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之药》阅读答案(包括试题、原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 阅读与练习 八篇 第四 (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练习与阅读41西番①有二仙,弈②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
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
国人奇之,献于朝。
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
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
靖请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注】①西番:古代地名。
②弈:下棋。
1.解释加点字词(4分)(1)仙者遁去.()(2)或.言杨靖善弈()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3分)国人奇之,献于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猴遂败”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砚眼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
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
既还邸,使仆往,以一金易归。
仆持砚归,公讶其不类。
门人坚称其是。
公曰:“前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
”公大惋惜。
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①眼也。
【注】①鸲鹆:鸟名,俗称“八哥”1.解释加点词语(4分)(1)以一金易.归()(2)路值.石工()2.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门人把砚拿回来了,“公讶其不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文中门人的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伊犁凿井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一佐领②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③汲水须修绠④耳。
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⑤不谬也。
《求不死之药》阅读答案

《求不死之药》阅读答案篇一:求不死之药求不死之药目录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①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②之士皆争传司之。
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③言,使④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⑤人不远。
患且⑥至,那么风引船去。
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及⑦始皇至海上,诸方士⑧齐人徐市等争上书言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
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它曾被宋神宗评论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编辑本段注释①.之徒:一伙人。
②.迂怪:荒唐,超出事理之外。
③.其: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
④.使:命令,让,派。
⑤.去:距离。
⑥.且:将,将要。
⑦.及:等到。
⑧方土:方术之士,指古代求仙,炼丹,自言能长生不死的人,后泛称医、卜、星、相之流为方士。
编辑本段译文从前,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一伙人声称世上有一种成仙之道、人老死之后尸体解骨化升天的法术,燕国、齐国的迂腐、怪异的道士都争相传授和学习。
从齐威王、宣王到燕昭王都相信他们的话,派人到海上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据说这三仙山在渤海之中,距离人间并不遥远。
只是凡人将要到达,风就把船吹走了。
不过也曾有人到过这三山,看见各位神仙和长生不死的药都在那里。
待到秦始皇出游海滨时,许多通晓神仙方术如同以前齐国人徐福一样的人等纷纷争着上书谈这些事,请求准许斋戒清心洁身素食后率领童男童女往海上寻求神山。
秦始皇于是派遣徐福发数千名童男女入海求仙。
但是,船行海上后却均因风势不顺而返航,〔他们〕说:“虽没能到达仙山,可是已经望见了。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原文及译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原文及译文赏析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者,谒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注】①荆王:战国楚顷襄王。
②谒者:管进谒的人。
③中射之士:中射士,诸侯宫里的侍御之臣。
④说王:向荆王解说。
⑤是:这。
⑥是死药也:这(反而)是致人于死的药。
1、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请指出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3、“‘可食乎?’曰:‘可。
’”这里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谒者理解的是什么意思?中射之士利用的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1、中射之士用巧妙的辞令破除了不死药的迷信。
2、赞扬了中射之士机智善辩、敢于破除迷信的勇敢精神。
3、谒者理解的是:“这个药是可以入口吃的吗?”所以回答“可以”。
中射之士则利用类似问题“这个药我可以吃吗?”“可以”,于是夺而食之。
译文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负责传达的官员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甚为恼怒,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所以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是客人欺骗大王。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不如把我放了吧。
”楚王就不杀他了。
注释不死之药:吃了可以不死的药荆王:战国楚顷襄王谒者:接待宾客的近侍荆王印荆王印谒:进谒操:拿着因:于是食:吃使:托(人)故:因此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说:对···说;劝说。
乃:于是,就中射之士:侍卫近臣说王:向荆王解说是:这是死药也:这(反而)是致人于死的药明:证明,说明评析卫士与传递人对“可以吃”三个字有不同的理解,传递人理解为该药的使用方式是食用,所以说是可以吃。
文言文求不死之药翻译

原文:
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①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司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②言,使③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④人不远。患且⑤至,则风引船去。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及⑥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巿等争上书言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解释:
(1)之徒:一伙人 (2)其:指代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3)使:派
(4)去:距离 பைடு நூலகம் (5)且:将,将要 (6)及:等到
参考译文:
当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一类人声称世上有一种成仙之道、人老死后尸解骨化升天的法术,燕国、齐国的迂腐、怪异之士都争相传授和学习。从齐威王、宣王到燕昭王都相信他们的话,派人到海上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据说这三仙山在渤海之中,距离人间并不遥远。只是凡人将要到达,凡就把船吹走了。不过也曾有人到过这三山,看见各位神仙和长生不死的药均在那里。待到始皇帝出游海滨时,通晓神仙方术的人如故齐国人徐等纷纷争着上书谈这些事,请求准许斋戒清心洁身素食后率领童男童女往海上寻求神山。始皇于是派遣徐征发数千名童男女入海求仙。但是,船行海上后却均因风势不顺而返航。不过他们仍然说:“虽没能到达仙山,可是已经望见了。”
2024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冲刺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6道大题,21道小题,共8页。
时量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18分,每小题3分)商鞅是一个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的人物。
令人敬,乃是由于他意志坚定,理想执著,目光远大,行起事来__________,果断斩决,一意孤行,不计后果。
他具备了一切改革家应当具备的优点,又有秦孝公自始至终不渝的信任,二十余年里放着手,放着心,让他这把锋锐的刀在秦国羸弱多疾的肌体上切割剜除。
他果真就在这边鄙戎狄之地做出了一番大事业,让连续几代__________的秦国一跃而为诸侯列国的前茅,且矛头所向,势如发竹,了秦统一六国的政治体制基础、思想基础和军事基础。
令人惜,乃是因为他是一个善处事而不善自处的人,或者说,他能做大事,却只能做小人。
他处事练要,为人刻薄,。
以小人的方法去做大事,事成了,人却败了。
商鞅真正是到了把良心都献出去的地步,为了秦国,他把自己的名誉、人格都丢弃不要了。
当一个人对一种政治实体皈依到“无己”的地步,悲剧也就开始了。
因为人类毕竟还有更基本的立身安命的原则。
这关乎着人类的尊严、价值、幸福的根基。
秦孝公死,那个被商鞅处罚过的太子即位成了新主宰,风声日紧,不祥的阴云越来越浓。
已请求退休,蛰居自己封地的商鞅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安,便带着家属老母要回归魏国,魏人不接受,理由是:“您竞然能出卖和欺骗您的老朋友公子卬,我们无法知道您的人品。
”出卖良心去附会政治,抛弃价值去迎合权势,这种“大公无私”,实在是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常常发作的羊角风啊。
让人怜,又是他被车裂的结局。
天下之大,幅员之广,除了那几个死心塌地的徒属,再无他的朋友——他以前太无视朋友的价值,太基本的为友之道了。
当个人毫无自身的独立意志与独立操持,抛弃一切基本的道德信条而依附体制时,体制能给予你的,当然也可以拿走。
可怜的、穷途末路的、被世人所抛弃的商君,被杀死在郑国的渑池,然后尸体又被残忍地车裂。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阅读答案及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阅读答案及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阅读答案及原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阅读答案及原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者,谒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注】①荆王:战国楚顷襄王。
②谒者:管进谒的人。
③中射之士:中射士,诸侯宫里的侍御之臣。
④说王:向荆王解说。
⑤是:这。
⑥是死药也:这(反而)是致人于死的药。
1、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请指出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3、“‘可食乎?’曰:‘可。
’”这里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谒者理解的是什么意思?中射之士利用的'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1、中射之士用巧妙的辞令破除了不死药的迷信。
2、赞扬了中射之士机智善辩、敢于破除迷信的勇敢精神。
3、谒者理解的是:“这个药是可以入口吃的吗?”所以回答“可以”。
中射之士则利用类似问题“这个药我可以吃吗?”“可以”,于是夺而食之。
译文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负责传达的官员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甚为恼怒,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所以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是客人欺骗大王。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不如把我放了吧。
”楚王就不杀他了。
注释不死之药:吃了可以不死的药荆王:战国楚顷襄王谒者:接待宾客的近侍荆王印荆王印谒:进谒操:拿着因:于是食:吃使:托(人)故:因此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参考文档】《药方》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药方》阅读答案篇一:高二语文《药》课后习题答案.doc高二语文《药》课后习题答案本习题分为选择题和阅读理解,包括对字、词、句的应用以及对课文《药》的理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撮(cuō)着拗(niú)开竦(sǒng)然B.瘐(sh?u)毙丛冢(zhǒng)发怔(zhēng)C.蹩(bié)进油腻(1ì)弥(mí)满D.褴楼(lán 1ǚ)踌躇(ch?u chú)搭讪(shàn)2.下列无错别字的一句是()A.夹袄也贴住了脊心,两块肩甲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B.华大妈候他喘气平静,才轻轻的给他盖上了满副补钉的夹被。
C.老栓还踌躇着。
黑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予老栓。
D.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3.下列词语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踉跄(走路不稳)满门抄斩(抄没财产)褴褛(衣服破烂)一挫身(扭)B.攀谈(拉扯)板滞(停止不动)根究(彻底)瘐毙(犯人关在监狱里)C.蹩进(躲躲闪闪地走)攫取(夺取)黯淡(暗)赸(躲开)D.宛然(仿佛、逼真)弥漫(充满)竦然(惊惧)愧(惭愧)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搭羞①“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②“他这贱骨头打不怕。
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③花白胡子的人说。
“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A.第一个“运气”是动词,意动用法,第二个是形容词。
B.第一个“可怜”是夏瑜对阿义说的,意思是说阿义替大清卖力,听不懂他的启发、教育,麻木可悲。
C.第二个“可怜”是花白胡子的误解,认为夏瑜要取得阿义同情。
D.第一个“运气”是使动用法。
嫦娥奔月文言文

《嫦娥奔月》原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
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
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
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解释1.“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1.字词解释:1.“羿”:后羿,是夏朝时期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
“请”:求,这里是求取的意思。
“不死之药”:吃了可以长生不死的药。
“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
“托”:托付。
“姮娥”:即嫦娥,后羿的妻子。
2.句子翻译: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了不死之药,把药交给嫦娥保管。
2.“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1.字词解释:1.“逢蒙”:后羿的徒弟。
“窃”:偷窃。
2.句子翻译:逢蒙前去偷窃不死之药,偷窃没有成功,就想要加害嫦娥。
3.“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1.字词解释:1.“无以为计”:没有办法。
“以”:用来。
2.句子翻译:嫦娥没有办法,就吞下不死之药飞到了天上。
4.“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1.字词解释:1.“然”:然而。
“不忍”:不忍心。
“滞留”:停留。
2.句子翻译:然而她不忍心离开后羿,就停留在了月宫。
5.“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1.字词解释:1.“广寒”:广寒宫,传说中嫦娥居住的宫殿。
“寂寥”:寂静空旷。
“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有丧”:好像有所丧失。
“无以继之”:没有办法来改变这种状况。
2.句子翻译:广寒宫寂静空旷,嫦娥心中怅然若失,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6.“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1.字词解释:1.“遂”:于是。
“催”:催促。
“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在月宫的活动,吴刚砍伐桂树,玉兔捣药。
“欲”:想要。
“配”:配制。
“焉”:语气词,可译为“啊”。
2.句子翻译:于是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要配制能飞回到人间的药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死之药
参考答案:
1、①操:拿着,拿②因:于是③说:劝说④食:吃。
2、①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
②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每句中有一个重点词译不出扣半分,
3、①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②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每个1分。
阅读试题:
1、解释加点词。
(4分)
①谒者操以入操:②因夺而食之因:
③使人说王曰说:④臣故食之食: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②夫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3、“中射之士”认为自己无罪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夫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
”王乃不杀。
注释:①谒者:负责宫中门卫及传递的官。
②中射之士:担任警卫的弓箭手。
(节选自《战国策》)翻译: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况且客人所
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楚王就放了他。
翻译: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楚王就放了他。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