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同辉的意思是什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作者介绍】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记载.(zǎi zài)险恶.(wùè)归宿.(sù xiù)不禁.(jīn jìn)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19青山不老

逆:倒着;擎:举起;坠:往下掉。
意思是:刮大风时,能倒吹着牛马使它们倒着行走, 或者举起它们达二三丈高再往下掉,形容风非常的大, 可见晋西北地区环境十分恶劣,植树造林非常重要, 也非常困难。
板块二:抓关键句,理解奇迹 一、默读课文,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到相 关的语段读一读,说一说。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 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板块三:抓关键句,理解主旨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 老的”?
老人种树,留下的不仅是青山,还 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 争的不屈精神,绿化环境、保护家园的 奉献精神。老人的生命是永恒的,精神 是永恒的。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 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 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农田防山护沟林网 防风林带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 下半截,树却勇敢的盯住了它的凶猛。这山 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 了一层层的梯。
写出了树的茁壮、 顽强、勇敢
写出了种树给山 带来的变化
画“__”的采用 了什么修辞手 法?形象地写
这是中国的晋 西北,是西伯利亚 大风常来肆虐的地 方,是干旱、霜冻、 沙尘暴等与生命作 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县志载:“风 大作时,能逆吹牛 马使倒行,或擎之 高二三丈而坠。”
2、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你觉得这个 小 环境怎么样?(用一个词来形容)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 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 晚上么呢?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 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 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 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

20课《青山不老》课堂笔记一、重点字词1.晋朝2. 治理3. 干旱4. 肆虐5. 语法6. 剁碎7. 绿洲8.荡漾二、重点句子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埋没田园,埋没村舍。
3.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现在他已经老了,61岁了,瘦小、脊背已经弯曲,老人为了一片树林,把一切都献了出来。
4.看着这片寒林,我感到了生命的价值、老人的不值和老人无私的奉献。
三、问题归纳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用这句话开头有什么作用?答:文章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是为了强调这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答:“另一种东西”指的是老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句话和前文“青山不老”有什么联系?答:老人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创造出了青山不老的奇迹,他的生命已经超越了自我,转化为了另一种东西——这片青山。
这句话和前文“青山不老”相呼应,表达了老人的生命价值和奉献精神。
4.“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将树木比作臂和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树木的粗壮和生命力;拟人则将树赋予了人的勇敢和坚强,突出了它们在抵御山洪时的顽强和坚韧。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以梁衡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的情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出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从侧面表现老农的勇敢、默默奉献和创造出的巨大生态价值。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学1.谈话导入:2009年,国家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出人意料的是晋西北一位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获得许多人的提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一起去采访他,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交流“如臂如股”的意思。
汇报信息卡片。
结合卡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借助人物信息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文中与老人相关的重要信息,更准确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锤炼整体感知的能力。
)二、导学活动一:感受“奇迹”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②联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的学校?③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光。
①读着这样的词语,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哪些词语?②指导朗读。
活动二:体会环境艰苦默读课文,结合泡泡提示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用波浪线画出关键词句。
小升初基础知识检测卷-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小升初基础知识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一、选择题1.下面选项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我从门缝(fèng)里望进去,看见奶奶正在缝(féng)补衣服。
B.姐姐突然回过头来冲(chòng)我笑,她那灿烂的笑容立刻冲(chòng)散了我心中的忧愁。
C.有什么问题你尽(jìn)管提出来,我们一定会尽(jǐn)力去帮助你。
D.明明兴(xīng)冲冲地跑出了门外,兴(xīng)奋地喊道:“外面下雨了!”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抗战时期,全国人民风雨同舟....,共同抵抗侵略者,取得了抗战胜利。
B.这根绳子已经老化了,只能不紧不慢....地拉着。
C.小明的握笔姿势不对,老师三番五次....帮他纠正都不管用。
D.我爱你黄河,你的浩瀚与日月同辉....,在我心中激荡。
3.下面对句子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有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比较)B.水星离太阳最近,朝向太阳的一面表面温度达到300——400℃,不可能存在生命。
(列数字)C.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打比方)D.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举例子)4.下列义项全部正确的是()A.居高临.(到)下悻.(满足)然B.暴露无遗.(丢失)津津..(得意的样子)有味C.风靡.(流行)威风凛凛..(威严可畏,有气势的样子)D.全神贯.(贯通)注技.(技艺)高一筹5.下面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逶迤磅礴云涯菩萨B.日寇轮起屹力山涧C.坠落花蕾幽雅祭献D.马蹄单簿沸腾悬崖绝壁6.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则公益广告的制作别出心裁....,十分引人注目。
B.父亲在商界叱咤风云....,回到家里在孩子们面前,仍然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C.龙一鸣这篇文章十分优美,字也写得漂亮,真称得上是弄巧成拙....啊!D.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A案进修目标1、识“虐、踞、淤”,明白得“残虐、和衷共济、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精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明白得白叟所制造的事业,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融合白叟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掉的精力。
课前预备相干图片材料、课件。
教授教化过程出示丹青,豪情导入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窗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涟漪。
多么如诗如画的风景呀。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集着一位可敬白叟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寻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窗们,想熟悉他吗?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肄业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精确。
圈出本身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演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重要讲了什么内容:扛上残虐占据绿洲归宿事业宏伟价值命运以文入情,感触感染事业1、抓“事业”。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白叟绿化造林,执著地逝世守着大年夜山。
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能够概括你受到的震动?(事业)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得的事业。
客岁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赞助每户村平易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如何的一个事业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事业?找出来进行交换。
(第1天然段和第5天然段)这一事业如何说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制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1)出示:我明白这条山沟所处的大年夜情形。
接洽课文,结合注释,进修第2天然段,明白得恶劣的天然情形。
(2)我还明白那个院子里的小情形。
(进修第3天然段)用本身的话,概括白叟制造的事业,再说说本身对白叟的看法。
作者对白叟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差不多将本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器械。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点拨法、引导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这里不仅孕育着中华灿烂的文化,还涌现出了许多人物事迹,他们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还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位81岁的平凡老人的不平凡的故事。
2、揭题,板书课题3、检查预习情况(1)认读词语,重点强调“宿”“劲”的读音。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人物+事件+关键词)(3)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老了,年岁大了?(4)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1、正是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课件)(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课件)a、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b、计算:一亩等于667平方米,普通教室大概有50平方米,那3700亩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呢?(5万间)c、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人?d、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a、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b、你觉的这段话的画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c、这段话中两个“全”,你有什么感受?d、指导朗读这段话。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它的凶猛。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习作四 习作》优质课教学设计_4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个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个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个提示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学习目标: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从这位老农身上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祖国的坚定决心。
2. 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1.中国地图,理解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好,请读书吧!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理解。
谁来认读生字词语。
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能够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抓“奇迹”: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能够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奇迹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月同辉的意思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日月同辉的意思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日月同辉的意思:日月同辉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绕太阳与月球绕地球的转动周期不同造成的。
日月同辉天象被肉眼直接观测到需要一定的条件,一般在秋季天空晴朗、能见度好的月份的农历廿一...
日月同辉的意思:
日月同辉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绕太阳与月球绕地球的转动周期不同造成的。
日月同辉天象被肉眼直接观测到需要一定的条件,一般在秋季天空晴朗、能见度好的月份的农历廿一至廿三,才可以在大白天看到。
英文解释
shine forever like the sun and the moon ;
寓意
民间认为日月同辉是天文学上的奇观,所以当日月同辉出现时,往往以为国家、民族有吉祥的大事发生。
其实,理论上除了每月农历十五外,都能看到这种现象。
传说
更是有这个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太阳神有十个儿子,只有小儿子刺日宅心仁厚、心地善良。
太阳神年老体衰时,刺日终日在身边照顾他。
在太阳神心中一直都藏着一个死结,只是永远都无法诉说,在他死去的那一刻,目光与刺日的一个短暂的交汇中,他微笑着死去了。
同时刺日冥冥中也有
了对自己前世朦胧的回忆,潜意识里在心中暗藏着一份至真至纯的光。
太阳神死后,十个儿子在天空肆虐的炫耀自己的光和热,只有刺日一直都保留着那份最耀眼的光芒。
大地万物被照的生灵涂炭,接着也就有了后羿射日。
后羿毫不留情的射死前九个太阳,当拉开弓弩射向刺日时,他犹豫了,刺日哪里是照射大地?他对大地的目光像母亲看儿子一样和蔼,又像小孩子抚摸自己心爱的玩具熊一样温柔。
后羿还是放弃了。
月神的女儿叫暗月。
在刺日与暗月第一次相见时,暗月那冰冷的眼神,以及她娇弱的身资,刺日看了后,心里就隐隐作疼。
他也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无意识地要保留一份光热了。
这是前世今生注定的情缘。
暗月在刺日的悉心照顾下,眼神中少了份冰冷多了份温柔,身姿也越来越楚楚动人了。
就这样刺日和暗月幸福的生活着。
大地万物一直都是一片祥和的景致。
直到天神在人间种下情种。
接着大地上的恋人们总是抱怨对方不够爱自己。
人间充满怨气。
刺日和暗月为了减少人间的怨气,头一次一块高挂在天空。
来告诉人们:不是他不爱你,相反你们对彼此的爱都没停息过。
后来,刺日和暗月总是不定期的同时出现在天空,用以告诫那些相爱的人们。
只是人们总是忙着自己的琐事,很少有机会看到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