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精)

PCR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王亚纯 09120103摘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是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通过变性、退火和延伸的循环来完成核酸分子的大量扩增.定量PCR 技术是克服了原有的PCR 技术存在的不足,能准确敏感地测定模板浓度及检测基因变异等,快速PCR 技术快速PCR 在保证PCR 反应特异性、灵敏性和保真度的前提下,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对核酸分子的扩增.mRNA 差异显示PCR 技术是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研究差异表达和性状差异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已经开展了许多这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就定量PCR 技术、快速PCR 技术、mRNA 差异显示PCR 技术作一综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及应用这项技术。
关键字:定量PCR ;荧光PCR ;快速PCR ;DNA 聚合酶;mRNA 差异显示PCR0 前言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技术由于PCR 简便易行、灵敏度高等优点,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
但是,由于传统的PCR 技术不能准确定量,且操作过程中易污染而使得假阳性率高等缺点,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1]。
鉴于此,对PCR 产物进行准确定量便成为迫切的需要。
几经探索,先后出现了多种定量PCR (quantitative PCR ,Q-PCR 方法,其中结果较为可靠的是竞争性PCR 和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 。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检测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在保证PCR 反应特异性、灵敏性、保真度的同时,能够尽量缩短反应的时间,即实现快速PCR(Rapid PCR or Fast PCR。
快速PCR 技术不仅可使样品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尽快得到扩增,而且可以显著增加可检测的样品数量,显然,在大批量样本检测和传染病快速诊断等方面将会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双语教学改革实践论文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分析摘要:目的:本文以检验专业《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双语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开展双语教学进行实践和分析。
方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相应双语教学模式,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大多数学生认为此方法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及英语水平,但同时也增加了学习难度。
结论:推进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尽管困难重重,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双语教学必将得到改进和完善。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amine professional “analysis technique of molecular biology”bilingual teaching based on practice, bilingual teaching of practice and analysis. 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by using the corresponding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results: most of the students think that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glish level, but also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conclusi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s adapted to our country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needs, in spite of all the difficulties, bu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eaching reform, bilingual teaching will be improved and perfected.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改革key words: bilingual teaching;teaching reform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57-020 引言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大量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分子生物学蓬勃发展。
畜牧学专业《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2年第11期《现代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生物学前沿学科。
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和功能为主要研究内容,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成为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机制,了解这门学科发展过程中重大发现的实验设计过程以及对遗传物质进行操作的基本实验技术,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探索生命的奥秘,对学生的科学研究性思维和探索生命及自然畜牧学专业《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探讨胡序明,陈世豪★(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DOI:10.3969/J.ISSN.1671-6027.2022.11.009摘要:现代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前沿性强、发展迅速、对生命科学领域各分支科学具有广泛和深入影响的学科。
为了使学生能够发现和认识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分子生物学现象,具备一定的剖析能力,本文结合畜牧学专业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从教师队伍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畜牧学;教学模式;教学考核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改课题(YZUJX2020—C16)作者简介:胡序明(1986~),重庆奉节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
★通信作者能,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通过实验技能考核(表1),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4结语微生物在自然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需借助仪器才能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和大小。
有益微生物对医药、工业、农业、畜牧业和科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而有害微生物对人类、动物和植物致病,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让学生对微生物有初步的认识,需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实验讲解、实验操作,使学生根据微生物的培养特征、形态、特殊结构、生化特性及免疫实验鉴定微生物,学会应用微生物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方法区别多种微生物,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生产问题。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班别生物技术10-2学号 *********** 姓名陈嘉杰成绩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要摘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此后经历了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直到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Mario Capecchi)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因为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小鼠基因金星定向修饰原理方面的系列发现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敲除技术从此得到关注和肯定,并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就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RNAi、生物模型、同源重组前言基因敲除又称基因打靶,该技术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的定点修饰和基因改制,具有转移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的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
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
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嵌合型小鼠,再进一步传代培育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及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上述起源于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
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
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研究的里程碑。
该技术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
2000年Sh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利用四环素等诱导Cre的表达。
“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一、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结合思政教育的要求,引入一些关于科学研究伦理、社会责任和科学家精神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研究的道德标准、社会影响和职业操守等问题,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在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重大科学问题进行调研和论文撰写,培养其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引入思政教育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在讲解基因工程技术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道德和社会影响,并引导他们讨论如何正确使用科学知识和技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手段与资源在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实践能力。
可以利用实验教学室和实验设备,进行生物大分子的纯化和鉴定实验;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在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时,可以利用一些经典的学术文献、科学传记和新闻媒体报道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和价值观引导作用的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师角色在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引入思政教育的内容时,教师更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操守,能够引领学生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和实验研究,树立正确科学观和价值观。
教师还应该具有一些科研伦理和科研实践的案例分析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病原分子生物学-总论

疾病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莱姆病 艾滋病(AIDS) 出血性肠炎 溶血尿毒综合征 胃炎 胃出血 胃癌 幼儿急疹(婴儿玫瑰疹) 肠道外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 肠道外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 新类型霍乱 猫抓病 细菌性血管瘤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非A-C肝炎 新型变异克鲁兹非德得-雅柯病 流感 脑炎
SARS 甲流 细菌感染
Robert Gallo, MD
Director, Institute of Human Virology and Division of Basic Scienc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iotechnology Institute snallo@
Rodents(?)
C
u r
HIV-1
Chimpanzees
r
e n
HIV-2
Primates
t
I Hendra virus
s
Bats
s u
vCJD
Cattle
e
| 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 Bats
1982 1983 1986 1994 1996 1996
A r
H5N1 influenza A virus
Examples of human pathogens emerging via species jump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袁成福,李志红,彭帆,肖方祥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8期袁成福,李志红,彭帆,肖方祥(三峡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湖北宜昌443002)摘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已越来越显示其弊端。
本文作者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等环节中进行探索和实践,旨在培养医学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46-02基金项目: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J2015023)通讯作者:袁成福。
进入21世纪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生命本质和改造生物特性的有力武器。
然而,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很难能应用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出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我们调查也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研究实验方案时仍困难重重,这说明我们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再考试”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学时的不足与教学内容的扩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实验环节的严重脱离,这是造成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应用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型教学也称主题研究,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1],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中医院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中医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作者简介:武慧敏(1981-),女,河南郑州人,讲师,医学硕士,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编号:[2010]-jkghag-0312)摘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改变考核方式等途径,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以探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医院校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a)-0000-0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对新世纪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整个课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因此,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其理论课与实验课相辅相成,各有特点。
理论知识是科学实验结果的凝练,是实验课的理论基础;而实验[]课则可以通过具体实践得出结果,对理论加以验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2],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实验课的上课模式却大大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按照实验指导一步一步进行操作,很少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PCR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王亚纯 09120103摘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通过变性、退火和延伸的循环来完成核酸分子的大量扩增.定量PCR技术是克服了原有的PCR技术存在的不足,能准确敏感地测定模板浓度及检测基因变异等,快速PCR技术快速PCR在保证PCR反应特异性、灵敏性和保真度的前提下,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对核酸分子的扩增.mRNA 差异显示PCR技术是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研究差异表达和性状差异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已经开展了许多这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就定量PCR技术、快速PCR技术、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作一综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及应用这项技术。
关键字:定量PCR;荧光PCR;快速PCR;DNA聚合酶;mRNA差异显示PCR0 前言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由于PCR简便易行、灵敏度高等优点,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
但是,由于传统的PCR技术不能准确定量,且操作过程中易污染而使得假阳性率高等缺点,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1]。
鉴于此,对PCR产物进行准确定量便成为迫切的需要。
几经探索,先后出现了多种定量PCR (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其中结果较为可靠的是竞争性PCR和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检测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在保证PCR反应特异性、灵敏性、保真度的同时,能够尽量缩短反应的时间,即实现快速PCR(Rapid PCR or Fast PCR)。
快速PCR 技术不仅可使样品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尽快得到扩增,而且可以显著增加可检测的样品数量,显然,在大批量样本检测和传染病快速诊断等方面将会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例如,快速PCR在临床检测中可大大加快疾病的诊断效率;在生物恐怖袭击时能有效帮助快速鉴定可疑物中有害生物的存在与否;同时,由于PCR已经渗入到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快速PCR的实现必然可以使许多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显著加快,最终影响到整个生物学发展的速度。
近年来,快速PCR 技术得到了可喜的进展。
从聚合酶的改进、添加剂的开发以及热循环仪的革新创造三个不同途径上分别进行的研发表明。
生物的性状和生物对各种生物、理化及致病因子的应答,本质上都是基因在时间上或空间上选择性表达,即基因的差异表达的结果,因而,获取差异表达的基因信息,将有助于了解生物的生理变化和病理改变的分子机制[2]。
研究基因差异表达主要技术有:消减文库筛选、差异杂交、代表性差异分析、基因表达序列分析、电子消减技术[3]和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等(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PCR,简称DD-PCR[4] )。
迄今为止,上面的几种方法已成功地用于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尤其是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虽然发明只有短短十几年,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原因是它具备需要总RNA 的量极少,不需要纯化的mRNA,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等优点[5-8],故已被许多生命科学实验室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应用于体内和体外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研究基因功能[9]。
现将定量PCR技术、快速PCR技术、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作简要综述。
1 定量PCR技术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广义概念的定量PCR技术是指以外参或内参为标准,通过对PCR 终产物的分析或PCR过程的监测,进行PCR起始模板量的定量。
狭义概念的定量PCR技术(严格意义的定量PCR技术)是指用外标法(荧光杂交探针保证特异性)通过监测PCR过程(监测扩增效率)达到精确定量起始模板数的目的,同时以内对照有效排除假阴性结果(扩增效率为零)。
广义概念下的定量PCR技术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外参法+终产物分析,是指样本与阳性参照在两个反应容器内反应。
这种类型没有对样本进行质控监测,易出现假阴假阳结果,没有监测扩增效率,定量不准。
(2)内参法+终产物分析,是指样本与阳性参照在一个反应容器内反应。
这种类型对样本进行质控监测,排除假阴结果,但是定量不准。
(3)外标法+过程监测,这种类型监测扩增效率,阳性样本定量准,但是无法排除假阴结果。
(4)内参法+过程监测,由于样本与阳性参照在一个容器内反应,用同样的Taq酶和反应参与物,存在竞争性抑制,起始模板量浓度高的反应会抑制起始模板量浓度低的反应,所以定量不准。
(5)外标法+过程监测+内对照,这种类型监测扩增效率,阳性样本定量准,同时排除假阴结果。
这种类型是应该提倡的。
1.1 竞争性PCR技术定量PCR技术是对传统PC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补充,在定量过程中需借助各种形式的参照物。
参照物是一种已知含量的标准模板,按其是否与待测样品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扩增而分为内参照和外参照。
鉴于PCR扩增过程中管与管之间的扩增效率存在差异,理想的定量PCR应该使用内参照。
竞争性PCR即是采用内参照的一种定量PCR方法,通过消除管间及样品间的变异,从而达到较为精确的基因定量[10]。
该方法是将待测基因与已知浓度的内参照模板在同一反应管中共同扩增,由于二者具有相同引物的结合位点并采用同一引物进行扩增,因此二者竞争引物、脱氧核苷酸以及DNA聚合酶,以致当一种模板量逐渐增加时,另一种模板的扩增产物就会逐渐减荧光定量PCR(RQ-PCR技术)是通过在PCR 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的变化实时检测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扩增产物量的变化,通过Ct值和标准曲线的分析对起始模板进行定量分析。
Ct值( cycle threshold,Ct ),即PCR扩增过程中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阈值时所经过的扩增循环次数,它与模板的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模板DNA 量越多,荧光达阈值的循环数越少,即Ct值越小。
利用已知起始拷贝数的标准品可作出标准曲线,因此只要获得未知样品的Ct值,即可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该样品的起始拷贝数。
1.2.1 Taqman技术Taqman 技术由美国PE公司开发,现已广泛用于基因检测。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Taq 酶的5'-3'外切酶活性,在传统PCR技术一对特异性引物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荧光双标记探针。
该探针可与上、下游引物之间的DNA模板序列特异性结合。
探针的5'端标以荧光报告基团,如FAM(62羧基荧光素);3'端标以荧光淬灭基团,如TAMRA(62羧基四甲基诺丹明) 。
当探针保持完整时,两个基团的空间距离非常接近,构成荧光能量传递( FRET) 关系,5'端荧光报告基团发出的荧光信号被3'端淬灭基团吸收,使其不能被仪器检测。
当两个基团发生分离后,两者间的FRET关系被破坏,淬灭基团的抑制作用解除,报告基团的荧光信号便得到释放。
在PCR退火复性期,探针与DNA 模板特异性结合。
在PCR延伸阶段,Taq酶在引物的引导下,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底物,按碱基配对原则沿着模板合成新链,当移动至探针结合的位置时便发挥其5'-3'外切酶活性将探针降解成单核苷酸,使得荧光报告基团与淬灭基团分离,前者的荧光信号释放并被检测。
由此可见,每合成一条新链就有一个探针被裂解并释放出一个荧光信号。
根据这种关系,通过检测PCR反应液中的荧光强度,再经校正计算后即可得出初始模板的数量。
Taqman技术现主要用于病毒的定量分析,病原体的分型鉴定,基因的快速诊断分析[14-16]。
1.2.2 AmpliSensor 技术该技术与Taqman PCR的区别在于其采用的是复合探针。
一个探针上标以荧光报告基团,另一个探针上标以荧光淬灭基团,后者的5'端较前者多出7个碱基( GCGTCCC)。
两探针之间能因碱基互补而结合,此时两基团靠近而形成FRET 结构,报告基团的荧光信号被淬灭基团吸收。
当两探针分开后,其间的FRET关系受到破坏,淬灭基团的抑制作用解除,报告基团的荧光信号得到释放。
在PCR扩增前需将该复合探针与一个半套式PCR引物连接,该引物的5'端应具有一段与长探针上多出的7个碱基互补的序列,以便DNA连接酶能将该引物与短探针连接。
扩增时该探针2引物复合物作为半套式引物掺入到模板,并释放出淬灭探针,使原有的FRET结构破坏,从而释放出报告基团的荧光信号,其强度与被扩增的模板数相对应。
Matera G等[17]用AmpliSensor技术对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 HCV)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发现此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能准确检测待测标本中DNA的基因型和含量。
1.2.3 Lightcycler技术Lightcycler技术是Roche公司新近开发的一种PCR定量技术。
该技术的特点[18,19]也是将荧光报告基团和淬灭基团分别标记在两个不同的探针上,形成荧光探针和淬灭探针。
荧光报告基团标于探针的5'端,荧光淬灭基团标于探针的3'端,两探针能分别与模板同一条链中相邻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杂交。
当探针游离时能检测到报告基团的荧光信号;如果反应体系中存在特异性模板,PCR复性阶段两探针即会与之杂交,此时两探针上的荧光报告基团和淬灭基团相距很近,形成FRET关系,前者的荧光信号被后者吸收,即发生荧光淬灭。
由于荧光淬灭的程度与被扩增的模板量相对应,因此可达到定量的目的。
Kearns AM等[20,21]报道,Light-cycler 技术在对病毒DNA的快速分型和定量方面有特殊的优势。
1.2.4 Molecular beacon技术亦称分子信标技术是一种单链DNA 形成的发夹结构,在其一端有一报告基团,在另一端有一淬灭基团,当它形成发夹结构时,由于荧光报告基团与淬灭基团想互靠近,两者之间发生荧光信号能量共振转移( fluorescent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当热循环温度达到分子beacon的解链温度时,其构象改变,与模板结合而完全伸展成线性分子,使得FRET消失,报告基团发出荧光信号。
2 快速PCR技术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检测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在保证PCR反应特异性、灵敏性、保真度的同时,能够尽量缩短反应的时间,即实现快速PCR(Rapid PCR or Fast PCR)。
快速PCR 技术不仅可使样品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尽快得到扩增,而且可以显著增加可检测的样品数量,显然,在大批量样本检测和传染病快速诊断等方面将会有重要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