H2SO4 (4)浊液、溶液、胶体、水(5)空气、N2、HCl、CuSO4.5H2O (6)铜、金、汞、钠解析:仔细分析每组中物质在元素组成、化合价上的特点,找出其相似性,即可找出那一种不同的物质。
(1)只有NaClO不是氯化物,即不是盐酸盐,它是HClO的钠盐、其中氯的化合价也不同于其他三种;(2)只有Cl2中Cl的化合价为0,其他均为+5价;(3)只有HCl为无氧酸;其余合理的分类也算是正确的如H4SiO4是难溶于水的。
(4)浊液、溶液、胶体为分散系,是混合物,而水是纯净物;(5)只有空气为混合物,其他为纯净物;(6)只有钠属于活泼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的前面,其他的为不活泼金属,排在H的后面。
也可以根据金属在通常情况下状态不同分类,汞通常情况下是液态金属。
4.对于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CO2+H2O====H2CO3化合反应D.NaCl+AgNO3====AgC l↓+NaNO3复分解反应解析:紧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可作出选择。
但C选项是一个容易出错的选项,因为它貌似一个置换反应。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物质的量【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3、体会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作用,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难点】摩尔质量和有关计算物质的量【讲解】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其符号为n,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字不能分开。
长度、温度的单位分别是米和开尔文,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符号mol,简称摩。
二、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既然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的,那么,物质的量的1个单位即1 mol表示的数目是多少呢?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上有关内容,并得出结论。
2、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单位mol-1。
【讲解】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得出,有着很大的贡献,用其名字来表示该常数,以示纪念。
【练习1】填空1. 1 mol 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
2. 2 mol氢分子含个氢原子。
3. 1 mol SO 2是个硫酸根离子。
4【讲解】物质的量只限制了所含粒子个数的多少,并没限制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练习2】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 氢 × 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B. 1 mol CO 2 √C. 1 mol 小米 × 小米不是微观粒子4。
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1. 1.204×1024个H 2含多少 mol 氢气分子?2. 5 mol 的O 2中有多少个氧气分子?3. N A 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 结论:粒子总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三者的关系为:n N N A 【讲解】 摩尔是一个巨大数量粒子集合体,可以有0.5 mol O 2,0.01 mol H 2SO 4等,而分子、原子等,就不能说0.5个或0.01个。
【练习】1.0.5 mol 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2.2 mol 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个氢原子。
3.1 mol H 2SO 4中含有 个H 2SO 4分子, 个硫酸根离子。
4.1 mol HCl 溶于水,水中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其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5.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 mol H 2O 中呢?物质的量二、物质的量1.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 ,单位为摩尔(mol)。
2.1 mol 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6.02×1023个。
3.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 ,单位为 mol -1。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等)的种类。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三、摩尔质量1、定义: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用符号:M 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 -11、参考下列解题方式,完成下列计算:(1)9.8 g H 2SO 4的物质的量 。
(0.1 mol )(2)10.6 g Na 2CO 3的物质的量 。
(0.1 mol )(3)0.25 mol CaCO 3的质量 。
(25 g )(4)2.0 mol H 2O 的质量 。
(36 g )2、根据上述计算,归纳物质的量(n )与物质的质量(m )、物质的摩尔质量(M )之间的关系 。
讨论,总结练习1的思考方式,找出关系式。
2、数学表达式:M n m M m n n m M ⋅===,或,或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1)氢氧化钠和硫酸的反应。
(2)氧化铁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的反应。
(3)氯酸钾(KClO 3)加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钾的反应。
(4)过氧化氢(H 2O 2)分解成氧气和水的反应。
(1)2NaOH+H 2SO 4=Na 2SO 4+2H 2O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1∶2(2)Fe 2O 3+3CO高温 2Fe+3CO 2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3(3)2KClO 3MnO 2 △ 2KCl+3O 2↑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2∶3(4)2H 2O 2催化剂 2H 2O+O 2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2∶1 【例题1】 483 g Na 2SO 4·10H 2O 中所含的Na +和SO 42-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所含H 2O 分子的数目是多少?【解】 Na 2SO 4·10H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2,摩尔质量为322 g·mo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