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综述
[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概述
![[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b48113dce2f0066f433222a.png)
波澜壮阔三十载改革开放铸辉煌——在纪念中国电力改革开
放30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赵希正
【期刊名称】《电业政策研究》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波澜壮阔的30年。
30
年来,中国GDP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达到24.95万亿人民币,上升到世界第4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
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
伴随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三十年来,电力行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百花园中的最亮丽的花朵之一,向全世界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总页数】3页(P6-8)
【作者】赵希正
【作者单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61
【相关文献】
1.波澜壮阔三十载改革开放铸辉煌 [J], 李娟
2.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再创辉煌培育造就中国特色汽车强国的产业大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表彰大会上的主题发言 [J], 张小虞
3.几番风雨洗征程回眸但见满眼春——在纪念中国电力改革开放30年座谈会上的
讲话 [J], 王旭东
4.改革开放30年追忆——在西安市财政局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J], 高醒民;张凡;蒲承民;胡剑虹;梁淑贞
5.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再创辉煌——在高校出版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J], 吴尚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述现代分子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展

术,可在同一个 PCR 体系中增添 2 对以上引物,提高检测结
果准确性。 但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在病原微生物检
测过程中难度较大,究其原因是病原微生物体积较小,且死
菌量较大,为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需首先将死菌筛选出,使
用活菌进行检测。
采用其他技术检测病原微生物会受液体及其他因素影
用。 人们通过将特异性抗体固定在磁性纳米球表面,而后使
用酶、荧光染剂等进行检验。 将其与传统检验方案对比发
现,新型分子纳米技术检验敏感度、特异度较高,且具有操作
简单有优势。
应用分子纳米技术可对人体各种生化指标状态进行分
析,继而判断机体内是否存在足够的微量元素,其次分子纳
米技术可应用在病变基因修整中,促进损伤组织、细胞修复,
质检测中应用广泛。 例如,通过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对机
体微量蛋白进行研究,通过分子生物遗传器可明确血液标本
特异性,继而为临床治疗、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有报告指出,利用分子生物遗传器检验食物中大肠埃希
菌,灵敏度在 102- 103CFU / mL 之间,5 ~ 7min 便可完成一个
样品的检测,不仅稳定性较高,还可节约检测所需时间,亦可
体病变进行评估,为后期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引导,提高各疾
病控制效果。 因此分子蛋白组必然会成为医学检验的主流
方向,且在医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对病原菌微生物的检测
传统的病原菌检测技术耗时长、步骤繁杂,在检验过程
中需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在检验过程中应用现代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提高检测效率及敏感度。 例如,在检测核
响,但应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可有效改善这一问题,既可提
关于分子生物学与医药的综述

分子生物学与医药专业:11生技姓名:檀慧芳学号:1102021036摘要: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不仅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和生气的领域,也是新世纪的带头学科。
在医学中,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其同疾病发生、发展关系,乃至在诊断治疗上的应用[1]。
医药是关于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和增进健康的科学,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医药的逐步发展,分子生物学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生物医药行业中。
下文将通过对分子生物学和医药的介绍、分子生物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分子生物学再生医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展望这三方面内容来介绍分子生物学与医药。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生物医药应用发展趋势与展望1、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医药简介1.1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的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科学。
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它涵盖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其研究成果已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材料、能源、冶金、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所有生物学现象的分子基础,内容十分广泛,但可以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研究一直是影响整个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主线。
近20年来,由于重组DNA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人们已经改变了从表型到基因型的传统研究基因的途径,能够直接从克隆目的基因出发,研究基因的功能及其与表型的关系,使基因的研究进入了反向生物学阶段。
2.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此方面研究的重点是DNA或基因怎样在相关的酶与蛋白质因子的作用下按照中心法则进行自我复制、转录和翻译,以及对mRNA分子剪接、加工、编辑和对新生多肽链折叠成为功能结构的研究。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班别生物技术10-2学号 *********** 姓名陈嘉杰成绩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要摘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此后经历了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直到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Mario Capecchi)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因为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小鼠基因金星定向修饰原理方面的系列发现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敲除技术从此得到关注和肯定,并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就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RNAi、生物模型、同源重组前言基因敲除又称基因打靶,该技术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的定点修饰和基因改制,具有转移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的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
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
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嵌合型小鼠,再进一步传代培育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及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上述起源于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
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
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研究的里程碑。
该技术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
2000年Sh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利用四环素等诱导Cre的表达。
分子生物学综述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肿瘤病理研究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方法出现的革命性创新并日臻完善,使生物医学进入分子时代,也将病理学带入分子病理学时代,对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发病机制及形态变化,从传统形态学概念深入至分子或基因水平,其中以肿瘤分子病理研究是最为热点的领域,,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是目前常用的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的方法之一。
聚合酶链反应( PCR) 技术是一种快速的体外扩增DNA 技术。
PCR 技术应用于肿瘤的检测为肿瘤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研究方法,推动了病理学的发展。
1实时定量PCR 检测IgH 重排在B 淋巴细胞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自1985 年PCR 技术问世以来定量PCR 技术应用于癌基因检测等方面。
定量PCR 也经历了从粗略定量,半定量到精确定量,绝对定量的发展过程。
通常采用极限倍比稀释,竞争PCR 等对基因进行定量检测。
但这些方法步骤烦琐,费时,费力,且有易污染,不准确,灵敏度不够等缺点。
荧光探针实时定量PCR 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它是在普通的PCR 体系中加入了一个能与靶基因结合的双荧光标记探针。
其5'端标有一个荧光报告基团3'端标有荧光淬灭基团。
在PCR 复性延伸阶段Taq酶利用其5',3' 外切酶活性将5' 端荧光报告基团切下,使其解除了3'端淬灭基团的淬灭作用而发射荧光。
被释放的荧光信号与PCR 产物成比例增长,通过检测PCR 过程中的荧光变化即可得知产物数量的信息[2]。
为了消除PCR 前很多步骤对定量的影响,常采用一些生物体内稳定存在的基因如β-actin (β肌动蛋白)GAPDH(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等作内参照。
根据各自检测结果得出待测基因的相对浓度(待测基因浓度/ 参照物浓度)[3,4]。
用此法检测IgH 重排的难度在于其重排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用单一的引物和探针进行扩增。
一般实验过程为:用IgH 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共有引物(consensus primers)扩增出标本中的肿瘤克隆,对其测序,根据测序结果为每个病例设计一条克隆特异性的TaqMan 探针,再配合一端或两端的ASO(Allel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s)引物进行RQ- PCR[5]。
2021综述番茄开花诱导、分生组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范文

2021综述番茄开花诱导、分生组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范文 引言 开花植物(被子植物)作为陆生植物中最大的族群,现已超过了250000种。
开花对于所有开花植物来说是生活史上的一个质变过程,是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的中心环节;而对于人本身来说,色彩斑斓、气味芬芳的花不仅愉悦了人的身心,种类繁多的种子与果实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故研究开花植物的开花过程,阐明其分子生物学上的调控机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Yanofsky 等(1990)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首次克隆了花同源异型基因agamous(AG),标志着高等植物花发育研究进入分子遗传学阶段。
从发育生物学角度来看,高等植物经过一段时期的营养生长后,在合适的外界条件(其中重要的有日照长度、光质及温度)下,才能进行由营养生长(vegetativedevelopment)向生殖生长(reproductivedevelopment)的转变,才能开始花的发育。
总的来说,花的发育过程在时间上大致分为4个阶段:(1)开花过渡(flowering transition),植株响应外界环境以及自身信号,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这个过程受一系列与开花时间相关基因的调控;(2)分生组织特征基因激活,植株响应从不同开花时间调控途径而来的信号,激活分生组织特征基因,决定分生组织属性;(3)花器官特征基因的激活,分生组织特征基因激活位于不同区域的花器官特征基因;(4)花器官形态建成,花器官特征基因激活下游的器官形态建成基因,决定组成各器官的特异细胞类型和组织(Jack, 2004)。
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 L.)是很重要的经济作物,同时也是用于双子叶植物花发育机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模式植物。
通过多年来不断的分子生物学上的深入研究,已有10个与番茄开花诱导及分生组织特征相关的基因被鉴定,将番茄与拟南芥相关基因比较发现两物种在花发育分子生物学上兼具保守性和多样性(表1)。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综述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综述20世纪50年代,录Wsat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为揭开人类重生命现象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目前,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民最快的领域,并且与诸多学科正在进行广泛的交叉与渗透,因此,分子生物学已成为主导21世纪生命科学的前沿科学。
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它是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包括:结构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等。
主要研究基因或DNA 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控等过程,以及参与这些过程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
二、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分子生物学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研究内容:一是核酸的分子生物学,以研究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为主,中心法则是其研究的理论核心。
内容包括:核酸的基因结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基因修复与突变、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基因工程的发展与应用等。
二是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以研究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为主。
蛋白质具有较大的分子量,由简单的小分子核苷酸或氨基酸排列组合以蕴藏各种信息,并且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而构成多样化生物个体,所以对蛋白质的研究难度较大。
三、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主要任务分子水平指的是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和在遗传信息传递及细胞内、细胞间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本质,是指对遗传、生殖、生长和发育等生命基本特征的分子机理的阐明,从而为改造生物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的手段。
阐明这些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是分子生物学的主要任务。
四、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前景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分子生物学取得突飞猛进的的发展,分子生物技术让整个社会进入了生物经济时代。
诊断试剂、治疗药物、植物品种、畜用制品、环境工程、再生能源,分子生物技术无处不在,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业带来全新的变革。
00植物抗逆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_综述_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27(2):204~208Journal of A nhui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植物抗逆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①韦朝领,袁家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合肥230036)摘 要:本文就国内外有关植物抗逆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一概述。
主要介绍植物在温度、水分和盐逆境下产生的诱导物质(如蛋白等),以及控制其基因的特征、表达和调控的研究现状。
并提出和讨论了有关该领域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植物抗逆境;诱导蛋白;基因 中图分类号:Q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2197(2000)022*******自然界中,植物生长在开放的系统中,经常遇到恶劣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强光、高温、干旱、水涝和高盐等逆境的胁迫。
人们就逆境对植物影响的认识和研究,首先是从表观生理指标的一般性描述开始的,其次为植物在各种逆境下产生的生理生化、生态变化和生理调节机制,最后发展到分子水平,进一步探讨植物对不同逆境的感应、信号传导、基因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组装和细胞膜功能获得。
这些为更深入了解植物对不同逆境响应的分子机理和研究人工调控的生物技术等方面展示出良好的前景。
为了对其有个基础、全面的认识,本文针对植物逆境诱导蛋白、基因及其表达调控作一综述。
1 植物逆境诱导蛋白111 温度诱导蛋白11111 抗冻蛋白 抗冻蛋白(autifreeze p ro teins,A FP s)是一种抑制冰晶生长的蛋白质,能以非依数形式降低水溶液的冰点。
它是直接和冰晶的形式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A FP s从本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后,先后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兴趣。
最早,A FP s是从两极冰河中的鱼类血液中发现的。
它从结构上可分成四种类型:即抗冻糖蛋白(A FGP3), 型抗冻蛋白(A FP ), 型抗冻蛋白(A FP ), 型抗冻蛋白(A FP )。
A FGP s主要由三肽糖单体串联重复而成,分子量一般在215~3317KD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摘要:肺癌是目前人类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基因多态性及遗传易感性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尤其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p53、ras基因频发点突变,在肺癌基因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肺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分析将大大地有助于临床对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关键词:肺癌;癌基因;抑癌基因;基因突变Abstract:Lung cancer is the highes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malignant tumor of the human , its incidence is association with gene polymorphism and genetic susceptibility of a possible,especially cancer gene and tumor-suppressor gene mutations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lung cancer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 Among them,p53, ras frequent genetic point mutations, in lung cancer gene diagnosi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us, lung cancer genes and tumor-suppressor genes find, research and analysis will greatly help to clinical diagnosis,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and prevention.Key words:Lung cancer;cancer gene;cancer suppressor gene;genetic mutation肺癌不仅是最常见的肿瘤,而且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
2002年我国肺癌死亡人数为32.7万,2005年则增加至49.7万【1】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步,对肺癌相关基因的研究也日渐深入,确定了许多与肺癌生成的有关基因。
如原癌基因ras、myc、erbB基因家族及重要的抑癌基因p53、Rb、Chr3p、5p、9p等。
在生物体内,抑癌基因与癌基因生物学功能相抵抗,是有机体细胞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命过程中的正和负两类调控信号,癌基因的调控属正信号,而抑癌基因的调控属负信号。
其中,p53、ras基因频发点突变,在肺癌基因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肺癌的原癌基因异常当存在于正常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发生点突变、基因扩增和重排、易位、缺失后,由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在数量和功能上发生异常,即细胞具有恶性转化能力,便转变为癌基因。
癌基因的活化与表达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
几个家族激活的癌基因,如ras、raf、jun、myb、fms、fur、neu(erbB一2)和myc迄今已知与人肺癌有关。
1.1 ras ras基因的突变在一些肿瘤中(包括肺癌)经常出现。
在肺癌的ras基因家族点突变中90%为K—ras,约20 的NSCLC肺癌患者中可发现K—ras基因突变,但是K—ras基因突变很少出现在SCLC患者中。
Ras基因通常在密码子12、13或61处发生点突变,其中85%涉及密码子12。
绝大部分K—ras基因突变发现在肺腺癌中,肺癌K—ras基因突变与吸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近期吸烟和曾有吸烟史的肺腺癌患者K-ras的点突变率分别为32%和30%,明显高于未吸烟者(7% )【2】通常肺癌患者临床诊断前数月就能探查到血清中的K-ras突变Westra等研究发现,在微灶性肺泡不典型增生中发现有K—ras的基因突变,而微灶性肺泡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肺腺癌的癌前病变。
这提示K-ras基因突变是肺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3】。
1.2 myc家族 c—myc癌基因产物是一个与细胞增殖有关的核蛋白【4】。
来源于SCLC患者细胞株的分析表明,有些患者尤其是伴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或变型细胞株的患者,常有c—myc的扩增,另外偶有N—myc或L-myc的扩增。
有这些基因扩增的细胞株一般来说增殖更快,而且对化疗和放疗更具抵抗力。
Johnson等报道其细胞株有myc扩增的患者,其预后比没有这些基因异常的患者更差。
近来Noguchi等对47例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其中11例肿瘤有myc 家族基因的扩增,占全部病例数23%【5】。
而在这些有myc扩增的患者中,有的myc扩增只见于转移的肿瘤组织,原发癌组织则无扩增。
这些材料提示,myc扩增在肿瘤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而不是在肿瘤发生过程。
另外,有人发现,肿瘤组织myc扩增超过1O倍的患者,其生存期明显短于无myc扩增者。
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myc扩增在细胞株中更为常见,在患者的肿瘤组织较少见,而且在转移癌组织中的myc扩增频率要比原发癌高。
1.3 mdm2 mdm2是一种癌基因,该基因定位在染色体12q13—14。
mdm2基因表达的调节相当复杂,并且有不同的mRNA剪接形式。
mdm2主要通过与p53结合抑制p53的功能,对p53起负调节的作用。
除抑制p53的功能外,mdm2尚能抑制另一肿瘤抑制基因Rb。
Eymin等【6】对192例肺癌组织进行了检测,发现有60例mdm2过度表达,阳性率为31%,并对其中28例组织进行了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了不同mdm2 异构体的存在,其中p85/90阳性率为18%,p74/76阳性率为25%,p57阳性率为39%,至少表达一种异构体的占50%,表达两种以上异构体的占25%。
Aikawa等【7】对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标本进行检测,mdm2阳性率为45%,且进展期肺癌mdm2阳性率较早期高,认为mdm2表达与肺癌的发展有关。
2.肺癌抑癌基因异常2.1 p53 p53基因异常主要有点突变、基因缺失和基因重组,这些异常与人类肿瘤,特别是大肠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8】。
肺癌患者p53基因突变率居人类肿瘤的首位,其基因功能的失活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献报道,60%SCLC 和80%SCL C可检测到p53基因突变,p53基因突变包括改变氨基酸密码的错义突变和其他引起mRNA剪接及引起氨基酸缺失的改变。
杨廷桐等【9】报道。
64.3 %(9/14) 的SCLC组织P53蛋白阳性,第5、6、7、8外显子突变率分别为21.4 %、14.3 %、14.3 %和7.1 %,总突变率为57.1%(8/14),两者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可能与检测方法不同有关。
p53基因突变是不同类型肺癌中最常见的改变形式【10】,用PCR—SSCP技术检测SCLC p53基因突变是一项非常敏感和实用的方法。
在肺部的癌前病变中大多存在有p53基因改变,提示p53改变发生在肺癌的早期,因此筛选p53突变可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2.2 Rb基因最早关于抑癌基因的描述见于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的研究。
在家族性Rb,Rb基因的一个拷贝有缺失,并且有遗传性,常通过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
在非遗传性Rb中,Rb基因的另一个拷贝也有丢失。
这两个拷贝的丢失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Rb基因和Rb的关系披证实后,许多研究提示此种基因在乳腺癌和肺癌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Rb基因和Rb蛋白已被分离.其序列也已弄清。
有人将Rb基因转染到几种类型的恶性肿瘤细胞株,导致了该细胞株完全的细胞生长抑制【11】,由此证明了Rb基因在细胞增殖中的重要性。
在SCLC,Rb基因异常可以涉及基因本身、或其转录、翻译等过程。
Rb基因对细胞生长控制能力的丧失.可能在SCLC发病机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3 PTEN 第l0号染色体缺失的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定位于染色体l0q23.3上,其结构和功能异常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参与了细胞生长的调节,并在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形成与肿瘤转移中起一定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PTEN的缺失、表达与部分小细胞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的发生发展有关。
PTEN的缺失率与临床TNM分期有密切关系,临床分期愈晚的SCLC组织PTEN 蛋白的缺失率愈高。
因此,推测在SCLC中PTEN蛋白丢失的程度与肿瘤的进展成正相关。
Hong等【12】建立具有不同侵袭和转移能力的人类肺癌细胞模型,检测PTEN 在这些细胞系中的表达,发现外显子5的纯合子缺失与高侵袭力有关。
在具有高侵袭力的细胞株CL建立组成稳定的可诱导的野生型PTEN转染体发现PTEN过表达可抑制肺癌细胞的侵袭力。
正常肺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肺癌组织,提示PTEN基因的表达缺失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13】。
综上所述,肺癌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遗传因素的改变,各类相关基因并非各自独立地发生作用,而是互相配合、互相调控,构成错综复杂的网络,肺癌的发生是累积性基因损伤在转化表型方面达到顶点的最终结果。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肺癌发病机制、肺癌早期分子事件的深入研究必将对于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预后和5年存活率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1】杨玲,李连弟,陈育德,等.中国肺癌死亡趋势分析及发病、死亡的估计与预测[J].中国肺癌杂志,2005,8(4):274.【2】朱文,周清华.肺癌筛查中的分子标志物.中国肺癌杂志,2004,7(6):538—541.【3】Westra W H.Baas IO,Hruban RH,et al K—ras oncogene acrivation in atypical alvedar hyperplasias of the human lung.Cancer Res,1996.56(9):2224—2228.【4】Birrer MJ et al·Semin 0ncol t 1988;15:226-235【5】 Noguchi M et al .cancer,1990;66: 2053-2058【6】Eymin B,Gezzen S,Brambilla C,et al.Mdm2 overexpression andp14(ARF)inactivation are two mutually exclusive events in primary human lung tumors[J].Oncogene,2OO2,21(17):2750.【7】 Aikawa H,Sato M,Fujimura S,et a1.MDM2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 of disease and WAF1 expression in resected lung cancer(J].Int J Mol Med,2OOO,5(6):631.【8】 Agorastos T,Lambropoulos AF,Constantindis TC,et a1.P53 codon 72 polymorphism and risk of intra—epithelial and invasive cervical neoplasia in Greek women.Eur J Cancert Prev,2000,9(2):113~1l8 【9】杨廷桐,李秀杰,张骏,等.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53基因改变的研究.实用癌症杂志,1998,13(4):252~254【10】汪惠,赖百塘,杨学惠,等.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i998,21(5):268~270【11】Huang H-JS et al.Science,1988;242:1563-1566.【12】Hong TM,Yang PC,PeekK,et a1.Profiling the downstream fenes of tumor suppressor P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by conplementaty DNA microarray[J].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2OOO,23(3):265【13】田辉,刘贤锡,王善政,等.抑癌基因p73 FHIT和PTEN蛋白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关系探讨[J].中国肿瘤临床,2005,32(4):196.综述肺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姓名:李大乐学号: 416522611421班级:11 级 7 班专业: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