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为明学校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无答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结果都被红军。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新授课
课题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的】
1、了解国民党军队对依据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围歼〞及红军第五次反〝围歼〞状况。了解红军长征的缘由,识记红军长征末尾的时间、路途及成功的标志,看法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重点〕
2、掌握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义务3:【小组探求】阅读教材第83页〝过雪山草地〞的内容,回答以下效果。效果结合长征表示图写出长征的全部经过
义务4:【小组探求】阅读教材第83—84页〝红军成功会师陕甘〞的内容,回答以下效果。效果1.说出长征完毕的标志。效果2.讨论红军长征成功的意义3.感受长征肉体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互助探求生成才干】
义务2:【小组探求】阅读教材第81—83页〝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的内容:遵义会议的召开,回答以下效果。效果1.讨论红军自愿停止战略转移的缘由?效果2.结合长征路途表示图,说出红军长征初期的进军路途。效果3.归结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3、看法红军打败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真诚情怀。〔难点〕
【课堂教学流程】
【学案自学梳理知识】
义务1:【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效果记载反应教员。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战略转移:背景
(1)缘由: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红
军失利。
(2)末尾:年 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包围西进,末尾长征。
(3)困境: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渡过,人员损失沉重,朋友布下重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4)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
(5)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6)遵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挽救了,挽救了,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一个生死攸关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2)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
实践创新:
阅读下 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 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红军怎样的一种精神?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次围剿。
(3)由于中共临时中央 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
A.秋收起义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D.跃进大别山
5、下列毛泽东诗句中,描述下图历史事件的是()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慷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位于我国某省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根据你对红军长征历史的了解,这一纪念塔应该在今天的()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无答案)
8. 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
请按如图上标号顺序,回答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上的下列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不符合事实的是( )
A.长征起点:井冈山根据地B.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巧渡金沙江江,飞夺泸定桥D.陕北吴起,胜利会师
9.下列关于长征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飞夺,翻过,走过茫茫,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进行。
4.81年前,一次闪烁着革命理想光芒的远征,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长征情结。长征途中“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事件是( )
A.四渡赤水B.遵义会议C.飞夺泸定桥D.吴起镇会师
5.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叙述不准确的是( )
A.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五、检查反馈:
1.在“弘扬长征精神”宣传活动中,小武模拟“重走长征路”,正确的行程是( )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学习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并能理解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1. ,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 ,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 ,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4.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三、合作探究1.材料展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反映了哪些具体的事件?四、随堂演练1.在长征路上毛泽东提出红军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 )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B.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C.摆脱敌人前堵后截的危急D.使部队得以休整2.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吴起镇B.会宁C.甘孜D.懋功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应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③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④强渡乌江⑤渡过金沙江⑥飞夺泸定桥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④③⑤⑥①C.③④②①⑤⑥D.④③②①⑥⑤4.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A.四渡赤水河B.渡过金沙江C.强渡大渡河D.翻过大雪山5.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的红军三大主力是(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D.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6.1933年秋,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的重点是( )A.海陆丰革命根据地B.闽浙赣根据地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D.中央革命根据地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1933年秋2.1934年10月3.1935年10月4.甘肃会宁三、合作探究1.(1)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共产党人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长征。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课导学案_1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长征路线,遵义会议,长征精神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长征》的一段视频资料,毛泽东书写《七律·长征》,背景是长征中的一些场面。

边看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反映一件什么事件。

做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鲜血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重走长征路出示资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1.红军为什么长征?2.红军长征途中有哪些事件?3.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会议是什么?有什么重要的作用?4.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什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完成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1)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采用补充资料的形式,认识前四次围剿我们都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根据地图简单介绍过程(2)遵义会议,根据教材明确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指名回答,并补充,重点分析其重要意义,是中国历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长征路线,根据地图找找长征中军事行动。

小组讨论,并介绍。

独立叙述,合作完成,指名回答,加深印象2.讲述长征故事课前各位同学查找资料,介绍长征中的小故事。

小组分享故事,再小组代表讲故事。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

(包括遵义红军坟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3.体会长征精神数字话长征,表格展示红军长征中的数据,感受红军长征的精神通过故事,数字,视频,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公开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公开课导学案_1
“左”的错误,红军 没能打破敌人的围 巢农反而陷入极其危 险的境地,被迫进行 战略转移,以保存革 命实力。
1、学生认真读材 料,思考并比较几 次“围剿”
2、指名回答。
1、通过材料数据,指导 方针等的对比明白第五 次“反围剿”失利是长征 的原因。
2、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军 事战争中领导人采取的 作战方针是战争胜负的 重要因素之一。
看图片感受,接下 来齐读学习目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一篇 章:红军 不怕远 征难(长 征的背 景及原 因)
1、出示材料,依据材 料分析长征的冃景。
(指导学生运用材料 分析问题的能力,指 导论从史出)
1、学生阅读材料, 提取信息,然后小 组合作探究,总结 归纳材料反映的问 题。
2、小组代表发言, 其余补充。
2、师语:同学们找的 非常准,现在根据刚 才回答,同桌复述路 线。
3、长征步步走来, 最终走向胜利,这与 途中召开的哪次会议 分不开?结合课本找 出相关知识点。
4、教师点拨遵义会议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3、同桌之间复述路 线。
4、一名同学边点大 屏幕边复述路线。
5、阅读课本,找出 遵义会议的时间、 地点、内容、意义。
教学
重点
遵义会议、
长征经过和精神
教学 难点
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雕塑作品《地球 上的红飘带》,师语: 这座雕塑坐落在甘肃 会宁,同学们知道为 什么要在此地建造这 座雕塑吗?(纪念长 征的胜利)在红军的 漫漫征途中,矗立着 一座又一座这样的纪 念碑,今天就让我们 沿着当今红军的足 迹,回顾那段激情燃 烧的岁月,瞻仰革命 的丰碑,感受伟大的 长征精神,进入本课 第一篇章:红军不怕 远征难。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导学案_0

第四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意图1、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落实本课基本知识和线索。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所承载的内涵精神的认识;传承长征精神完成对长征意义的认识,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深化认识: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它粉碎了国民党扼杀革命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骨干;传播革命思想;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红军伟大长征所形成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坚持和发扬,今天的学习就是为国家未来的需要,更加需要传承长征精神。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怕挫折的精神,树立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信心和勇气,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二、知识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搜集、分析和运用历史资源的能力,适当拓展有关知识。

三、过程方法1、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长征的内容,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形成对长征历史意义的共同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图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红军长征体验和感受,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

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过程和长征精神教学难点红军长征所形成的长征精神的永恒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教具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ppt教学方法: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体验和探究相结合[导入]:一、诗歌长征展示《七律长征》,出示毛泽东手迹同学们共同朗诵《七律长征》,(长征胜利后,作者一挥而就)。

万水千山只等闲,从这首诗你能发现长征经过了哪些山和水?那长征还经过哪些地方,让我们一起回顾长征的经过学习长征历史提问:问: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问:长征开始时间?(1934年10月)问:从哪出发?(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问:长征的路线?(学生自学后回答)问:途中召开一个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指出红军长征的原因、开始时间、长征初期红军受挫的表现和原因,归纳遵义会议的基本史实。

2. 通过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指出红军长征的起点和两次会师的地点,并指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战略意义,标出长征路线。

3. 通过阅读教材第三子目,结合视频材料,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和精神遗产。

【重点难点】
重点:长征经过;遵义会议
难点:长征精神
【导学流程】
阶段目标一(对应目标一)
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2)中共中央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3)中共中央什么时候开始长征?突围西进的中央红军有多少人?
(4)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还剩下多少人?毛泽东此时提出了什么建议?
2.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将下列表格填充完整。

遵义会议
背景“左”的错误严重影响战略转移,中央红军损失惨重
经过
时间
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
的正确军事主张;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
问题记录
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①开始确立以___________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_____________的转折点。

②是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标志。

阶段目标二(对应目标二)
1.看图说史,回答下列问题。

(1)A处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起点,请写出其地名。

(2)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通过B处的军事行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3)中央红军通过C处的军事行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D处胜利会师,请写出其地名。

(5)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E处会师,请写出其地名。

其意义是什么?(6)请用文字和箭头标出中央红军长征的基本路线。

示例:瑞金→
阶段目标三(对应目标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