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 美术主体与背景
【精品】四年级美术下册_主体与背景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20页PPT

【精品】四年级美术下册_主体与背 景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服从真理,就能征服一切事物
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美术
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主 • 所占位置突出、所占空间较大 体 刻画细致、色彩鲜艳。
背 衬托主体、烘托画面气氛、 景 刻画简单概括。
同一主体加上不同的背景, 可以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共同讨论作画步骤:
• 1.两人一组,讨论 分工问题(可由一 人来画主体,一人 画背景、上色。)
• 2.画主体的同学剪 下主体,贴于背景 上,完成整幅图。
• 温馨提示:
• 1.用绘画的形式, 表现主体与背景的 关系,要做到主体 与背景合情合理。
• 2.安全使用小剪刀
• 3.课后把身边的碎 纸屑,送到垃圾箱。
谢谢大家
பைடு நூலகம்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主体与背景教案

主体与背景
1、利用色彩对比
板书 设计
2.主体物位置适中
突出主体
背景陪衬
3.利用构图手段 4.利用虚实关系
1 课件、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一、精彩三分钟 师出示一幅画,问学生: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 什么?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学生答:人物(玩耍)---主体 环境 (建筑)——背景 师揭题:主体与背景(课件 1) 二、发展阶段: 1、课件出示,学生欣赏,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 2、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
5
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3、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 4、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小结: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反映出不同的 意 4、欣赏主体与背景的作品。 6、 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步骤
(1)、小组讨论、思考主体要画什么 (2)、主体在哪些情况下出现(背景)(小组讨论分工问题。) 三、学生创作、师辅导 作业要求: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1 人画主体,其余的画背景。 三、作业展示、评价 四、收拾与整理
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体与背景
课 题 教学 目标 主体与背景 课 时 1 课时
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 的关系。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 重难 点
1、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2、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课时 教具 准备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4课《主体与背景》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4课《主体与背景》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主体与背景的概念,掌握创作主体与背景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主体与背景的定义:介绍主体与背景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主体与背景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2. 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分析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包括色彩、形状、大小等方面的对比和协调。
3. 创作方法与技巧:讲解创作主体与背景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选择合适的主体和背景,如何运用色彩、线条等元素突出主体等。
4. 实践与展示:让学生进行主体与背景的创作实践,并展示作品,进行交流与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主体与背景的概念,掌握创作主体与背景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色彩、线条等元素突出主体,使作品具有层次感和美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主体与背景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讲解主体与背景的定义、关系以及创作方法和技巧。
3. 实践:让学生进行主体与背景的创作实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答疑。
4.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交流与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板书设计1. 《主体与背景》2. 内容:包括主体与背景的定义、关系、创作方法和技巧等。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主体与背景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2. 作业要求:作品要突出主体,背景要与主体协调,具有一定的创意和美感。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展示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主体与背景的概念、关系以及创作方法和技巧。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4课主体与背景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4课主体与背景人教新课标【课标内容】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4课《主体与背景》。
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差不多方法,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究及体验,进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进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进展。
【教材分析】本课要紧是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观看、比较、讨论了解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主体在不同背景的衬托下,整个作品的气氛与内容都会发生变化,反之,背景不变,而主体发生变化,作品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大胆想象,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在绘画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好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在富于想象的同时更具有较强的好奇欲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差不多能力。
学生对美术工具和材料有一些的把握的能力,对一些多媒体知识具有较为抱有爱好的识别,能够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方法,也确实是说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能力。
结合本课教材科与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那个地点将以各种图片展现作为契机,激发学生的爱好,通过语言和描述等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进展学生的摸索能力和观看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观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成效,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画中,能较好的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成效,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本节是美术创作中,专业性质突出的一节,把握好本节的知识,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独立创作奠定基础,能够运用自如的表现自己的方法。
四年级美术下册说课稿 《第4课 主题与背景》 人教 版

四年级美术下册说课稿《第4课主题与背景》人教版前言本课是四年级美术下册的第四课,课题为主题与背景。
本节课主要讲解学生如何根据主题和背景选择适合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色彩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色彩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下面,我将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知晓主题和背景对色彩的影响。
2.能够通过色彩来表达主题和背景。
3.培养良好的创意思维和色彩感知能力。
教学重难点1.主题和背景对色彩的影响和运用。
2.如何通过色彩表达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良好的色彩感知能力。
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3.互动式教学法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展示,引导学生猜测该图片主题和背景,并引导学生谈论不同的主题和背景可能会选择什么样的颜色。
2. 概念讲解教师简单地介绍主题和背景在美术中的作用,并讲解颜色在美术中的表达方式和使用方法。
3. 资源分享教师让学生阅读画册和图片,感受和领悟图片所表现的主题和背景。
4. 创意思维教师会教学生如何在准确了解图片主题和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意思维的方法自由运用颜色,并用适合的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5. 作品展示教师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展示,让同学们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主题和背景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和运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通过创意思维和色彩感知能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方式深入地理解本节课所讲述的内容。
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色彩感知能力。
1主体与背景(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1 主体与背景1.1 背景的作用背景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衬托主体,突显主体的形态和色彩,同时也有助于表现画面的情感和气氛。
背景的构图和色彩要与主体相呼应,不能与主体相争。
1.2 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在绘画中,主体和背景是相互依存的,主体需要背景来显现自身,而背景也需要主体来丰富自身的意境。
当然,在不同的情境下,主体和背景的关系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主体是背景的衬托,有时候背景是主体塑造的关键。
1.3 主体和背景的选材选择主体和背景的前提是要了解画面的主题和情感,要考虑到画面所需要表达的思想和氛围。
在选材时,不能在主体和背景中出现重复的元素,要避免视觉上产生冲突。
同样的,在色彩上也要考虑到主体和背景的相互融合。
1.4 设计一个合理的主体和背景在设计画面时,要有整体的构思,首先确定主体和背景的基调和色调,然后选择适当的构图,注意“三分法”和“黄金分割”的运用,使画面有一定的节奏感和平衡感。
在涉及到人物的时候,要注意人物的比例和表情,以及人物与背景的比例关系,不能让人物失去画面的主题性。
1.5 应用实例以下是一个应用实例:学员需要完成一幅描绘树木和花卉美景的画作。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选择比较丰富的花卉和树木品种,将它们布置在画面中心部位。
在色彩上,应该运用大量的绿色、红色、黄色等明亮鲜艳的颜色,以突出画面的生气和富有感。
在构图上,可以将树木以弧形或对称的方式排列,使画面显得有节奏、有层次感。
同时,可以在画面中央或近前方的位置设置一些小花或草丛,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1.6 总结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在绘画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合理的选材、构思和运用,才能营造出完美的画面效果。
无论是在人物画、风景画还是静物画中,都要牢记这一原则。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 第4课 主体与背景 课件ppt(共18张PPT)

教学阐释:
• 教材解读及学情分析:
造型.表现领域,意在让学生在不同背景下欣赏人或物 时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并 且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四年级的 学生, 对生活感受能力较强,随着他们洞察力的逐步 加强,很多学生愿意通过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所感、所想,本课教学内容就是教给他们如何处理画 面中各部分的关系。
相同背景下的,主题不一样意境也会发 生变化。
动手游戏--试一试
将人物照片放入老师准 备好的不同图片中去感受变 化发现问题。
通过比较和实践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突出主题 •构图合理 •色彩和谐巧妙对比 •空间合理
作品赏析
• 由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绘制作业。 • 学习小组长安排两名同学绘制画面主体 其余铜须绘制背景。(主体不收限制可以是 人物可以是物,背景大家可以尽情展开想象 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自己的感受自由设计。) • 绘制完成后剪下主体放到背景中比较每 组选出最佳设计3幅展示
四年级下册美术第四课
主体与背景
猜一猜他们是哪一部动画片里的人物?
同学们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每幅作品的主次 是什么?
图上的人是谁? 他在做什么? 为什么会奔跑?
(同学们可以根据他的 表亲动作猜一猜。)
•同学们说一说他们的主次关系? •谈一谈对画面的不同感受?幻灯片 5
在作品中,主题一样背景不一样, 会给人不一样的意境,同样背景一 样,主题不一样意境也会发生 变化。幻灯片 7
• 评价多元化,课后拓展提升学生能力。
目标定位及基本理念
在教学辻程中,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 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通辻对各种美术 媒材、技巧和制作的探索及体验,发展 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主体与背景(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主体与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主体与背景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主体与背景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主体与背景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主体与背景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演示法:通过示范,展示如何运用主体与背景创作美术作品。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主体与背景创作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美术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讲解主体与背景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3. 示范:通过示范,展示如何运用主体与背景创作美术作品。
4. 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主体与背景创作美术作品。
5. 评价与总结:对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次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涉及到课堂的具体操作和学生的学习实践,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明显主体与背景区分的美术作品,如风景画、静物画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作品中的主体和背景是如何区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样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接下来的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在新课讲解环节,教师首先需要清晰地定义主体与背景的概念。
主体是美术作品中主要表现的对象,是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背景则是主体所处的环境,用以衬托主体,使主体更加突出。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美术作品实例,分析主体与背景在作品中的运用,如色彩对比、明暗对比、大小对比等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背景的描绘来增强主体的表现力。
3. 示范:在示范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主题,如“一棵树”,现场演示如何运用主体与背景进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画时注意:
1 避免邻近色现象出现 2 主体放在合适的位置 3 可利用虚实关系
画 一 画
以上节课画的卡 通形象为主体, 结合这节课所学 的画法,为其配 上合适的背景。
说 一 说
我是以_____为主体,— —作为背景,表现了— —的一幅作品。 在——的作品中我学 到了——,不足之处 在——,——改进就 更完美了。
第4课
主 体:小 猫 男孩 背 景:白 色
黑边框
主体(小猫、男孩)不变,不同背景会 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呢?
以小猫作为主体,用四季分别作为小猫的背景, 大家猜猜分别是什么季节?
夏天
春天
秋天
冬天
小男游乐场
动物园
结论:
一幅作品,总有主次之分,一般以
人或物为主体,而背景就成了陪衬。
同一主体在不同背景下会产生不
同的效果。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如何处理主体与 背景的关系呢?
如何才能突出主体?
1、利用色彩对比:防止邻近色现象,使主体与 背景之间有较大色差。
2、利用构图手段:把主体放在合适的位置,或借 助线条来引导观众的视线。
3、利用虚实关系:仔细刻画主体,省 略刻画背景。
主体与背景图 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