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运动教学总结与反思
高中物理_曲线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在旧教材中,《曲线运动》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通常通过演示圆周运动的小球离心现象,演示砂轮火星痕迹实验,采取告知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该位置的切线方向,由于轨迹是瞬间性,实验有效性差。
在新教材中,通过曲线轨道实验演示曲线运动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与旧教材相比,能获得具体的轨迹和末速度的“方向”,但是无法证明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
本节课通过塑料弯管,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并自己获得如何画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方法,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学基本要求:知道什么叫曲线运动,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能在轨迹图中画出速度的(大致)方向,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发展要求: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与曲线弯曲情况之间的关系。
3.本课是整章教学的基础,但不是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的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
4.模块的知识内容有三点:⑴什么是曲线运动(章引);⑵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学情分析在初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也知道曲线运动是常见的运动,但是不知道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原因。
由于初中的速度概念的影响,虽然学生在第一模块学过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说学生对“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的掌握有困难。
学生分组实验时,容易滚跑小钢珠,要求学生小心配合。
几何作图可能难以下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学生主要的学习行为是观察、回答、实验。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曲线运动;(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3)能在轨迹图中画出速度的大致方向,能在圆周运动轨迹中规范地画出速度方向;(4)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5)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6)会判断轨迹弯曲方向(发展要求)。
《第五章 1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曲线运动的基本观点和性质。
2. 掌握曲线运动的运动方向和受力分析。
3. 能够运用曲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曲线运动的运动方向和受力分析。
2. 难点:曲线运动在实际物体中的表现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和图片,展示曲线运动的实例。
2. 准备实验器械,进行实验以演示曲线运动的运动方向。
3. 准备习题集,用于学生练习和稳固知识。
4. 安排教室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曲线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以及如何运用速度方向判断物体做何种曲线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步骤进行教学:1. 引入课题:起首,我会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投掷铅球、行星绕太阳运动等,引入曲线运动的课题。
让学生们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
2. 讲解观点:接下来,我会详细讲解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通过画图和讲解,让学生们明白速度方向是沿着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
同时,我也会诠释如何运用速度方向来判断物体做何种曲线运动,如匀速圆周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等。
3. 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我会进行一些实验演示。
例如,可以通过小球在轨道上滚动来展示速度方向的切线性质。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曲线运动。
4. 学生讨论:在讲解完曲线运动的基本观点后,我会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曲线运动,以及如何运用速度方向来判断物体做何种曲线运动。
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5. 教室总结:最后,我会进行教室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同时,也会鼓励学生们在平时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我还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几点:1. 适时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适时与学生互动,提问和解答学生们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主题一 第八节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21电工电子类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曲线运动的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
3. 了解曲线运动的分类和常见实例。
4. 能够用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曲线运动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
2. 教学难点:理解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及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视频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小球、细绳、尺子等。
3. 准备实物模型,如弹簧振子、圆周运动轨迹等。
4. 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思考问题。
5. 安排实验室或教室,确保安全和适宜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如水流星表演、过山车等,让学生感受到物体除了直线运动,还可以做曲线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物体为什么会做曲线运动?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做曲线运动?引出课题。
2. 实验探究进行实验一:改变小球在气垫导轨上的速度,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的方向总是指向曲线的凹侧。
进行实验二:在斜槽上安装一个侧面光滑的挡板,使小球在挡板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
逐渐撤去挡板,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
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体做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的因素。
3. 理论分析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从力的角度出发,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点。
通过数学方法,建立曲线运动的方程,解释实验结果。
4. 深化理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总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点。
例如,汽车拐弯、投掷铅球、水流星等场景,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物体运动的特点,加深对曲线运动的理解。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判断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的方向、讨论影响物体做曲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因素等。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2.方法与过程(1)类比直线运动认识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和曲线运动的条件;(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引入曲线运动教师:在必修一里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我们知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他的运动轨迹是直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与速度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做的并非是直线运动,比如玩过山车的游客的运动、火车在其轨道上的运动、风中摇曳着的枝条的运动、人造地球围绕地球的运动(图片)。
问题1:在这几幅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教师:我们把像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直线运动引入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曲线运动,并借助实例归纳出曲线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方向问题2:我们知道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方向始终是保持不变的,那么在做曲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的方向又有什么特点呢?(方向时刻在改变)问题3: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每时每刻所对应速度的方向呢?教师:我们来猜想一下,钢珠从弯曲的玻璃管中滚落出来,运动方向会是下面那一种情况呢?学生:猜想教师:现在咱们从理论上分析一下,钢珠从弯曲玻璃管中滚落出来的运动方向当B点无限接近A点时,这条割线变成了曲线在A点的切线,这一过程中AB段的平均速度变成了A点的瞬时速度,瞬时速度的方向沿切线方向。
所以钢珠从弯曲玻璃管中滚落出来的运动方向也应该沿试管出口处的切线方向。
《第五章1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曲线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3. 能够应用曲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2. 教学难点:理解曲线运动的方向,应用曲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准备教学视频、PPT、实验器材等。
在课前准备好一些常见的曲线运动实例,如投掷铅球、平抛运动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
同时,准备一些与曲线运动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曲线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掌握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物线运动、圆周运动等,引导学生进入曲线运动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了解曲线运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详细解释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特点、方向等。
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曲线运动的方向。
同时,介绍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规律。
例如,使用乒乓球在纸带下抛出,观察其轨迹;使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斜面上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曲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曲线运动知识来解决。
例如,解释汽车过拱桥时的离心现象,分析火车转弯时的向心问题等等。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曲线运动的理解和掌握。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讨论的内容可以包括曲线运动的性质、特点、应用等。
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主题一 第八节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电工电子类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曲线运动的运动方向和平衡状态。
3. 能够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曲线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曲线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 难点:曲线运动中运动方向的研究,以及如何将抽象的曲线运动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PPT、小球、尺子等。
2. 准备实验器材:小车、轨道、小球等。
3. 准备教学视频和实例,用于解释曲线运动的实际应用。
4. 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利用PPT展示图片,例如跳高、游泳、发射火箭、车辆转弯等。
请学生描述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引导学生思考曲线运动的概念。
2. 讲授新课(1) 曲线运动的概念和分类:介绍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运动轨迹、速度方向、加速度等。
通过举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曲线运动,如匀变速曲线运动、变加速曲线运动等。
(2) 曲线运动的速度: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讨论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
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规律。
(3) 曲线运动的受力分析:介绍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受力情况。
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来源,加深对曲线运动的理解。
(4) 曲线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介绍两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曲线运动的本质。
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合运动与分运动之间的转换方法。
3. 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检验学生对曲线运动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现象,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3)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典型的曲线运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受力、速度和轨迹等特征,加深对曲线运动的理解。
4. 总结回顾(1) 总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曲线运动的概念、速度、受力分析和合成分解方法等。
曲线运动 教学反思

《曲线运动》教学反思《力与曲线运动》这个专题很大,其中包含的内容有很多,有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天体运动。
刚开始准备课的时候就有点犹豫,到底要怎样上才能把所有内容都涉及到,后来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只讲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的综合,天体运动放到下个课时来讲。
整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1.讲解方式在让学生思考、列方程之后,我不是直接讲解,而是通过投影学生的做法来传达准确的解题思路。
这样做,一来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来也把学生的错误进行放大,比起老师直接讲解,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解题思路的引导通过例题的练习以及讲解,进而总结解题的思路,不是为了讲题而讲题,而是为了提炼方法而讲题。
之后再将总结的解题思路进行应用,达到熟练的水平。
3.高考分析本节课我所设计的题目全都是围绕海南高考热点来设计的,在课堂上,我将近三年海南的物理高考在曲线运动这部分的考查情况给学生做分析,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海南的高考情况,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学习的动力也会提高。
4.思维发散在最后一道习题的设计上,我并没有直接加入动量部分的知识,而是以“如果你是出题者,你会在哪里加入动量部分的知识?如何设计?”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而且问题贴近高考改革,还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出题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1.解题的规范性指点不够由于安排的课堂内容量大,导致在讲解时,只是注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没有时间让学生完成完整的、规范的解题和计算过程,这是本节课一个遗憾。
2.没有总结在课堂的最后,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后,没有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应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一下解题思路。
这节课上完后感触最大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对整节课起着关键作用。
教学反思: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教学反思对于本节课的概念的理解比较抽象,为了促进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学习,教师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大多数学生学好物理作为第一教学目的。
1、学生虽有差异,但没有差生。
我们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经验,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使他们得到发展和提高。
2、要充分认识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大众教育。
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求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通过高中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丰富知识,提高技能,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的发展创造条件。
目的是培养大批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高素质的公民,而不仅仅为了培养少数拔尖人才的精英教育。
(二)要给学生以指导,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同的物理课程。
有的学生准备向理科方向发展,学完必修课程后,就可以选修3系列物理课程,有的学生准备向工科方向发展,学完必修课程后,就可以选修2系列物理课程,有的学生准备向文科方向发展,学完必修课程后,就可以选修1系列物理课程。
这种课程设置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正视学生间的差异,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便于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自己终身发展所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既能使自己全面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能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最大的提高和发展(三)教学中注意分层次教学一是教学要求分不同层次。
在必修课的教学中,虽然要求每一位同学必须学习,但我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和物理学习能力情况以及他们的发展方向,分别给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低起点,高观点,高目标”的要求教学的起点要低,教师所站的角度要高,力图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采取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逐渐提高,教学目标分层次达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线运动教学总结与反思一、曲线运动的地位与意义:曲线运动规律及其应用历来是高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它不仅涉及力学中的一般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在下一步的学习中,还常常涉及天体运动问题,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或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动力学问题,功能问题. 尤其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体育竞技,军事上的射击,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等)为模型,在高考中高频率、高密度出现,更是突现了本章重要地位。
二、知识要点总结与反思:(一)、熟悉曲线运动的特点及规律------建立起清晰而准确的判断依据。
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加速度)不为零,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有一个不为“0”,也不为“180”的夹角。
[例题] 关于互成角度的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直线运动B 、一定是抛物线运动C 、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抛物线运动D 、以上说法都不对 [析与解] 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也应当由合运动的初速度v和加速度a 来确定。
两个运动的初速度的合成、加速度的合成如图4-2所示,当a 与v 共线时,物体作直线运动,当a 恒定与v 不共线时,物体作抛物线运动。
由于题目没有两运动的初速度和加速度的具体数值及方向,所以,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故正确选项为C 。
2、曲线运动的特点:曲线运动跟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是它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化,因此,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而且同一时刻加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方向必不在同一直线上。
3、曲线运动的分类:若力是恒力,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这时物体加速度大小,方向保持不变。
比如平抛运动;若物体受的力是变力(包括方向变),则做变加速曲线运动。
比如匀速圆周运动。
学生在判断物体是不是做匀变速运动时,很多学生总是凭感觉,而不是寻找判断的依据,这点我们要注意。
4、曲线运动的力学特征物体做曲线运动,它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加速度(合外力)方向指向曲线的凹2224 图的那边,加速度(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夹角大于900,物体速率增大;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夹角大于900,物体速率减小。
在学习了向心力以后,要让学生学会将合外力分解为切向力和向心力,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切向力改变速度的大小,如果切向力与速度同向,则物体加速,如果切向力与速度反向,则物体减速,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后,通过切向力和向心力去理顺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圆周运动图景。
(二)、以平抛为重点,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用分解的方法处理匀变速曲线运动的思路1.以小船过河为例,渗透运动合成与分解的三条原则:(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①等时性;②独立性;③等效性.(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3)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例:小船过河船速大于水流的速度最短时间过河:船头的方向与河岸垂直 最小位移过河:船头向上游偏转小船过河的时间船V d t = 靠岸地点向下游偏移t 水V x = 小船过河的时间合V d t = 满足的条件:θcos V 船水V =说明:鉴于学生数学基础的原因(学生还没学三角函数),这里不宜研讨过分复杂的的问题,例如:水流速度大于静水速,研讨最短距离的问题。
我们学校是在完成曲线运动这一章教学后数学才开始三角函数的学习。
2、三个方面让学生熟悉平抛的规律及应用:(1)以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增强对平抛运动的认识演示实验(平抛竖落仪)----证实平抛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频闪照片------------加深对平抛两个分运动的理解分组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描绘出平抛的轨迹,感悟平抛运动。
说明:学生的观察、体验、参与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不做实验靠讲实验题来达到实验的落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也许学生实验做得不成功,也许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但是学生在实验中所感悟到的东西使我们通过讲永远也无法实现的。
(2)能找到抛出点的问题:以两个作图和8个公式为基础,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规律的应用能力平抛运动: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a=g ,是恒量,所以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如图: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速度特点::0V V x = ,gt V y =,22022)(gt V V V V y x +=+=合速度夹角v θ:0tan V gt V V x y v ==θ 位移特点:t V x 0= 221gt y = 222022)21()(gt t V y x L +=+= 位移夹角l θ02tan V gt x y l ==θ说明:一是平处理平抛运动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它的位移或者速度进行正交分解,作出正交分解图,很多学生做题只用公式,不喜欢作图,这是学习中的一个问题。
二是如果题目给出某一角度,一定分清是速度夹角还是位移夹角。
有时候题目只给出斜面的倾角,一定要分清这个角能和那个夹角联系上。
三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公式的能力,学生喜欢的方式是一个公式解一个数据,不太喜欢公式的联立求解,这对学生学习向深层次发展形成制约,我们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3)找不到抛出点的问题:应用纸带处理方法的迁移由于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的一部分,一定是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根据2aT x =∆ 得到212gT h h =-,求出T ,再根据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T V x x 021==,求出V 0(三)在圆周运动问题中,注意解题方法的培养-------形成规范的解题习惯1、.圆周运动概念要清,公式要熟:(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①线速度: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小v=s/t (s 是t 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②角速度: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ω=φ/t (单位rad/s ),φ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 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V 0 g t③周期T ,频率f (转速n):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转速).⑥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大小2、加强圆周运动解题方法的培养:(1)确定研究对象(2)受力分析,寻找向心力的来源学生问题:一是没有全面受力分析,容易丢力二是误将向心力作为一个力画上三是误将作用力跟反作用力混淆说明:受力分析是圆周运动问题分析的关键和核心所在,通过学生作业批改,发现部分学生不画受力图,只关心结果不关心受力图,这是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问题和障碍,这个问题我们要努力去帮助学生克服。
(3)列式:在指向圆心方向:F 合=F 向在垂直圆平面方向上:F 合=0说明:第一:无论匀速圆周运动还是变速圆周运动,在在指向圆心方向:F 合=F 向都适用,不必再进行区别。
第二:在垂直圆平面方向上:F 合=0,只有受力是平面中的力时才会辅助求解。
第三:很多学生列式不规范,往往求什么力就写这个力等于什么,很容易造成表达式的错误,这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3、通过典型模型和临界问题的分析,开拓学生思路和视野。
(1)常见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①圆锥摆.绳对球的拉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②漏斗.漏斗壁对球的弹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③转盘.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2) 绳拉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最高点,如图所示:临界速度0v :小球运动在最高点时,拉力为零时,rv m F F mg n 2==+拉,向心力最小,mg mgF 支 仅由重力提供. mg=m Rv 2,得小球过圆周轨道最高点的临界速度为0v =gR ,它是小球能过圆周最高点的最小速度.最低点,如图所示,r v m F mg F n 2==-拉,mg rv m F +=2拉(超重)(3).杆拉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①临界速度0v :由于轻杆或管状轨道对小球有支撑作用,因此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可以为零,不存在“掉下来”的情况.小球恰能达到最高点的临界速度0v =0.②小球过最高点时,所受弹力情况:A .小球到达最高点的速度v=0,此时轻杆或管状轨道对小球的弹力N=mg .B .当小球的实际速度v>gR 时,产生离心趋势,要维持小球的圆周运动,弹力方向应向下指向圆心,即轻杆对小球产生竖直向下的拉力,管状轨道对小球产生竖直向下的压力,因此弹F =mg R v m -2,所以弹力的大小随v 的增大而增大,且m R v 2>弹F >0. C .当0<v<gR 时,小球有向心运动的趋势,弹力方向应向上背离圆心,即轻杆或管状轨道对小球的作用力为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因为弹F =mg-m Rv 2,所以弹F 的数值随v 的增大而减小,且mg>弹F >0.可以看出v=gR 是轻杆(或管状轨道)对小球有无弹力和弹力方向向上还是向下的临界速度.(4)汽车过拱桥最高点:r v m F F mg n 2==-支,rv m g F 2N m F -==支(失重) 最低点:r v m F mg F n 2==-支,g r v m F m F 2N +==支(超重) (5).摆动的小球过最低点将小球拉离平衡位置一个角度后无初速释放。
当绳摆到竖直位置时,与钉在O 点正下方P 点的钉子相碰。
在绳与钉子相碰瞬间, 小球的线速度大小不变(惯性) 半径突然减小,角速度大小增大,向心加速度大小增大,拉力的大小增大。
最低点时:rv =ω r v a n 2=,r v m F n 2= r v m F mg F n 2==-拉,mg r v m F +=2拉 O 杆 vF 支吴俊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