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检测记录表

合集下载

热拌沥青砼路面碾压施工记录(LMB11 JTG F40-2004)

热拌沥青砼路面碾压施工记录(LMB11 JTG F40-2004)
LMB11
项目名称 合同段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分项工程
结构层
上层 中层 下层
规格型号
碾压情况
初压 复压 终压
检测桩号
热拌沥青砼路面碾压施工记录
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施工单位
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
施工日
监理单位
检验单位 工程部
期 检测日

桩位号范
序号
沥青牌号
拌和 温度 (℃)
出料 围 摊 铺 机
温度 (℃) 型 号
最大宽度 (m)
摊铺日期
到 摊铺时间

压路机型号及吨位
碾压方式
碾压遍数
摊铺时
摊铺及碾压时的温度检测情况(℃)
初压时
终压时
碾压终了
开放交通 时
平均
自检意见
监理意见 施工员: 路面工程师: 质检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原 表号
始 记Βιβλιοθήκη 册号录 页码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1适用范围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各结构类型的沥青混合料、中、下面层的施工。

2使用的标准和规范2.0.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F40-2005)。

2.0.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2.0.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FTGF80/1-2004)。

2.0.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3技术准备3.1.1复核水准点,必须全线联测。

施工放样,采用全站仪准确测出中桩位置,并依据中桩确定各结构层边线位置。

3.1.2熟悉图纸和相关规范、标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由项目总工程师向班组长进行书面的一级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施工前由班组长向操作工人进行二级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3.2机具准备3.2.1拌和设备:间歇式沥青混合料拌和站。

3.2.2运输设备:大吨位自卸汽车。

3.2.3摊铺设备:配备自动找平装置的摊铺机(有条件可配备沥青混合料转运车)。

3.2.4碾压设备:双钢轮振动压路机,轮胎压路机(吨位宜大)。

3.2.5其他设备:装载机、空压机、水车、加油车、发电机、切割机、平板载重车等。

3.3材料准备原材料:沥青、粗集料、细集料、矿粉、抗剥落剂等由持证材料员和试验员按规定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符合相应标准。

3.4配合比设计配合比设计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以及生产配合比验证3个阶段。

3.4.1目标配合比设计包括:用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附录B的方法,优选矿料级配、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符合配合比设计技术标准和配合比设计检验要求,以此作为目标配合比,作为拌和站的各冷料斗进料的比例及试拌使用。

沥青温度控制

沥青温度控制

普通沥青结合料的施工温度宜通过在135℃及175℃条件下测定的粘度-温度曲线按表5.2.2-1的规定确定。

缺乏粘温曲线数据时,可参照表5.2.2-2的范围选择,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使用高值或低值。

当表中温度不符实际情况时,容许作适当调整。

确定沥青混合料拌和及压实温度的适宜温度表5.2.2-1粘度适宜于拌和的沥青结合料粘度适宜于压实的沥青结合料粘度测定方法表观粘度(0.17±0.02)Pa•s (0.28±0.03)Pa•s T 0625运动粘度(170±20)mm2/s (280±30)mm2/s T 0619赛波特粘度(85±10)s (140±15)s T 0623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表5.2.2-2施工工序石油沥青的标号50号70号90号110号沥青加热温度160~170 155~165 150~160 145~155矿料加热温度间隙式拌和机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30连续式拌和机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150~170 145~165 140~160 135~155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混合料废弃温度高于200 195 190 185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150 145 140 135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正常施工140 135 130 125低温施工160 150 140 135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正常施工135 130 125 120低温施工150 145 135 130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不低于钢轮压路机80 70 65 60轮胎压路机85 80 75 70振动压路机75 70 60 55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不高于50 50 50 45注①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采用具有金属探测针的插入式数显温度计测量。

表面温度可采用表面接触式温度计测定。

当采用红外线温度计测量表面温度时,应进行标定。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工温度 90#沥青 沥青加热温度150-160℃ 矿料加热温度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 沥青混合料的出料温度 140-160℃ 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 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 混合料废弃温度,高于 190℃ 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 140℃ 混合料摊铺温度, 正常施工 130℃ 低温施工 140℃ 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 正常施工 125℃ 不低于 低温施工 135℃ 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不低于 钢轮压路机 65℃ 轮胎压路机 75℃ 振动压路机 60℃ 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不高于 50℃ 110国道前旗段大修工程项目执行办中心试验室 制表: 张韵秋

6.2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

6.2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

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和技术标准
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
施工和易性 高温稳定性 低温抗裂性
耐久性
抗滑性
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标准
概念
施工和易性
沥青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容易拌和、摊铺和压 实的性能。它与矿料级配、沥青品种及用量、施工 条件以及混合料性质有关。
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要求
沥青种类
沥青加热温度(℃) 混合料出厂温度(℃) 150~170 140~165
LS-30
LS-25 LS-20 LS-15 LS-10 LS-5
30
25 20 15 10 5 15 20
细粒式
抗滑表层
第二节
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
组成结构和强度形成原理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类型 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形成原理 影响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因素 沥青混合料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 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和技术标准 沥青混合料~110,不低于75 不低于50 路面冷却后
高温稳定性
概念
夏季高温经车辆荷载长期重复作用后,不产生 车辙和波浪等病害的性能。
评定高温稳定性的方法
马歇尔试验;沥青混合料单轴压缩试验;沥青 混合料三轴压缩试验;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
提高温度稳定性的措施
用高稠度沥青提高抵抗变形的能力;用最佳级 配矿料可提高温度稳定性;用碱性岩石可以增加沥 青与矿料的粘结力;用碱性矿粉可增强高温稳定性。
沥青与矿料的化学吸附
沥青酸与矿料金属阳离子产生化学反应,在矿 料表面构成的单分子化学吸附层。特点:粘结力强, 可保证水稳定性。
沥青与矿料间的吸附作用对(τ)的影响
结构 沥 青 结 构沥 青 自由 沥 青
矿料
矿料
矿料

热拌沥青混合料检验批质量检验记录表

热拌沥青混合料检验批质量检验记录表
G2-19
热拌沥青混合料检验批质量检验记录表
CJJ 1-2008
工程名称
2017年沥青路面集中维修项目(霍里山大道)
施工单位 单位工程名称
安徽庐江县环宇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分部工程名称
面层
分项工程名称
热拌沥青混合料
验收部位
新验收部位1
工程数量
项目经理
谭小林
技术负责人
张泽莲
制表人
施工负责人
质量检验员
交方班组
接方班组
检验日期
年月日
检查项目
检验依据或 允许偏差(mm)
品种或 规格
检查结果
标号
批次
出厂 进场检验
合格证
报告
1
道路用沥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符合 CJJ1-2008 第8.1.7-1规定
粗、细
2
集 料
主 控 项 目
混 3合

细集料 矿粉
纤维稳定剂
热拌混合料 改性混合料
SMA混合料
4
热拌混合料马歇 尔试验配合比
符合CJJ1-2008 第8.5.1规定
符合CJJ1-2008 第8.5.1的规定 符合CJJ1-2008 第8.5.1的规定
出厂 合格证
复检报告
拌合温度 ℃
出厂温度 ℃
到厂温度 ℃
施工单位 检查评定结果
主控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满足规范规定要求;检查评定合格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年月日
监理(建设) 单位验收意见
监理(建设) 单位验收意见
专业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
年月日
注:品种、规格、批次按CJJ1-2008第8.1.7-1中的规定填写;出厂合格证、进场检验报告、复检报告等栏按实 际填写“有”或“无”;拌合温度、到场温度等填写实际量测温度值的上、下限;并将相应的资料作本表附 件。

沥青和沥青混合料试验检测方法(新)

沥青和沥青混合料试验检测方法(新)

第五章:沥青混合料试验检测技术作为高等级道路路面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沥青混合料路面以其表面平整、坚实、无接逢、行车平稳、舒适、噪音小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保证高等级公路在高速、安全、经济和舒适四个方面的功能要求,沥青混合料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力学强度,还要具备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耐久性、抗滑性、抗渗性等各项技术要求。

因此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进行准确的检测,以确保沥青路面的工程质量。

本章简略介绍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和技术性能,重点介绍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和技术性能指标的检测方法,同时介绍SMA的设计及检测方法第一节沥青混合料的分类及其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是由适当比例的粗集料、细集料及填料组成的矿质混合料与粘结材料沥青经拌和而成的混合材料,一般我们将沥青混凝土和沥青碎石通称为沥青混合料。

一、沥青混合料的分类(一)按结合料分类1.石油沥青混合料:以石油沥青为结合料的沥青混合料。

2.煤沥青混合料:以煤沥青为结合料的沥青混合料。

(二)按施工温度分类1.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简称热拌沥青混合料。

沥青与矿料在热态拌和、热态铺筑的混合料。

2.常温沥青混合料:以乳化沥青或稀释沥青与矿料在常温状态下拌制、铺筑的混合料。

(三)按矿质混合料级配类型分类1.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合料中的矿料是按级配原则,从大到小各级粒径都有,按比例相互搭配组成的混合料,称为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

2.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矿料中缺少一个或两个档次粒径的沥青混合料称为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

(四)按混合料密实度分类1.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按密实级配原则设计的连续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但其粒径递减系数较小,设计空隙率3%-6%。

2.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按级配原则设计的连续型级配混合料,但其粒径递减系数较大,设计空隙率6%-12%。

3.开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按级配原则设计的连续型级配混合料,但其粒径递减系数较大,设计空隙率大于18%。

关于LH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

关于LH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

7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7.1 一般规定7.1.1热拌沥青混合料适用于各种等级公路的沥青面层。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面层的上面层、中面层及下面层应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铺筑,沥青碎石混合料仅适用于过渡层及整平层。

其他等级公路的沥青面层上面层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铺筑。

7.1.2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种类应按表7.1.2选用,其规格以方孔筛为准,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1.5mm。

当采用圆孔筛作为过渡时,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40mm。

7.1.3 应根据不同地区道路等级及所处层位的功能性要求,从表7.1.3中选择适当的结构组合,并应遵循以下原则:7.1.3.1应综合考虑满足耐久性、抗车撤、抗裂、抗水损害能力、抗滑性能等多方面要求,根据施工机械、工程造价等实际情况选择沥青混合料的种类。

注:当铺筑抗滑表面层时,可采用AK-13或AK-16型热拌沥青混合料,也可在AC-10(LH-15)型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嵌压沥青预拌单粒径碎石S-10铺筑而成。

7.1.3.2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面层宜采用双层或三层式结构,其中至少必须有一层是I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当各层均采用沥青碎石混合料时,沥青面层下必须做下封层。

7.1.3.3 多雨潮湿地区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上面层宜采用抗滑表面混合料,其他等级公路及少雨干燥地区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采用I型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做表层。

7.1.3.4 沥青面层的集料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中粒式及细粒式用于上层,粗粒式只能用于中下层。

砂粒式仅适用于通行非机动及行人的路面工程。

7.1.3.5 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的1/2,中、下面层及联结层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的2/3。

7.1.3.6 高速公路的硬路肩沥青面层宜采用I型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作表层。

7.1.4 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应采用机械化连续施工。

7.2 施工准备7.2.1 基层准备应符合本规范第3章的要求。

7.2.2 施工前应对各种材料进行调查试验,经选择确定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应保持稳定,不得随意变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