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分析思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A (本体)比作B(喻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A(本体)……(结合句意分析本体和喻体)的 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 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
分析思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A人格 化(将A比作人),赋予A以人的动作(情态、 行为、心理、情感、神态、语言等),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A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 (jǔ jǔ)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 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 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 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 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
C.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D.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 想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全是写实景,动静结合。并不是虚实结合。
4.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整篇营造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意境。 B.前三句写景,为后文作铺垫。 C.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甚是感人。 D.手法上对比映照,化动为静,缠绵悱恻。
四时美景
习
1《春》—朱自清 2 《济南的冬天》—老舍
3 《雨的四季》—刘湛秋
4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文学常识巩固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 (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言古诗、五言古诗、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 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
分析思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A人格 化(将A比作人),赋予A以人的动作(情态、 行为、心理、情感、神态、语言等),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A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 (jǔ jǔ)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 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 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 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 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
C.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D.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 想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全是写实景,动静结合。并不是虚实结合。
4.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整篇营造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意境。 B.前三句写景,为后文作铺垫。 C.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甚是感人。 D.手法上对比映照,化动为静,缠绵悱恻。
四时美景
习
1《春》—朱自清 2 《济南的冬天》—老舍
3 《雨的四季》—刘湛秋
4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文学常识巩固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 (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言古诗、五言古诗、
第一单元(单元复习)课件(共54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统编版2024).ppt

他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李太白集》传世。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
马致远 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
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3.写作背景
篇目 1.春
2.济南的冬天
3.雨的四季
《观沧海》《龟虽寿》等。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 王湾 洛阳尉等。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
李白 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誉为“诗仙”。
秋天来了,给人们以丰收的喜悦。还有那可爱的水藻,把终年贮• 蓄的绿色全拿出来 ,一并奉献给济南的冬天。
(1)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应和• (
) 贮• 蓄(
)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liáo( )亮 粗guǎng( )
【答案】(1) hè zhù (2)嘹 犷
词语(成语)运用
1.词 语 释 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大 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 利、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使他的心境较为平淡恬静,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江南美好的境 地,因此,他写下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散文名篇。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 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2.近义词辨析
近义词
举例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课件(共44张PPT).ppt

词语解释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多生长于池沼、 河岸、溪边浅水地区,常形成苇塘。 偷渡:1. 秘密地渡过某一水域。2. 偷越关隘或国境。
本课指太阳悄悄地落山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多音字
jǐn
尽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
jìn
尽力 山穷水尽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赏析:花牛在草地上休息,压扁了一穗剪秋 罗。花牛、绿草地、剪秋罗色彩鲜明,画面感极 强。压扁了剪秋罗,可以看出花牛的无拘无束。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赏析:从这个动作,可以体会到花牛的 自由自在和快乐。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赏析:这里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做梦可 以梦到很多东西,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想象。
一
的自然景观。
本文描写了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的奇 特、雄伟与壮观,由衷的赞美了钱塘江大潮这一绮丽、 壮美的自然景观。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 观”。
赏析:中心句,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古”与 “奇”。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赏析:“掉”字形象展现了江中夕阳的倒影好像从鸟 翅上掉下来的一样。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夕 阳的光辉洒在芦苇丛中的景象。
上
抖落斜阳 苇妆红颜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赏析:“流着”用词准确,写出了香味在流,月光在 流,将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赋予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 如流水绵绵不绝。“抱”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影。月亮、水塘 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那么可爱!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共91张PPT)

(měng)(蒙古族)
(xíng)(行动)
(lēi)(勒马)
(mēng)(蒙骗)
多音字辨音 hú(糊涂)
糊 hū(模糊)
hù(糊弄)
báo(薄片)
薄 bó(单薄)
bò(薄荷)
多音字辨音 dān(担当)
担
dàn(担子)
dǒu (北斗星)(斗胆)
斗
dòu (奋斗)
多音字辨音
cān(参加)
chā (差别)
词语释义
望湖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 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 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chà (差不多)
参 cēn (参差不齐) 差 chāi (出差)
shēn(人参)
cī (参差不齐)
多音字辨音
guān(鸡冠花)
冠
guàn(冠军)
zhāo(朝阳)
朝
cháo(朝代)
近义词
渲染— 烘托 热闹— 喧闹 明朗— 晴朗 奇丽— 瑰丽 疾驰— 飞驰 回味— 体味(品味) 境界— 境地 拘束— 拘谨
课文赏析
佳句解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 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 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 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 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 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 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 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 诵诗篇。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件(共38张PPT).ppt

蔓 豪 挨享
péi jiǎn móu zā
陪 睑 眸咂
按照
顺序叙述了“我”和
从相识、熟悉
、亲近,到
的变化过程,描绘了“我”与珍珠鸟之间融
洽信任、和平共处的生活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
和渴望
人类与
和谐相处的心情。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 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变化过程,描绘了“我”与珍珠鸟之间融洽 信任、和平共处的生活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爱心和渴望 人类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情。
赏析:首尾呼应。结尾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 既突出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和赞赏,又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白鹭
总起 精巧的外形 精美的生活 总结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素之一分则嫌白 黛之一分则嫌黑
清水田里钓鱼 小树绝顶望哨 黄昏空中低飞
诗情画意
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单元复习
pèi yí hè xián zhū zēng
配 宜 鹤嫌朱 增
xiá shào chéng yùn kuàng
匣哨澄韵 框
多音字
隽永( juàn ) 隽
隽秀( jùn ) 澄碧(chéng ) 澄 澄沙( dèng )
解释字词
寥廓:高远空旷。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婉约:委婉含蓄。 恬淡:恬静、安适、淡薄。 博识睿智:学识丰富,英明有远见。 铿锵:形容金玉、乐器、人声等声音洪亮;形容 作品音节流畅,言语有力。
赏析:前后照应,此处的“浸”在说桂花的香 永远香在人们心里。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 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 香的雨啊!
péi jiǎn móu zā
陪 睑 眸咂
按照
顺序叙述了“我”和
从相识、熟悉
、亲近,到
的变化过程,描绘了“我”与珍珠鸟之间融
洽信任、和平共处的生活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
和渴望
人类与
和谐相处的心情。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 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变化过程,描绘了“我”与珍珠鸟之间融洽 信任、和平共处的生活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爱心和渴望 人类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情。
赏析:首尾呼应。结尾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 既突出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和赞赏,又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白鹭
总起 精巧的外形 精美的生活 总结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素之一分则嫌白 黛之一分则嫌黑
清水田里钓鱼 小树绝顶望哨 黄昏空中低飞
诗情画意
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单元复习
pèi yí hè xián zhū zēng
配 宜 鹤嫌朱 增
xiá shào chéng yùn kuàng
匣哨澄韵 框
多音字
隽永( juàn ) 隽
隽秀( jùn ) 澄碧(chéng ) 澄 澄沙( dèng )
解释字词
寥廓:高远空旷。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婉约:委婉含蓄。 恬淡:恬静、安适、淡薄。 博识睿智:学识丰富,英明有远见。 铿锵:形容金玉、乐器、人声等声音洪亮;形容 作品音节流畅,言语有力。
赏析:前后照应,此处的“浸”在说桂花的香 永远香在人们心里。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 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 香的雨啊!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综合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2023 重庆中考A 卷] 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 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 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D )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3. [2024 四川成都中考]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处距今 530 0 多年的都邑遗址内,发现了由野猪牙雕刻而成 的、外形酷似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以及大量的农作
物。这反映了当时( A )
A. 农桑文明的出现 C. 纺织技术的成熟
B. 山顶洞人的存在 D. 城市功能的完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摘编自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 2 分)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人学会用火的重要意义。( 2 分) 答案:证据:在北京人遗址中曾发现过三层灰烬。 (2 分)重要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大自 然的能力,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是人类演化史 上的里程碑。(2 分)
和炎帝为什么?(1 分) 答案:轩辕:黄帝。(1 分) 尊崇:人文初祖。(1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远古的传说:⑫___炎__帝_____和⑬ ___黄__帝____被尊崇为中华民 族的人文初祖
1. 阶段特征: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2. 主要表现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进入⑭___部__落__联__盟____ 时期
(炎黄部落联盟)。 (2) 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工具以⑮___石__器______
7. [2023 重庆中考A 卷] 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 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 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D )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3. [2024 四川成都中考]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处距今 530 0 多年的都邑遗址内,发现了由野猪牙雕刻而成 的、外形酷似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以及大量的农作
物。这反映了当时( A )
A. 农桑文明的出现 C. 纺织技术的成熟
B. 山顶洞人的存在 D. 城市功能的完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摘编自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 2 分)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人学会用火的重要意义。( 2 分) 答案:证据:在北京人遗址中曾发现过三层灰烬。 (2 分)重要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大自 然的能力,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是人类演化史 上的里程碑。(2 分)
和炎帝为什么?(1 分) 答案:轩辕:黄帝。(1 分) 尊崇:人文初祖。(1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远古的传说:⑫___炎__帝_____和⑬ ___黄__帝____被尊崇为中华民 族的人文初祖
1. 阶段特征: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2. 主要表现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进入⑭___部__落__联__盟____ 时期
(炎黄部落联盟)。 (2) 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工具以⑮___石__器______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复习 课件(23张PPT)

⑤数学:测量河流水位和建筑计算过程中发展了数学。
(二)金字塔
1.简介及代表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__王__(__法__老___的陵墓,是国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反映
古 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__胡__夫__金__字__塔___。(古
代 埃
埃及最大的金字塔)
及 2.地位
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
2.发展历程
古 代
3.文明成就
两 (二)古巴比伦王国:1.简介
河
流
2.成就
域 (三)《汉谟拉比法典》: 1.目的
2.地位
3.意义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发源地
古 代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又称_“__美__索__不__达__米__亚__”。
两 河
2.发展历程
流 开始产生 域 国家(约前
_3_5_0_0__年)
初步统一 (大约前24
世纪)
汉谟拉比建立了统 一、强大的奴隶制 国家(前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前1595年)
3.文明成就
古 ①文字:_楔__形__文__字__;
代 ②历法:阴历;
两 河
③计数法:60进制计数法;
流 ④法律:《__汉__谟__拉__比__法__典__》_;
度 3.文明成就
雅利安入侵 入印度(前 1500年左右)
_孔__雀__王__朝__统治时期是 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 时期(约前324前187年)
(1)数字:从0到9的计数法;
(2)宗教:佛教;
(3)文学: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__罗__摩__衍__那__》
)
外族侵扰 文明衰落
(二)金字塔
1.简介及代表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__王__(__法__老___的陵墓,是国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反映
古 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__胡__夫__金__字__塔___。(古
代 埃
埃及最大的金字塔)
及 2.地位
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
2.发展历程
古 代
3.文明成就
两 (二)古巴比伦王国:1.简介
河
流
2.成就
域 (三)《汉谟拉比法典》: 1.目的
2.地位
3.意义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发源地
古 代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又称_“__美__索__不__达__米__亚__”。
两 河
2.发展历程
流 开始产生 域 国家(约前
_3_5_0_0__年)
初步统一 (大约前24
世纪)
汉谟拉比建立了统 一、强大的奴隶制 国家(前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前1595年)
3.文明成就
古 ①文字:_楔__形__文__字__;
代 ②历法:阴历;
两 河
③计数法:60进制计数法;
流 ④法律:《__汉__谟__拉__比__法__典__》_;
度 3.文明成就
雅利安入侵 入印度(前 1500年左右)
_孔__雀__王__朝__统治时期是 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 时期(约前324前187年)
(1)数字:从0到9的计数法;
(2)宗教:佛教;
(3)文学: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__罗__摩__衍__那__》
)
外族侵扰 文明衰落
2023年春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PPT课件

的标题文字简洁明了且符合PPT核心思想。
(2)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要闻求添奉加的献标题的文字人简洁。明了竹且符子合P,PT核会心思让想。我们想
到那些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人。
点击添加标题文字,要求添加的标题文字简洁明了
且符合PPT核心思想。
( √)
THANK YOU
真题演练
4.与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在 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相似的一项是( C ) A.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B.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C.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 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D.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 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真题演练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D )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A.逐渐 B.全部用处 C.泡,使渗透 D.淹没
真题演练
3.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逸:①跑,逃跑。 ②安闲,安乐。 ③避世隐居。 (1)到最后,他选择隐逸山林。( ③ ) (2)这辆车的主人造成交通事故,竟然逃逸了。( ① ) 酬:①向客人敬酒。 ②交际往来。 ③用财物报答。 ④报酬。 (3)我爸爸一定会好好酬谢您。( ③ ) (4)我明天晚上有个应酬,可能回来晚一点儿。( ② ) (5)“临时工”享有与用工单位“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权利。( ④ )
PART 制定班级公约 03
口语交际
制定班级公约的三个步骤 1.提出班级建设目标。 2.分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3.全班表决,形成公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先进的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有利于经济 的繁荣;
(5)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6)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历史过 程启示我们要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 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C 臣。”为此, 太宗 ( )
A.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4.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写下《早发白帝 城》《蜀道难》等诗篇,A被誉为“诗仙”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黄巢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
时代 复习课件
时空观念
隋唐
唐
唐太宗登 贞观之 朝基治开源自盛 世581年 589 年
618 年
626年627年七纪世
前期
649年8世纪 713年741年 907年
初
隋统 一南 北
文成 公主 入藏
金城公 主
嫁到吐 蕃
【中外对比】
考点速查 考点 1 大运河(理解)
考点 2 隋唐科举制度(理解)
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7.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研究科举的历史, 有助于正确认识今天的高校招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入仕,是1 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 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 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应过科举的只是少 数……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 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 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 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 有效的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的选拔人才。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 “有人于此,一习八股,则心不得不细,气不得 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形状不得不寒,肚 肠不得不腐。八股一日不废,则天下一日犹不得太平也!”
请回答: (1)魏晋时期的政府官员主要来自哪个阶层?(2分)根据 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有何优点?(2分)近代历史上提出 “(师1)夷权长贵技阶以层制;夷(”2的分进)士公是开谁考?试(2,分平) 等竞争,公 平,公正,有利于社会公平、和谐;(2分)魏源。 (2分)
3.“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1)隋朝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的繁荣为唐朝加强 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廉洁 奉公,政治清明;
(3)帝王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4)人民安居乐业,辛苦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 财富等。
4.西汉、唐朝前期出现成功局面的共同原因。
(1)吸取前代暴政而亡的教训,实行相对比较宽松 的政策,缓和阶级矛盾;
(2)统治者贤明,重用贤臣,勤于政事; (3)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等。
5.唐朝前期社会繁荣局面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 前提;
5.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
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C“东渡”
的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了边疆管理 B. 开凿了丝绸之路 C. 传播了中国文化 D. 扩大了唐朝疆域
6.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 则是自己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
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他们拥兵自重B,互
6.唐朝中外交往带给我们的启示。 (1)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2)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3)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 的同时,要善于吸取精华,为己所用。
7.中国古代交往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 盛的时期,对外政策就越开放,对外交流就越频繁。中 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途径主要有: (1)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如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中 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有了直接或间接的交往; (2)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突出的例子是唐朝与新 罗、日本等国的来往; (3)宗教文化交流,如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考点 3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理解)
考点 4 女皇武则天(理解)
考点 5 “开元盛世”(理解)
考点 6 唐与吐蕃的交往(识记)
考点 7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理解)
考点 8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识记)
考点 9 唐诗、书法、绘画、雕塑(识记)
拓展提 【异升同比较】
综合训练
1.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 渠。”这A主要是肯定大运河 (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 C.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2.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 “和同为一家”了。下列史实中能A够说明 “唐蕃一家”的是( )
A. 文成公主入藏 B. 唐太宗设立管理西域的机构 C. 唐玄宗册封回鹘首领 D.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八股一日不 废,则天下一日犹不得太平也”?(2分)科举制度最终 于哪一年被废除?(2分) (2)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2分)1905 年。(2分)
1.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 史功绩。
2. 比较汉唐时期在中外交往方面的不同特征,并 简要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特征的原因。 (1)不同特征: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代水陆并 举。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代使臣、商贸交往和文 化交往全面展开。③汉代商贸物品以丝和丝织品为 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 增多。④汉代中外交往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 具有双向性。 (2)原因:汉代江南经济较为落后,还不具备海 上通商条件;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南方经济繁荣,造船业发达。
(5)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6)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历史过 程启示我们要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 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C 臣。”为此, 太宗 ( )
A.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4.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写下《早发白帝 城》《蜀道难》等诗篇,A被誉为“诗仙”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黄巢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
时代 复习课件
时空观念
隋唐
唐
唐太宗登 贞观之 朝基治开源自盛 世581年 589 年
618 年
626年627年七纪世
前期
649年8世纪 713年741年 907年
初
隋统 一南 北
文成 公主 入藏
金城公 主
嫁到吐 蕃
【中外对比】
考点速查 考点 1 大运河(理解)
考点 2 隋唐科举制度(理解)
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7.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研究科举的历史, 有助于正确认识今天的高校招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入仕,是1 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 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 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应过科举的只是少 数……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 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 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 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 有效的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的选拔人才。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 “有人于此,一习八股,则心不得不细,气不得 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形状不得不寒,肚 肠不得不腐。八股一日不废,则天下一日犹不得太平也!”
请回答: (1)魏晋时期的政府官员主要来自哪个阶层?(2分)根据 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有何优点?(2分)近代历史上提出 “(师1)夷权长贵技阶以层制;夷(”2的分进)士公是开谁考?试(2,分平) 等竞争,公 平,公正,有利于社会公平、和谐;(2分)魏源。 (2分)
3.“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1)隋朝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的繁荣为唐朝加强 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廉洁 奉公,政治清明;
(3)帝王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4)人民安居乐业,辛苦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 财富等。
4.西汉、唐朝前期出现成功局面的共同原因。
(1)吸取前代暴政而亡的教训,实行相对比较宽松 的政策,缓和阶级矛盾;
(2)统治者贤明,重用贤臣,勤于政事; (3)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等。
5.唐朝前期社会繁荣局面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 前提;
5.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
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C“东渡”
的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了边疆管理 B. 开凿了丝绸之路 C. 传播了中国文化 D. 扩大了唐朝疆域
6.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 则是自己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
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他们拥兵自重B,互
6.唐朝中外交往带给我们的启示。 (1)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2)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3)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 的同时,要善于吸取精华,为己所用。
7.中国古代交往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 盛的时期,对外政策就越开放,对外交流就越频繁。中 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途径主要有: (1)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如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中 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有了直接或间接的交往; (2)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突出的例子是唐朝与新 罗、日本等国的来往; (3)宗教文化交流,如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考点 3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理解)
考点 4 女皇武则天(理解)
考点 5 “开元盛世”(理解)
考点 6 唐与吐蕃的交往(识记)
考点 7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理解)
考点 8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识记)
考点 9 唐诗、书法、绘画、雕塑(识记)
拓展提 【异升同比较】
综合训练
1.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 渠。”这A主要是肯定大运河 (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 C.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2.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 “和同为一家”了。下列史实中能A够说明 “唐蕃一家”的是( )
A. 文成公主入藏 B. 唐太宗设立管理西域的机构 C. 唐玄宗册封回鹘首领 D.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八股一日不 废,则天下一日犹不得太平也”?(2分)科举制度最终 于哪一年被废除?(2分) (2)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2分)1905 年。(2分)
1.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 史功绩。
2. 比较汉唐时期在中外交往方面的不同特征,并 简要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特征的原因。 (1)不同特征: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代水陆并 举。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代使臣、商贸交往和文 化交往全面展开。③汉代商贸物品以丝和丝织品为 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 增多。④汉代中外交往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 具有双向性。 (2)原因:汉代江南经济较为落后,还不具备海 上通商条件;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南方经济繁荣,造船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