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自然保护区数据库技术规范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

合集下载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填表说明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填表说明

附件2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填表说明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数据库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更好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数据库,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请各地按要求上报国家林业局保护司自然保护区调查表,表1、2、4、5按季度上报,年终上报国家林业局保护司所有自然保护区调查表。

调查表以Excel 格式统一规范填写,其填写说明及各表格式如下。

说明:1.只填写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

2.各省上报数据表的文件名为:“单位名称” + 保护区调查表 + “时间”。

3.为防止各省在上报数据时出错,每表均设计了保护区编号和保护区名称,请相互对照核实。

4.各表格的面积单位均为公顷,经费(资金)单位均为万元。

面积和经费(资金)数字小数点后保留2位。

5.保护区编号由各省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统一编号。

内蒙古、黑龙江等涉及多个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的,协调统一后编号。

保护区5位编号建议采用以下方式:内蒙古林业厅 150××内蒙古森工 152××黑龙江林业厅 230××黑龙江森工 232××黑龙江大兴安岭 234××新疆林业厅 650××新疆建设兵团 652××中国林科院主管自然保护区:省区代码 + 9 + 两位编码6.如果各表数据需要进一步核实或暂时无法收集的请在备注中说明。

7.要求每季度报表一次,在所有上报表中,如果与上一次报表有更新(修改)处,请把更新(修改)内容的字体颜色改为红色,以方便统计。

表1.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注:类型中标有“*”的字段必须填写代码,下同)如果保护区被撤销或合并,请填到本表最后,并在备注中说明消减原因,如与其它保护区合并,或达不到条件被撤销了等。

表2.保护区机构和负责人情况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表5.保护区人口及林地分布情况表6.保护区总体规划情况没有总体规划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批准单位和文号可不填写。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guideli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infrastructure of nature reserves( HJ/T 129-20032003-08-13实施)为了引导、限制、规范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制订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含保护点和保护站)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

GB/T 14529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3 定义本规范采用下列定义3.1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2 管护基础设施指用于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的基础设施,包括标桩、标牌、道路、保护区管理局(处)建筑物(含办公用房、生活辅助用房、实验室、资料室、标本室等)、保护管理站、哨卡、瞭望台和其它基础设施。

4 总则4.1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符合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

4.2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同自然景观和谐一致,有利于生态系统、物种和自然遗迹的保护,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不得破坏自然景观和保护对象的栖息环境,不得搞不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装饰性设施。

濒危物种数据库

濒危物种数据库

十濒危物种数据库技术规范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珍稀濒危植物、濒危动物数据的分类、编码和数据库表结构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濒危保护物种数据的采集及建库工作。

2.参考标准ZB B65 002.2-87 森林资源代码-树种GB/T 15628.1-1995中国动物分类代码——脊椎动物(Taxonomic codes of the Chinese fauna - Vertebrates)3.术语和定义3.1红皮书濒危等级3.1.1野生绝迹(Ex) Extinct in the Wild指野生种群已经消失,但人工放养或饲养的尚有残存,如麋鹿。

3.1.2绝迹(Et) Extinct指国内野生种群已经消失,但国外尚有野生的种群,如高鼻羚羊.3.1.3濒危(En) Endangered指野生种群已经降低到濒临灭绝或绝迹的临界程度,且致危因素仍在继续,如朱缳、华南虎、东北虎、白暨豚等。

3.1.4渐危(V) Vulnerable指野生种群已明显下降,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势必成为“濒危”者,或因近似某“濒危”物种,必须予以保护以确保该“濒危”物种的生存,如金猫、云豹。

3.1.5稀有(R)Rare指从分类订名以来,迄今总共只有为数有限的发现记录,其数量稀少的原因主要不是人为的因素,如沟牙鼯鼠、海南狨鼠等。

3.1.6不定(I) Indetermination指情况不甚明了,但有迹象表明可能已经属于或疑为“濒危”或“渐危”者,如普氏原羚、假吸血蝠等。

3.2 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等级和标准3.2.1极危(CR)Critically Endangered当一分类单元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即符合以下任何一条标准时,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

3.2.1.1 种群数以如下任何一种形式减少。

3.2.1.1.1根据(和特别由于)以下任何一方面资料,观察、估计、推断或者猜测,过去10年或者三个世代内(取更长的时间),其减少原因明显可逆并可理解而且已经终止,种群数至少减少90%。

DB44/T 1399-2014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DB44/T 1399-2014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ICS 65.021.01B 60备案号:44768-2015 DB44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 1399—2014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Database in Nature Reserves2014-08-18 发布2014-11-18 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4/T 1399—2014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归口。

本标准首次发布。

ⅠDB44/T 1399—2014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分类与组织、数据库命名、数据字典和数据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62.2 林业数字矢量基础地理数据标准LY/T 1662.7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7部分—数据库建库标准LY/T 1662.9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9部分—数据库管理规范LY/T 1662.10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10部分—元数据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数据库 database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合理存放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3.2数据集 dataset可以标识的数据集合。

数据集可以是数据库,也可以是数据库的一个(逻辑组成)部分。

3.3数据表data table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具有行列特征的一个结构,数据表是代表关系的基本结构或管理数据文件的部分。

3.4数据字典 data dictionary数据库中的一个特殊数据库,它所包含的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即有关数据库系统中各种描述信息的集合。

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规范编制说明.pdf

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规范编制说明.pdf
a)第一层为县级行政区划代码,采用 GB/T 2260 中规定的数字代码 6 位数字码; b)第二层为要素层代码,采用《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TD/T1057—2020)表 1 规定
的 4 位字符码; c)第三层为要素标识码顺序号,采用 8 位数字码,码值:00000001~99999999。 要素标识码代码结构如下图所示:
3.1 要素 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ISO 19101]
3.2 要素属性 feature attribute 要素的性质。[ISO 19109]
3.3 类 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的集合。
3.4 对象 object 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封装状态与行为特征的实体。[GB/T 17798]
3
间的数据变更过程视作为长事务。
5.2 数据库更新基本单元
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的基本单元定义为:两个时点之间的要素对象叠加所形成的最小面 对象和被其分割或包含或和其相交的线对象、点对象的集合。基本单元中任一对象发生变化, 视为基本单元发生变化。
5.3 增量数据库
国土调查增量数据库是由数据库更新文件和数据库更新过程文件两个文件组成,采用 VCT 格式进行交换,反映了两个时点之间对比要素对象的变化及其相关对象的集合。在数 据库更新文件和数据库更新过程文件中,具有相同对象标识码的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对同 一空间对象的描述,空间对象的标识码在同一文件中必须唯一。
202X - XX - 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 布
目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要素分类和标识码................................................................................................................................ 2 5 数据库更新一般规定............................................................................................................................ 3 6 数据库更新结构定义............................................................................................................................ 4 7 数据更新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35 8 数据更新交换内容与格式.................................................................................................................. 37 9 元数据更新.......................................................................................................................................... 3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国土调查更新数据交换格式.................................................................38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国土调查更新数据交换格式检验规则...................................................40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矢量数据索引文件格式...........................................................................48 参考文献................................................................................................................................................. 49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1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技术方案.doc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技术方案.doc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方案为科学全面地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查清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现状,掌握自然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完整、准确地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一、技术目标通过为期两年的调查,基本摸清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自然要素情况;掌握区内动植物物种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掌握各类森林群落的结构、组成、分布及演替情况;掌握“三有”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充实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科研监测数据;调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社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技术内容1、自然地理环境调查:A.调查范围: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地利用、土壤、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B.调查指标:地质构造类型及分布地点、海拔高度(尤其最高与最低海拔高程点及千米以上山峰海拔)、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年均气温、绝对最高与最低温、活动积温、气候突变、年均降雨量、河流分布与年径流量、水质状况等。

C.调查方法:自然地理环境调查采用野外调查、专家咨询、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气候、水文等可采用实际测量和气象站收集等方法。

2、社区发展调查:A.调查范围: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人口、土地利用、威胁因子等。

B.调查指标: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社区及周边地区人均GDP、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等)、土地利用类型及权属、交通状况、文化教育、通讯电力、水域利用类型及面积、保护区受威胁现状等。

C.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资料调研、走访调查等方法。

3、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调查:A.植物:调查范围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等高等植物以及地衣、大型真菌等低等植物;以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等为调查重点;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植被类型、植物地理区系、种类组成、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群落优势种、盖度、频度、物候期、生活力等。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
术语
#"! 国土基础信息 地球表面的自然和社会基础信息。本标准主要指测量控制点及国家基本比例尺系列 地形图上所表示的信息。可用于基本国情分析和作为专业信息三维空间载体, 还可用于 编绘或更新地形图及专题地图。
&
分类、 编码原则
本标准采用线分类法, 按下列原则对国土基础信息数据进行分类。 系统性 $"! 科学性、 以适合现代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应用和管理为目标, 按国土基础信息的属性或特征 进行严密的科学分类, 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 $"# 相对稳定性 分类体系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基础, 能在较长时间里不发生重大变更。 $"$ 不受地形图比例尺的限制 同一要素在不同比例尺地图数据库中有一致的分类代码。分类不一定与各种比例尺 地形图要素一对应, 但每类制图符号都具有相应的代码。 $"% 完整性和可扩展性 分类既反映要素的属性, 又反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具有完整性。代码结构留有适当 的扩充余地。 $"& 适用性 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 不致发生概念混淆。代码尽可能简短和便于记忆。
— "&!$ —
第十篇
代 码
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名 水库溢洪道 水库溢洪道左岸 水库溢洪道右岸 主要堤 内侧堤顶 外侧堤顶 内侧堤坡脚线 外侧堤坡脚线 一般堤 水闸 能通车的水闸 不能通车的水闸 滚水坝 拦水坝 内侧坡顶 外侧坡顶 内侧坝坡脚线 外侧坝坡脚线 防波堤、 制水坝 加固岸 水井 机井 坎儿井 废坎儿井 地热井、 地热池 自流井 池塘 基塘区鱼塘 贮水池 净化池 称 说 明
— "&$) —
第十篇
代 码 正测设的 二级公路 建筑中的 三级公路 建筑中的 四级公路 建筑中的 等外公路 建筑中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自然保护区数据库技术规范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保护区数据分类、编码和数据库表结构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保护区数据的采集及建库工作。

2.参考标准
GB/T2260-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码
3.术语和定义
自然保护区 Nature reserve 指对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区内严禁任何直接利用自然资源 , 严禁一切生产性经营活动。

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意义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等。

自然保护区不能有人为的直接干涉 , 任自然流程正常进行 , 包括特定时间内的 - 些自然作用 , 如自然火烧、群落自然演替、自然病虫害、风暴、地震等。

4.数据分类与编码
4.1.数据分类
自然保护区数据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按如下 4 类方式进行分类。

1)按保护类型分类
2)按保护级别分类
3)按保护区主管部门或单位分类
4)按主管单位所在地分类。

4.2.数据编码方法
本技术规范采用层次编码与顺序编码相结合的方法,编码用4层代码表示,每层代码长度为 1-3 位。

自左至右分别表示数据类型、保护类型、主管单位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的第一、二位、所在省保护区顺序码。

最低层次数据代码的扩展方法是:新出现数据项时,接着原数据项按顺序进行编码。

保护区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行政区划码全部采用 GB/T 2260— 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R X XX XXX
表 4.2.1 保护类型编码
4.3.代码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编码见表 4.3.1 。

表 4.3.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编码
5.数据库组织结构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按照保护级别进行数据组织。

6.数据结构自然保护区数据结构见表 6.1.1 。

表 6.1.1 自然保护区数据结构























术规范的主要起草人董
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