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记读后感(肖溪)

合集下载

历代名画记张彦远绘画史传读后感

历代名画记张彦远绘画史传读后感

历代名画记张彦远绘画史传读后感篇一历代名画记张彦远绘画史传读后感哎呀,读完《历代名画记张彦远绘画史传》,我这心里头可真是五味杂陈呐!我原本以为这就是一本普普通通讲绘画历史的书,可真读进去了,才发现这里头的门道可多了去了!也许在很多人眼里,绘画史就是一堆枯燥的名字、时间和作品罗列,可这本书不一样!它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神秘洞穴,我越往里走,越觉得惊喜不断。

张彦远这家伙,我觉得他可真是个厉害角色!他把那些画家和他们的作品讲得活灵活现的,好像那些画就在我眼前一样。

比如说,他讲到顾恺之的画,那细腻的线条,生动的神态,也许换作别人说,我可能没啥感觉,但经过他那么一描述,我仿佛能看到顾恺之当时是怎么一笔一笔勾勒出那些惊艳的作品的。

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那些复杂的画派传承和理论,有时候让我觉得脑袋都要炸了。

我就会想,这玩意儿咋这么难理解呢?难道是我太笨了?可再仔细琢磨琢磨,又好像能摸到点门道。

这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突然看到一丝亮光,你说奇妙不奇妙?说实在的,读完这本书,我对绘画的理解可能还是一知半解,但我就是觉得,这一路读下来,值!它让我看到了绘画背后的那些故事,那些人的喜怒哀乐,那些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书啊,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绘画世界的新大门,也许未来我还会在这个世界里迷路,但至少现在,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不是吗?篇二历代名画记张彦远绘画史传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完《历代名画记张彦远绘画史传》的那些事儿!一开始,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心里想着:“能有多厉害,不就是讲画画的嘛!”可谁能想到,这一读就像掉进了一个深深的大坑,出都出不来啦!书里的那些画家,在张彦远的笔下,一个个都像是我的老熟人。

他们的创作过程,那叫一个精彩!我就像个好奇宝宝,跟着张彦远的文字,在这绘画的历史长河里畅游。

有时候,我会惊叹于某位画家的神来之笔,心里琢磨着:“这咋想出来的,难道他是神仙下凡?”有时候又会对某个画派的兴衰感到惋惜,忍不住问自己:“为啥就不能一直辉煌下去呢?”不过,这书也不是那么好懂的。

《古画品录》及《历代名画记》的美学思想解读

《古画品录》及《历代名画记》的美学思想解读

《古画品录》及《历代名画记》的美学思想解读《古画品录》及《历代名画记》的美学思想解读一总述南朝齐梁间美学家谢赫,他的画论著作《古画品录》,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本系统的绘画品评专著。

其中,它提出的“六法”的评定标准,品第了三国至齐、梁三百年间的画家二十七人(注:《历代名画记》记载有二十九人,今传本记载二十七人)。

谢赫所提出的“六法”影响了后来中国美术界上千年,时至今日影响仍在。

如初唐时期的画论家李嗣真的《续画品录》此文将画家的品第分为上、中、下三品,同谢赫的六品法论相像;如北宋太原人书画鉴赏家,画史品论家郭若虚所著的《图画见闻志》卷一中的《论气韵非师》与谢赫主张的“气韵”及绘画中的才情和生命的律动之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受其影响最大的画论家应属张彦远,他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此书内容丰富,其中最著名的部分当属“论画六法” [1],谢张二人都认为第一法“气韵生动”是绘画的最高标准,后世之人认为,这是属于人的本体精神层次上面的,且是中国特有的绘画思想。

二、佛学与文学的影响谢赫处在中国历史上的南朝齐、梁时期,其间时局动荡不安,皇室内乱争斗不休。

许多文人墨客为唱出广大寒士的心声,拿起纸墨,写出慷慨激昂的诗句。

而佛教作为当时的主流教派影响了当时的文学与艺术。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有指出如何评定文章好坏的“六观”,谢赫的“六法”和刘勰的“六观”思想的形成,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佛教的盛行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从《大般涅槃经》中的“涅槃”六法中有所考证。

同时也与我国古人重“六”有很大的关系,如诗学的“六法”,宗经的“六义“,儒家的“六艺”等等都可以从中看出些许端疑。

谢赫《古画品录》的成功,不仅仅是受时局的影响,同时也与他精湛的画技有着莫大的关系,姚最在《续画品》文中写道:“不右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工操笔。

点刷研精,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

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事新。

近百年中国绘画史研究读后感

近百年中国绘画史研究读后感

近百年中国绘画史研究读后感书里讲的那些画家们啊,一个个都像是武林高手。

比如说徐悲鸿,感觉他就像是绘画界的大侠,带着西方绘画的功夫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江湖里闯荡。

他画的马那叫一个神,每一匹马都像是要从画里奔腾出来似的。

他把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和中国绘画的神韵结合起来,这就像给中国绘画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我就想啊,这得是多么有创意的脑袋才能想出这样的玩法呢?还有林风眠,他的画给我一种特别梦幻的感觉。

好像他是住在一个绘画的仙境里,然后把他看到的那些仙境里的美景都搬到了画纸上。

他的风格也是中西合璧的那种,就像是用中国的笔墨和纸张,弹奏出了一曲西方现代艺术的旋律。

看着他的画,我都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幻想的世界里。

而且啊,这本书不只是单纯地介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还把绘画史放到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里去讲。

这就很有意思啦,就像看电影一样,知道了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事,就更能理解画家们为什么会画出那样的画。

比如说在战争年代,很多画家的作品里都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控诉。

那些画就像是他们的呐喊,用色彩和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不过呢,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点小苦恼。

里面提到的一些绘画流派和专业术语,有时候真的是让我脑袋有点晕乎乎的。

就像突然闯进了一个满是密码的房间,得费点劲儿才能搞明白它们的意思。

但是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就像是一场挑战,等我把这些搞懂了,就感觉自己好像又升级了一样。

总的来说呢,读了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近百年中国绘画宝藏的大门。

里面有太多的奇珍异宝等着我去发现,而且也让我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觉得中国绘画就像一棵大树,近百年的发展就像是大树长出的新枝丫,虽然有着不同的形状和方向,但都是从传统这个树根上生长出来的,而且都向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伸展着。

以后再看中国绘画的时候,我就可以像个小专家一样,给身边的人讲讲这些有趣的故事啦!。

历代名画记读书报告

历代名画记读书报告

历代名画记读书报告概述本文主要是对《历代名画记》这本书进行阅读和总结,对于书中所涉及到的历代名画、名家人物、艺术流派及其背景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介绍和分析,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绘画艺术骨干。

书籍简介《历代名画记》是明朝画家焦柳霞创作的一部名画史专著,共计十卷300余万字,涵盖了自唐至明时期的名家名画及其艺术流派的发展史。

书中从艺术品的品味、鉴赏角度为读者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风貌。

内容分析在内容方面,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自唐至明时期的名家名画及其艺术流派的发展史,并且名画介绍篇幅十分详尽,包括作者、画名、展现形式、创作背景等方面均有所提及。

此外,在书中还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流派变迁及其影响,像是“吴门画派”、“四王山水”、“田间山水”等都有详细的阐述,对于深度挖掘中国绘画艺术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帮助。

书中所涉及到的历代名家亦是内容丰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像唐代的吕温、韩干、北宋的李唐、苏轼、辛弃疾、南宋的马远等都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书中均有所介绍和评述。

此外,书中还重点介绍了中国画的技法,如素描、山水、人物等,从具体技法出发,分析了中国绘画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

最后,在书的结尾部分还特别加入了明代画家徐渭所著的《画史补》一篇,对书中所述绘画作品进行了进一步补充和阐述,加深了对于书中所涉绘画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体验整体而言,本书能够对于读者在中国绘画艺术及其历史文化领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于书中的介绍和分析,能够让读者充分了解到中国画史的发展脉络,并且对于各种不同类别绘画作品的技法与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但这也需要读者一定的艺术素养和阅读能力,仅有基本的背景知识和平常的读书习惯难以深入理解书中所涉及的细节与内涵。

因此,对于想要掌握中国绘画艺术骨干的读者,需要付出较高的阅读时间和精力。

读《历代名画记》

读《历代名画记》

读书笔记之——《历代名画记》时代进步到此,有不在自己预期的空余时间时,我常用手机看书。

爱读掌阅是我用过的不错的阅读软件,它会送一些免费的电子书,《历代名画记》是其一。

之前对这本书和它的作者张彦远都不了解,俗称瞎看。

后来度娘告诉我说,此书为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这才慢慢开始去了解。

作者张彦远家学渊源,祖上从高祖张嘉贞、曾祖张延赏到祖父张弘靖,一直都当唐朝的宰相,不用说的书香门第,少不了喜欢书法,也都写的不错。

特别是他爷爷张弘靖,从钟繇入手,后改学王羲之,再改学王献之,“书体三变,为时所称”。

字画古玩,也难免喜欢,他们这种家庭多少都有些。

还是张彦远他爷爷,竟有了嗜好,年薪基本全买了书画,以至于家里面这一类的收藏跟皇宫差不多(皇宫收的门类比较多,他们家专收字画,在这一单项上与皇家比肩也是不易的),皇上(唐宪宗)下诏索要(这皇上不要脸,估计是嫉妒了。

也提示我们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对呀——财不能外露)。

加上战乱的散失,真正到张彦远这一辈“传家所有”,已是“十无一二”。

还有一句老话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古玩字画这东西我的理解,要经得多见得广,容易出成绩。

人家张彦远有这样的背景,也就能写这样的书。

《历代名画记》记述时间从先秦至隋唐(成书于唐穆宗大中元年(847年)),共分十卷,划分为:绘画历史发展与绘画理论(卷一、二),书画鉴识与收藏(卷二、三),(370余位)名画家传记(卷四~卷十)三个部分,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

(三部分的标题是我加的)自己绘画方面比较差。

小学时其他科目都优,单绘画最低到过70分。

至今的美术修养都不够,这本书再好,我也看不太懂,只是对其中名画家的传奇故事感兴趣。

比如讲外国人也有善于绘画的——《梁书·外国传》云:“于陀利国王瞿昙备跋陀罗者,亦工画。

其国在南海洲上。

天监元年四月八日,瞿昙梦一僧相告,云中国今有圣主,十年内佛法大兴。

汝可朝贡,不然则汝国不安。

梦中与僧同到中国,见梁天子。

中国历代艺术家传记选读后感

中国历代艺术家传记选读后感

中国历代艺术家传记选读后感中国历代艺术家传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珍贵记录。

通过阅读这些传记,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和传承发展的历史脉络。

这些艺术家们不仅仅是个体的艺术创作者,更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和传播者。

他们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社会、人生、自然等问题的思考。

他们的艺术成就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传记中记载的艺术家们的生平事迹生动而精彩,他们的创作历程、思想境界、艺术贡献和影响力展现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卷。

其中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艺术家是宋代的文同。

文同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不仅擅长绘画,还精通诗词、音乐和书法。

他的作品充满着深邃的哲理和温润的气息,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示。

通过阅读他的传记,我了解到他是如何将自己的艺术才能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尤其是在制度相对封闭的宋代,他的艺术探索和思想内涵仍然充满活力。

他无私奉献自己的艺术成果,使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他的精神和品质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传记中所描述的艺术家们的艺术成就让我深感震撼。

从古代的李白到现代的徐悲鸿,他们的作品贯穿了历史的长河,犹如一颗颗历久弥新的明珠。

他们的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艺术的表达,更是对人生、社会和自然深刻的体验和反思。

他们通过艺术媒介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世界融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深邃而有力的创作效果。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类生存与感悟的丰富探索。

通过阅读中国历代艺术家传记,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我也通过这些传记了解到不同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从而对他们的作品做出更全面的解读。

同时,我也认识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

他们在面对社会和人生的困惑时,通过艺术表达来超越自我,寻求心灵的安宁和真理的追寻。

浅谈《历代名画记》中“意”与“品”

浅谈《历代名画记》中“意”与“品”

浅谈《历代名画记》中“意”与“品”1. 引言1.1 《历代名画记》是一部为我们展示中国古代绘画精髓的经典之作《历代名画记》是一部为我们展示中国古代绘画精髓的经典之作。

这部著作集结了历代名家的精彩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所在。

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历代名画记》通过对作品的一一点评,揭示了每幅画作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让读者能够领略到古代画家们的情感表达和创作理念。

这部经典之作不仅是一部绘画史的宝贵资料,更是一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著作。

通过学习《历代名画记》,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瑰宝,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

2. 正文2.1 《历代名画记》中探讨了“意”与“品”两个重要概念《历代名画记》中探讨了“意”与“品”两个重要概念。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意”和“品”被视为创作的灵魂和技巧,是作品的核心。

在这本经典之作中,作者对于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内涵和特点。

作品的“意”被认为更加重要。

在古代中国绘画中,艺术家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感,更在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作品的“意”体现了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创作意图,是作品灵魂的所在。

《历代名画记》中通过对各个时期名画的分析和解读,深入探讨了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意义,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内涵。

作品的“品”也是不可或缺的。

作品的“品”包括了技法、构图、用色等方面的表现,体现了艺术家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追求。

在《历代名画记》中,对作品的“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了各个时期名画所展现的技巧之美和艺术之美,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魅力。

《历代名画记》中关于“意”与“品”的探讨极具启发性,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部经典之作,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古代绘画的魅力,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艺术魅力。

历代名画记读后感(肖溪)

历代名画记读后感(肖溪)

姓名:肖溪学院(系):艺术学院美术系学号:1862002204541历代名画记读后感唐代张彦远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理论家,《历代名画记》为其穷尽毕生精力的力作,现今画记中所载许多画作早已荡然无存,留下一堆名录及妙评供人遐想。

张彦远字号爱宾,出生河东门阀望族,张家三氏为相,从高祖河东公张嘉贞、曾祖魏国公张延赏,再到镇守太原的祖父高平公张弘靖,世代显宦,传到张彦远已是第五世贵族。

张氏的这一身世为其收藏与家学奠定了基础。

作为将相家门及当朝尚书祠部员外郎的他开篇即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于是教化子民、培养伦理的观点让人误以为立论之精神,于是颇费周折的思量其“成”在何处、“助”又在何处,然而张氏并无细述,只遥遥论及庖牺、轩辕、苍颉等人,概因华夏沿袭象形文字,字、画同源,所以牵强的带有“助”与“成”的功能。

世人皆称中国人是一个早熟的民族:孔子“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如今被奉为伦理学的经典律令;老子“无为”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名家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是认识论向语言学的最早转向;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皆在年代上大大早于同业世界其它地区水平。

艺术史方面,早在公元9世纪,张彦远撰写的《历代名画记》就以专业的思维、系统的表述论述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史,而在西方,第一本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艺术史著作——瓦萨里的《大艺术家传》写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历代名画记》问世七百年以后的事儿了。

《历代名画记》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绘画史学科的成熟,不仅是对前辈画家、画论的综述,同时也为而后一千多年的中国绘画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该书对于中国艺术以及中国艺术史的巨大价值。

一,张彦远首次以系统的学术方式提出“书画同源”的观点。

在卷一《叙画之源流》中,他写到:“古先圣王受命应,则有龟字效灵, 龙图呈宝……造化不能藏其秘……是时也, 书画同体而未分。

”他认为,书的作用在于传达意思,而画的作用在于显现形状,都是天地圣人的意思,一开始并没有明显的区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肖溪学院(系):艺术学院美术系学号:1862002204541历代名画记读后感唐代张彦远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理论家,《历代名画记》为其穷尽毕生精力的力作,现今画记中所载许多画作早已荡然无存,留下一堆名录及妙评供人遐想。

张彦远字号爱宾,出生河东门阀望族,张家三氏为相,从高祖河东公张嘉贞、曾祖魏国公张延赏,再到镇守太原的祖父高平公张弘靖,世代显宦,传到张彦远已是第五世贵族。

张氏的这一身世为其收藏与家学奠定了基础。

作为将相家门及当朝尚书祠部员外郎的他开篇即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于是教化子民、培养伦理的观点让人误以为立论之精神,于是颇费周折的思量其“成”在何处、“助”又在何处,然而张氏并无细述,只遥遥论及庖牺、轩辕、苍颉等人,概因华夏沿袭象形文字,字、画同源,所以牵强的带有“助”与“成”的功能。

世人皆称中国人是一个早熟的民族:孔子“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如今被奉为伦理学的经典律令;老子“无为”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名家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是认识论向语言学的最早转向;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皆在年代上大大早于同业世界其它地区水平。

艺术史方面,早在公元9世纪,张彦远撰写的《历代名画记》就以专业的思维、系统的表述论述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史,而在西方,第一本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艺术史著作——瓦萨里的《大艺术家传》写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历代名画记》问世七百年以后的事儿了。

《历代名画记》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绘画史学科的成熟,不仅是对前辈画家、画论的综述,同时也为而后一千多年的中国绘画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该书对于中国艺术以及中国艺术史的巨大价值。

一,张彦远首次以系统的学术方式提出“书画同源”的观点。

在卷一《叙画之源流》中,他写到:“古先圣王受命应,则有龟字效灵, 龙图呈宝……造化不能藏其秘……是时也, 书画同体而未分。

”他认为,书的作用在于传达意思,而画的作用在于显现形状,都是天地圣人的意思,一开始并没有明显的区分。

事实上,书画同体的观点,一直流传至今,纵观一千多年的中国艺术史,乃是一部是书法和绘画交织的艺术史,米芾、宋徽宗、赵孟頫、齐白石……他们不仅是大画家也是书法高手。

而在艺评上,中国也有着书画评论双管齐下的传统:苏轼虽被誉为“书法史上的宋四家之一”,但对宋代文人画也有深刻的洞见;张怀瓘的《画论》和《书断》在画界和书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张彦远本人除了著有绘画史论著《历代名画记》以外,还著有书法专著《法书要录》。

就中国古代绘画实践来看,绘画创作、评定等始终与书法互为参照,笔法被认为是艺术家一种造型结构观念的表现。

张彦远在书中盛赞顾恺之,并形容其画是“意在笔先, 画尽意在”。

无独有偶,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272—349) 在《笔阵图》中,讲到书法家的必须要做到“意前笔后者胜”。

“画圣”吴道子之所以受推崇, 并不是因其受佛教和域外影响而成就的善擅道释故事画的写实才能, 而是因其书法用笔的非凡表现力。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方面是形容二者画中人物的不同造型,另一方面,“出水”与“当风”的直观感受也是由笔法、笔力所决定的。

在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一文中,张彦远对书画同体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挖掘。

他首先描述了书法从张芝到王羲之的发展,并认为陆探微的“一笔画”是借鉴了气势连绵的“一笔书”;而后,他又指出卫夫人《笔阵图》书法的“钩戟利剑森森然”与张僧繇“点曳斫拂”之间的呼应;最后,他又将当朝的“书颠”张旭和“画圣”吴道子相提并论。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张彦远是根据笔墨技巧来描述人物画的发展——将从顾恺之(四世纪) 到张僧繇(六世纪) 再到吴道子(八世纪)比之于书法演变——从钟繇在二世纪的古风书写,到四世纪卫夫人和王羲之的“法书”再到八世纪张旭的“狂草”。

二无论是谢赫的《画品》,还是李嗣真、张怀瓘的《画断》都是以绘画品评为主的著述,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则首次将艺术纳入了历史的范畴,赋予了中国绘画以历史性。

卷二开篇《论传授南北时代》集中反映了该书的历史性,也清晰地呈现出张彦远对绘画史的理解。

文中他提出“师资传授”的观点,即一种基于“谱系”概念的中国艺术史写作模式,而后的中国艺术史写作基本都是继承了这一路数。

比如,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书法史也是采用这种写法:通常认为起始于三世纪的钟繇,随之是四世纪的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六世纪是他们的传人智永,七世纪初为初唐三大名家虞世南(558—638)、欧阳询(557—641) 和褚遂良(596—658) ,他们皆师从王羲之的书风。

在《论传授南北时代》中张彦远这样描述了四世纪至八世纪人物画谱系的承传——包括其源起的变迁,他写到:“自古论画者, 以顾生之迹, 天然绝伦, 评者不敢一二。

……陆探微师于顾恺之, 探微子绥、弘肃并师于父……张僧繇子善果、儒童并师于父……吴道玄师于张僧繇。

”而在《论画山水石树》中,他也给出了山水画的谱系图:十世纪大师荆浩、李成和董源之后, 又有北宋范宽和郭熙为继, 他们的领袖地位于南宋被李唐、马远和夏圭所取代。

与此处提到的人类社会学的“谱系概念”完全对应的是艺术复制的过程。

正如每个人的肉身都是其祖先的替换与演变,艺术传统的生命与权威经过无数次反复,留下了永恒的古代和永恒的新生。

“大师们的典范风格被作为某种生命基因(DNA )经过临摹和复制传播,刻印在后来的语汇因子里。

后代画家通过学习古代风格并作为道统的传人,自视为前代大师的再生者,从而达到“神似”——与前代大师融合——艺术大师因此重又获得了生命。

”故这些作品就不仅是一件历史遗物,而且还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给养——如果观赏者体验过“神会”,,有过自己的精神与艺术家的精神呼应和沟通的话。

也正是因为如此,张彦远才一再强调:“精通者所宜详辨南北之妙迹,,古今之名踪,然后可以议乎画。

”不过,张彦远绘画史思想中的历史性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由于世系的缘故,导致传统中国艺术史只是一部有名有姓的杰出艺术家的历史。

传统的鉴赏家确信那些知名艺术家的画作,而将那些无归属的作品降格为“无名氏”一类,使这些作品无法进入艺术史的撰述和讨论。

其次,按照王朝更迭作为艺术风格的转变的艺术史逻辑也存在某种缺陷。

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史家亨利?泽内尔曾发表文章揭示了传统艺术史所包含的“深刻矛盾”:“一方面坚持艺术不受时空的约束,有超越历史独特价值的理想主义艺术理论,因此严格地说来,可称为非历史的艺术……另一方面又迷恋于19 世纪实证主义的乐观方式,认为历史必须给出因果结论……风格史便是试图在艺术自律之内建立一种叙事或者因果之链”。

显然,张彦远对艺术史的理解,只关注到了风格的转变,而缺乏对普适的非历史性的艺术的关注。

三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蕴含的中国美学与哲学思想,体现了中西方文化源流与的不同。

张彦远总结了后汉到晚唐绘画的三次大变革:即从“简澹”(四至五世纪) 到“细密”(六世纪至七世纪初) 再到“完备”(八世纪)。

“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

”由于张彦远将“完备”与“尽其所有”相提并论,所以,他贬低今人之画(九世纪) 是“错乱而无旨, 众工之迹是也”。

这里,我们看到以张彦远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史观,将绘画的发展视为一个不断退步和退化的历史。

然而传统的西方美术史却将绘画发展视为一个不断进步、趋于完善的进步过程,是一个线性向上的历史。

事实上,中西方的绘画史观之所以存在如此鸿沟,其根源在于背后迥异的文化传统。

西方古典主义哲学以主客体的二元对立为基础。

先哲柏拉图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理念的世界,他认为现实中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

怀特海所说的“两千年来的西方哲学史都可以看作是对柏拉图的一连串注脚”大概是正确的。

柏拉图之后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无不继承了这种二元论的传统。

亚里士多德把戏剧等同于模仿而非动作的表现,便是在表现者与被表现者、艺术家本身与其投入工作后的忘我状态之间划下一条分隔线,任何概念下的模仿都隐含了这种差别。

而中国人看来,表意文字与图绘表现的功能是“图载”,是用来表达含义的。

这就又回到了文章第一部分,张彦远对古老传说的解释,文字和图像被认作是传播天命的媒介,而非视其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因为图像的表意实践乃是出自于形象创作者的身体动作和心灵思维,所以,中国人认为书法与绘画同时具有再现和表现的功能。

按照颜延之的说法, 有三种符号:《易经》的卦象,其表示“图理”;其次是字学,表示“图识”;再就是绘画, 是表示自然形象的“图形”。

理解中国画的关键不是强调色彩与明暗, 而是以书法性用笔(线条) ,呈现出作者的心迹。

由是,既然是运用线条对心迹的表达,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因此,绘画史就未必会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一同进步了。

《历代名画记》树立了一个线性向下的正统的中国艺术史观,苏轼受此影响,对当时的艺术界做出了如下总结,他认为:一切可能的风格都已尽善尽美了,如要复兴艺术,必须返回到早期大师的古代语汇,方可有创新的表现。

苏轼的论调与亚瑟?丹托对于“艺术史的终结”之论颇为类似,只是,丹托的认识要比苏轼晚了上千年。

然而,即使中西方均推翻了艺术史沿着一条线“不断进步”的观念,受各自传统文化影响,彼此仍然选择了不同路数:在中国,宋代以后中国艺术一波一波书写“以复古为革新”的历史,在西方艺术中则开始了无休止实验求新。

总结艺术史作为一门专门史,其研究自然脱离不开历史本身的框架,而艺术史家也无法忽视作为历史学家的基本要求。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指出,历史是一门饱含“诗意”的学科,它比其它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而历史学家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恢复想象;另一方面,他又格外注重对史料的应用和考证,以经验主义的作风仔细观察特定的事实。

这便是历史学家的技艺——“真正的历史综合或概括所依赖的,正是对事物质经验实在的敏锐感受力与自由的想象力天赋的结合。

”《历代名画记》将一个通览古今视野,拥有着超高技艺的历史学家呈现给后人:一方面,他从大处着眼,卷一中的论述统领全书,对中国绘画的过去、当下有着完备的把握,并为未来艺术史趋势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他小处着手,不仅将三百七十二位史皇至大唐会昌年间的画家留名史册,并悉心再现了两京外州的寺观画壁,保存并还原了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