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论文

合集下载

分子生物学技术论文(2)

分子生物学技术论文(2)

分子生物学技术论文(2)分子生物学技术论文篇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学也不断在创新,其中,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起到关键作用。

所以,将生物学与医学相结合,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本文针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了它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医学检验随着基因克隆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逐步完善,后基因时代逐步到来。

20世纪末数理科学在生物学领域广泛渗透,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逢勃发展形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也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 分子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分子生物传感器是利用一定的生物或化学的固定技术,将生物识别元件(酶、抗体、抗原、蛋白、核酸、受体、细胞、微生物、动植物组织等)固定在换能器上,当待测物与生物识别元件发生特异性反应后,通过换能器将所产生的反应结果转变为可以输出、检测的电信号和光信号等,以此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达到检测分析的目的。

分子生物传感器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对体液中的微量蛋白、小分子有机物、核酸等多种物质的检测。

在现代医学检验中,这些项目是临床诊断和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据。

能够在体内实时监控的生物传感器对于手术中和重症监护的病人很有帮助。

Skladal等用经过寡核苷酸探针修饰的压电传感器检测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并实时监测其DNA的结构转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过程,完成整个监测过程仅需10 min且装置可重复使用。

Petricoin等用压电传感器研究了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PG)和几种相应抗体的相互作用,研发出可快速检验血清中OPG的压电免疫传感器。

Dro-sten等报道了检测神经递质的酶电报,将电极放置在神经肌肉接点附近可实时测定并记录邻近的神经元去极化后所释放的递质谷氨酸。

2 分子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过程的认识加深,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已不能完全适应微量、快速、准确、全面的要求。

分子生物学论文通用4篇

分子生物学论文通用4篇

分子生物学论文通用4篇分子生物学论文篇一1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重点明确实习学生在本院实习分子生物学的时间为4周。

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带教老师应首先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便于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实习内容。

在制定带教计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学科的大纲要求,还应结合历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制定最合理、最贴近实际的带教计划。

由于本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较多,而学生实习时间较短,实习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带教计划中将带教内容分为4个类别,即熟练掌握、基本掌握、熟悉和了解。

例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分区制度、工作流程、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等纳入实习生应熟练掌握的内容。

有侧重点的带教可以让实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牢固掌握常用检测项目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由点到面地进行分子生物学检验知识的学习。

2注重岗前教育,树立整体意识为引导实习学生转变角色,保证实习质量,岗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设备、环境和操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实习学生进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前,应首先对其进行岗前教育,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本情况、分区制度及相关工作流程等。

并且要求学生实习前仔细阅读实验室管理文件和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着重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各区的工作制度、各项目检测操作规范、质量控制、生物安全防护及标本接收、处理和保存等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室工作有初步的认识。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带教老师应首先引导实习学生按照区域流向制度依次参观各实验分区,系统地向其介绍各检验项目的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然后,根据带教计划的侧重点,选择常用检测项目,结合项目介绍主要相关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程序、日常保养及记录登记,让实习生树立整体意识,对实验室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

3加强操作训练,培养质量控制理念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速度较快,学生在校园内依靠有限的教学设备和较少的实验课时难以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精)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精)

PCR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王亚纯 09120103摘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是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通过变性、退火和延伸的循环来完成核酸分子的大量扩增.定量PCR 技术是克服了原有的PCR 技术存在的不足,能准确敏感地测定模板浓度及检测基因变异等,快速PCR 技术快速PCR 在保证PCR 反应特异性、灵敏性和保真度的前提下,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对核酸分子的扩增.mRNA 差异显示PCR 技术是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研究差异表达和性状差异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已经开展了许多这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就定量PCR 技术、快速PCR 技术、mRNA 差异显示PCR 技术作一综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及应用这项技术。

关键字:定量PCR ;荧光PCR ;快速PCR ;DNA 聚合酶;mRNA 差异显示PCR0 前言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技术由于PCR 简便易行、灵敏度高等优点,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

但是,由于传统的PCR 技术不能准确定量,且操作过程中易污染而使得假阳性率高等缺点,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1]。

鉴于此,对PCR 产物进行准确定量便成为迫切的需要。

几经探索,先后出现了多种定量PCR (quantitative PCR ,Q-PCR 方法,其中结果较为可靠的是竞争性PCR 和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 。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检测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在保证PCR 反应特异性、灵敏性、保真度的同时,能够尽量缩短反应的时间,即实现快速PCR(Rapid PCR or Fast PCR。

快速PCR 技术不仅可使样品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尽快得到扩增,而且可以显著增加可检测的样品数量,显然,在大批量样本检测和传染病快速诊断等方面将会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班别生物技术10-2学号 *********** 姓名陈嘉杰成绩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要摘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此后经历了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直到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Mario Capecchi)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因为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小鼠基因金星定向修饰原理方面的系列发现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敲除技术从此得到关注和肯定,并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就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RNAi、生物模型、同源重组前言基因敲除又称基因打靶,该技术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的定点修饰和基因改制,具有转移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的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

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

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嵌合型小鼠,再进一步传代培育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及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上述起源于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

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

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研究的里程碑。

该技术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

2000年Sh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利用四环素等诱导Cre的表达。

分子生物学论文(精)

分子生物学论文(精)

作用在小分子核糖核酸(miRNAs抗癌药物的分子机理与其耐药性和临床实践意义班级: 药学一班组员:张志强陈建斌刘军伟廖鑫杨承林张相如作用在小分子核糖核酸(miRNAs抗癌药物的分子机理与其耐药性和临床实践意义文摘抗药性在治疗癌症患者的常规的化疗中和新颖的生物药剂中仍然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内在或获得性耐药可能是由于一系列的机制,包括增加药物性的消除,减少的药物吸收,药物的药物靶点失活和改变等。

最近的数据表明,除了遗传(突变,放大和表观基因(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的变化,翻译后修饰等耐药机制也可能受小分子核糖核酸(mRNA的影响。

在本文我们概述小分子核糖核酸在抗癌药物的耐药性的作用,报道主要研究经由放松管制的mRNA 的表达导致的细胞存活和细胞凋亡通路的改变,以及在药物的目标和药物代谢的决定因素,还讨论了当前状态的药理遗传学研究及其可能的mRNA 作用,是肿瘤干细胞药物耐药性。

最后,在肺癌和胰脏癌症的研究中整合了临床前数据与临床证据,证明小分子核糖核酸对癌症的作用。

1介绍癌症是全球范围内一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我们在继续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应对这些疗法进行评估,最新了解新的肿瘤的分子基础已经启用开发合理设计,有针对性的药剂。

然而,通过在治疗癌症的限制效力,两个传统化疗和新颖的生物制剂中抗药性仍然是一个主要的障碍。

[1]癌症药物耐药性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别:内在和获得性耐药。

肿瘤可以是对治疗药物治疗前的固有电阻,其他肿瘤是最初敏感,逐渐获得阻力的治疗,最常见的原因是大范围抗癌药物的抵抗。

表达一个或多个能源依赖运输检测抗癌药物的细胞,导致多药耐药性[ 2 ]。

然而,由于非均质性和复杂的癌细胞作用机制和抗癌药物的不同,其他几个机制参与肿瘤耐药性也就不同。

特别是,细胞毒性药物造成的细胞死亡过程的影响,这通常对过于活跃的或在增强的肿瘤与正常细胞相比较强,如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而生物药物与受体,配体,信号分子,和基因是在肿瘤的生长和发展的关键,并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抑制血管生成,或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分子生物学方法范文

分子生物学方法范文

分子生物学方法范文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学科,它使用一系列方法和技术来研究细胞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方法和技术包括基因克隆、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DNA测序、基因组学、蛋白质分析、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等。

基因克隆是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基因克隆是将DNA片段从一个生物体中分离并插入到另一个生物体的过程。

它通常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然后将切割后的DNA片段连接到载体DNA上,最后将重组的DNA转移到宿主细胞中。

基因克隆可以用来研究基因功能、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以及生物体对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PCR是一种用于扩增DNA的方法。

它是在体外重复进行的DNA复制过程,通过不断重复DNA的变性、退火和延伸,使DNA分子数倍增加。

PCR可以用于从非常少量的DNA样本中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甚至可以从古代DNA样本中扩增DNA序列。

PCR广泛应用于基因检测、基因组学、疾病诊断、DNA测序等领域。

DNA测序是研究DNA序列的方法。

它能够确定DNA分子中不同碱基的顺序。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基因组结构、功能和演化。

现代DNA测序技术包括链终止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

链终止法通过引入标记的碱基和DNA聚合酶来合成DNA链,并测定终止反应产物的碱基序列。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同时测序数百万个DNA片段,大大提高了测序效率和测序深度。

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的科学领域。

它包括DNA测序、基因组序列分析、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等。

通过基因组学的研究,科学家能够了解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大小、基因数目、基因的组织形式以及基因在生物体中的调控等信息。

基因组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发育和疾病的相关机制。

蛋白质分析是研究生物体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分子之一,它们参与调控细胞的代谢过程、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分析方法包括电泳、质谱、免疫学方法等。

生物芯片研究进展分子生物学论文

生物芯片研究进展分子生物学论文

生物芯片研究进展摘要生物芯片是切采用生物技术制备或应用于生物技术的微处理器是便携式生物化学分析器的核心技术。

通过对微加工获得的微米结构作生物化学处理能使成千上万个与生命相关的信息集成在一块厘米见方的芯片上。

生物芯片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从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到检测的整个生化分析过程集成化以获得所谓的微型全分析系统或称缩微芯片实验室。

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将会给生命科学、医学、化学、新药开发、生物武器战争、司法鉴定、食品和环境卫生监督等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本文主要阐述了生物芯片技术种类和应用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物芯片,疾病诊断,研究运用,基因表达基因芯片的种类基因芯片产生的基础则是分子生物学、微电子技术、高分子化学合成技术、激光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及其有机结合。

根据基因芯片制造过程中主要技术的区别,下面主要介绍四类基因芯片。

一、光引导原位合成技术生产寡聚核苷酸微阵列开发并掌握这一技术的是Affymetrix公司,Affymetrix采用了照相平板印刷技术技术结合光引导原位寡聚核苷酸合成技术制作DNA芯片,生产过程同电子芯片的生产过程十分相似。

采用这种技术生产的基因芯片可以达到1×106/cm2的微探针排列密度,能够在一片1厘米多见方的片基上排列几百万个寡聚核苷酸探针。

原位合成法主要为光引导聚合技术(Light-directed synthesis),它不仅可用于寡聚核苷酸的合成,也可用于合成寡肽分子。

光引导聚合技术是照相平板印刷技术(photolithography)与传统的核酸、多肽固相合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半导体技术中曾使用照相平板技术法在半导体硅片上制作微型电子线路。

固相合成技术是当前多肽、核酸人工合成中普遍使用的方法,技术成熟且已实现自动化。

二者的结合为合成高密度核酸探针及短肽列阵提供了一条快捷的途径。

Affymetrix公司已有诊断用基因芯片成品上市,根据用途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基因表达芯片、基因多态性分析芯片和疾病诊断芯片,基因表达分析芯片和基因多态性分析芯片主要用于研究机构和生物制药公司,可以用来寻找新基因、基因测序、疾病基因研究、基因制药研究、新药筛选等许多领域,Affymetrix公司主要生产通用寡聚核苷酸芯片;疾病诊断芯片则主要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包括各种遗传病和肿瘤等,目前Affymetrix公司生产三种商品化诊断芯片,分别为p53基因突变诊断芯片、艾滋病病毒基因基因突变诊断芯片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突变诊断芯片。

分子生物学论文

分子生物学论文

贵州大学课程论文学院:贵州大学农学院班级:植物生产类113姓名:蒲云海学号:1109010171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基因工程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基因工程学生:蒲云海(贵州大学农学院植物生产类113班,学号蒲云海摘要:基因作为机体内的遗传单位,不仅可以决定我们的相貌、高矮,而且它的异常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

某些缺陷基因可能会遗传给后代,有些则不能。

基因治疗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单基因缺陷的遗传疾病,目的在于有一个正常的基因来代替缺陷基因或者来补救缺陷基因的致病因素。

生物工程主要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5个部分。

其中基因工程就是人们对生物基因进行改造,利用生物生产人们想要的特殊产品。

随着DNA的内部结构和遗传机制的秘密一点一点呈现在人们眼前,生物学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探索、提示生物遗传的秘密,而是开始跃跃欲试,设想在分子的水平上去干预生物的遗传特性。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概述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

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

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过程。

比如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活动的机理、癌的发生等。

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 (中心是分子遗传学)和蛋白质-脂质体系(即生物膜)。

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推动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研究,从而出现了近30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

二.基因工程基础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基因治疗与基因诊断的研究与发展邓小红临床医学08级3班200805090346摘要: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从理论设想变为现实,主要是由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技术方法,特别是重组DNA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实验室构建各种载体、克隆及分析目标基因。

所以对疾病能够深入至分子水平的研究,并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末诞生了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随后于1990年美国实施了第一个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的临床试验方案。

可见,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范例。

关键词:基因治疗基因诊断重组DNA英文题目: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in dissertationMolecular biology curriculum paper gene treatment and gene diagnosi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 tDeng Xiaohong clinical medicine 08 levels of 3 classes 200805090346Summary: gene-diagnosing and gene therapy in the relatively short time from theoretical ideas into reality, mainly due to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ory and techniques, in particular the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rapidly, so that people can build a variety of carriers in the laboratory,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target genes. The disease can drill down to the molecular level research and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Thus, in the late 1970s was born gene diagnosis (gene diagnosis); subsequently, in 1990, United States implemented the first gene therapy (gene therapy) clinical trials programme. V isible, genetic diagnosis and gene therapy is a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medicine.Keywords: gene therapy gene-diagnosing recombinant DNA1.引言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崛起,人们进入了合成代谢与代谢调节的研究。

这一阶段,细胞内两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与核酸,成为研究焦点。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现了蛋白质的α螺旋的二级结构形式;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1953年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揭示遗传信息传递规律奠定了基础,是生物化学发展进入分子生物学时期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对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使基因操作无所不能,而且使人们主动改造生物体成为可能。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也是重组DNA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重要方面。

随着对各种疑难疾病的深入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诊断治疗手段无法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

通过对生物体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基因诊断与治疗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许多遗传疾病。

传统对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以疾病的表型改变为依据,如患者的症状、血尿各项指标的变化,或物理检查的异常结果,然而表型的改变在许多情况下不是特异的,而且是在疾病发生的一定时间后才出现,因此常不能及时作出明确的诊断。

现知各种表型的改变是由基因异常造成的,也就是说基因的改变是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

基因诊断是指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来分析受检者的某一特定基因的结构(DNA水平)或功能(RNA 水平)是否异常,以此来对相应的疾病进行诊断。

基因诊断有时也称为分子诊断或DNA诊断(DNA diagnosis)。

基因诊断是病因的诊断,既特异又灵敏,可以揭示尚未出现症状时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状态,从而可以对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及某种疾病的易感者作出诊断和预测,特别对确定有遗传疾病家族史的个体或产前的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的检测具有指导意义。

2.基因诊断的原理与方法2.1 基因诊断的原理疾病的发生不仅与基因结构的变异有关,而且与其表达功能异常有关。

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就是检测相关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功能特别是RNA产物是否正常。

由于DNA的突变、缺失、插入、倒位和基因融合等均可造成相关基因结构变异,因此,可以直接检测上述的变化或利用连锁方法进行分析,这就是DNA诊断。

对表达产物mRNA质和量变化的分析为RNA诊断(RNA diagnosis)。

2.2 基因诊断的方法基因诊断是以核酸分子杂交(nucleic acid molecular hybridization)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多种方法,同时配合DNA序列分析,近年新兴的基因芯片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很有用的基因诊断方法。

•DNA诊断常用检测致病基因结构异常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⑴斑点杂交:根据待测DNA 样本与标记的DNA探针杂交的图谱,可以判断目标基因或相关的DNA片段是否存在,根据杂交点的强度可以了解待测基因的数量。

⑵等位基因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allel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 ASO probe)杂交:是一种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方法,根据点突变位点上下游核苷酸序列,人工合成约19个核苷酸长度的片段,突变的碱基位于当中,经放射性核素或地高辛标记后可作为探针,在严格杂交条件下,只有该点突变的DNA样本,才出现杂交点,即使只有一个碱基不配对,也不可能形成杂交点。

一般尚合成正常基因同一序列,同一大小的寡核苷酸片段作为正常探针。

如果受检的DNA样本只能与突变ASO探针,不与正常ASO探针杂交,说明受检二条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发生这种突变,为突变纯合子;如果既能与突变ASO探针又能与正常ASO探针杂交,说明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另一条染色体上为正常基因,为这种突变基因的杂合子;如果只能与正常ASO探针杂交,不能与突变ASO杂交,说明受检者不存在该种突变基因,如图21-1所示。

若与PCR方法联合应用,即PCR/ASO探针杂交法(PCR/ASO probe hybridization),是一种检测基因点突变的简便方法,先用PCR方法扩增突变点上下游的序列,扩增产物再与ASO探针杂交,可明确诊断突变的纯合子和杂合子。

此法对一些已知突变类型的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苯丙酮尿症等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诊断很方便。

也可分析癌基因如H-ras和抑癌基因如p53的点突变。

⑶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分析相同长度的单链DNA因其序列不同,甚至单个碱基不同,所形成的构象不尽相同,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速度就不同,若单链DNA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显影后即可区分电泳条带。

一般先设计引物对突变点所在外显子进行扩增,PCR产物经变性成单链后进行电泳分析。

PCR/SSCP方法,能快速、灵敏、有效地检测DNA突变点,如图21-2,此法可用检测点突变的遗传疾病,如苯丙酮尿症、血友病等,以及点突变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⑷限制性内切酶图谱(restriction map)分析,如果DNA突变后改变了某一核酸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使原来某一识别位点消失,或形成了新的识别位点,那么相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的长度和数目会发生改变。

一般基因组DNA经该种限制性内切酶水解,再做Southern印迹,根据杂交片段的图谱,可诊断该点突变,如图21-3所示。

如果用PCR扩增该突变点的外显子,PCR产物经该种酶消化后,进行琼脂糖电泳,溴乙锭染色后可直接观察片段的大小及数目。

此法可用于检测有些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消失的遗传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

或基因缺失的疾病如α地中海贫血症,单纯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等。

⑸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遗传连锁分析人群中个体间DNA的序列存在差异,据估计每100-200个核苷酸中便有1个发生突变,这种现象称为DNA多态性。

有些DNA多态性可改变某一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因而产生了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按孟德尔方式遗传,在某一特定的家庭中,如果某一致病基因与特定的多态性片段连锁,可以遗传给子代,因此这一多态性片段可作为遗传标记,来判断该家庭成员或胎儿的基因组中是否携带该致病基因,见图21-4,此法可用于诊断甲型血友病、苯丙酮尿症、享延顿舞蹈病等。

⑹DNA序列分析对致病有关的DNA片段进行序列测定,是诊断基因异常(已知和未知)最直接和准确的方法。

•RNA诊断RNA诊断主要是分析基因的表达功能,检测转录物的质和量,以判断基因转录效率的高低,以及转录物的大小。

⑴RNA印迹(Northern blot)RNA印迹是检测基因是否表达,表达产物mRNA的大小的可靠方法,根据杂交条带的强度,可以判断基因表达的效率。

⑵RT-PCR是一种检测基因表达产物mRNA灵敏的方法,若与荧光定量PCR结合可对RT-PCR产物量进行准确测定。

3.基因诊断的应用3.1 遗传病的预防·产前诊断产前诊断可以通过胎儿组织活检、羊膜腔穿刺、羊膜绒毛样品及母体血液循环中的胎儿细胞进行。

可以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发现染色体异常,但利用PCR技术结合DNA诊断学方法分析特异基因缺陷更宜推广。

·携带者测试基因测试常用于检出隐性遗传病携带者,包括遗传病受累个体家庭的其他成员和有特殊遗传病死亡家庭中的危险人群。

例如对3个缺失型和1个非缺失型Duchenne假肥大肌营养不良家系缺失DNA片段PCR定量分析和SRR-PCR连锁分析,对4个家系17名成员(患儿5名、女性亲属7名、男性亲属5名)进行了基因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