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以及化学公式归纳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有很多高中学生在复习化学时效率不高,这是因为之前没有做过系统的总结。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常见分子(或物质)的形状及键角(1)形状:V型:H2O、H2S直线型:CO2、CS2、C2H2平面三角型:BF3、SO3三角锥型:NH3正四面体型:CH4、CCl4、白磷、NH4+平面结构:C2H4、C6H6(2)键角:H2O:104.5°;BF3、C2H4、C6H6、石墨:120°白磷:60°NH3:107°18′CH4、CCl4、NH4+、金刚石:109°28′CO2、CS2、C2H2:180°2、常见粒子的饱和结构:①具有氦结构的粒子(2):H-、He、Li+、Be2+;②具有氖结构的粒子(2、8):N3-、O2-、F-、Ne、Na+、Mg2+、Al3+;③具有氩结构的粒子(2、8、8):S2-、Cl-、Ar、K+、Ca2+;④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粒子:阳离子:Na+、Mg2+、Al3+、NH4+、H3O+;阴离子:N3-、O2-、F-、OH-、NH2-;分子:Ne、HF、H2O、NH3、CH4⑤核外电子总数为18的粒子:阳离子:K+、Ca2+;阴离子:P3-、S2-、HS-、Cl-;分子:Ar、HCl、H2S、PH3、SiH4、F2、H2O2、C2H6、CH3OH、N2H4。
3、常见物质的构型:AB2型的化合物(化合价一般为+2、-1或+4、-2):CO2、NO2、SO2、SiO2、CS2、ClO2、CaC2、MgX2、CaX2、BeCl2、BaX2、KO2等A2B2型的化合物:H2O2、Na2O2、C2H2等A2B型的化合物:H2O、H2S、Na2O、Na2S、Li2O等AB型的化合物:CO、NO、HX、NaX、MgO、CaO、MgS、CaS、SiC等能形成A2B和A2B2型化合物的元素:H、Na与O,其中属于共价化合物(液体)的是H和O[H2O和H2O2];属于离子化合物(固体)的是Na和O[Na2O和Na2O2]。
高中化学公式总结归纳

【学习总结】高中化学方程式归纳整理一、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反应(1)Na 与 O2 反应(常温):4Na+O2===2Na2O(2)Na 与 O2 反应(加热):2Na+O2===Na2O2(3)Na 与 Cl2 反应:2Na+Cl2===2NaCl(4)Na 与 S 反应:2Na+S===Na2S(5)Na 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6)Na 与盐酸反应:2Na+2H+===2Na++H2↑(7)Na 与 CuSO4 溶液反应:2Na+CuSO4+2H2O===Cu(OH)2↓+H2↑+Na2SO4(8)Na 与 TiCl4 反应:4Na+TiCl4===4NaCl+Ti(9)Na 与乙醇反应化学方程式:2Na+2C2H5OH―→2C2H5ONa+H2↑(10)电工业冶炼钠:2NaCl (融化)===2Na+Cl2↑(11)Na2O 与 H2O 反应:Na2O+H2O===2NaOH(12)Na2O 与 CO2 反应: Na2O+CO2===Na2CO3(13)Na2O 与盐酸反应:Na2O+2HCl===2NaCl+H2O(14)Na2O 与 SO2 反应:Na2O+SO2===Na2SO3(15)Na2O2 与 H2O 反应:2Na2O2+2H2O===4NaOH+O2↑(16)Na2O2 与 CO2 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17)Na2O2 与盐酸反应:2Na2O2+4HCl===4NaCl+2H2O+O2↑(18)Na2O2 与 SO2 反应:Na2O2+SO2===Na2SO4(19)Na2CO3 与足量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20)Na2CO3 与少量盐酸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21)Na2CO3 与 Ca(OH)2 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22)Na2CO3 与 CaCl2 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23)Na2CO3 与 BaCl2 反应:Na2CO3+BaCl2===BaCO3↓+2NaCl(24)将 CO2 通入稀 Na2CO3 溶液中: Na2CO3+H2O+CO2===2NaHCO3(25)将 CO2 通入饱和 Na2CO3 溶液中: Na2CO3+H2O+CO2===2NaHCO3↓(26)NaHCO3 与盐酸反应:HCO3-+H+===H2O+CO2↑(27) NaHCO3 与 NaOH 溶液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28)NaHCO3 与过量 Ca(OH)2 溶液反应:HCO3-+OH-+Ca2+===CaCO3↓+H2O(29)NaHCO3 与少量 Ca(OH)2 溶液反应:2HCO3-+2OH-+Ca2+===CaCO3↓+CO32-+2H2O(30)NaHCO3 与 NaHSO4 溶液反应:HCO3-++H+===H2O+CO2↑(31)NaHCO3 与少量 SO2 反应:2HCO3-+SO2===SO32-+H2O+2CO2↑(32)NaHCO3 与 NaAlO2 溶液反应:HCO3-+AlO2-+H2O===Al(OH)3↓+CO32-(33)加热 NaHCO3 的反应:2NaHCO3≜Na2CO3+H2O+CO2↑(34)侯氏制碱法原理:二、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反应(一)铁单质和铁的氧化物的性质反应NaCl+NH3·H2O+CO2===NaHCO3↓+NH4Cl(1)Fe 与 O2 反应:3Fe+2O2===Fe3O4(2)Fe 与 Cl2 反应:2Fe+3Cl2===2FeCl3(3)Fe 与 Br2 反应:2Fe+3Br2 == 2FeBr3(4)Fe 与 I2 反应:Fe+I2 ≜FeI2(5)Fe 与 S 反应(加热):Fe+S≜FeS(6)Fe 与 H2O 反应(高温):3Fe+4H2O===Fe3O4+4H2(7)Fe 与盐酸反应(离子方程式):Fe+2H+===Fe2++H2↑(8)Fe 与稀 H2SO4 反应:Fe+H2SO4===FeSO4+H2↑(9)Fe 与浓 H2SO4(常温钝化)反应:2Fe+3H2SO4(浓)==Fe2O3+3SO2↑+3H2O(10)Fe 与浓 H2SO4(加热)反应:2Fe+6H2SO4(浓)≜Fe2(SO4)3+3SO2↑+6H2O(11) Fe 与稀 HNO3(过量)反应:Fe+4HNO3==Fe(NO3)3+NO↑+2H2O(12)Fe 与稀 HNO3(少量)反应: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13)Fe 与浓 HNO3(加热)反应:Fe+6HNO3(浓)≜Fe(NO3)3+3NO2↑+3H2O(14)Fe 与浓 HNO3(常温钝化)反应:2Fe+6HNO3==Fe2O3+6NO2↑+3H2O(15)Fe 与 CuSO4 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Fe+Cu2+==Fe2++Cu(16)Fe 与 FeCl3 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Fe+2Fe3+===3Fe2+(17)Fe2O3 与 Al 反应:Fe2O3+2Al===2Fe+Al2O3(18)Fe2O3 与 C 反应:2Fe2O3+3C===4Fe+3CO2(19)Fe2O3 与 CO 反应:Fe2O3+3CO===2Fe+3CO2(20)FeO 与盐酸反应:FeO+2H+===Fe2++H2O(21)Fe2O3 与盐酸反应:Fe2O3+6H+===2Fe3++3H2O(22)Fe3O4 与盐酸反应:Fe3O4+8H+===Fe2++2Fe3++4H2O(23)FeO 与 HI 溶液反应:FeO+2HI===FeI2+H2O(24)FeO 与稀 HNO3 反应:3FeO+10HNO3===3Fe(NO3)3+NO↑+5H2O(25)Fe2O3 与稀 HNO3 反应:Fe2O3+6HNO3===2Fe(NO3)3+3H2O(26)Fe2O3 与 HI 溶液反应:Fe2O3+6HI===2FeI2+I2+3H2O(27)Fe3O4 与 HI 溶液反应:Fe3O4+8HI===3FeI2+I2+4H2O(28)Fe3O4 与稀 HNO3 反应:(三)铁的氢氧化物化学性质3Fe3O4+28HNO3===9Fe(NO3)3+NO↑+14H2O(1)Fe(OH)2 悬浊液与 O2 反应:4Fe(OH)2+O2+2H2O===4Fe(OH)3(2)Fe(OH)2 与盐酸反应:Fe(OH)2+2H+===Fe2++2H2O(3)Fe(OH)2 与稀 HNO3 反应:3Fe(OH)2+10HNO3==3Fe(NO3)3+NO↑+8H2O(4)Fe(OH)2 与 HI 溶液反应:Fe(OH)2+2HI===FeI2+2H2O(5)Fe(OH)3 与盐酸反应:Fe(OH)3+3H+===Fe3++3H2O(6)Fe(OH)3 与稀 HNO3 反应:Fe(OH)3+3HNO3===Fe(NO3)3+3H2O(7)Fe(OH)3 与 HI 溶液反应:2Fe(OH)3+6HI===2FeI2+I2+6H2O(8)Fe(OH)3 受热分解的反应:2Fe(OH)3≜Fe2O3+3H2O(9)Fe(OH)2 在空气中加热解:(四)亚铁盐(Fe2+)和铁盐(Fe3+)的化学性质4Fe(OH)2+O2≜2Fe2O3+4H2O(1)FeSO4 溶液与 Zn 反应(离子方程式,下同):Fe2++Zn==Fe+Zn2+(2)FeCl2 溶液与 Cl2 反应:2Fe2++Cl2===2Fe3++2Cl 一(3)FeBr2 溶液与 Br2 反应:2Fe2++Br2===2Fe3++2Br 一(4)酸化 FeSO4 溶液与 O2 反应:4Fe2++O2+4H+==4Fe3++2H2O(5)酸化 FeSO4 溶液与 H2O2 :2Fe2++H2O2+2H+==2Fe3++2H2O(6)Fe(NO3)2 溶液与稀 HNO3:3Fe2++NO3 一+4H+=3Fe3++NO↑+2H2O(7)FeSO4 溶液与酸性 KMnO4 溶液:MnO4-+5Fe2++8H+==5Fe3++Mn2++4H2O(8)FeSO4 与酸性 K2Cr2O7 溶液:Cr2O72-+6Fe2++14H+===6Fe3++2Cr3++7H2O(9)FeSO4 溶液与氨水反应:Fe2++2NH3*H2O===Fe(OH)2↓+2NH4+(10)FeSO4 溶液与 NaOH 溶液反应:Fe2++2OH 一===Fe(OH)2↓(11)Fe2(SO4)3 溶液与少量 Zn:2Fe3++Zn==Fe2++Zn2+(12)Fe2(SO4)3 溶液与过量 Zn2Fe3++3Zn==Fe+3Zn2+(13)FeCl3 溶液与 Fe 反应:2Fe3++Fe==3Fe2+(14)FeCl3 溶液与 Cu 反应:2Fe3++Cu==2Fe2++Cu2+(15)Fe2(SO4)3 溶液与 SO2 反应:2Fe3++SO2+2H2O==2Fe2++SO42-+4H+(16)FeCl3 溶液与 H2SO3 反应:2Fe3++H2SO3+H2O==2Fe2++SO42-+4H+(17)FeCl3 溶液与 H2S 反应:2Fe3++H2S===2Fe2++S↓+2H+(18)FeCl3 溶液与 HI 反应:2Fe3++2I 一===2Fe2++I2(19)FeCl3 溶液与少量 Na2SO3 溶液:2Fe3++SO32-+H2O==2Fe2++SO42-+2H+(20)FeCl3 溶液与少量 Na2S 溶液:2Fe3++S2-===2Fe2++S↓(21)FeCl3 溶液与 KI 溶液反应:2Fe3++2I 一===2Fe2++I2(22)Fe2(SO4)3 溶液与氨水反应:3Fe3++3NH3*.H2O==Fe(OH)3↓+3NH4+(23)Fe2(SO4)3 与 NaOH 溶液反应:三、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Fe3++3OH 一===Fe(OH)3↓(1)Al 与 O2 反应:4Al+3O22Al2O3(2)Al 与 S 反应:2Al+3SAl2S3(3)Al 与 Fe3O4 反应:8Al+3Fe3O4Al2O3+9Fe(4)Al 与盐酸反应:2Al+6H+===2Al3++3H2↑(5)Al 与稀 H2SO4 溶液反应:2 Al+3H2SO4=2Al(SO4)3+3H2↑(6)Al 与浓 H2SO4(加热)反应:2Al+6H2SO4Al2(SO4)3+3SO2↑+6H2O(7)Al 与浓 H2SO4(常温)反应:2Al+3H2SO4==Al2O3+3SO2↑+3H2O(8)Al 与稀 HNO3 溶液反应:Al+4HNO3(稀)==Al(NO3)3+NO↑+2H2O(9)Al 与浓 HNO3(加热)反应:Al+6HNO3(浓)Al(NO3)3+3NO2↑+3H2O(10)Al 与浓 HNO3(常温)反应:2Al+6HNO3(浓)===Al2O3+6NO2↑+3H2O(11)Al 与 NaOH 溶液(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NaAlO2+3H2↑(12)Al 与 KOH 溶液(离子方程式):2Al+2OH 一+2H2O=2AlO2 一+3H2↑(13)Al2O3 与 H2SO4 溶液反应:Al2O3+3H2SO4===2Al2(SO4)3+3H2O(14)Al2O3 与 NaOH 溶液反应:Al2O3+2NaOH=2NaAlO2+2H2O(15)Al(OH)3 与盐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16)Al(OH)3 与 NaOH 溶液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17)Al(OH)3 加热的反应:2Al(OH)3≜Al2O3+3H2O(18)AlCl3 溶液与氨水反应:AlCl3+3NH3*H2O=Al(OH)3↓+3NH4Cl(19)AlCl3 与少量 NaOH 溶液反应:Al3++3OH-==Al(OH)3↓(20)AlCl3 与过量 NaOH 溶液反应:Al3++4OH-==AlO2 一+2H2O(21)NaAlO2 溶液与少量 CO2:2AlO2 一+CO2+3H2O==2Al(OH)3↓+CO32 一(22)NaAlO2 溶液与过量 CO2:AlO2 一+CO2+2H2O==Al(OH)3↓+HCO3 一(23)NaAlO2 溶液与少量盐酸:AlO2 一+H++H2O==Al(OH)3↓(24)NaAlO2 与过量盐酸反应:AlO2 一+4H+==Al3++2H2O(25)NaAlO2 与 AlCl3 溶液反应:3AlO2 一+Al3++6H2O==4Al(OH)3↓(26)NaAlO2 与 NaHCO3 溶液:AlO2 一+HCO3 一+H2O==Al(OH)3↓+CO32 一(27)工业冶炼铝反应:2Al2O3 (融化)4Al+3O2↑四、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Cu 与 Cl2 反应(加热):Cu+Cl2CuCl2(2)Cu 与 S 反应(加热): 2Cu+SCu2S(3)Cu 与潮湿的空气(生锈):2Cu+O2+CO2+H2O===Cu2(OH)2CO3(4)Cu 与浓 H2SO4 溶液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5)Cu 与稀 HNO3 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6)Cu 与浓 HNO3 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7)Cu 与 FeCl3 溶液反应:Cu+2FeCl3==CuCl2+2FeCl2(8)Cu 与 AgNO3 溶液:Cu+2AgNO3==Cu(NO3)2+2Ag(9)CuO 与 H2 的反应:CuO+H2Cu+H2O(10)CuO 与 C 的反应:2CuO+C2Cu+CO2(11)CuO 与 Al 的反应:3CuO+2Al3Cu+Al2O3(12)CuO 与 CO 的反应:CuO+COCu+CO2(13)CuO 与稀 H2SO4 溶液的反应:CuO+H2SO4==CuSO4+H2O(14)Cu2O 与 H2 的反应:Cu2O+H22Cu+H2O(15)Cu2O 与 C 的反应:2Cu2O+C4Cu+CO2(16)Cu2O 与 Al 的反应:3Cu2O+2Al6Cu+Al2O3(17)Cu2O 与 CO 的反应:Cu2O+CO2Cu+CO2(18)Cu2O 与稀 H2SO4 溶液的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19)Cu2O 与稀 HNO3 反应:3Cu2O+14HNO3(稀)==6Cu(NO3)2+2NO↑+7H2O(20)Cu(OH)2 与稀 H2SO4 溶液反应:Cu(OH)2+H2SO4==CuSO4+2H2O(21)Cu(OH)2 与乙醛溶液反应: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2H2O(22)CuSO4 溶液与 Fe 反应:CuSO4+Fe==FeSO4+Cu(23)CuSO4 与 NaOH 溶液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24)CuSO4 与少量氨水反应:CuSO4+2NH3*H2O==Cu(OH)2↓+(NH4)2SO4(25)CuSO4 固体吸收水应的反应:CuSO4+5H2O==CuSO4*5H2O(26)CuSO4 晶体加热反应:五、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CuSO4*5H2OCuSO4+5H2O(1)Mg 与 N2 反应:3Mg+N2Mg3N2(2)Mg 与 H2O 反应:Mg+2H2OMg(OH)2+H2↑(3)Mg 与 CO2 反应:2Mg+CO22MgO+C(4)Mg 与盐酸反应:Mg+2HCl===MgCl2+H2↑(5)Mg 与稀 H2SO4 反应:Mg+H2SO4==MgSO4+H2↑(6)Mg 与浓 H2SO4 反应:Mg+2H2SO4==MgSO4+SO2↑+2H2O(7)Mg 与稀 HNO3 反应:3Mg+8HNO3==3Mg(NO3)2+2NO↑+4H2O(8)Mg 与浓 HNO3 反应:Mg+4HNO3==Mg(NO3)2+2NO2↑+2H2O(9)MgO 与盐酸反应:MgO+2HCl===MgCl2+H2O(10)Mg(OH)2 与 H2SO4 溶液:Mg(OH)2+H2SO4===MgSO4+2H2O(11)Mg(OH)2 加热的反应:Mg(OH)2MgO+H2O(12)MgCl2 与氨水反应:Mg2++2NH3.H2O===Mg(OH)2↓+2NH4+(13)MgCl2 溶液与 NaOH 溶液反应:Mg2++2OH 一===Mg(OH)2↓(14)MgCO3 与盐酸反应:MgCO3+2HCl===MgCl2+H2O+CO2 ↑(15)工业冶炼镁:六、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反应MgCl2 (融化)Mg+Cl2↑(1)Cl2 与 Fe 反应:3Cl2+2Fe2FeCl3(棕褐色烟)(2)Cl2 与 Cu 反应:Cl2+CuCuCl2(棕黄色烟)(3)Cl2 与 H2 反应:Cl2+H22HCl(苍白色火焰)(4)Cl2 与 Si 反应:2Cl2+SiSiCl4(5)Cl2 与 H2O 反应:Cl2+H2O⇌HCl+HClO(6)Cl2 与 NaOH 溶液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7)Cl2 与 Ca(OH)2 反应: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8)Cl2 与 H2S 溶液反应:Cl2+H2S===S+2HCl(9)Cl2 与 H2SO3 溶液反应:Cl2+H2SO3+H2O===H2SO4+2HCl(10)Cl2 与 SO2 溶液反应:Cl2+SO2+2H2O==H2SO4+2HCl(11)Cl2 与 FeCl2 反应:Cl2+2FeCl2==2FeCl3(12)Cl2 与 KI 溶液反应:Cl2+2KI==2KCl+I2(13)Cl2 与 Na2SO3 溶液反应:Cl2+Na2SO3+H2O==Na2SO4+2HCl(14)HClO 分解反应:2HClO2HCl+O2↑(15)NaClO 溶液与 CO2 反应:NaClO+CO2+H2O===HClO+NaHCO3(16)Ca(ClO)2 溶液与少量 CO2 反应:Ca(ClO)2+CO2+H2O==2HClO+CaCO3↓(17)Ca(ClO)2 溶液与过量 CO2 反应:Ca(ClO)2+2CO2+2H2O===2HClO+Ca(HCO3)2(18)MnO2 与浓盐酸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19)KMnO4 与浓盐酸反应: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20)KClO3 与浓盐酸反应:KClO3+6HCl(浓)===KCl+3Cl2↑+3H2O(21)Ca(ClO)2 与浓盐酸反应: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22)电解饱和 NaCl 溶液反应:七、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一)硫单质的性质反应2NaCl+2H2O2NaOH+Cl2↑+H2↑(1)S 与 Fe 反应:S+FeFeS(2)S 与 Cu 反应:S+CuCuS(3)S 与 Hg 反应:S+Hg== HgS(4)S 与 O2 反应:S+O2SO2(5) S 与 NaOH 溶液反应: 3S+6NaOH==Na2SO3+2Na2S+3H2O(6)S 与 Ca(OH)2 溶液反应:3S+3Ca(OH)2==CaSO3+2CaS+3H2O(7)S 与浓 H2SO4 溶液反应:S+2H2SO4(浓)==3SO2↑+2H2O(8)S 与浓 HNO3 溶液反应:S+6HNO3(浓)H2SO4+6NO2↑+2H2O(9)S 与 Na2SO3 溶液反应:S+Na2SO3==Na2S2O3(10)S 与 Na2S 溶液反应:(二)硫的氧化物性质反应S+Na2S==Na2S2(1)SO2 与 O2 反应:2SO2+ O22SO3(2)SO2 与 Cl2 溶液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3)SO2 与 Br2 溶液反应:SO2+Br2+2H2O==H2SO4+2HBr(4)SO2 与 I2 溶液反应:SO2+I2+2H2O==H2SO4+2HI(5)SO2(少量)与 NaOH 溶液反应:SO2+2NaOH==Na2SO3+H2O(6)SO2(过量)与 NaOH 溶液反应:SO2+NaOH==NaHSO3(7)SO2(少量)与 Ca(OH)2 溶液反应:SO2+Ca(OH)2==CaSO3+H2O(8)SO2(过量)与 Ca(OH)2 溶液反应:2SO2+Ca(OH)2==Ca(HSO3)2(9)SO2(少量)与氨水反应:SO2+2NH3*H2O==(NH4)2SO3+H2O(10)SO2(过量)与氨水反应:SO2+NH3*H2O==NH4HSO3(11)SO2 与 H2S 反应:SO2+2H2S==3S+2H2O(12)SO2 与稀 HNO3 溶液反应:3SO2+2HNO3+2H2O==3H2SO4+2NO↑(13)SO2 与 HClO 溶液反应:SO2+HClO+H2O==H2SO4+HCl(14)SO2 与 Na2SO3 溶液反应:SO2+Na2SO3+H2O==2NaHSO3(15)SO2 与 CaSO3 悬浊液反应:SO2+CaSO3+H2O==Ca(HSO3)2(16)SO2(少量)与 NaHCO3 溶液反应:SO2+2NaHCO3==Na2SO3+2CO2↑+H2O(17)SO2(过量)与 Na2S 溶液反应:5SO2+2Na2S+2H2O==4NaHSO3 +3S↓(18)SO2 与 FeCl3 溶液反应:SO2+2Fe3++2H2O==SO42-+2Fe2++4H+(19)SO2 与 KMnO4 溶液:5SO2+2MnO4-+2H2O==5SO42-+2Mn2++4H+(20)SO2 与酸性 K2Cr2O7 溶液:3SO2+Cr2O72-+2H+==3SO42-+2Cr3++H2O(21)SO2(少量)与 NaClO 溶液:SO2+3ClO-+H2O==SO42-+Cl-+2HClO(22)SO2(过量)与 NaClO 溶液:SO2+ClO-+H2O==SO42-+Cl-+ 2H+(23)SO2(过量)与Ca(ClO)2溶液:2SO2+Ca2++2ClO-+2H2O==CaSO4↓+SO42-+2Cl-+ 4H+(24)SO2(少量)与Ba(NO3)2溶液:3SO2+3Ba2++2NO3-+2H2O==3BaSO4↓+2NO↑+ 4H+(25)SO2 与水反应:SO2+H2OH2SO3(26)SO2 与 Na2O 反应:SO2+Na2O ==Na2SO3(27)SO2 与 CaO 反应:SO2+CaO ==CaSO3(28)SO2 与 Na2O2 反应:SO2+Na2O2 ==Na2SO4(29)SO2 与 H2O2 溶液反应:SO2+H2O2 ==H2SO4(30)SO2 与 NO2 气体反应:SO2+NO2 ==SO3 +NO(31)SO3 与 H2O 反应:SO3+H2O ==H2SO4(32)SO2)与 CaO 反应SO3+CaO ==CaSO4(33)SO3 与 NaOH 溶液反应:SO3+2NaOH ==Na2SO4+H2O(34)SO3 与 Ca(OH)2 溶液反应:SO3+Ca(OH)2 ==CaSO4+H2O(35)SO3 催化分解反应:2SO32SO2+ O2(三)硫酸的性质反应(1)稀 H2SO4 与 Mg 反应:H2SO4+ Mg == MgSO4+H2↑(2)稀 H2SO4 与 Al 反应:3H2SO4+ 2Al == Al2(SO4)3+3H2↑(3)稀 H2SO4 与 Zn 反应:H2SO4+ Zn == ZnSO4+H2↑(4)稀 H2SO4 与 Fe 反应:H2SO4+ Fe ==FeSO4+H2↑(5)稀 H2SO4 与 NaOH 溶液反应: H2SO4+ 2NaOH ==Na2SO4+2H2O(6)稀 H2SO4 与 Ba(OH)2 溶液反应:H2SO4+Ba(OH)2==BaSO4↓+2H2O(7)稀 H2SO4 与 BaCl2 溶液反应:H2SO4+BaCl2==BaSO4↓+2HCl(8)稀 H2SO4 与 NaHCO3 溶液反应:H2SO4+2NaHCO3==Na2SO4+2H2O+2CO2↑(9)稀 H2SO4 与 Na2SO3 溶液反应:H2SO4+Na2SO3==Na2SO4+H2O+SO2↑(10)稀 H2SO4 与 Al2O3 反应:3H2SO4+ Al2O3== Al2(SO4)3+3H2O(11)稀 H2SO4 与 Fe2O3 反应:3H2SO4+ Fe2O3== Fe2(SO4)3+3H2O(12)稀 H2SO4 与 CuO 反应:H2SO4+CuO==CuSO4+H2O(13)稀 H2SO4 与 Cu2O 反应:H2SO4+Cu2O==CuSO4+Cu+H2O(14)浓 H2SO4 与 Mg 反应:Mg+2H2SO4(浓) == MgSO4+SO2↑+2H2O(15)浓 H2SO4 与 Zn 反应:Zn+2H2SO4(浓) == ZnSO4+SO2↑+2H2O(16)浓 H2SO4 与 Al(常温)反应:2Al+3H2SO4(浓) ==Al2O3+3SO2↑+3H2O(17)浓 H2SO4 与 Al(加热)反应:2Al+6H2SO4(浓)Al2(SO4)3+3SO2↑+6H2O(18)浓 H2SO4 与 Fe(常温)反应:2Fe+3H2SO4(浓) ==Fe2O3+3SO2↑+3H2O(19)浓 H2SO4 与 Fe(加热)反应:2Fe+6H2SO4(浓)Fe2(SO4)3+3SO2↑+6H2O(20)浓 H2SO4 与 Cu 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21)浓 H2SO4 与 C 反应:C+2H2SO4(浓)CO2↑+2SO2↑+2H2O(22)浓 H2SO4 与 S 反应: S+2H2SO4(浓)3SO2↑+2H2O(23)浓 H2SO4 与 H2S 反应:H2S+H2SO4(浓) ==S↓+SO2↑+H2O(24)浓 H2SO4 与 HI 反应:2HI+H2SO4(浓) ==I2+SO2↑+2H2O(25)浓 H2SO4 与 FeO 反应:2FeO+4H2SO4(浓)==Fe2(SO4)3+SO2↑+4H2O (27)浓 H2SO4 与 Fe(OH)2 反应: 2Fe(OH)2+4H2SO4(浓)==Fe2(SO4)3+SO2↑+6H2O(27)浓 H2SO4 与 Na2SO3 反应: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一)氮及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反应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1)N2 与 Mg 反应:N2 +3MgMg3N2(2)N2 与 O2 反应:N2+O22NO(3)N2 与 H2 反应:N2+3H22NH3(4)N2 与 Li 反应:N2+6Li2Li3N(5)NO 与 O2 反应: 2NO+O2 == 2NO2(6)NO 和 O2 与 H2O 溶液反应:4NO+3O2 +2H2O== 4HNO3(7)NO 与 NH3 反应:6NO+4NH3==5N2 + 6H2O(8)NO2 与 H2O 反应:3NO2+2H2O== 2HNO3+NO(9)NO2 和 O2 与 H2O 溶液反应:4NO2+O2 +2H2O== 4HNO3(10) NO2 与 NaOH 溶液溶液反应:2NO2+2NaOH == NaNO3 +NaNO2+ H2O(10)NO2 和 NO 与 NaOH 溶液反应:NO2+NO+2NaOH == 2NaNO2+ H2O(11)NO2 与 NH3 反应:6NO2+8NH3==7N2 + 12H2O(12)NO2 与 SO2 反应:(二)氨及铵盐的性质反应NO2+SO2== 2SO3+NO(1)NH3 与 O2 反应:4NH3+5O24NO+6H2O(2)NH3 与 Cl2 反应:8NH3+3Cl2===N2+6NH4Cl(3)NH3 与 H2O 反应NH3 + H2O ⇌ NH3·H2O(4)NH3 与 HCl 气体反应:NH3+HCl===NH4Cl(5)NH3 与 H2SO4 溶液反应:2NH3+H2SO4==(NH4)2SO4(6)NH3 与 MgCl2 溶液反应:2NH3+2H2O+Mg2+==2NH4++Mg(OH)2↓(7)NH3 与 AlCl3 溶液反应:3NH3+3H2O+Al3+==3NH4++Al(OH)3↓(8)NH3 与 FeCl3 溶液反应:3NH3+3H2O+Fe3+==3NH4++Fe(OH)3↓(9)NH3 与 CuO 反应:2NH3+3CuO3Cu+N2+3H2O(10)NH3 与 NO 反应:6NO+4NH35N2+6H2O(11)NH3 与 NO2 反应:6NO2+8NH37N2+12H2O(12)氨水与 SO2(少量)反应:2NH3*H2O+SO2==(NH4)2SO3+H2O(13)氨水与 SO2(过量)反应NH3*H2O+SO2==NH4HSO3(14)氨水与 CaO 反应:NH3*H2O+CaO==NH3↑+Ca(OH)2(15)NH4Cl 加热反应:NH4Cl≜NH3↑+HCl↑(16)NH4HCO3 加热反应:NH4HCO3≜ NH3↑+CO2↑+H2O(17)(NH4)2CO3 加热反应:(NH4)2CO3≜ 2NH3↑+CO2↑+H2O(18)加 NH4NO3 热反应:NH4NO3 ≜N2O↑+2H2O(19)NH4Cl 与 NaOH 溶液反应:NH4Cl+NaOH==NaCl+NH3*H2O(20)NH4Cl 与 NaOH 溶液(加热)反应:NH4Cl+NaOH≜NaCl+NH3↑+H2O(21)(NH4)2CO3 与 Ca(OH)2 溶液反应:(NH4)2CO3+Ca(OH)2==CaCO3↓+2NH3*H2O(22)(NH4)2SO4 与 Ba(OH)2 溶液反应:(NH4)2SO4+Ba(OH)2==BaSO4↓+2NH3*H2O(23)NH4HCO3 与 NaOH 溶液(过量)反应:NH4++HCO3-+2OH-==CO32-+2NH3*H2O(24)NH4HCO3 与 NaOH 溶液(少量)反应:HCO3-+OH-==CO32-+H2O(25) NH4Cl 与 Ca(OH)2 加热反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6)NH4Cl 与 Ba(OH)2*8H2O 反应:2NH4Cl+Ba(OH)2∗ 8��2�� =BaCl2+2NH3↑+10H2O(27)侯氏制碱法反应:NaCl+NH3·H2O+CO2==NaHCO3↓+NH4Cl(28)NH4+的检验(离子)反应:(三)硝酸的性质反应NH4++OH-≜NH3↑+H2O(1)HNO3 与 NaOH 反应:HNO3+NaOH==NaNO3+H2O(2)HNO3 与 Fe(OH)3 反应:3HNO3 +Fe(OH)3==Fe(NO3)3+3H2O(3)HNO3 与 NH3 反应:HNO3+NH3==NH4NO3(4)HNO3 与 CuO 反应:2HNO3+CuO==Cu(NO3)2+H2O(5)HNO3 与 Fe2O3 反应: 6HNO3 +Fe2O3==2Fe(NO3)3+3H2O(6)HNO3 与 CaCO3 反应:2HNO3+CaCO3==Ca(NO3)2+H2O+CO2↑(7)稀 HNO3 与 Mg 反应:8HNO3(稀)+3Mg==3Mg(NO3)2+2NO↑+4H2O(8)浓 HNO3 与 Mg 反应:4HNO3(浓)+Mg==Mg(NO3)2+2NO2↑+2H2O(9)稀 HNO3 与 Al 反应:4HNO3(稀)+Al==Al(NO3)3+NO↑+2H2O(10)浓 HNO3 与 Al(加热)反应:6HNO3(浓)+AlAl(NO3)3+3NO2↑+3H2O(11)浓 HNO3 与 Al(常温)反应:6HNO3(浓)+2Al==Al2O3+6NO2↑+3H2O(12)稀 HNO3 与 Fe(少量)反应:4HNO3(稀)+Fe==Fe(NO3)3+NO↑+2H2O(13)稀 HNO3 与 Fe(过量)反应:8HNO3(稀)+3Fe==Fe(NO3)2+2NO↑+4H2O(14)浓 HNO3 与 Fe(加热)反应:6HNO3(浓)+FeFe(NO3)3+3NO2↑+3H2O(15)浓 HNO3 与 Fe(常温)反应:6HNO3(浓)+2Fe==Fe2O3+6NO2↑+3H2O(16)稀 HNO3 与 Cu 反应:8HNO3(稀)+3Cu==Cu(NO3)2+2NO↑+4H2O(17)浓 HNO3 与 Cu 反应:4HNO3(浓)+Cu==Cu(NO3)2+2NO2↑+2H2O(18)浓 HNO3 与 C 反应: 4HNO3(浓)+CCO2↑+4NO2↑+2H2O(19)浓 HNO3 与 S 反应:6HNO3(浓)+SH2SO4+6NO2↑+2H2O(20)稀 HNO3 与 H2S 反应:2HNO3(稀)+3H2S==3S+2NO↑+4H2O(21)稀 HNO3 与 H2SO3 反应:2HNO3(稀)+3H2SO3==3H2SO4+2NO↑+H2O(22)稀 HNO3 与 HI 反应:2HNO3(稀)+6HI==3I2+2NO↑+4H2O(23)稀 HNO3 与 Fe(OH)2 反应:10HNO3(稀)+3Fe(OH)2==3Fe(NO3)3+NO↑+8H2O(24)稀 HNO3 与 FeO 反应:10HNO3(稀)+3FeO==3Fe(NO3)3+NO↑+5H2O(25)稀 HNO3 与 SO2 反应:2HNO3(稀)+3SO2+2H2O==3H2SO4+2NO↑(26)稀 HNO3 与 Fe(NO3)2 反应:九、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反应4HNO3(稀)+3Fe(NO3)2==3Fe(NO3)3+NO↑+2H2O(1)Si 与 F2 反应:Si+2F2===SiF4(2)Si 与 Cl2 反应:Si+2Cl2≜SiCl4(3)Si 与 O2 反应:Si+O2≜SiO2(4)Si 与 NaOH 溶液反应: Si+2NaOH+H2O===Na2SiO3+2H2↑(5)Si 与 HF 溶液反应:Si+4HF===SiF4+2H2↑(6)SiO2 与 NaOH 溶液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7)SiO2 与 HF 溶液反应:SiO2+4HF===SiF4+2H2O(8)SiO2 与 C 反应:SiO2+2CSi+2CO↑(9)Si 与 HCl 反应:Si+3HCl≜SiHCl3+H2(10)SiHCl3 与 H2 反应:SiHCl3+H2Si+3HCl(11)SiO2 与 Na2CO3 反应:SiO2 +Na2CO3Na2SiO3+CO2↑(12)SiO2 与 CaCO3 反应:SiO2 +CaCO3CaSiO3+CO2↑(13)Na2SiO3 溶液与 CO2(少量)反应: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14)Na2SiO3 溶液与 CO2(过量)反应:Na2SiO3+2CO2+2H2O==H2SiO3↓+2NaHCO。
高中化学知识点公式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公式总结一、原子与分子1. 原子的表示法: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如H代表氢原子。
2. 相对原子质量:基于碳-12同位素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此标准的比值。
3. 摩尔概念: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基本单位。
4. 摩尔质量:1摩尔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mol。
二、化学式与方程式1. 化学式:表示化合物组成的式子,如H2O表示水。
2.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如2H2 + O2 → 2H2O。
3. 守恒定律: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
三、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A + B → AB。
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多种物质,AB → A + B。
3. 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与新化合物,A + BC → AC + B。
4.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AB + CD → AD + CB。
四、酸碱与盐1.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
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3. 盐:由阳离子是金属或铵根离子(NH4+),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五、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
2.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反应。
3.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本身被还原。
4.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本身被氧化。
六、溶液与浓度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2. 浓度表示方法:质量百分比、体积百分比、摩尔浓度。
七、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进行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2. 平衡常数K:描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组分浓度幂次方乘积的比值。
八、热化学1.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伴随热量吸收或释放的方程式。
2. 焓变(ΔH):在恒压条件下,系统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中公式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转化以及能量变化的科学。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公式。
本文将就高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公式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一、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组成的方法。
化合物的化学式由元素符号和表示原子数的下标组成。
例如,水的化学式是H2O,表示它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例如,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H2 + O2 →2H2O。
3. 平衡化学方程式: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要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称为平衡化学方程式。
而且,平衡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要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含氧元素的原子发生氧化或还原。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会涉及到氧化物和还原剂的概念。
氧化物是指具有高氧化数的化合物,而还原剂是指能够给予其他物质电子的化合物。
二、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1. 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的摩尔质量。
它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克/mol。
例如,氧气的摩尔质量是32g/mol。
2.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指一定量的物质所包含的基本粒子的个数。
物质的量通常用单位摩尔来表示。
例如,1摩尔的氧气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
3. 摩尔与质量的关系: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质量与摩尔数之间的关系式为n = m/M,其中n表示摩尔数,m表示质量,M表示摩尔质量。
三、化学计量1. 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在化学计量中,化学方程式给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
2. 摩尔比与质量比:在化学反应中,摩尔比和质量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利用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关系以及化学方程式,可以推导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高三知识点公式

化学高三知识点公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化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化学可以解释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和工具。
而在高中化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公式需要我们掌握。
下面将介绍几个高三化学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公式。
1.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学习中,有几个重要的公式需要我们掌握:- 反应速率公式:反应速率 = 反应物浓度变化量 / 反应时间- 化学平衡常数公式:Kc = [C]^c[D]^d / [A]^a[B]^b其中,[A]、[B]、[C]、[D] 分别代表反应物的浓度,a、b、c、d 分别代表反应物的摩尔系数。
2. 酸碱滴定和溶液的浓度计算在这个知识点中,我们需要了解几个重要的公式:- 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公式:pH = -log[H+]- 酸碱反应的中和反应公式:nA / V(A) = nB / V(B)其中,nA 和 nB 分别代表酸和碱的摩尔数,V(A) 和 V(B) 分别代表酸和碱的体积。
3. 化学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计算在化学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电导率计算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公式:- 电流强度计算公式:I = Q / t-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计算公式:κ = G × L / A × C其中,Q 代表通过导体的电荷量,t 代表通过导体的时间,G 代表电导率,L 代表电解质溶液的长度,A 代表电解质溶液的横截面积,C 代表电解质溶液的浓度。
4. 化学键和分子的几何构型在化学键和分子的几何构型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公式:- 共价键极性计算公式:ΔEN = |EN(A) - EN(B)|- 分子间的距离计算公式:d = √((x2 - x1)^2 + (y2 - y1)^2 + (z2 - z1)^2)5. 化学平衡、反应热和反应焓在化学平衡、反应热和反应焓的学习中,有几个重要的公式需要我们掌握:- 反应焓计算公式:ΔH = ΣΔH(生成物) - ΣΔH(反应物)- 反应熵计算公式:ΔS = ΣS(生成物) - ΣS(反应物)- 反应自由能计算公式:ΔG = ΔH - TΔS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化学高三知识点和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世界的奥秘。
化学高一知识点总结公式

化学高一知识点总结公式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组成、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公式需要掌握。
本文将对高一化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列举相关的公式,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
1.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常见化合价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分类和排列。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氢气(H₂):化合价为 +1- 氧气(O₂):化合价为 -2- 氮气(N₂):化合价为 0- 氟气(F₂):化合价为 -1- 氯气(Cl₂):化合价为 -1- 锂离子(Li⁺):化合价为 +1- 银离子(Ag⁺):化合价为 +1- 铁离子(Fe²⁺):化合价为 +2- 铜离子(Cu²⁺):化合价为 +22. 摩尔质量和摩尔计算摩尔质量是指在标准条件下,一个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与1摩尔物质的质量之比。
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摩尔计算是以摩尔质量为基础进行的计算方法,常用于计算物质的质量、粒子数和体积等。
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为:摩尔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3. 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起始物质与生成物质之间的关系。
一个完整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产物和化学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的例子:2H₂ + O₂ → 2H₂O这是表示氢气与氧气生成水的方程式,其中2和2分别表示反应物份子的系数,表明了化学反应物质的相对比例关系。
4. 摩尔比和反应物的量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量与产物的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可以得到反应物与产物的摩尔比。
摩尔比是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可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直接获得。
例如:化学方程式:2H₂ + O₂ → 2H₂O摩尔比:2 mol H₂ : 1 mol O₂ : 2 mol H₂O摩尔比可以用于计算反应物消耗量、产物生成量等问题。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的科学。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公式需要掌握。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列出一些常用的化学公式供大家参考。
一、物质的分类1. 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性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可以是均匀混合物或非均匀混合物。
2. 物质的三态- 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 气体: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3.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是化学上最基本的物质。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式组成,具有特定的性质。
二、化学反应1. 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 单质与化合物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
- 双替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离子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2. 反应的平衡-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称为化学平衡。
三、化学键1. 钢的种类- 离子键:由带电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
- 共价键:由原子间电子的共享形成。
- 金属键:金属原子内外电子云重叠形成。
2. 键的性质- 键能:键断裂或形成需要的能量。
- 键长: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
- 键级:共价键中电子对的共享程度,一般由单键、双键、三键等表示。
四、离子反应1. 电离度- 溶液中部分分子发生解离的程度。
- 强电解质:电离度接近100%的溶质。
- 弱电解质:电离度较低的溶质。
2. 离子的移动- 电离溶液中离子向相反电荷方向运动的过程称为离子迁移。
五、化学计算1. 摩尔概念- 摩尔:化学计量的单位,表示一个物质中包含的基本粒子的数量。
- 摩尔质量:一个摩尔物质的质量。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公式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公式一、原子与分子1.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 电子云由围绕核的负电荷电子组成。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递增排列。
- 周期表分为7个周期和18个族。
3.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
4. 分子结构:-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
- 分子的几何形状受电子对排斥和吸引力的影响。
5. 摩尔概念:- 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等于6.022 x 10^23个粒子。
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多物质合并成一物质。
- 分解反应:一物质分解成多物质。
- 置换反应:单元素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元素和新化合物。
- 双置换反应:化合物间的离子交换。
2. 化学方程式:- 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
- 平衡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
3. 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
4.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达到动态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
5. 酸碱反应:- 酸是质子供体,碱是质子受体。
- pH值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三、溶液与溶质1. 溶液的分类:- 按浓度分:稀溶液、浓溶液。
- 按溶质状态分:气体溶液、液体溶液、固体溶液。
2. 溶解度:- 描述在一定温度下,特定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3. 溶度积(Ksp):- 表示难溶盐在饱和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乘积。
4. 溶液的pH:- pH=-log[H+],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
5. 缓冲溶液:- 能够抵抗pH变化的溶液。
四、热力学与能量1.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系统内能量变化等于热量与功的和。
2. 热化学方程式:- 描述化学反应伴随的热量变化。
3. 焓变(ΔH):- 化学反应过程中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热量交换。
4. 熵变(ΔS):- 系统无序度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也是个杂乱的科目,知识点多,概念多,很多东西又很抽象,难以理解,给复习带来难度,下面为大家整理出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正在复习的学生们,帮助稍微梳理一下高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但是总结的不是非常全面,希望能够谅解。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氢离子的氧化性属于酸的通性,即任何可溶性酸均有氧化性。
2.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化学键结合。
如:稀有气体。
3.不是所有的正四面体结构的物质键角为109。
28,如:白磷。
5.电解质溶液导电,电解抛光,等都是化学变化。
6.常见气体溶解度大小:NH3.>HCL>SO2>H2S>CL2>CO27.相对分子质量相近且等电子数,分子的极性越强,熔点沸点越高。
如:CO>N28.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如:氧气与臭氧的转化。
9.氟元素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
F-是F元素能失去电子具有还原性。
10.HCL ,SO3,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非电解质。
11.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使离子化合物。
如:NH4CL。
12.ALCL3是共价化合物,熔化不能导电。
13.常见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失去电子顺序:F-<PO43-<SO42-<NO3-<CO32-<OH-<CL-<Br-<I-<SO3-<S2-14.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这个单质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非金属。
如:Fe+CuSO4=, Fe+KHSO4=15.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如锰的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如NO等16.CL2 ,SO2,NA2O2都有漂白作用,但与石蕊反应现象不同:SO2使溶液变红,CL2则先红后褪色,Na2O2则先蓝后褪色。
17.氮气分子的键能是所有双原子分子键能中最大的。
18.发烟硝酸和发烟硫酸的“发烟”原理是不相同的。
发烟硝酸发出的"烟"是HNO3与水蒸气形成的酸雾发烟硫酸的"烟"是SO319.镁和强酸的铵盐溶液反应得到氨气和氢气。
20.在金属铝的冶炼中,冰晶石起溶剂作用,要不断补充碳块和氯化铝。
21.液氨,乙二醇,丙三醇可作制冷剂。
光纤的主要原料为SiO2。
22.常温下,将铁,铝,铬等金属投入浓硝酸中,发生了化学反应,钝化。
23.钻石不是最坚硬的物质,C3N4的硬度比钻石还大。
24.在相同的条件下,同一弱电解质,溶液越稀,电离度越大,溶液中离子浓度未必增大,溶液的导电性未必增大。
25.浓稀的硝酸都具有氧化性,但NO3-不一定有氧化性。
如:Fe(过量)+ Fe(NO3)3 26.纯白磷是无色透明晶体,遇光逐渐变为黄色。
白磷也叫黄磷。
27.一般情况下,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但在常温下,铁遇浓硝酸会钝化,反应不如稀硝酸快。
28.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酐。
如:NO229.能和碱反应生成盐的不一定为酸酐。
如:CO+NaOH (=HCOONa)(高温,高压) 30.少数的盐是弱电解质。
如:Pb(AC)2,HgCL231.弱酸可以制备强酸。
如:H2S+Cu(NO4)232.铅的稳定价态是+2价,其他碳族元素为+4价,铅的金属活动性比锡弱。
(反常)33.无机物也具有同分异构现象。
如:一些配合物。
34.Na3ALF6不是复盐。
35.判断酸碱性强弱的经验公式:(好象符合有氧的情况)m=A(主族)+x(化合价)-n(周期数)m越大,酸性越强;m越小,碱性越强。
m>7强酸,m=7中强酸,m=4~6弱酸m=2~3两性,m=1弱酸,m=0中强碱,m<0强碱36.条件相同时,物质的沸点不一定高于熔点。
如:乙炔。
37.有机物不一定能燃烧。
如:聚四氟乙烯。
38.有机物可以是难溶解于有机物,而易溶解于水。
如:苯磺酸。
39. 量筒没有零刻度线40. 硅烷(SiH4)中的H是-1价,CH4中的H显+1价. Si的电负性比H小.41.有机物里叫"酸"的不一定是有机酸,如:石炭酸.42.分子中有双键的有机物不一定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如:乙酸.43.羧酸和碱不一定发生中和反应.如:HCOOH+Cu(OH)2 == (加热)44.离子晶体的熔点不一定低于原子晶体.如:MgO >SiO245.歧化反应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发生歧化反应,生成非金属的负价的元素化合物和最低稳定正化合价的化合物.46.实验中胶头滴管要伸入液面下的有制取Fe(OH)2,温度计要伸入液面下的有乙醇的催化氧化.还有一个是以乙醇制取乙烯.不能伸到液面下的有石油的分馏.47.C7H8O的同分异构体有5种,3种酚,1种醇,1种醚。
(记住这个结论对做选择题有帮助)48.一般情况下,酸与酸,碱与碱之间不发生反应,但也有例外如:氧化性酸和还原性酸(HNO4+H2S)等;AgOH+NH4.OH等49.一般情况下,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后面的元素不能和酸反应发出氢气;但也有例外如:Cu+H2S==CuS(沉淀)+H2(气体)等~50.相同条件下通常碳酸盐的溶解度小于相应的碳酸氢盐溶解度;但也有例外如:Na2CO3>NaHCO3,另外,Na2CO3+HCl为放热反应;NaHCO3+HCL为吸热反应51. 弱酸能制强酸在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中,一般只能由强酸制弱酸。
但向溶液中滴加氢硫酸可制盐酸:,此反应为弱酸制强酸的反常规情况。
其原因为难溶于强酸中。
同理用与反应可制,因为常温下难与反应。
52. 还原性弱的物质可制还原性强的物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的基本规律如下:氧化性强弱为: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强弱为:还原剂>还原产物但工业制硅反应中:还原性弱的碳能制还原性强的硅,原因是上述规则只适用于溶液中,而此反应为高温下的气相反应。
又如钾的还原性比钠强,但工业上可用制K:,原因是K 的沸点比Na低,有利于K的分离使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53. 氢后面的金属也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一般只有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或水中的氢。
但Cu和Ag能发生如下反应:原因是和溶解度极小,有利于化学反应向正方向移动。
54. 锡铅活动性反常根据元素周期律知识可知: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从上至下逐渐增强,即。
但金属活动顺序表中。
原因是比较的条件不同,前者指气态原子失电子时铅比锡容易,而后者则是指在溶液中单质锡比单质铅失电子容易。
55. 溶液中活泼金属单质不能置换不活泼金属一般情况下,在溶液中活泼金属单质能置换不活泼金属。
但Na、K等非常活泼的金属却不能把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如K和CuSO4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Cu,原因为:56. 原子活泼,其单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为原子越活泼,其单质也越活泼。
但对于少数非金属原子及其单质活泼性则表现出不匹配的关系。
如非金属性,但分子比分子稳定,N的非金属性比P强,但N2比磷单质稳定得多,N2甚至可代替稀有气体作用,原因是单质分子中化学键结合程度影响分子的性质。
57. Hg、Ag与O2、S反应反常一般为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应越强烈,条件越容易。
例如:O2、S分别与金属反应时,一般O2更容易些。
但它们与Hg、Ag反应时出现反常,且硫在常温下就能发生如下反应:58. 卤素及其化合物有关特性卤素单质与水反应通式为:,而F2与水的反应放出O2,难溶于水且有感光性,而AgF 溶于水无感光性,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水,F没有正价而不能形成含氧酸。
59. 硅的反常性质硅在常温下很稳定,但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而只有化合态,原因是硅以化合态存在更稳定。
一般只有氢前面活泼金属才能置换酸或水中的氢。
而非金属硅却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H2。
原因是硅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在碱作用下还原水电离的H+而生成H2。
60. 铁、铝与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常温下,铁、铝分别与稀硫酸和稀硝酸反应,而浓硫酸或浓硝酸却能使铁铝钝化,原因是浓硫酸、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使它们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61. 酸性氧化物与酸反应一般情况下,酸性氧化物不与酸反应,但下面反应却反常:前者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者是生成气体,有利于反应进行。
62. 酸可与酸反应一般情况下,酸不与酸反应,但氧化性酸与还原性酸能反应。
例如:硝酸、浓硫酸可与氢碘酸、氢溴酸及氢硫酸等反应。
63. 碱可与碱反应一般情况下,碱与碱不反应,但络合能力较强的一些难溶性碱却可能溶解在弱碱氨水中。
如溶于氨水生成溶于氨水生成。
64. 改变气体压强平衡不移动对于反应体系中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改变压强,平衡移动应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例如对于气体系数不相等的反应,反应达到平衡后,在恒温恒容下,充入稀有气体时,压强增大,但平衡不移动,因为稀有气体不参与反应,的平衡浓度并没有改变。
65. 强碱弱酸盐溶液显酸性盐类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判断方法为: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强碱弱酸盐水解后一般显碱性。
但和溶液却显酸性,原因是和的电离程度大于它们的水解程度。
66. 原电池电极反常原电池中,一般负极为相对活泼金属。
但Mg、Al电极与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应为Al而不是Mg,因为Mg与NaOH不反应。
其负极电极反应为:67. 有机物中不饱和键难加成有机物中若含有不饱和键,如时,可以发生加成反应,但酯类或羧酸中,一般很稳定而难加成。
68. 稀有气体也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稀有气体结构稳定,性质极不活泼,但在特殊条件下也能发生化学反应,目前世界上已合成多种含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物。
如、等。
69. 物质的物理性质反常(1)物质熔点反常VA主族的元素中,从上至下,单质的熔点有升高的趋势,但铋的熔点比锑低;IVA主族的元素中,锡铅的熔点反常;过渡元素金属单质通常熔点较高,而Hg在常温下是液态,是所有金属中熔点最低的。
(2)沸点反常常见的沸点反常有如下两种情况:①IVA主族元素中,硅、锗沸点反常;VA主族元素中,锑、铋沸点反常。
②氢化物沸点反常,对于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但在同系列氢化物中HF、H2O、NH3沸点反常,原因是它们易形成氢键。
(3)密度反常碱金属单质从上至下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但钠钾反常;碳族元素单质中,金刚石和晶体硅密度反常。
(4)导电性反常一般非金属导电性差,但石墨是良导体,C60可做超导材料。
(5)物质溶解度有反常相同温度下,一般正盐的溶解度小于其对应的酸式盐。
但溶解度大于。
如向饱和的溶液中通入,其离子方程式应为:若温度改变时,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70. 化学实验中反常规情况使用指示剂时,应将指示剂配成溶液,但使用pH试纸则不能用水润湿,因为润湿过程会稀释溶液,影响溶液pH值的测定。
胶头滴管操作应将它垂直于试管口上方1~2cm处,否则容易弄脏滴管而污染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