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审美教育的意义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

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审美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1.引导学生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了解和了解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2.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

3.设计丰富多样的语文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1.加强对课外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设计一些艺术性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创作、语文演讲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美术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美术创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三)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1.通过教学材料和多媒体无形式,给学生展示各类艺术作品,如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舞蹈作品等,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对艺术作品的评论和分析,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活动,如观看音乐、舞蹈等表演,参观艺术展览等,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教学手段,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美的力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阅读兴趣,以及启发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启发情感。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审美能力、阅读兴趣、情感、融入、全面发展、研究方向1. 引言1.1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升其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感知和理解文字、语言中蕴含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蕴。

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感,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通过审美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操,提升其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从而使其在生活中更加细腻、完整地感知和欣赏美的存在。

将审美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还可以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 研究背景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目前国内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探讨。

本文旨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探讨如何有效地融入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探讨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探讨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一、审美教育的概念与意义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一种教育。

它旨在通过对美的理解和欣赏的培养,提高人们的艺术和文化水平,增强其审美识别、欣赏和创造能力。

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良好的个性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读写技巧,更要关照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和文学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美感。

二、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相互关系1.审美教育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内容和方法的丰富性。

审美教育是多元化的,它包含了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都是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资源和素材,通过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故事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和演讲能力。

2.小学语文教学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语文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是人们思维的方式和交流的工具。

语文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强了他们欣赏、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解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写作创作能力。

3.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和经典文化的讲解和启蒙,帮助学生形成对美的感知和认知,开展古诗诵读和鉴赏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

而审美教育则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展示和鉴赏,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具体途径1.发展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形式 上 看 . 曳多 姿 的 篇章 美 。 摇 波澜 起 伏 的情 节美 . 圆 玉 润 的 珠
语 言美 . 都会 让 人产 生 美 的 遐 想 和启 迪 教 材 为 我们 提供 了审 美 教 育 的 丰 富 内容 . 师 只 要 选 择恰 当 的 美 育 方 法 . 能 把学 教 就 生 带 进 “ 的艺 术 之 宫 ” 让 学 生 在学 习 中 获取 知 识 . 思 索 中 美 , 在
思 想 感 情 完 成这 个 思 维 过 程 . 入文 章 的 意境 . 学 生 自觉 接 进 是 受 美育 教 育 的重 要 前提 在 语 文 教学 中 . 师要 善 于 以教 材 为 教
依 据 , 据 学 生 的特 点 , 过 多 种 方法 创 设 情 境 . 学 生 带 入 其 根 通 把 中 , 文 中 “ 情 此 语 ” “ 情 我 语 ” “ 情 彼 景 ” “ 情 我 变 此 为 我 .彼 为 我 景 ” 使 之 通 过 亲 身 情 感 体 验 . 心 理 上 产 生 感 受 . 情 感 上 产 . 在 在 生共鸣 . 在情 境 中得 到 美 感 体 验 和 审 美 陶 冶 . 深 入 地 领 悟 文 更 章 构 筑 的艺 术 真 谛 。如 《 原 》 课 的 教 学 , 师 可 在课 始 用 多 草 一 教
提 高觉 悟 . 审美 中陶 冶 心灵 。 体来 说 . 者 认为可 以从 以下 在 具 笔
几个 方 面对 学 生 进行 审 美 教育 :

特 别传 神 , 描绘 出了 树 叶一 片 挨 着 一 片 , 层 叠 叠 的情 景 。《 层 桂 林 山水 》 一课 中 。 仅 用 词传 神 , 式也 非 常 讲 究 。 写 “ 、 ” 不 句 在 山 水
三 、 语 言 中 感悟 美 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

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美育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那么,我们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

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

语文教师就是要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如(《林海》一课,教师要紧扣“亲切与舒服”,围绕“景”与“情”,引领学生在“林海”中欣赏、邀游,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通过对“岭”、“林”、“花”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岭”的温柔,“林”似大海,“花”美得醉人,并辅以有感悟地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也自然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其次,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绪之后,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

《背篼》课文中的山里孩子,论外貌,我们这里的孩子起初认为他不美,可是论行为呢?他把采集的野柿子给了邻家小弟弟,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想自己积攒学费,他善良、勤劳。

大家通过与他比较,认识到他的行为是美的,他的心灵更美。

再者,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了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通过阅读、分析,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及作品再现的生活美、自然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美的感染并和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作文,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本文将从文学欣赏、语言表达和阅读习惯三个方面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文学欣赏文学是美的载体,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背诵古诗词、讲述寓言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演讲、朗诵、剧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文学之美。

通过文学欣赏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二、语言表达语言是美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表达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指导、口语表达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写作题目,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之美的感悟和追求。

三、阅读习惯阅读是美的享受方式,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读、朗读、讲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读书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美的快乐。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还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美的乐趣。

美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

只有在教学中贯彻美的理念,不断丰富美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美育渗透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注意熏陶感染,迁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时空的跨度非常大,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

阅读教学和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因美存。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

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

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教学设计的情境美,教师的语言美、教态美,师生情感融合、共鸣美等。

,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

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下面,我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意识的。

1.创设情景体会美,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

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的教学中,蝴蝶飞往蝴蝶谷到在山谷飞舞都是一幅幅美的画面,二年级的学生很难想象出这样的美景,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于是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方法:
1.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选择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朗读、背诵、朗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

3.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等,让他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4. 开展文学艺术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艺术活动,如诗歌朗诵、故事演讲、书法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文学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写作、绘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6. 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语言等,给学生树立美的榜样。

通过以上审美教育的实践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1-06-02T11:11:44.68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仇素平[导读]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

仇素平(河北石家庄平山县两河乡完小河北石家庄 050400)【摘要】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

培养学生对美
的欣赏能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美审美素养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1-044-02每一篇文学作品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通过与学生互动品析作品,让学生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及审美理想。

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

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 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 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

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二、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

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课文《春》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那春光明媚的春天,小孩、老人,男女老少在春天里的活动,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春》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 "渗透" 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

体味感悟是关键, 是核心。

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

叶圣陶先生说: "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 一字一句不放过, 引导学生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 这样,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大凡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

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 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

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

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情思, 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 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

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 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 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 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 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 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 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

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 。

他说: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

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最喜爱的老师是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笔下的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

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看、听、读、说,指导激发学生不断地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伟《小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1年11期
2、张金坤〈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教资料》2005年34期
3、杨春银《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 2002年06期
4、刘华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江西教育》 2006年0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