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鉴赏角度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类命题角度与答题思路_

诗歌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类命题角度与答题思路_

思考:景物描写类鉴赏题的一般解题 思路
1、描摹景物、点明景物特点 2、点明手法及其效果
3、点明景情关系,表达诗人情感
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8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 桥、流水、人家、绿岸、浮萍、藕花等景物。
(09宁夏卷)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 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 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09全国卷)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西南十里左右),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 约作于此时。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
析。
学生答案展示
1、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水面平的池塘,后两句是 动态描写,东风起,垂杨舞,荷叶万点声,采用 动静结合使荷塘美景赋予了动静变化之美。
2、诗的前两句写雨后池塘水面平静,像新磨的明 镜一样,映照着檐楹,写出了池水平静时的景象; 后两句写忽然刮起了东风,杨柳随风翩翩起舞, 触破了湖面的平静,让湖面泛起万点涟漪,写出 了池水动态的景象。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鲁迅写景片段赏析

鲁迅写景片段赏析

鲁迅写景片段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他对景物的描写更是独具匠心,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作品中的几个经典景物描写进行赏析,探讨其在文学表达中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出自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描写:“太阳渐渐地落了,一束残阳射入他的眼睛,他不得不低下头去。

他的头发又长又油,显出一种很坏的黄色,好像是用腐草割下来的一样。

他的头发总是很长,也很油,好像是一种很坏的习惯。

他的头发上有很多白色的小屑,好像是面粉,也好像是盐,又好像是一种很坏的病。

他的头发上有一种很坏的味道,好像是鱼腥味,又好像是醋味,还有一种很坏的酒味。

”。

这段描写以对狂人头发的细致描绘为主,通过对头发的形态、颜色、气味等细节的刻画,展现出了狂人的邋遢、肮脏和破败。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读者仿佛可以看到狂人那一头长发上白白的小屑,闻到他头发上的鱼腥味和酒味。

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使得狂人形象更加鲜活,也为小说的氛围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

其次,我们来看一段出自鲁迅散文《野草》的描写:“太阳落山了,天边的青烟已经变成淡红色,地上的草也是一片淡黄。

有些地方,已经看不见了草,只有一片土,还有一些裸露的石头,或者是一些破烂的瓦片。

这时候,田野里的声音也渐渐地小了,只剩下了一些蝉鸣和鸟叫,还有一些牛羊的叫声。

这时候,田野里的气味也渐渐地变了,不再是一种清新的气味,而是一种浓烈的气味,好像是一种很坏的味道。

”。

这段描写以对田野景物的描绘为主,通过对太阳落山后田野的变化进行细致描绘,展现出了一种萧条、荒凉的景象。

作者通过对天边青烟、地上草、裸露的石头等细节的刻画,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田野之中,感受到了太阳落山后的寂静和凄凉。

同时,作者对田野气味的描写,也为描绘的景象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氛围,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我们可从下面这些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1、远近结合:空间角度(观察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

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2、动静结合: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3、声色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4、视角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5、点与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古典诗歌怎么写景 写景的七个角度

古典诗歌怎么写景 写景的七个角度

古典诗歌怎么写景写景的七个角度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动与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 【注】蔡家亲:表亲。 • 1、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
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 之处。(4分)
•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 景物中)。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实 战 演 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 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 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 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结构上: 触生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内在关系
} 以乐景写乐情 正衬 以哀景写哀情
} 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 以哀景写乐情
近两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 频频出现考查古诗中写到了怎样的景,这种景 抒发了怎样的情一类的考题。:
• 如2007年北京卷第12题对苏轼《望江南》 这首词设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一 首词作赏析。”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 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 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 息。(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鉴赏短文的写作——景物描写

鉴赏短文的写作——景物描写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 心理。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 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 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 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 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 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3、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 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 房的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 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 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 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 部《四书衬》。 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 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 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4、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例如《祝福》中对鲁四 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 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 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 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 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 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 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 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 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 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 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 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 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示例1谒金门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

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

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示例2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示例3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示例4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

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

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

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

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

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

想想做牛真是可怜。

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

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

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

”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

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

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

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

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

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

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

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活着》,有删改)
1.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阿婆抬头看了我一眼,带着做贼心虚的快感,快速穿过一片旧街巷,我来到了小镇的尽头。

(8)镇北边是村庄,大地在我眼前徐徐打开,春天,油菜花盛开,三两农人在田里劳作。

我走在田埂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股悲壮感油然而生。

你看,我自由了。

我将浪迹天涯,永不回头。

像格瓦拉走向丛林、像贝吉塔走向那美克星,像十二月党人走向他们的流放地。

世界如此辽阔,而我是孤独的。

意识到这一点,真是让人又心酸又骄傲。

我不由想起工高尔基的《童年》、锹更斯的《雾都孤儿》和日本动画片《咪咪流浪记》。

我情不自禁地唱起来:
落雨不怕/落雪也不怕/就算寒冷大风雪落下……
(9)接下来的歌词我不好意思唱出来,什么“我的好爸爸”“我要我要找我爸”,一律用“啦啦啦啦”代替了。

(10)我没去找爸爸,我爸爸来找我了。

(11)中午的太阳白晃晃,我坐在田埂上,吃完了白煮蛋,正在剥粽子。

我爸骑着自行车,无息地靠近。

发现他的时已经太晚,我再想逃跑已绝无可能。

我爸是高中部的老师,对于我的动向从来都是了如指掌。

一定是班主任跟他说我没去上课,然后卤豆干阿婆泄露了我的行踪。

(12)我爸停了车,倒也不着急。

他摸出打火机,半靠半坐在后座上,点了一支烟,抽了几口之后,他摁掉烟头,说,走。

我要我要找我爸爸/去到哪里也要找我爸爸/我的好爸爸没找到/若你见到他就劝他回家……
(13)我爸推着车走在前边,我垂头丧气地跟在后面。

一路上,谁也不说话,到校门口他开口了:我跟你的班主任打过招呼了,说你身体不舒服,请半天假。

(14)我说嗯,低着头往大门里走。

他叫住了我:钱交出来。

(15)什么?
(16)跟你爷爷要的钱。

(17)土五块钱相当于三十根雪糕,五十个游戏币,一百五十只甩炮,说没就没了,我欲哭无泪。

(18)我爸有点得意,这点小花招,哼哼,还能瞒得过我……期中考到年级前三,我就不告诉你妈。

(19)他抽出那张五块的扔给我,把那张十块的塞进自己上衣内兜,一甩腿,骑上车走了。

(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离家出走”失败的原因。

(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

①像格瓦拉走向丛林、像贝吉塔走向那美克星,像十二月党人走向他们的流放地。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②他抽出那张五块的扔给我,把那张十块的塞进自己上衣内兜,一甩腿,骑上车走了。

(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文中第八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