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秽貊文化的考辩

合集下载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谈婺源文化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谈婺源文化

徽洲东南角有天目山山脉,连绵一带而隔浙江,西北角有黄山山脉与池洲相隔。而境内两山余脉错综,形成一个个小盆地。古徽州土著先民就生活在一个天然封闭的环境里。这种情形一直到汉末三国时期。吴主孙权为了扩己势力,溯新安江而上征山越,才敲开了古徽洲的大门。据《三国志》中《吴主传》载:“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又“使贺齐讨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以六县为新都郡”。就在嘉禾三年(234年),诸葛谨率军进攻丹阳山越,重兵围压之下,山越数万人出山,其中强壮男丁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在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而山越人被分割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人也在同化着山越人,好勇斗狠之习得到了约束,这也为以后的几次大迁徙的汉越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基础。
相对开放后,因为古徽歙的灵山秀水,而战乱又难以祸及,因此不断有北方世家迁至。到了晋末时,徽洲已有了一些大族聚居,如:
汉初长沙王吴芮第三子浅,封便顷侯,居黟县,是徽州吴氏始祖。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竑因王莽篡权,避乱从河南迁居歙县东乡,成为徽州方氏始祖。 197年,汉龙骧将军汪文和避乱南迁,孙策授其为会稽令,遂居于歙县,为徽州汪氏始祖。
又据《史记正义》引《舆地志》载:“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后至允常子勾践立,始为越王。越在春秋时是中国东南的一大王国,勾践灭吴后挥兵北上,于徐州会合晋齐得等诸侯朝周,成就了春秋霸业。此时是越的最盛。到了战国时期,国力衰微,而子民也开始有了分支。其中一大支为古越人,后来在赣闽及沿海地带活动,汉时在武夷山建立了闽越王城。疑有过海者成了台湾高山族的祖先,溯江而上至贵州,湖南等地,而在四川又与古巴人的文明碰撞。而一小支来自于闽粤一带的古越人,则于公元前217年进入了古徽洲地域,在汉时被称为:山越人。他们就是古徽洲原始土著。

民族探幽:夫余与秽貊

民族探幽:夫余与秽貊

民族探幽:夫余与秽貊秽貊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因依秽水而居,故得此名。

秽水,又做濊水,在今辽宁省凤城以东。

两汉时期,秽貊族各部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许多部落联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几个强大的地方民族政权。

其中,居住在松嫩流域并逐渐向东南迁移的槁离国发展得最快,它和松花江大曲折处以南的秽国最早在史书中出现。

公元前2世纪,秽貊族的一支在嫩江流域建立了槁离国。

在古文献中槁离国又称之为高夷,也就是后来的高句丽。

有一年槁离国发生了内讧,王子东明出走,自乌裕尔河向南逃往秽国旧地。

后来,在松花江大曲折以南建立了夫余国,历史上称作北夫余。

关于北夫余建国的年代,史籍无确切记载。

但从公元前108年(汉元封三年)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4郡后,在《史记》中开始有“原旧燕之地”,“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貊、朝鲜、真番之利”的记载,说明夫余国至少建立于公元前108年以前。

在秽貊族中夫余立国较早,发展较快,并且和高句丽、东夫余、百济等部族有着共同的渊源。

夫余国的都城前期在今吉林市郊南城子,后期移至今吉林省农安镇。

夫余国自汉武帝时即与汉朝建立了臣属关系,并接受西汉授予的印绶。

西汉至两晋时期先后隶属于玄菟郡、辽东郡、公孙氏政权、曹魏、西晋、前燕和前秦等,长期朝贡于中原各代王朝。

夫余国的疆域西至洮儿河,东到牡丹江,南至辉发河以北,北至黑龙江。

据史料记载,夫余国始祖叫东明,建国后曾兴盛一时,到汉朝时夫余国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到三国时期,夫余国占有松花江上游的广大地区,辖境包括今吉林中部和西部,“方可二千里,户八万”。

“其民土著”,“其人强勇”,“其国殷富”,是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的奴隶制政权。

三国时曾协助曹魏打败高句丽。

在夫余存在的600年间,开拓了松嫩平原,创造了比较发达的文化,史称北夫余,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的地方政权。

是东北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古老的少数民族。

夫余之名始见《史记》,夫余又作凫臾、扶余或符。

《尔雅》有“九夷之五为凫臾”,“凫臾,东方国名,即夫余也”。

从民俗旅游看秽貊民族文化

从民俗旅游看秽貊民族文化

从民俗旅游看秽貊民族文化2013年02月19日11:05 来源:《黑龙江史志》2013年01期作者:吴明罡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47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各省经济在不断发展。

而旅游的发展更是为各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

目前,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理念和旅游形式。

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资源,多个民族的集合,使东北地区的民俗旅游更是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之一。

秽貊民族是东北地区灭亡的民族体系,但是其民俗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其他民族。

[关键字]民俗旅游;秽貊民族;民族文化随着我国各省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已经成为目前一种十分重要的旅游形式和新的旅游理念。

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旅游的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各省的旅游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最有吸引力的的民俗旅游基础,很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东北地区是我国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的地区。

东北地区的文化资源十分深厚,从先秦时期的肃慎、东胡、秽貊族团,到汉代的挹娄、魏晋时期的勿吉、南北朝的鲜卑、唐代的靺鞨、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元代的蒙古,直到清朝的满族、汉民族的流人和闯关东的移民,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文化作为东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有待更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一、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特点我国东北地区的民俗由东北地区的四大族系的民俗构成,这包括流传广泛的满族的渔猎习俗、蒙古族的游牧习俗、汉族的农耕习俗、以及已经消亡的秽貊民族的习俗。

秽貊民族虽然已经走向了消亡,但是他的民俗风情已经融入到了东北民俗文化中。

通过对东北地区民俗的研究,可以发现东北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民族性格,这对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东北地区的民族习俗文化中,对其生活和民俗影响最大的是肃慎系民族的习俗。

例如:满汉全席、旗袍、萨满教等不仅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甚至影响到我国的中原文化。

五分钟了解《东胡》东北汉族东胡、濊貊、肃慎为古代东北四大民族

五分钟了解《东胡》东北汉族东胡、濊貊、肃慎为古代东北四大民族

五分钟了解《东胡》东北汉族东胡、濊貊、肃慎为古代东北四大民族概述东胡是中国东北的古老游牧民族。

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大约1300年。

东北汉族、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代东北四大民族。

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

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

历史在商朝(约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据近人考证认为,早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

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

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

燕国的东北从上谷(河北怀来县一带)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

东胡和赵国也是战事频繁。

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

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东胡向后退却一千余里。

燕国便从今河北怀来直到辽宁的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以防东胡。

并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东胡的南下。

赵国的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又一次战败东胡。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

匈奴刚刚兴起时,也受东胡的敲诈勒索。

匈奴的冒顿单于刚即位时,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冒顿单于采用麻痹敌人的做法,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

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

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

当然,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来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就是东胡主要的部落集团。

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1820年代的法国汉学家连萨认为东胡即是通古斯语族,英国人巴克尔与法国人沙畹也有此说法,亦说通古斯民族起源于东胡。

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在当时燕国(现北京一带)的北部和东北部,也就是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

先秦两汉时期_秽貊_族问题探讨_朱德贵

先秦两汉时期_秽貊_族问题探讨_朱德贵
瑠 根据语义 瑐 ” ,“追 ” 当为名词, 与后面 徙为濊。
之 “貊” 对应,此处 “追亦东徙为濊 ” 之理解 当无误。因此,愚以为,蒙文通先生之说可从。 当时 “秽貊” 活动地域大致在 “韩侯 ” 所辖范 : “梁山于韩国之山最高大, 围之内,如郑玄笺云 为国之镇, 所望祀焉, 故美大其貌奕奕然, 谓 之 《韩奕 》 也。 梁 山 今 左 冯 翊 夏 阳 西 北。 韩, · 57·

丁巳 …… 伐 东 …… 余 一 ( 人 ) …… 示 今 ……彡…… ( 36182 ) ⑦ 可见, 最早记载 “东夷 ” 族称的文献为殷 商卜辞, 上引 《甲骨文合集 》 08410 中的 “东 , 亦即 尸” 就是西周金文所见之 “东尸 ( 夷 ) ” “东夷” ,如 “来逆卲 ( 昭) 王, 南尸 ( 夷 ) 东 ” ( 《殷周金文集成》 260) 、“隹 尸 ( 夷) 具见 ( 唯) 周公于征伐东尸 ( 夷) ” ( 《殷周金文集 成 》 2739 ) 和 “隹 ( 唯 ) 王 伐 东 尸 ( 夷 ) ” ( 《殷 周 金 文 集 成 》 2740 ) 等 ⑧ 。 根 据 文 意, 《甲骨 文 合 集 》 36182 中 所 缺 之 字 当 为 “尸 ” 、 “貊 ” 字。可惜的是,殷墟卜辞中并无 “秽” 和 “秽貊 ” 等 族 称 的 记 载, 但 不 可 否 认 的 是, ,“东夷” 族就很强大,商王朝甚至不 殷商时期 得不动用军事手段予以镇压 ⑨ 。 降至西周初期, 属东夷之 “貊 ” 已然在出 土金文中出现,如 《 鼎》 载: 隹 ( 唯) 王伐東尸 ( 夷 ) , 溓 ( 濓 ) 公令 眔史 貊。 曰: 以 俘貝, 眔厥有 用乍 ( 作)
DOI:10.16422/ki.1001-0483.2016.02.011

先秦东北地区肃慎、秽貊和东胡三族为何只有肃慎一支后裔

先秦东北地区肃慎、秽貊和东胡三族为何只有肃慎一支后裔

先秦东北地区肃慎、秽貊和东胡三族为何只有肃慎一支后裔先秦东北地区肃慎、秽貊和东胡三族为何只有肃慎一支后裔-满族走到今日,其余三族后裔又何在?谈起东北的少数民族,人们第一印象或者说能够脱口而出的必定是曾入主中原建立过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满族,至于其他少数民族皆因人口过少而不能为世人所铭记。

这一现象似乎极其值得深究。

要知道自华夏民族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开始,对东北各少数民族的记载一直是清晰且明确的,即肃慎、秽貊和东胡。

那么缘何历经千百年发展后,东北少数民族呈现出肃慎及其后裔的一家独大,另外两家为何会没落到不为人所知呢?先看秽貊。

秽貊,实质上是秽族与貊族的统称,他们皆是在炎黄部落压迫下不得不向东北地区迁移的东夷部落,只是两者迁移至东北的时间不同而已。

其中秽族约在西周时期受周朝压迫迁移至东北松花江流域,而貊族稍晚立足于今辽河流域。

两族虽皆出自东夷,但一开始并不亲近,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崛起的燕国被灭貊国。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貊国在汉水(今辽河)东北,地近燕,灭之。

”山海经这一段详细记载了貊族被灭国不得不北遁与秽族合流的历史。

秽貊合流后即开创了东北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扶余国。

而扶余之后便是后世名震东北亚的小强-高句丽。

谈到高句丽自然避免不了那场旷世持久的唐高战争。

很自然地,秽貊及其后裔沉沦的原因便是在大唐。

大唐帝国对高句丽主体民族的打压内迁使得秽貊一蹶不振最终被其臣属的肃慎后裔靺鞨所取代。

再看东胡。

东胡之名不论古今皆是威名赫赫的。

东胡部落活动时期极早,近乎与华夏文明并存,早在商代便有东胡部落活动的记录。

东胡本是游牧于漠北草原的部落联盟,因居匈奴以东故得名“东胡”。

与匈奴相邻自然会产生竞争,很不幸,东胡人竞争失败不得不东逃东北地区,由此使其成为了东北三大族系之一。

东胡东逃之后便开始了分裂,因居大兴安岭南北而先分为乌桓与鲜卑。

乌桓在东汉末年惨遭曹魏打击后一蹶不振,鲜卑成为了东胡最重要的传承者。

《二十四史》中关于中韩文化交流的资料

《二十四史》中关于中韩文化交流的资料文化三、《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夫余挹娄高句骊东沃沮濊三韩倭原文:武帝灭朝鲜,以高句骊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

其俗淫,皆洁净自熹,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

好祠鬼神、社稷、零星,以十月祭天大会,名曰“东盟”。

其国东有大穴,号燧神,亦以十月迎而祭之。

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

大加、主簿皆著帻,如冠帻而无后;其小加著折风,形如弁。

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

其昏姻皆就妇家,生子长大,然后将还,便稍营送终之具。

金银财币尽于厚葬,积石为封,亦种松柏。

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濊皆属焉。

(第2813页)阐释:汉武帝灭掉朝鲜后,设立高句骊为县,使之属玄菟郡管辖,并赐给高句骊鼓吹乐工。

八、《梁书》梁书卷第五十四列传第四十八诸夷海南诸国东夷西北诸戎原文:百济者,其先东夷有三韩国,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

弁韩、辰韩各十二国,马韩有五十四国。

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余万户,百济即其一也。

后渐强大,兼诸小国。

其国本与句骊在辽东之东,晋世句骊既略有辽东,百济亦据有辽西、晋平二郡地矣,自置百济郡。

晋太元中,王须;义熙中,王余映;宋元嘉中,王余毘;并遣献生口。

余毘死,立子庆。

庆死,子牟都立。

都死,立子牟太。

齐永明中,除太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

天监元年,进太号征东将军。

寻为高句骊所破,衰弱者累年,迁居南韩地。

普通二年,王余隆始复遣使奉表,称“累破句骊,今始与通好”,而百济更为强国。

其年,高祖诏曰:“行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余隆,守籓海外,远修贡职,乃诚款到,朕有嘉焉。

宜率旧章,授兹荣命。

可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百济王。

”五年,隆死,诏复以其子明为持节、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济王。

号所治城曰固麻,谓邑曰檐鲁,如中国之言郡县也。

其国有二十二檐鲁,皆以子弟宗族分据之。

其人形长,衣服净洁。

其国近倭,颇有文身者。

华夷五方之——东夷

华夷五方之——东夷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五个多世纪,而文献中明确以华夏居中,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配合四方的记述,大概出现于战国。

《左传》昭公十七年,孔子向郯子学习古代官制时曾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这是指四方之夷,而《论语》中未出现“东夷”、“南蛮”等配有方位的民族称谓。

《孟子·梁惠王上》提到“莅中国而抚四夷”,仍是指四方之夷。

《孟子》中虽已出现“东夷”、“南蛮”等称谓,但在《孟子·尽心下》说:“君好仁,天下无故焉。

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征而西夷怨。

奚为后我!”证实孟子所说“四夷”仍是指四方之夷。

一、东夷的起源与分布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是大昊、少昊两大部落集团的文化遗存;而大昊、少昊两大部落集团,一方面有一部分与来自黄河上游、中游的黄帝部落集团融合,构成华夏民族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泰山周围及其以东至海、以南至淮的诸部落,仍按其固有文化传统发展,即夏商周三代的东夷。

先秦文献中的东夷,专指今山东省及淮河以北那些非华夏方国和部落,即分布在今山东、苏北、淮北地区。

它们的文化直接继承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继承山东龙山文化发展的岳石文化一般即认为是夏代东夷的文化;它们的族源直接继承两昊部落集团,直到春秋时期,在今山东、苏北、淮北还留存着两昊苗裔仍称为东夷的许多方国。

但不能反过来简单地称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为“东夷史前文化”,也不能简单地说两昊集团就是“东昊部落集团”,因为当时尚未出现夷、夏的区别,而且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与两昊部落集团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来源之一。

夏与商均与三代的东夷有一部分共同的渊源关系。

到秦始皇统一时,三代东夷的苗裔,都已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

夷的族称,今所见为当时确证的,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古籍记载则夏代的东方已有众多夷人的方国部落。

《后汉书·东夷传》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

带你了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鬼文化

带你了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鬼文化时间:2018-08-01 来源:作者:XQ中华传统文化之鬼文化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等周围亚洲国家。

如日本百鬼夜行中的一目五先生,姑获鸟,天狗等都能在中国古籍中找到记载。

我国的鬼文化在原始社会的土壤中萌生,同时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变异、更新的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之鬼文化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等周围亚洲国家。

如日本百鬼夜行中的一目五先生,姑获鸟,天狗等都能在中国古籍中找到记载。

同时,据考证得知,日本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来自中国,可见我国的鬼怪文化对周边国家鬼怪文化的影响之深。

似乎从人类蒙昧之初,“鬼”就在人们的想象中出现了。

鬼来无影去无踪,形象恐怖,魔力无穷,常常在夜间作祟捣乱,人们对它又敬畏,又恐惧。

鬼魂观念本是原始鬼神信仰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观念影响的结果,是虚幻、想象的产物。

但不知不觉中,鬼已经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

“鬼”民俗文化戏傩“傩”是最早有关鬼活动的祭祀活动,由于鬼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东西,所以它出现之初,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傩,出现得很早,从汉文化看,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并不是发出阵阵喝声,表现驱鬼捉魔的内容。

我国最早的傩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表演者戴一种叫“黄金四月”的面具,在巫师的指挥下,用一系列捉鬼逐灾的舞蹈语汇,表现驱邪恶、保吉祥的思想内容。

傩戏这种古老的艺术,虽已日渐式微,淡至今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例如在我们湖南的郴州的“跳土地”,就是这种古老傩戏的演变和沿袭鬼食成都有“鬼饮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食物,本身绰号就叫“鬼食”。

据说淮南王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之时,见到八位老人鹤发童颜,健步如飞。

细问方知,食吃“鬼食”所致。

它通身洁白如玉,弹性十足、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非常高,这种“鬼食”就叫豆腐。

为什么把豆腐叫鬼食呢?因为豆子榨出豆浆后,把豆渣拿出来称,却并不比原来用的豆子重量轻,所以古代人怀疑豆腐食豆子魂魄化成,故称为“鬼食”。

秽貊族人的历史?

秽貊族人的历史?公元前约1800年,肃慎南支的惠(秽)、漠(貊)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长春)融合成为惠漠(秽貊)部族(满族前身一支),为了纪念两大部族融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遂改国号为德惠(得秽),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

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

道教传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满语“关口二郎”当为灌口二郎转音,实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内有许多二郎神庙。

改国都合龙城为“天罡城”。

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

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座古都虽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秽貊族由于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历史分布,因此成为今日韩国学者争论的根源。

朝鲜半岛的秽貊人在高句丽征服半岛北部后融入高句丽,成为高句丽人来源之一。

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高句丽人口几乎全被唐政府内迁回中原融合。

在此之前,秽貊人在半岛的分布从未离开过传统汉四郡地区。

而现代朝鲜人的直系来源为半岛南端的三韩部落以及后来的新罗王国,与秽貊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

濊貊族主体在夏商时本居于山东半岛,属东夷民族,周灭商时,濊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东北迁徙,并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其活动竹范围比较广阔,最南端在长城以北,与燕国为邻;东北部在辽河以东,与肃慎族相接。

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

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

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

此时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

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秦汉之际,松嫩平原出现第一个国家——“濊王国”,在汉代人们发现了“濊王之印”,其“国有故城”,濊貊人的北支为索离族,饲养猪、马、牛,又善于狩猎。

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

嫩江下游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存。

索离人的社会内部已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已跨入文明的门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秽貊文化的考辩
摘要:由于历史文献对于秽貊民族的记载资料并不详尽,而且所指的情况也较为复杂,所以,对于秽貊民族的研究十分有限。

下面本文将专门针对秽貊民族文化,围绕文献记载进行考辩。

关键词:秽貊,高句丽,民族文化,考辩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71-02
一、引言
秽貊是我国东北地区比较古老的民族,又被称为嗠、藏貊、嗠貊。

在我国很多古文献中又称为:白民、毫人、发人。

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游牧民族,属于以农业城栅为主要特点的民族。

我国东北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大地关系密切。

东北地区的最原始居民均来自于中原,因此,东北地区的古文化也与黄河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领土版权上东北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

研究秽貊民族的文化离不开对东北文化的了解。

中华民族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对秽貊民族的研究必须从中华民族观、中华疆域观、中华文化观三方面入手,进行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研究,这三者是不可分割、不可孤立、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点的研究。

二、秽貊民族的起源
“秽”,作为一个族名,或地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这一点可以从《逸周书·王会》的记载中得知:“秽人前儿。

”而对
于秽人所处的分布区域及其属性,很多专家与学者均认为秽人大多数分布在东北亚地区,也就是今天我国的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的古代民族或族群居住区。

虽然先秦时期的秽人居住分布区没有直接的资料进行考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对汉代秽族的情形描述来得出结论。

晋人孔晁曾在《王会》注中描述:“秽,韩秽,东夷别种。

”在这里,对“韩秽”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民族的族名来看:即指“韩”和“秽”这两个民族。

“韩”主要是指居住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韩族,也就是在两汉魏晋时期被称作三韩的民族。

“秽”则是指位于韩族北方的东秽民族。

当年的汉武帝在讨伐并剿灭卫氏朝鲜后就曾经在东秽设立临屯郡。

另外,夫余、沃沮也属于秽族。

例如:《后汉书》卷85 《东夷传》中描述:“夫余国……本秽地也。

”再例如:《三国志》卷30《东夷传·夫余》中描述: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国有故城多秽城,盖本秽貊之地也,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以也。

还有,《后汉书》卷85 《东夷传·濊》中记载:元朔元年,濊君南闾等畔右渠,率二十八万口旨辽东内属,武帝以其地为沧海郡,数年乃罢。

历史的记载说明,夫余国的领域是秽人的故地,这里所指的“秽”及“秽貊”是同一个概念。

但是对于沧海郡的说法中则认为沧海郡所包含的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包括了东濊、沃沮这些地区,还包括了高句丽和夫余的领地。

但是,高句丽的故地早在战国晚期就已经被纳入了辽东郡,一直到汉昭帝之前都没有发生变化,并且,高句丽民族的先人主要是高夷并不是秽人。

故此,今天的鸭绿江中游以
及浑江流域并不能纳入到沧海郡的范围之内。

因此,秽貊族系是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古秽族、古貊族系统民族的总称。

是由秽族、貊族混合而成的。

秽貊民族体系主要包括:秽、貊、古朝鲜、箕、高夷、良夷、发、白夷、夫余、高句丽、沃沮等民族。

虽然秽貊系民族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但是它还是不同于肃慎系民族和东湖系民族。

虽然秽貊系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也是灭亡的政权,但是这个曾经存在于历史上的民族,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秽貊民族的饮食与丧葬习俗
秽貊民族作为我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上的四大族系之一,在其形成、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本民族所具有的特征和习俗。

随着历史的发展,党秽貊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融入到我国的其他民族族系当中时,也将它特有的民族习俗和文化特点带入了其他族系。

一个民族的习俗是认识这个民族文化的钥匙,也是更进一步认识该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虽然,秽貊民族最终还是湮灭在了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但是它对夫余、高句丽民族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秽貊民族对我国东北民族文化的发展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在饮食上,貊族特有的饮食习俗是:貊炙。

这是一种类似于我们现代的烤全羊或烤全猪的饮食方式。

也就是将整只猪用火烤熟,然后族人围坐在周围,每个人自己用小刀来割食猪肉,这体现出秽貊民族较强的民族精神。

由秽貊人发明的貊盘是一种秽貊人用来装
食物的器皿。

最初由貊人将貊盘带入中原大地,并很受中原人士中的贵族、较为富有的人家使用。

这些人家只有在招待客人时才会将自己收藏的貊盘拿出来盛装食物。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唐代。

貊盘一直是上流社会十分风靡的器皿之一。

夫余人的饮食习俗较为讲究,分为主食和辅食,主食主要是五谷杂粮为主,辅食主要是兽肉和家禽。

夫余人讲究的饮食习俗是的他们盛放食物的器皿也十分丰富,如:碗、壶、瓮、罐、鼎、豆、支座、钵、鬲等,都是夫余人的食物器皿。

由于高句丽人在原始社会时其农业生产就不是很发达,所以,高句丽人在饮食方面很早就注意节食。

这主要是由于高句丽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其土地较为贫瘠。

为了满足族人的生活需要,高句丽人不得不通过捕鱼打猎的方式来补充食物的不足。

他们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的发展了本民族的渔猎经济。

即使高句丽人的渔猎技术较为发达,但是也不能满足族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就使得高句丽人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养成了节食的习俗。

高句丽人十分擅长酿酒和藏酒。

在丧葬方面,秽貊民族的习俗是不同的。

例如:夫余人死后一般要厚葬,在人死后一般要停尸五个月,他们觉得停尸的时间越长就越是荣耀。

如果遇到天气炎热的夏天,为了防止尸体腐烂,要用冰块将尸体保存起来。

可见,在很早之前的夫余人已经就具备了采冰和存冰的技术。

沃沮人的丧葬风俗不同于夫余人。

他们通常是全家人共用棺制,一般是一家人制作一个长达十余丈的大木椁,一头是门,在人过世后先将死者埋入土中,但是买的不能太深,等死者
的皮肉腐烂后,再把死者的骨头挑拣出来迁入到大木椁中,全家人都将安葬在一个木中,这表明全家人即使都死了也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在一起。

这也表明沃沮人死后灵魂不散的观念。

高句丽民族十分重视丧葬,基本保留着厚葬的习俗。

因此他们对陵墓的修建也十分讲究和重视。

在人死后要选择吉日下葬,人刚死时家人会痛苦,但是在安葬之日则是鼓乐齐鸣,将死者生前的用具和衣物放置在陵墓旁,以供来送葬的人争相取走,以求得福。

四、秽貊民族的衣着服饰及婚姻文化
高句丽民族虽然在饮食方面讲究节食,但是在衣着上比较讲究,具有较高的审美观。

他们在服饰上可以分辨出贵贱和男女,色彩也是比较偏重白色。

平民女子的服饰一般难以短衣和裤子为主,裙子多为百褶裙衣服的颜色也比较丰富,到后期衣服的颜色一般是在白、黑、黄、淡红、蓝灰等颜色上加有深红、红褐、紫色、黑色的花纹。

夫余人的服饰也比较偏重白色,对于有重要活动参加时,要穿上带有锦绣的衣服。

但是在服丧期间男女都必须穿纯白色衣服。

高句丽人具有城局的习俗,比较好修宫室,高句丽的都城主要有三座,每座都城的最大特点都是山城与平原城市的结合体。

每逢战乱时就会迁入山城。

高句丽民族贵族的府邸一般为木结构屋架,而平民住宅多是依山傍水用茅草搭建,屋内生有火炕,以供冬天取暖用。

高句丽民族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使用火炕的民族之一。

在婚姻观上,沃沮人一般是在女子年满十岁时到夫家生活,在夫家生活到成年时再回到女家,女家可以向男方索取聘礼,然后再
送回夫家成亲。

夫余人的婚姻观基本有法律形式来规范,但是历史中并未对其婚姻形式作出记载。

高句丽民族的婚姻形式比较开放,男女青年可以自由恋爱。

五、秽貊民族的性格文化
秽貊民族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

秽人非常注重诚实、谨慎,比较讲究廉耻。

秽貊族指定的治国大法中规定:杀人者要偿命,盗窃者男子沦为奴隶,女子沦为婢女,同姓之间禁止通婚等“八条之教”。

这种治国大法的实行,改变了秽貊民族的民俗风貌,是古朝鲜成为礼仪之邦的必要条件。

夫余人由于经理的发展过程,所以形成强健的身体,勇猛而又顽强的性格特点,但是他们又都敦厚老实,待人彬彬有礼。

他们大多数都性格开朗,积极向上。

高句丽人更是注重礼仪外表,十分在意对自己服饰衣着的装饰。

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追求美感的积极心态。

总之,秽貊民族是一个历经艰辛的古老民族体系,它的存在、发展、灭亡都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但是秽貊民族系的文化却随着它的中介而融入到了其他民族系中。

这可以从其他民族系的文化特点和民族性格中找到秽貊民族系的影子。

参考文献:
[1]董万仑.黑龙江存在“秽貊族系”说应当再研究[j].北方文物,2006(2).
[2]王建新,刘瑞俊.先秦时期的秽人与貊人[j].民族研究,2001(4).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作者简介:吴明罡(1979.10—)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