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

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

答疑解惑169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金成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通识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并要引领他们树立科学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生态文明行为。

为满足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各高校思政课堂应不断地创新,积极主动的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途径,将生态文明的教育融入当中,积极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引言生态文明观念及其如何建设已经成为如今的时代课题,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也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

新中国成立后始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曾采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打破了生态平衡,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跟不上过度开发利用的速度,造成了环境破坏、资源短缺。

进入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政课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一、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政治课堂的原因国内学者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定义、理论的研究都做出了卓越的探索,最突出的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上的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颇有成就,但各地区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并不成熟和完善,也不能适应如今社会发展的需求[1]。

生态文明观念强调的是人类怎么才能与环境和谐生存,这关系到人类日常生活的环境,也是人类面对如今的环境破坏危机所做出的理性思考后选择的正确道路。

二、生态文明观念的融入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是有理想抱负的、也是青年之中坚力量,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身上都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

有关大学生们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推进我国的发展。

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引进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高校中的有志青年具备充足良好的观念意识,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有效建立,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瓯海区2008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成果获奖与结题名单

瓯海区2008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成果获奖与结题名单
岳秀英
育英高中
关连吉(执笔);鲍淑霞;杨力威;石龙洋;
结题
8
OHG0714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陈苗苗
三溪中学
汤杰玲(执笔);王中洁;吴松波;陈灿林
结题
9
OHG0625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情境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许佩红
三溪中学
厉竞凤(执笔);金长环;舒卫军;季锦锋
结题
10
OH0541
胡晓芬
瞿溪一小
陈玲素(执笔);林藤;陈胜丰;黄晓静
三等奖
3
OHZ0711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
马茫茫
郭溪二小
陈利锋(执笔);吴建国;陈建雷;贾晓曼
三等奖
4
OHCG0816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的高效性教学策划研究
周龙云
瞿溪华侨中学
林丽丽(执笔);倪锡聪;潘乔森;吴国梁
三等奖
5
OHG0615
附件
瓯海区2008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成果获奖与结题名单
一等奖
编号
序号
课题名称
课题
负责人
单位
成员
备注
1
OHX0619
小学低年级数学运用学具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朱雪新
实验小学
戴立坚(执笔);季迅群;倪仙秋;张赶朝
一等奖
2
OHC0710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苏盈盈
梧田二中
徐德松(执笔);潘天真;吴艳;王仁夫
三等奖
8
OHX0702
新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作业实效性的研究
黄茫茫
景中附小

在《政治生活》中渗透生态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在《政治生活》中渗透生态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在《政治生活》中渗透生态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作者:陈卫萍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 2018年第7期摘要:生态教育这种以有机论和共生论为理论指导,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良性化途径的教育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提高公民的生态素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政治生活》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增强公民意识,自觉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因此《政治生活》中渗透生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政治生活》;生态教育;重要性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116一、生态教育的内涵生态教育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它有着明确目的性、实践性和功能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

由于人们的切入点的不同和视角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它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学者刘静认为,生态教育就是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借助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种手段, 进行保护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教育, 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

学者周进珍认为生态教育是一种道德观念教育,生态世界观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者温远光认为生态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理论、生态知识、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等。

生态教育是以有机论和共生论为理论指导,为达到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自觉养成热爱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生态道德文明习惯,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道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具体地说:有机论是把活的有机物当作整个自然的模式,每一个自然的组成物不仅包括有生命的人,也包括每一种植物或动物,都被看作是参与并依赖于这个整体,所有的有机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努力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

努力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

“ 乐学 ”, “ 变 学会 ” “ 学 ”。教 为 会

“ ”与 “ ”要 实 现 平 师要 多观察 学生 ,体察学 生 的心 教 学
理, 使教学 内容 ( 包括举例 、 思维方
什 么 是 “ 学 ”? 教 学 “ 教 式 、 教 是 反映 的情趣 等 ) 更符合学生 实
互关 系 ,力争适 度配 合 ,和 谐发 能, 克服 “ 互耗 ” 向。 倾
展, 强化诸 因素之 间 的 “ 补 ” 互 功 师 教 、 生 学 ”还 是 “ 师 教 — — 际 , 近 学 生 生 活 , 强 与 学 生 的 学 教 贴 增 学生学 ”, 这里 的 “ 点”与 “ —— ” 心 理 沟 通 。只有 这 样 才 能激 发 学 生 与 自然 生 态 系统 相 对应 , 课 之 差 ,反 映 了 两 种 不 同 的教 学 论 的 学 习 兴 趣 ,形 成 强 烈 的 学 习 动
维普资讯
1: r ~
● I V 7 L
二 、“ ”与 “ ”要 实 现 平 棒 的运 转 ,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往 往 侧 人 … … 都 是 对 课 堂 上 动 、静 平 衡 讲 练

教 学 是 一 个 由 教 师 、 生 、 材 、 以 ,在 思 想 政 治 课 课 堂 教 学 中必 教 学 情 境 ,让 学 生 变 学 教
“ 学 ”为 苦
设施 、环境等 等众 多复杂 的因素 须 实 现 以下 五大 平 衡 。
所 构 成 的 “ 态 系 统 ”, 此 , 生 因 必 须 认 真 研 究 课 堂 教 学 诸 因 素 的 相 衡
素之 间的关 系 ,为探 求教育 发展 质 流 、信 息 流 ( 括 知 识 、能 力 好 的 课 堂 心 理 氛 围 ,灵 活 运 用 各 包 规律 , 断提高 教育质 量 , 不 开辟 了 流 ) 价 值流 联 系和贯 穿 , 相作 种 手 段 , 用 各 种 有 利 因素 , 插 、 互 利 穿 个 十 分 重 要 的 认 识 空 间 。 课 堂 用 , 动 着 “ 才 的 再 生 产 ”。所 对 学生 的学 法指 导 ,创造 良好 的 推 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作者:陈运辉曾卫兵罗道全冷文勇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2年第08期摘要: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项目品牌化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持续优化校内外合作机制和课内外对接机制,逐步形成了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活动有品牌、协同育人有机制、实践教学有基地、实践育人有成效。

改革经验获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并多次受邀交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

循此理念,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十余年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了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

实践活动有品牌思政课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项目化和品牌化建设的目的是出精品。

多年来,我们探索和积累了三类品牌性活动:一是着力建设与理论课实践环节相配套的品牌性实践活动,如同学校团委连续15年合办的“新生演讲比赛”。

二是精心打造精品校外实践活动,如与“中国好人网”合作连续8年开展的“帮好人万里行”①(后简作“万里行”)活动,200多名学生直接受益,超过万人通过课堂交流间接受益。

又如:与大兴区团委合作开展的周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方便学生就近实践。

三是积极开展创新型实践项目。

例如:2018年-2021年,组织拍摄大学生思政课微电影,学校先后制作的4部大学生思政课微电影通过了北京市初赛(进入参赛前十名),获全国三等奖2次、优胜奖2次。

协同育人有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场域在课外,实践育人本质上是合作育人。

针对社会实践开展难、实效性和持续性不强、受益面有限等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1.完善校内外协同机制第一,与校内相关部门之间优势互补、相互协同。

在校内,我们从组织、师资、资金和项目四个方面推进与相关部门和二级职能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协同推进实践育人。

新时代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

新时代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

新时代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实现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极为重要的课题。

做好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有利于解决当前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脱节带来的现实困难和问题,有利于构建上下通畅、前后关联的教学机制,形成中学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持续培育的有效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一、研究的时代背景新时代对初高中思政课建设提出新要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XX年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XX 年版)》,明确指出要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为主导的活动性学科课程,这与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强调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有共同之处,从而为实现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于课程核心素养和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已有的研究主要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渗透核心素养和初中道德法治课教学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为主。

基于课程核心素养视域,研究新时代初高中思想政治课一体化教学的成果缺乏,是相对空白的研究领域。

教育部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使用,根据新课标、深入渗透十九大精神的教育部统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正在修订。

新时代呼唤新教材,新教材体现新时代,初高中新教材更新内容中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它们之间有何自然衔接与继承发展之处需要通过实践研究的方式去挖掘和应对,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研究的重要意义1.在新时代、新课改背景下落实立德樹人根本任务,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

多措并举,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

多措并举,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

多措并举,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作者:罗文娟苑忠国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3年第10期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面对着多元思潮影响,如何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生态,已经成为高中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两个角度讨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路径,认为教师思政水平、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总结等对思想政治课建设都有直接影响。

这也意味着提高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工作水平,才能构建良好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体系,为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提供根本保障。

高中阶段和小学、初中不同,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情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进入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

同时,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环境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因此,在此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形成科学完整的“四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就是为此而服务的,该项工作能够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将高中思想政治有关的概念、理论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品质和能力。

核心原则首先,一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并没有得到教学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其地位远远不如数理化等主要学科,如此便造成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落后,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成长。

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课融入高中课程体系的核心当中,这是确保课程思政核心位置、提升思政课地位的根本前提。

其次,在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的根本任务,要将家国情怀、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

融合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学科的教育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彼此融合,这是社会需要综合型人才所决定的。

因此,思政课的建设过程必须要形成融合意识:需要将其他学科融合进来,形成课程思政建设氛围;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进来,增加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要将职业观念、心理健康、创新意识等思想融合进来,保证学生的多元发展;要将社会时政新闻、热点新闻融合进来,从而做到案例教学。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环境化学”课程为例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环境化学”课程为例
江西农业大学“环境化学”课程以戴树桂主编的《环 境化学》为参考教材,自主研发的“环境化学”线上 课程通过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涵盖了大 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 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等内 容。同时,教学团队秉持“突出特色、稳步发展”的 指导思想,立足本省典型的环境问题,融入了以矿山 污染及修复、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为核心的区域特色 显著、农林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教学。例如,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铀矿和鄱阳湖是江西省重要的典 型矿产和最大的淡水湖,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促进 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和水体 污染。课程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土壤环 境化学和水环境化学教学中,融入了离子型稀土矿、 铀矿和鄱阳湖污染的原因、机理、现状和修复等江西 区域特色显著的专题内容。同时,在受污染环境修复 的教学中,突出鲜明的农林院校特色,侧重讲授安全 绿色的植被修复技术。 1.2 挖掘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
3. College of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ake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explore how to combine Jiangxi'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build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relying on the self-developed Jiangxi Province boutique online open courses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teaching platform,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flipping the teaching classroom,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shaping “three in one”, and cultivate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在学习着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思考着怎样在教育教学最重要的阵地——课堂上,实践着自己育人的理想,期冀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充盈着和谐的阳光、闪现着思维灵动的火花。

可往往在不经意间,在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细节上涂抹着灰暗的色彩,我们把它称作课堂教学的不生态现象。

不生态现象体现在师生关系上是霸权与控制,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自己的霸权角色,发挥着自己的控制作用,通过命令、责备,表现着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的行为和通过提出明确的、硬性的要求和作出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

不生态现象体现在职业关注上是忽略,教师往往关注优秀生和学困生,而忽略各方面都普普通通的一批中间层次的学生。

对这些有较大进步空间的学生,教师却始终极少给予他们点拨和关心。

不生态度现象体现在生生关系上是不合理的竞争和排斥。

适当的竞争是激发努力和抱负的强烈动机,是产生自信和自尊的根源,但是,如果把竞争行为理解为相互排斥,在力图使自己名列前茅的同时,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纷扰和阻止别人取胜,这就成了一种非理智的竞争、失当的竞争,其后果是消极的,极易形成课堂群体生态失衡。

不生态现象体现在教学与实践关系上,则是危险的“花盆效应”。

课堂就像一个暖房,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不会思考,不善提问,如同“盆花”。

“花盆效应”削弱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实践精神,拘泥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导致封闭、呆滞、僵化。

这些情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
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不应该仅停留于“知识教学”或“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我们首先认识到教育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交往的活动,学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

但是,我们教育教育最大的缺陷也就在于我们遗忘了生命,遗忘了具体的人,遗忘了日常生活里生命幸福与否的现实状态。

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有必要在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中重新解读教育教学,重新发现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
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可见,改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人自2000年起,主持开展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诗词、漫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探索》课题的研究。

2004年,又参与了《学习迁移指导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的研究。

在和其他教师一起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效率。

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灵活运用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为此,本人提出《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旨在使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实现“对话”,使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流动,从而形成
富有个性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特色。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探讨生态课堂教学思想与理论,分析生态课堂教学结构。

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2期《思想政治课研究》主编史俊;(2)生态课堂——政治课教学的极致境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9期安徽省无为县牛埠中学王晓阳;(3)新课程理念下政治“生命”课堂的构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江苏省邗江中学王恒富;(4)努力构建和谐政治课堂:《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10期河南获嘉县第一中学王泽坤;
(5)政治课教学生态化探微:《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年第11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中学祝颖英;(6)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5期朱开炎广东嘉应学院;(7)浅议教育生态化:《素质教育大参考》2003年第9期河北省涉县教师进修学校王献亭
2、从师生互动的过程,即预设与生成交互过程的角度探讨生态课堂教学。

(1)运用新课程理念,实现政治课堂的全面和谐:《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5期
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高级中学高志明;(2)重视课堂生成的教育机会:《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1期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杨海东;(3)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态设计:《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年第1期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蒋卫星;
(4)浅谈思想政治课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3期浙江省宁波中学
何建明;(5)让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6期浙江省金华市东区教研室叶松英;(6)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环境的内涵和构建条件:《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1期首都师范
大学政法学院邢彦明;(7)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5期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曹冬梅;(8)思想政治课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3期江苏省射阳县明达中学王兆熙;(9)关于思想政治新课程加强学习指导的尝试:《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12期无单位标注庄永敏;(10)努力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政治课教学》2002年第9期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
王祥云浙江省临海市教育局教研室董仁军;
三、课题的界定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指“学生”。

“态”是指形状、样子。

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

”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

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生命实体是教师和学生。

因此,生态型的课堂教学即是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利于人整体生命投入的学习生态环境中,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态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四、理论依据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
1、叶圣陶的教育观。

叶老的教育观念是国民教育观,他认为,“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

“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确立大教育观念:要破除“本本主义”,冲破学科界限,打破学校、课堂的局限,实现“人本主义”教育,“开放式”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生活的好习惯,思考的好习惯,与人相处的好习惯……,所以,本课题强调学生良好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