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集市和超市》的三年级语文教案(精品)
最新审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集市和超市》精品学案第一课时(精编)

《集市和超市》学案一、学习目标1.观察集市与超市,学习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思考、合作的良好习惯与认识事物的能力。
2.通过学习与活动,懂得购物要有计划,有方法。
3.阅读《第一次买东西》,联系自己第一次购物的经历,进行交流。
4.学会购物,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及积累,树立表达的信心。
二、学习过程1.自主学习(1)我会读粮食超市饼干购物连锁店副食零钱投诉醋酱油公平秤收银台(2)我会填一()饼干一()香烟一()香油一()黄瓜一()毛巾一()面一()电视机一()台灯一()米粉(3)写出同类的商品。
粮食类:大米家电类:电饭锅文具类:铅笔日用品类:香皂2.合作探究(1)看课本68、69页,说说图上分别是哪里,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搜集有关集市和超市的资料和图片,利用“手机”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2)把小组内收集到的商品卡片进行分类,明白:什么是粮食类、副食类、文具类、生活用品类、家电类。
————————————————————————(3)读70页“读一读”,理解这些词语。
(4)制定购物计划,填写购物清单。
①为什么购物应有计划?②转超市前,我能制订一张购物计划。
③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讨论:怎样填写购物清单,填写自己的购物清单。
(5)根据自己的经验,探讨解决71页第二题问题。
(6)阅读72页“开卷有益”回答问题。
①文章讲了——————第一次买东西的故事。
②从文章中你读懂了什么?③我积累的好词佳句。
(7)回想自己的一次购物经历。
(附纸)提示:①自己为主角的一次购物经历。
②从自己的购物经历中详细写成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部分,要真实,有自己的想法。
(8)畅所欲言,介绍一种自己买的商品。
这是我买的——,它属于——。
我准备从——、——- 、——等方面介绍它。
3.课外拓展积累了一些商业用语,试着写下来。
搜集有关商业用语,利用“手机”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4.达标测评(1)看拼音写词语。
qiān bǐ fù shí chāo shì shōu yín tái líng qián( ) ( ) ( ) ( ) ( )chéng xìn wéi běn jí shì shǐ yîng shuō míng( ) ( ) ( ) (2)请您当导购员。
《集市和超市》公开课教案

《集市和超市》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市的概念,知道集市的特点和功能。
2. 让学生了解超市的概念,知道超市的特点和功能。
3.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经济活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市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2. 超市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3. 集市和超市的异同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市和超市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2. 教学难点:集市和超市的异同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集市和超市的特点和功能。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集市和超市的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市和超市的概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市和超市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集市和超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集市和超市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集市和超市的概念、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了解集市和超市的基本情况。
3. 案例分析:分析集市和超市的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市和超市的概念。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市和超市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总结:对集市和超市的特点和功能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集市和超市的认识。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和分析身边的集市和超市,总结其特点和功能,下次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集市和超市特点和功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各种集市和超市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引导学生思考。
2. 案例资料:准备一些集市和超市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 作业模板:为学生提供课后作业的模板,帮助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集市和超市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语文上册集市和超市公开课的教案和教学反思

语文上册《集市和超市》公开课的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集市、超市”等词语;(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集市和超市的特点;(3)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集市和超市的差异;(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3)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等策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读和理解“集市、超市”等词语;2. 掌握课文中集市和超市的特点;3.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集市和超市的差异;2. 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集市和超市的图片;2. 教学课件:课文内容、词语解析等;3. 角色扮演道具:购物篮、纸币等;4. 教学反思模板: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集市和超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集市和超市的了解;(3)简介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教师讲解生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查理解情况。
3. 探讨集市和超市的差异:(1)小组讨论:集市和超市的不同之处;(2)小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集市和超市的特点。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角色(如顾客、售货员等);(2)学生运用所学词语,进行角色扮演;(3)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纠正错误。
5. 拓展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集市和超市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小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6. 总结:(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3)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语文上册集市和超市公开课的教案和教学反思

语文上册《集市和超市》公开课的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集、市、物、品”等10个生词;(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集市和超市的特点;(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喜欢的购物场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2)培养学生文明购物、合理消费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词认读与积累;(2)理解课文内容,描述购物场所;(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景模拟。
2. 教学难点:(1)生词的理解与运用;(2)描述购物场所的语言组织;(3)情景模拟中的角色扮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集市和超市的图片;(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兴趣;(3)引导学生回顾购物经历,引入课题。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集市和超市的特点。
3. 生词学习(1)学生自读生词,认读生字;(2)教师讲解生词,引导学生理解运用;(3)学生组词、造句,巩固生词。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答案;(3)学生互评,巩固所学知识。
5. 情景模拟(1)学生分组,角色扮演;(2)教师提供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模拟;(3)学生表演,教师点评。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词,每个生词写5遍;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购物场所的短文;3. 预习下一课。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集市和超市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2. 教学改进:(1)在生词学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情景模拟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投入;(3)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集市和超市》的教案设计

《集市和超市》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市的定义、特点以及与超市的区别。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不同购物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懂得珍惜资源,合理消费。
教学重点:1. 集市和超市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2. 如何在不同的购物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教学难点:1. 集市和超市的区别。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3. 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集市和超市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两种不同的购物环境。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集市和超市的特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集市的定义、特点以及与超市的区别。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集市和超市的不同之处。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购物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集市和超市。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购物经验,讨论在不同的购物环境中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四、情景模拟(15分钟)1. 教师设计一个关于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集市和超市的营业员和顾客。
2. 学生通过情景模拟,体验在不同购物环境中的购物过程。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集市和超市的特点及区别。
2. 学生分享在情景模拟中的感受,反思如何在实际购物过程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集市和超市的定义、特点和区别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以及在实际购物过程中的消费行为。
六、实践活动:市场考察(10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集市和超市的不同特点。
活动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考察所需的用品,如笔记本、相机等。
活动过程:1. 教师组织学生前往附近的集市和超市进行实地考察。
2. 学生分组进行考察,记录下集市和超市的环境、商品、价格等信息。
3. 考察结束后,学生回到教室,与同学们分享考察心得。
七、课堂讨论:集市和超市的利与弊(10分钟)活动目的:通过讨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集市和超市的优缺点。
语文上册集市和超市公开课的教案和教学反思

语文上册《集市和超市》公开课的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集市、超市”等词语;(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集市和超市的特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集市和超市的认识;(2)通过朗读、模仿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热爱;(2)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集市和超市的特点。
2. 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新词语,如“集市、超市、商品、促销”等,并进行口语练习。
3. 句式学习:学习课文中的句式,如“这里的商品真丰富啊!”、“我在超市买了一瓶饮料。
”等,并进行口语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集市和超市的相关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集市和超市的特点;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2. 教学难点:集市和超市的特点的深入理解;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集市和超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集市和超市的特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 朗读模仿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集市和超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集市和超市的特点。
3. 学习词语:学习课文中的新词语,如“集市、超市、商品、促销”等,并进行口语练习。
4. 句式学习:学习课文中的句式,如“这里的商品真丰富啊!”、“我在超市买了一瓶饮料。
”等,并进行口语练习。
5.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集市和超市的特点,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商品或购物经历。
小学语文6-教案设计.集市和超市

小学语文6-教案设计: 集市和超市一、教学目标1.了解集市和超市是人们购物的场所,了解它们的不同特点。
2.学习描述集市和超市的常用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能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集市和超市的场景。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练习册。
2.教学素材:集市和超市的图片、文化背景资料。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集市和超市的图片,引导他们谈论自己对这两个地方的认识和了解。
2.提问学生:你们有去过集市或超市吗?你们对它们有什么印象?步骤二:学习新知1.通过课文导入,介绍集市和超市的定义和特点。
解释集市和超市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2.带领学生学习并掌握描述集市和超市的常用词汇,如:摆摊、叫卖、热闹、琳琅满目、货架、购物篮等。
步骤三:合作学习与练习1.分成小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经历,讨论集市和超市的异同,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进行点评。
2.给学生分发练习册,完成其中关于集市和超市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步骤四:情感价值观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集市和超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什么?对环境又有什么样的影响?2.分组展开讨论,组织学生就集市和超市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步骤五: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购物?它们与集市和超市有什么不同?2.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他们对其他购物场所的了解和观察。
四、教学反思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集市和超市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小组讨论和互相点评,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在情感价值观教育环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的能力。
在拓展延伸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其他购物场所,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然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内容相对简单,需要加入更多的拓展知识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市和超市的背后文化内涵。
《集市和超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集市和超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集市和超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集市和超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本单元为开放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同时增长一些生活,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单元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前几册学习时也接触过开放单元,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难度不是很大。
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集市和超市的生活体验。
1、通过亲身观察、参观集市和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以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2、在单元学习时,理解并积累有关商业用语,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3、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生懂得购物应该有方案,有方法;4、阅读《第一次买东西》,联系自己第一次购物的经历,进展交流;5、学会购置东西,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及积累,从而调动起学生表达的积极性;6、创设情景,进展口语交际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中养成合作的良好品质。
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了解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同时增长一些生活经历,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1、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集市和超市;2、学生:课前利用休息时间,深入集市和超市进展观察,并做好有关资料的搜集和工作;(一)、提醒单元主题,引导质疑:组织、引导学生亲身观察、参观集市和超市;全班交流自己在集市和超市的.所见所闻,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二)、归类练习,积累提高:1、交流,练习对商品进展简单的归类:(1)学生在亲身参观、感受集市和超市的景象后,在4人或6人小组里进展参观心得的交流;(2)在认识集市和超市中的商品的根底上,进一步对商品进展归类的练习,从而让学生更广泛地积累、了解与学生自己实际生活联系严密的一些日常商品,如“粮食类”、“副食类”、“文具类”等等;2、开展“认一认读一读”活动:(1)学生在认识、介绍各种商品时,会接触大量的、与物品名称密不可分的量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市和超市》的三年级语文教案
活动要求:
1、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揭示主题
你去过集市或超市吗?那里是什么样的?
能说说你第一次去集市或超市的经历与感受吗?
二、观察图画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集市怎样?超市怎样?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凌乱的认识注意引导学生从所在地、商品、买卖双方进行有序整理。
三、弄清集市和超市的区别。
从市场所在地、商品及其摆放形式、购物形式、销售形式等方面进行区别。
四、联系实际
1、说说你走访的集市或超市的情景。
2、谈谈自己走访的感受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