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我国国土面积为960 万平方千米,名列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排名第三。

3.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 个。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 个。

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渤海近岸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

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5、造成帕米尔高原和乌苏里江晨昏差异的原因是经度位置,造成海南岛和黑龙江季节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

6.省级行政区:分级,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省会),位置▲(1)我国行政区域分为省、县、乡三级(2)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34 个省级行政单位:(以下为简称)7.①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②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③纬度位置最低的是海南;④最偏北、纬度位置最高、最偏东、最先见到日出的是黑龙江;⑤完全在热带的是海南;⑥北回归线穿过的有云南、广东、广西和台湾。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1.我国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2010 年,我国总人口为13.40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2.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二胎政策:2016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我国人口密度:我国人口密度为143人/ 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某地区人口数(人)/ 该地区面积(平方千米)2、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匀,大致以黑河- 腾冲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地区面占43%,人口占94%;西部地区面积占57%,人口占6%。

人口东多西少(人口分布的特点)3、造成我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地形;东部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海拔较高,以高原、山地为主。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和归纳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和归纳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和归纳一、中国的地理位置1.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 领土范围中国领土的最北端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附近;最南端是曾母暗沙,4°N附近;最西端是帕米尔高原,73°E附近;最东端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附近。

二、中国的地形1. 地形特征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 主要地形区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三、中国的气候1. 气候类型中国气候类型多样,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区是独特的高原气候;西部高山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2. 气候特点中国的气候特点是: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四、中国的河流与湖泊1. 河流中国外流区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内流区面积占36%。

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外流区,外流河年径流总量占全国的95%以上,内流河年径流总量不足5%。

2. 湖泊中国的湖泊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类型各异。

湖泊按成因分为内流湖和外流湖,内流湖在内流区,大多数是咸水湖;外流湖在外流区,属淡水湖。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五、中国的自然资源1. 自然资源概述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2. 资源分布中国的资源分布不平衡,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主要集中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地区,水力资源集中在西南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六、中国的农业1. 农业特点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小麦为主,玉米、豆类、薯类的种植则相对分散。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必考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必考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必考一、我国地理环境1. 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东亚,东临东海和黄海,南濒南海,东南邻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和尼泊尔,南接印度洋,西毗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边界线。

2. 我国的地形我国的地形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多北少的特点,东部为平原地带,中部为丘陵和盆地,西部为高原和山地。

其中,西南地区主要是高原和山地,包括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北部和西北地区则是沙漠草原。

3. 我国的气候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主要分为寒冷气候、温带气候、亚热带气候和热带气候。

其中,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1. 水资源我国水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和淮河流域,同时还有黑龙江、辽河、珠江等重要水系。

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地区则相对缺乏。

2. 矿产资源我国的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铁矿石、铜矿石、锰矿石、磷矿石、石油和天然气等。

其中,煤炭储量较大,铁矿石、铜矿石和石油等资源也有一定储量。

3. 农业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甜菜、茶叶等。

4. 林业资源我国的森林资源也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还拥有丰富的竹类资源和木材资源。

5. 海洋资源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主要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海洋能资源等。

三、我国的人口和城市1. 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

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沿江沿黄地区。

2. 城市分布我国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为中心,同时还有西安、成都、重庆等内陆大城市。

3. 城市特点我国城市的特点包括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等。

四、我国的交通1. 铁路交通我国的铁路网非常发达,主要有京沪线、京广线、长沪线、沪昆线、兰新线等重要铁路干线。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伟大的祖国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经度73°E—135°E,纬度4°N—53°N,跨越60多度经度和近50度纬度。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二、辽阔的疆域中国领土的四端分别是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以及南海的男少群岛中的曾母暗沙(3°N)。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

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线长1.8万千米。

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领海宽度12海里,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中国陆界线长2万多千米,与14个邻国接壤,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

中国拥有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和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和特别行政区。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二、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四个直辖市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重庆市。

五个自治区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两个特别行政区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小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广东省,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最西端的省份分别是黑龙江省、海南省、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初二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二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伟大的祖国(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4、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1)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交往和合作;(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二、辽阔的疆域: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最南: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2、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居第3位。

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1)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海岸线长1.8万千米。

(2)中国海域最大的岛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3)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领海宽度12海里。

(4)钓鱼岛位于东海、黄岩岛位于南海。

(P5地图)三、众多的邻国1、陆界线:2.2万多千米2、陆上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部还有缅甸,老挝,越南。

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行政区划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及特别行政区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3、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1. 地球与地理坐标
-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由大气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 地理坐标系统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球上某一点位置的方法,通常使用经度和纬度表示。

2. 自然地理环境
- 大陆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地壳板块构成。

- 大洋是地球表面的海水覆盖区域,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洋等。

3. 气候与气象
- 气候是地球某个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气温、湿度和降水等因素。

- 气象是研究瞬时天气现象的学科,包括温度、气压和风速等要素。

4. 大陆与海洋的运动
- 地球上的大陆板块可以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板块构造。

- 海洋具有洋流和海流等运动形式,对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5. 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和干旱等,给人类生产
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 环境保护是人类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包括
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1.地理环境的构成: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综合。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山地垂直分异。

第二节气候1.气候的定义: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状态。

2.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

3.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

第三节水文1.水文过程: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2.水文特征:年径流总量、径流季节变化、径流年际变化等。

3.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灌溉、发电、城市供水、渔业等。

第二章陆地环境第一节土壤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等。

2.土壤的形成: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土壤类型:砂土、壤土、粘土、黑土、红土等。

第二节植被1.植被的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

2.植被分布规律: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影响。

3.植被的作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提供生态服务等。

第三节地貌1.地貌类型: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等。

2.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固结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第三章人文地理第一节人口1.世界人口增长:公元1800年以前增长缓慢,此后进入迅速增长阶段。

2.人口增长原因:医疗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等。

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

第二节城市1.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等。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等。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景观与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等。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基础知识1.地理的概念地理是研究地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个方面。

2.地理研究的对象地理研究地球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

3.地理研究方法地理研究采用观察、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模拟实验。

4.地球的基本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其中地壳最薄(5-75千米),地幔较厚(2900千米),地核最厚(3430千米)。

二、自然地理知识1.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地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主要由温度、降水、风向、风力等要素组成。

气象则研究短期天气变化。

2.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平缓、陡峭等情况,地貌则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3.水文与水资源水文研究地球上的水循环及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包括河流、湖泊、湖泊及地下水资源等。

4.植被与动物植被研究地球上的植物分布及其特点,动物研究地球上的动物分布及其特点,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培育的动植物。

三、人文地理知识1.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指某一地区居住的人的总数,人口分布则是指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主要受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城市与农村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以经济、文化、政治为中心;农村则是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地区。

3.交通与通讯交通是指人们在空间上流动的活动,通讯则是指信息在空间上传递的活动,它们对地理空间的联系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4.工业与农业工业是指以加工原材料为主和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农业则是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经济活动。

四、地理技能与方法1.地图与地图阅读地图是地理研究和教学中常用的工具,地图阅读能力是判断、分析和理解地图信息的重要技能。

2.地理实地考察与调查实地考察和调查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地理现象,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1.中国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大的东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临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的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3.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4.中国四至: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

最南端:南海的男少群岛中的曾母暗沙,(3°N)。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5.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属东海
6.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两湖两广两河山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
五江(疆)二宁青陕甘,江西、江苏、黑龙江、浙江、新疆、宁夏、辽宁、青海、陕西、甘肃
重蒙台海福吉安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云贵西四北上天重庆、内蒙古、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
香港澳门喜回归,
祖国一片好河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广东
省。

中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西藏自治区。

中国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最西端的省份分别为黑龙江省、海南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各省市轮廓图及省会城市所在位置请参见课本图1,7)
7、我国总人口为13.41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国策:计划生育)。

8、我国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数最多(约1600万人)。

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

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我国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9个,分别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

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10、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求:少生、优生、晚婚、晚育。

11、人口增长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人均粮食、布匹减少,医院就医困难,给国家、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我国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少。

1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1)自然原因:东部耕地多,气候好,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2)社会经济方面: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3)开发历史原因: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1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余55个民族,称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有9个,(记忆口诀: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14、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15、汉族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16、少数民族风情:( 蒙古 )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 )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 )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 )族的长鼓舞等。

17、个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大杂居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共同繁荣;小聚居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文化传统。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
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自西向东:一、二、三。

(课本图2.2,图2.3)
2、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5、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黄河流经省份共有8个(自西向东):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最终流入渤海。

6、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

它是我国最长、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中国第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就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宜昌市。

长江流经的省份(自西向东):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最终流入东海。

7、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8、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省。

9、中国最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江西省)。

10、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11、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达木盆地(青海)、准噶尔盆地(新疆)。

12、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13、中国各大山脉走向课本图P26图2.6。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

(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

(石油、矿产资源等)
3、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

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5、土地国家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6、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7、海洋水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淡水资源仅占2.5%。

在地
球全部的淡水资源中,只有0.3%人类可直接使用。

冰川、深层地下水占全部淡水资源的98%。

其中大部分淡水资源分布在冰川及两级地区。

8、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

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

(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济津工程)。

(我国降水量800mm 分界线和一月份0℃等温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

9、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1、主要铁路干线分布。

参见课本P91图4.6。

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通常使用航空运输。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输。

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多采用铁路运输(沿海沿河城市也可使用海上运输或河道运输)。

3、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稻北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甘北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4、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
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5、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本学期地理学科的重点、难点主要位于第二、四章,复习重点应在后半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