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

搏慧慧譬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饶纪红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常常会产生文化冲突,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本文论述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了导致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文章旨在说明: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东西方文化,更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5)04—0164—03

饶纪红(1961一),女,江西抚州人,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13)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然而,由于我们不熟悉西方社会文化,因而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中遇到不少误解与挫折。“白象牌”电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白象”(whiteelephant)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国家,它却代表着一种费钱而又无用的东西。以“白象”为商标的电池在中国广受欢迎,但在西方市场却倍受冷落,究其原因,即是西方人从“白象”这个商标联想到电池的性能,因而不敢问津。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是个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1.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基于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764面丽体利益。中国人主张个人融入集体,依靠集体,要成为集体的一员并在其中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中国有句古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美国是以个体主义为基本文化特征的国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强调个性原则,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认为人应该为个人而生存。集体利益不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不容侵犯。因此,他们主张个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预和限制,对别人的干涉和影响嗤之以鼻、置之不理。个人主义使美国人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去独立地求生存,求发展,而不依赖他人。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A?萨姆瓦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可能是主导一切的。”

2.时间观的差异

不同文化的民族有不同的时间观。在时间观念上,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人们尊重过去,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此事做过没有,或是如何做的,而且今天做得如何也往往以过去为标准。与此相连的是人们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重资历,因为这些都与“过去”相关。中国人注重面对过去看问题,因而有“前无古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人”、“前所未有”、“前车之鉴”之说。

美国人则立足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时间观,但他们所着眼的不是遥远的或是理想中的未来,而是近期的可以较快实现的未来。由于对未来的渴望,美国人做事时很少向过去看。在他们看来,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仰,因此,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尊老敬老。对美国人来说,将来是最重要的,他们相信,任何事物都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过去则是不重要的。因此,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对传统的尊重,而中国人也同样不理解美国人怎么能对传统显得如此漠然。

3.伦理观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主张的是礼、忠与恕。“礼”即是人对人的尊敬,其目的是使人际关系和谐。礼是敬的表现,敬则是礼的内在精神,礼节与尊敬在中国维持与改善人际关系上会产生一种非常神奇的效果。忠的本义是自我献身,即全力忠于自己的责任。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仁德,都有帮助他人的责任。因此,“忠”就是为了他人而竭尽所能的自我奉献。恕道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原则。根据儒家伦理,人人都应遵守礼教,讲究恕道,不得乱来,这是传统中国社会得以正常运作、人际关系得以和谐的重要依据和保证。

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基督教伦理的实质是提升自己虔信、增加个人责任以获得个人的救赎。美国人认为在家庭中,儿女与父辈之间的关系纯属感情关系,并非必然的道德义务关系;这样实际上解放了“个人”,既然这些关系并不重要,那么人生的目的也就不必在伦理关系上寻求路径,而应在对个人的责任和对个人的权利上,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权,这些权利是天赋的。在美国,父母通常只在子女成年之前尽养育之责,而父母年老了子女也没有赡养的义务。这种理性的宗教伦理思想导致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利和公’务性的关系。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导致美国社会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为达目的不顾法律约束,铤而走险者也大有人在。因而美国的各种法律规范可谓多如牛毛,涉及政治、经济、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4.等级观的差异

等级和地位是社会的结构特征,它们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社会中。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确定地位的标准不同,并且地位的重要性也不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此外,传统的中国文化有“自卑而尊人”的交际规范,说话时抬高对方的地位,尽量使对方受益。如说话人向上级汇报自己的见解后,即使这种见解确实很好,很正确,但往往说话人还会补充一句,请求对方“指正”、“帮助”,将对方置于高一等的地位上。

与中国文化不同,美国文化强调平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你好”(Hello)表示问候。甚至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都可直呼其名。美国人在谈话中毫无年龄、辈分之顾虑,彼此意见不同时,常是各持己见,力图说服对方,无所谓“面子”。美国人表达自己观点时也常是直言不讳,非常坦率,这在中国人看来不免有些唐突甚至失礼。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美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1.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

2.中国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

江西社会科学2005.4

一直占统治地位。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此外,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中国文化倾向于重视过去。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强调个人价值,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强调通过个人奋斗达到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美国社会这种对个人成就的高度重视导致美国人重视现在,对未来寄予无限的希望。

3.中国传统社会之所以注重伦理,是因为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是传统中国社会正常运作的根本保证。与中国文化不同,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但个人自由的过分膨胀必将妨碍别人的自由,因此必须制定较为严密而详细的法律来匡正个人的行为,以维持美国的社会秩序。

4.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与中国文化不同,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人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并使其理论化。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人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求同存异,加强中美文化的有效沟通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通常,发生在表层和中层的冲突比较容易化解,深层次的冲突往往不容易或不可能调和。然而,矛盾是可以转化的,如果思维方式或沟通方法不恰当,表层的矛盾会转化为深层次的矛盾。相反,如果处理得当,深层次的冲突也可以得到遏止或调和。

1.克服心理定势,宽容对待文化差异。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克服心理定势,宽容对待文化差异,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要增强理解,学会文化适应。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和体会对方的感情。在跨文化的交际和沟通过程中,它是实现求同存异的具体方法之一。这有助于消除误会,加深感情。学会文化适应,指的是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深对本国和他国文化的认识,逐渐适应跨文化交际的环境。要不断学习外国的文化,了解该国的文化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在他国文化体系中感知对方的交际模式和交际特点,缩小交际距离,排除交际障碍,超越我们文化的不同。

2.加强交流,抛弃糟粕,弘扬精华。各民族文化要在与其他文化体系的比较中才能显出优劣高低来,能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才能更茁壮地成长。文化具有动态的属性。文化是在不断变化的,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客观地讲,中美两国的文化都具有精华和糟粕。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应注意抛弃糟粕,寻求共同之处,弘扬各自的精华。促进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这将有助于两国人民在建设各自国家、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中,加深了解,互相学习,增进友谊,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四、结束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但可以相互了解。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美国是个新兴的国家,它不仅秉承了欧洲国家的文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德)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4]汪德华.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责任编辑:龙迪勇】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作者:饶纪红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5,(4)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4条)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 2002

2.马勒茨克.潘亚玲跨文化交流 2001

3.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 2003

4.汪德华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0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冯勇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前沿2008(3)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了文化差异在词汇、语境中的表现和由此造成的语用失误,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培养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2.期刊论文高明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根本原因--跨文化交际实例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22(11)

通过列举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感到不适应,尤其是感到孤独这样一个实例,应用价值观中"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这一价值取向,分析其感到孤独的原因,比较中美文化中价值取向的不同,并对其追本溯源,得出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根本原因的结论,希望以此来提高人们对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达到和睦相处.

3.学位论文刘楠感知文化差异理论与中专口语教学2008

近几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不断深入,感知文化差异理论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方面也吸引了很多研究学者的兴趣。本文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相关理论,以及产生跨文化交际的最根本的原因,即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过程,风俗习惯,期望值,交际风格,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这些感知文化差异贯穿全文。更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模式的提出,这一模式不仅扩展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及感知文化差异,而且还描述了产生跨文化困惑的症结,认为感知文化差异对消除文化困惑和不确定性有很大的作用,并提出作为跨文化交际基础的第三文化概念。这一模式具有可调适性,它要求人们抛弃各自的偏见和判断标准,并在第三文化环境中探索共同的目标,以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目的。作者的本意也是想通过传授感知文化差异使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提高预感不同场景中可能会出现的文化困惑与不确定性的能力,并对此进行适当的调适,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本文在理论上,首先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文化进行论述:“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其次,提出感知文化差异教学模式及第三文化理论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然后,以感知文化差异模式和第三文化为基础运用分析,讨论,和采访的方法对学生在口语中对感知文化差异及第三文化的态度和理解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得出实验结果。最后,对如何在口语课堂上指导学生提高感知文化差异模式的意识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实施的办法。 依据上述的理论和实验,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依据教材,有意识地渗透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内容感觉的敏锐性,真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逐步介绍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交流时应具有的文化素养,而不至于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而出现语用失误,使交际难以成功进行。

4.期刊论文郝栓虎从文化差异视角浅析社会交往中的跨文化交际-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3)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交际也日益频繁.但是在交往活动中,由双方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问题也随之增加,这对从事跨文化交际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社会交往中的跨文化交际.

5.期刊论文崔亚英.CUI Ya-ying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差异敏感性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0)

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展了跨文化交际研究,对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越来越重视.文化差异是一种自然观景,是客观存在的,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好奇.因此,我们研究好并利用好这种差异,把它变为一种交际能力,将更利于交流和沟通.

6.期刊论文陈靖.周春耕.巢正奇.Chen Jing.Zhou Chungeng.Chao Zhengqi文化差异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

和作用-人力资源管理2008(12)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问题,本文通过对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分析,提出了解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文化差异比较是提高语用准确率的保证;差异性文化的发展确保了跨文化交际与时俱进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文化差异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决定性作用的结论.

7.学位论文王莉莉基于霍尔理论的中美跨文化交际中语境文化差异研究2009

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最便捷、迅速的方式进行交流。时空仿佛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地球上各种肤色的居民,无论身在何处,说着何种语言,都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相互交流,做生意,交朋友。但是,物理距离的拉近并不能保证心灵的相互靠近。很多情况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虽然用同一种语言在交流,却无法顺畅而愉快地交流思想。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正如霍尔(1988:17)所述:“文化即交际,交际即文化。”两者联系如此紧密,以致人们在交际中会有意无意地反映出自己的背景文化。文化间的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冲突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中西方文化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是交流中语境使用的差异。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在他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从语境角度,交流可以分为两种,即高语境交流和低语境交流。前者指主要依靠语境交流的模式,后者指主要依靠语言交流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存在于所有文化之中,但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会对不同的交流模式有所侧重和偏好。因此,就相应地形成了高低语境文化。高低语境文化的概念也是由霍尔在1976年《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本篇论文就是基于霍尔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而写成。作者在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作了简要的背景介绍和历史文献回顾。第三章,基于高低语境文化对交流本质的不同理解,作者分别以中国和美国作为这两种文化的代表,对高低语境文化中交流模式的差异作了详细的分析。高语境文化的交流模式以其

间接性,正式程度高,隐含程度高,集体主义意识强为特点,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低语境文化的交流模式,以直接性,非正式程度高,简洁明了,个人主义意识强为特点。然后,作者指出了高低语境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历史因素,宗教哲学因素以及人的内在认知过程。为了加强读者对高低语境文化差异的理解,作者在第四章对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败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五章中,作者讨论了如何将前面所作的理论分析应用于文化教学实践的问题。首先,作者结合两个调查报告,指出了解语境文化差异的重要意义。其中一个调查报告是198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所作。作者以此为模式,对现今英语专业学生的高低语境文化差异的认识做了调查,结果表明,文化教学中加强高低语境文化差异的意识培养势在必行。关于如何实施,作者建议采用影像资料为主要教学手段,并分析了其优势,教学时应把握的主要原则,并给出了两个完整的课堂案例。在第六章中,作者对论文作了结论并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8.期刊论文王倩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跨文化交际主要是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文化因素通常是制约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文化的对比,指出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言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进而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克服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影响.

9.期刊论文游巧荣.周柏青.YOU Qiao-rong.ZHOU Bai-qing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1)

作为非语言交际的组成部分,体语在人类交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越来越受到跨文化交际者的重视.然而,仅仅认识到其重要性是不够的,因为人类的体语除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有某些共性外,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体语运用的频率差异;同一体语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体语表达同一个意思;某些独特的体语只存在某种文化中.只有充分r解体语的这些差异,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0.期刊论文丁凌.甘世安.DING Ling.GAN Shin-an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身势语功能及文化差异-浙江万里学院学

报2006,19(6)

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势语又是非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常见手段.人类不仅使用言语交际思想、传递信息,还使用身势语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文章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论述了身势语的交际功能,分析了各个地区、民族之间的身势语的文化差异及对英语教学的应用意义.

引证文献(3条)

1.席欢明由表及里:从社会结构角度看中美文化差异[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8(35)

2.郜琳琳文化差异下的悲剧——《暗物质》解析[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8(5)

3.李莉.张峰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期刊论文]-山东电大学报 2008(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4d6467629.html,/Periodical_jxshkx200504033.aspx

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3c8ecb77-d0b0-4d25-8270-9e9200a1d8c7

下载时间:2011年2月22日

无锡伊诺特石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为无锡澳驰过滤设备有限公司于2007年4月在中国无锡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微米级过滤器供应商之一,同时特别善长于苛刻工况的过滤设计。核心产品包括分不锈钢过滤器,精密过滤器,过滤设备,气体过滤器,篮式过滤器,芯式过滤器,静态混合器、视镜等。这一系列产品已经获得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洛克石油、Fluor Corporation、Technip、中国石油天然气西气东输项目部、壳牌、南钢集团、巴斯夫,索尼等诸多客户的认可与好评。

伊诺特选用世界领先的过滤产品生产设备及制造工艺,融合多年滤芯制程上的研发经验,整合运用各种过滤分离技术,致力于为全球工业领域提供最经济、最专业的过滤解决方案。其烧结滤芯、不锈钢折叠滤芯、楔型滤芯、膜滤芯等过滤介质配合多样化设计的过滤器壳体,已广泛应用于石化、炼油、新能源、钢铁、化学、医药、食品、水处理等行业。

伊诺特服务工业界多年,严格执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并在全国设有多个项目部,可为您提供最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在中国地区,我们能够24小时内到达现场为您服务。

未来,伊诺特秉承"安全、专业、创新、合作"的核心价值观,继续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更高效的服务,努力为过滤技术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安全

我们永远坚持安全是不容妥协的理念

我们为客户提供的所有产品必须保证客户工艺的安全,在技术上我们不能忽略任何细节.

专业

我们将坚守我们的使命,不为利益而偏离我们的航向。我们不断学习,始终为寻找最佳解决之道而努力,我们力争做行业的百年企业。

创新

我们用创新的方法解决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利用新的技术、条件、服务更好的理解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也使我们在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领先优势.

激情

我们尊重个人,支持人个激发最大能力

只要是对的,我们就支持

我们永远感受竞争和成功的快乐

合作

未来优秀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需要集中我们所有力量,发挥所有人的特长,为我们的使命而奋斗

https://www.360docs.net/doc/4d6467629.html,/

江苏金湖大华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座落于碧荷飘香、风景秀逸、人杰地灵具有“天下第一荷花”的金湖水乡。公司物资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检测设施齐全,并且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和健全的质保体系,汇聚了许多对有纸记录仪制造有着特殊追求和造诣的科技人员及职工队伍。在温度、压力、流量、显示、效验等仪表的制造均领先于同行业。公司主营产品有热电偶、热电阻、双金属温度计、变送器、流量计、数显仪、效验装置、自动化成套设备、电线电缆、线缆桥架等。产品主要用于电力、化工、冶金、钢铁等众多行业。业绩的取得来源于客户的厚爱,公司一直遵循着用质量打造品牌的宗旨,以诚信待人为守则。期盼着与各界友人的愉快协作,共同创造优越的的业绩篇章。

https://www.360docs.net/doc/4d6467629.html,/

《跨文化交际》_名词解释

1.Globaliz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increasing involvmen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经济学视角中的全球化表现为不断增加的国际商务往来过程。 2.Macroculture:The term macroculture implies losing ethnic differences and forming one large society. 宏观文化意味着种族差异的消失和一个大社会的形成。 3.Melting pot means 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lities. 熔炉:不同背景和国籍的人们之间的社会文化的同化。 4.Microcultures:cultures within cultures 微观文化:文化中的文化 5.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e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跨文化交际:指拥有不同文化认知和符号体系的人文之间进行的交际。 Chapter 1 6.Culture is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values,and norms,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文化是习得的一套关于信仰,价值观,规范的公认的解释,这些信仰,价值观,规范对相当大人类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7.Culture identity refers to one’s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culture or ethnic group. 文化身份:指有意识地把自己归为某一特定文化或种族群体。 8.Subculture are formed by groups of people possessing characteristic traits that set apart and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s within a larger society or dominant culture. 亚文化:具有能在更大的一个社会范围内或主流文化中使自己有别于他人的特点的人类群体所形成的文化。 9.Subgroup are groups with the dominant culture does not agree and with which it has communication problems. 亚群体:与主流文化不一致,并与主流文化有交际障碍的交际群体。 10.Rules may refers to socially agreed-on behavior or to individual guidelines for behavior. 规则:社会认同的行为或行为的个体原则。 11.Norms are culturally ingrained principles of correct and incorrect behaviors which, if broken carry a form of overt or covert penalty. 规范指的是正确和不正确行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原则,这种不正确的行为一旦发生,就意味着一种显性或隐性的处罚。 Chapter 2 12.Enculturation is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you go through to adapt to your society. 社会文化适应:人们学习适应自己所在社会的文化的社会化过程。 13.Acculturation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learning and adopting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new host culture. 文化适应:人们学习适应新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14.分隔和隔离separation and segregation refer to maintaining one’s original culture and not participating in the new culture. 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保留了原有文化,完全没有接受和习得新文化。 15.融合Integration takes place when individual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new culture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B. 军事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D. 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B. 鉴真 C. 法显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着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A. 查理·马特 C. 利玛窦 D. 阿基米德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8 【多选题】(10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与()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 固原须弥山石窟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9 【多选题】(10分) 利玛窦不仅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了西方,而且帮助中国人打开了视野,使中国人了解到了西方。正是由于他的到来,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 D. 西方哲学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10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将()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跨文化交际论文-中美dating的区别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姓名:董美辰 学号:20102237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专业:统计学(金融与精算方向)

Thesis statement: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make a comparison about the dating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to see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he illustration of dating would mainly contain two parts: the actions and the thoughts and the cultural reasons and revelation will be analyzed finally. Outline: 1. Introduction 2.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dating 2. 1 Similarities 2. 2 Differences 2.2.1Behaviours 2.2.2Activities 2.2.3Purpose and Attitude 3.Reasons for different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3.1 religious and traditional values 3.2 relationship with marriage 3.3 expressing ways 4.Revelation 5. Conclusion Reference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章单元测试 1、李希霍芬 2、东洋航线西洋航线南洋航线 3、贸易作用外交作用文化交流作用 4、贞观十四年 5、张骞 6、不空真谛 7、马可?波罗 8、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 9、西洋音乐西方油画机械钟表 10、瓷器茶叶丝绸 第二章单元测试 1、美国 2、牛仔鸡尾酒快餐 3、熊猫京剧长城 4、丝绸之路四大发明 5、语言饮食宗教 6、江南民居川西民居北京四合院书院建筑 7、巴洛克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洛可可建筑 8、雕梁画柱飞檐斗拱亭台楼阁 9、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 10、洛可可式建筑 11、粤菜湘菜川菜鲁菜 12、勺子筷子盆子碗 13、红茶白茶黑茶绿茶 14、二锅头黄酒 15、豫剧黄梅戏京剧评剧 16、扬琴古琴 17、茶花女卡门图兰朵 18、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19、澳大利亚 20、BDCEA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全选 2、傅聪傅敏 3、Skype Twitter 4、文化背景年龄年龄 5、受众面广不受时空限制

7、叔侄关系 8、自然形成无需刻意建立恒久不变 9、宰相肚里能撑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10、全选 11、面试出席婚礼谈判 12、全选 13、合理的 14、包容的精神 15、机智幽默 16、清晨晚10点半以后 17、于约定时间前去朋友家做客 临时起意邀请朋友过来用餐 朋友婚礼赠送礼金 18、主人为客人夹菜相互劝酒客套表示谦虚 19、注重个人隐私把家视为私人的空间 20、于约定时间后五到十分钟到达准时到达 第四章单元测试 1、情景语境文化语境 2、是否已婚收入财产 3、百年好合 4、外语能力语用能力文化背景知识 5、口语交际书面语交际 6、含蓄隐晦间接 7、表情空间沉默 8、低语境国家 9、日本墨西哥 10、老乡观念强邻里关系紧密战友关系紧密对家族观念强 11、参与模式 12、全选 13、互动频繁可以当面争执 14、. 健康婚姻年薪 15、全选 第五章单元测试 1、非语言交际 2、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速的轻重 3、品牌标识交通标识 4、口头形式文字形式 5、言谈 6、商务政务

跨文化交际论文中文

浅谈跨文化交际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

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

《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中美跨文化交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d6467629.html, 《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中美跨文化交际 作者:周怡冰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0期 摘要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这本教材为例,分析了中美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伦理观、风俗习惯,喜好和信仰以及价值观的差异。并指出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视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版以下简称《新视野》)是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实施的“面向2l世纪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是大学本科非英语专业通用基础教材,适用于大学理、工、文各学科。 跨文化交际学(Intereultural Communication亦称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Edward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LarryA,Samovar在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指拥有不同文化认知和符号体系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多语境因素。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这种跨文化交流对两国的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2007年最新修订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新视野》文化取向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 高英祺梁玉《光明日报》(2014年09月07日07 版) 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便捷与畅通,跨文化交际现象也日益增多。但由于交际双方所处地域、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交际双方在习俗、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容易导致交际出现障碍。因此,文化认同越来越得到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和交际双方的重视。 文化认同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文化认同理论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松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理论,它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文化认同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因部分认同的背离或异特性而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民族优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书籍、民俗、文化意识以及社会文化信息等。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价值因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中实现的,价值观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由于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意识中,其社会关系更强调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帮助与协调关系,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等显然不同。但交际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都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同的实现路径 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是生活习俗和语言行为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思想观念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宜遵循文化交际原则,努力寻求一种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路径。 加强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培养和引导作用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选

跨文化交际论文

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吸取自己优秀文化的成果,其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并在民间广泛使用。本文通过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的分析,力求加深对英汉谚语的理解,提高对英汉谚语的运用和翻译能力。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 1. 引言 谚语(proverb or saying)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辞海》(2000年版,491页)是这样定义的: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朗文当代高级辞典》给谚语下的定义是:?a short well-known supposedly wise saying in simple language?。谚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民族心理、意识形态等是密切相连的。 2.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谚语有着较大的差别,以下将从审美角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几个方面对英汉谚语的差异进行分析。 2.1 审美差异在诸多英汉谚语差异中,最为典型的要属对待动物的态度了,其中,龙的例子最为人所熟知,在中国,龙代表帝王,象征吉利的动物,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因此有谚语?龙眼识珠,凤眼识宅?、?龙投大海,虎奔高山?。而英美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如sow dragon’s teeth等等。在汉语中习惯用老虎来形容勇敢、凶猛、威严,在西方,狮子常被尊为百兽之王。因此,我们在翻译含?lion?(狮子)的习语和谚语时不妨用?虎?取而代之则更符合中国人的认同感。如: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 b 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s hide狐假虎威等。 2.2 自然差异中英两国所处的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山川物产、气候差异与历史发展轨迹千差万别。英国乃岛国,英民族生活在四面临海的岛上,擅长航海,所以英语里有很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A smooth sea never makes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而汉民族生活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广袤大陆上,谚语很多和农业生产有关. 民以食为天;瑞雪兆丰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 2.3 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而中国人受佛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大,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谚语,如佛教?不看僧面看佛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再如道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等等。而英国的典故主要来自《圣经》、古希腊神话等西方经典著作,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Whom God would ruin he first sends mad.上帝欲毁灭之,必先使其疯狂。 2.4 思想观念差异英民族强调众生平等,Human blood is all of a color. 人类血的颜色是一样的。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人人平等;而汉民族却有较强的等级观念,家族讲家法,讲辈分;社会讲宗法,将尊卑。谚语中有?父母在,不远游?、?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西方道德中,比较注重子女自己独立的人格,这一点体现在如?Children are not to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的谚语中。还有?All stratagems are fair in love?、?Love is without reason?等就体现了男女平等 ,自由恋爱。英民族有着开拓进取、永争第一的勇气,?Keep up with the Jones. ?赶上富邻居,争比阔绰。而深受儒家?中庸?之道影响的汉民族则怕出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 3. 翻译策略 正如刘宓庆说的:?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化信息的意义。意义始终是我们关注的中心:它既是我们的出发点,又是我们的落脚点。?[1](p83)本着抛砖引玉的想法,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中美跨文化交际

Causes of Sino-US Cultural Values Diversit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 culture formation. To a large extent, human activities rely on and are limited by the environment.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creates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four major characteristics to Chines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large land area ranking as the third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great population accounting for a quarter of the worlds, the most diverse terrain symbolizing by great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the most complex climate varying in all kinds. Therefore China owns inland culture combined with magnificent mountains-image and beautiful water-image, grand unification and colorful specialti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western culture, however, are just the opposite. The ocean has become the cradle of Europe, the Americas and the Oceania, as well as Western culture. The Europe is the birthplace of Western culture. There are two major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Europea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e is that most of European countries border on the sea. More than four-fifths of European boundary line is bounded by the sea. Another is that the mainland terrain is mainly plain. The European average height is the lowest in the world, and the climate is mild and humid. The rich land had raised various ethnic groups who became powerful and frequently migrating and endlessly fought against others. The Westerners had to comba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urrounded by the sea and poor living conditions. They were eager to conquer the sea and nature which create the features of expansion, adventure and openness of Western culture. Historical causes of China Cultural Values As one of the 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 agri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culture. Ancient Chinese got together to farm on the fertile land and were more likely to believe in collectivism. For very little migration, they tended to live a stable family life. Therefore, Chinese culture was established on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family system and treated the parents as the center. Thus, Chinese always combine the individual value with family, collectivity and even nation.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unified state and produced the initial collectivism –“Every inch of ground across the country belongs to the king. Every general commanding troop s has to serve the king.” Then Emperor Wu in the Han Dynasty carried out a policy of proscribing all non-Confucian schools of thought and espousing Confucianism as the orthodox state ideology, which made Confucianism become the core of Chinese culture. Confucianism advocates that “one must first cultivate oneself and put family in good order before he can govern the country and bring peace to the world” and stresses individual capacity of moral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专业:水产养殖专业10-4 姓名:黄运佳 学号:1001110411

浅谈中西方语言文化和饮食的差异 1.语言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 (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1.1丝绸之路 1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D)提出的。 A、张骞 B、汉和帝 C、汉武帝 D、李希霍芬 2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B)。 A、贸易作用 B、军事作用 C、外交作用 D、文化交流作用 3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没将(B)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A、瓷器 B、茶叶 C、香料 D、丝绸 4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指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对 5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人将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西方人将印度哲学、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 1.2东西方文化传播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下面那个不是敦煌莫高窟与(A)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固原须弥山石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洛阳龙门石窟

D、大同云冈石窟 2 希腊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手稿重写本经美国科学家研究终于在X射线下回复了原有内容。A A、对 B、错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获成功,受到了汉武帝的称赞,被封为太中大夫。A A、对 B、错 4 马可?波罗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后来这本书在欧洲非常畅销。错 5 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羊皮纸书写文件,从14世纪起羊皮纸逐渐被中国的纸所取代,羊皮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错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Yu Li Na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Yang Dong Min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June,2013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What is culture? Simple to say, culture is one of those you don't know why but also willing to accept, rules and knowledge from the start, in practice most people can experience the benefits, or that can bring benefits, so that these rules and knowledge has become the most people choose, this constitutes the main content of culture. But if this rule or understanding has been completely objective practice proves impossible do not insist, renewal ability is also culture has. So the culture is the difficult to give the rules and knowledge about (belonging to the values and Philosophy), and has some subjectivity, continuity, group, beneficial four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ulture;subjectivity;continuity, group, beneficial four characteristics. 1 Introduction For example, the Spring Festival, everyone should think over the Spring Festival, but get used to it, it is difficult to say. We must have the spring festival what necessity, but can tell some benefits, so naturally continue down. But is this kind of natural inertia, has a powerful social force, unless the social upheaval, or completely oppressed the erosion of alien culture. The process for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more than once, but they were conquered by the Chinese culture has its own rationality and strong cohesion. Here the two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reason and cohesion. To give credit to the acts of such a phenomenon exists in every society groups in society, exist in a varie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different levels and in different degrees, reflecting the people's social activity, it can not only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can contact feelings,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United, played the role of social lubricant. Pomerantz American linguists point out that language is a kind of support to give credit to the sexual behavior (supportive action), is also a sexual evaluation (assessment action), that is to say, there is praise, not only praised the language of nature, there is also the nature of the evaluation. Let us explore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in the praise of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