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之大同社会思想

合集下载

大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

大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

大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初一阶段是学生接触到大同知识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以下是对初一大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大同的概念及核心思想大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来源于《尚书·文王篇》:“克明德,温众恤,和宜家,下以事上。

”大同的核心思想是要求人们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二、大同思想的内涵1. 人伦和睦:大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家庭和睦、亲朋友爱、邻里和谐等。

2. 社会公平:大同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对剥削和不公平现象,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推动公平正义。

3. 共同发展:大同思想主张人们共同发展,通过和谐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4. 和平共处:大同思想倡导国家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构建和平的世界。

三、大同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1. 尊老爱幼:大同思想倡导尊敬老人和关心年幼的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维系家庭和睦。

2. 关爱他人:大同思想要求人们关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帮助弱势群体,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3. 友善待人:大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展现亲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分享快乐:大同思想鼓励人们分享快乐与喜悦,通过与他人分享来加强人际关系和社会凝聚力。

四、大同思想的教育意义1. 培养公民意识:大同思想培养学生对社会公平、和谐等价值的认同,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合作精神:大同思想强调合作与共赢,鼓励学生学会团结合作,通过协作来达成共同目标。

3. 培养情感素质:大同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其成为善于表达和体谅他人的人。

4. 培养公平心态:大同思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建立公正的判断和评价标准。

五、初一大同知识点的应用初一学生在学习大同知识点的同时,也要进行实践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初一大同知识点的应用案例:1. 编写一份关于学校和谐相处的守则,鼓励学生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形成和谐的学习环境。

大同文化--大同是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人我平等,物我同观”。

大同文化--大同是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人我平等,物我同观”。

大同文化--大同是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人我平等,物我同观”。

中国的大同思想在道家也有反映。

道家主要是从练功角度来讲的,而不是从社会角度来讲的。

道家的大同“同”到哪儿去呢?要同到“道”上来。

练功要达到“道”的境界就大同了。

因为“道”是为公的。

我们以前讲课讲过这个问题,《金丹心法》讲,“何为道,天下之所公”,天下之所以公,就是“道”的缘故。

古人练功到这个“道”上去,就是公,就是大同。

《庄子》讲过“坐忘”,颜回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于“道”才能非常通,无所滞碍。

能够同到“道”上去,就称为大同了。

“坐忘”的那种境界就是一个大同。

大同是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人我平等,物我同观”。

在《吕氏春秋·有始览》里面讲“天下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就是说,当你练功,把自己的心意放开,和大地合一,大地的信息你都能聚起来了,这样就成了一个大同的景象。

这是从练功境界描述的大同。

讲得更多的是道书里面的《化书》,这是五代谭峭,也就是被列为道家的祖师之一的谭真人写的一本书,里面也讲了大同。

其中一段是从道的作用、道的变化,即怎样生发万物,练功怎样返回到道去来讲大同的。

“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

”道是个虚的,虚化成神,神化成气,气化成形,一产生形体之后,万物之间就不通了,就会有障碍了,就闭塞了。

“道之用也”,练功中道之为用,“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

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

”上面是“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这里又返还到“虚”了。

一虚了之后就能明了,到这个时候,万物就可以通了。

古代的圣人能够了解“通”和“塞”是什么道理,什么缘故,也明了造化万物是怎么来的。

所以“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这是用“忘”字去练功的过程,“虚实相通,是谓大同”。

虚和实通了,通达一如了,就称为大同。

怎样去通呢?“太虚一虚也,太神一神也,太空一空也,太形一形也。

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描述

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描述

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描述一、引言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想社会模式,它是儒家对于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和最终目标。

在大同社会中,人们彼此相爱、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本文将就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描述进行详细阐述。

二、大同社会的概念大同,在《礼记·礼运》中被解释为“天下兴平”,即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安定和平。

而在《论语》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则是指所有人都能够按照道德规范行事,实现公正、平等和谐共处。

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大同社会可以理解为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贫富差距、没有剥削压迫、没有矛盾冲突的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

三、大同社会的特征1. 无差别平等在大同社会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无论贵贱贫富,都应该被视为人类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因此,在大同社会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2. 和谐共处大同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能够和谐共处。

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冲突和矛盾。

3. 公正平等在大同社会中,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不论是权力还是财富,都应该被公平地分配。

因此,在大同社会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压迫。

4. 仁爱之心在大同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仁爱之心。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种互助互爱的社会关系。

四、儒家对大同社会的描述1. 孔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孔子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意味着只有当各个层面上的基础都得到了满足,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因此,在孔子看来,实现大同社会需要从道德教育入手,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孔子还提出了“仁爱之心”的概念,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灵品质的人才能够实现大同社会。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应该对他人怀有同情和关爱之心。

2. 孟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孟子认为,“天下一家”,即所有人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请问关于大同思想的总结

请问关于大同思想的总结

请问关于大同思想的总结大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它主要强调的是人们要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并通过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方式实现个人的内心平静与安宁。

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孔子与墨子是大同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提出的“仁政”理念强调的是君主应当以德行作为统治的基础,通过实施仁政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而墨子则主张以爱和博爱为原则,实现“兼爱”和“非攻”的社会理念,使人们和睦相处,消除暴力与战争的存在。

这些思想为后来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同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庄子提出了“寿考”和“大同”这两个概念,他认为通过放弃功名利禄和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安宁和快乐,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理论研究与思想创造的重要里程碑。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大同思想又得到了新的传承与发展。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念,他主张通过内心的悟性来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实践,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知识分子,并被广泛传播。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思潮,如一切平等思想、富国强兵思想等,都对大同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进程,大同思想也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强了对社会公正和民主法治的追求,提出了“人民至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逐渐接近实现。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都体现了大同思想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总体而言,大同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思潮,它主张人们要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以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方式实现个人的内心平静与安宁。

“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

“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

“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大同”和“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

《诗经·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在这里,小康具有“小休”“小安”的意思,意在劝诫当政者要使民休养生息。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出现于西汉的《礼记·礼运》中,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形态。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记》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中,《礼运》篇中借由孔子与弟子子游的对话,阐述了孔子的“大同”和“小康”思想。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混乱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割据,礼法崩坏,他对现实社会极其担忧,殷切盼望能恢复周礼,以稳固社会秩序。

《礼运》篇记载,一个冬日,孔子参加鲁国的重大祭祀活动“蜡祭”,祭祀结束后,他站在宗庙外的楼台上抬眼远望,有感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实,描绘了他虽然没能见到,但却十分向往的两种理想社会——“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和“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

孔子认为在夏朝以前,存在着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对“大同”的描述,具体如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短短百余字,却蕴含着大同社会的丰富内涵。

第一,“天下为公”的贤人政治。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天下人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世传于子孙,这是大同社会最根本的特征。

如尧授舜、舜授禹的王位禅让,正是“天下为公”的独特体现。

第二,“选贤与能”的人才选拔制度。

政治上实行广泛的民主,由社会成员共同选举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治理天下,而被选举出来的人则不遗余力地为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概论之大同社会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之大同社会思想

我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中简单的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大同思想下的中古古代理想社会。

现在我们先从大同思想的来源和概念来分析中国古代的大同。

说起大同思想我们就会想到儒家的大同思想。

儒家大同理想是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提出来的。

《礼运》篇大概产生于秦汉之际或汉初,这时,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帝国,正在雄心勃勃地为巩固封建政权,发展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而斗争,于是,它的某些思想代表人物就设计出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方案,为自己的事业描绘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

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

同样我需要感叹一句,没有孔子就没有儒家,而儒家的大同思想,即天下大同思想也是孔子的理想。

我们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来自孔子),便是古代大同思想对现代的影响的一个方面。

中华民族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同舟共济就是一个具体生动的例子。

我对儒家略有了解是因为我们开始学《论语》时,了解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而“大同”与“仁”亦是殊途同归。

所以我通过对《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后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儒家的大同社会其实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社会。

让我想到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后期的共产主义制度与“大同”社会似乎有些相似了!话又说回来,虽然就当时而言,大同社会只能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下所构想的一种如世外桃源一样的理想主义社会,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发展却是建立在以大同社会为目标的前提下的。

西汉以后的封建时代的大同思想西汉中叶以后至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发展一直停留在封建主义阶段,没有形成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阶级,因而儒家大同类型的理想,未再出现新的模式,我已经在上面的段落中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其中有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通过学习后的一些观点。

浅谈大同社会

浅谈大同社会

浅谈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那么什么是大同呢?它是人们思想中的一种理想的社会,也是社会阶段里最高的社会阶段。

咱们都知道社会阶段有最早的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到后来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咱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

社会制度分别代表着这个社会以谁的利益为中心,比如奴隶社会的利益以奴隶主的利益为主,封建社会以王权利益为主,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家为主。

那么大同社会呢?他以谁为主呢?答案是它不以谁为主,又以任何人为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一种全民公有的社会形态,分为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

权力公有的措施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

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

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

选贤与能。

这个体制是包括中央与地方的。

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

地方事务由地方民众选举贤能之士负责管理。

讲信修睦。

信与睦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而“天下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天下为公”,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着,地位平等,无胁迫的可能,无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界人际关系总的概括。

社会保障。

大同社会里的社会保障是人得其所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且“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每个人不仅仅对自己的亲人付出爱,更对每个人都付出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大和社会与大同社会思想对社会建设的意义作文

大和社会与大同社会思想对社会建设的意义作文

大和社会与大同社会思想对社会建设的意义作文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和“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

儒家提倡的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

在中国旧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等仁人志士都曾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树立了反对君主专制,建立众人之天下的理想。

然而,对于“大同”社会的理解,还存在误区。

如:《辞海》的释义不尊重历史,将“大同”和“天下为公”割裂开来,认为“天下为公”是比“大同”理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其依据是“天下为公”的夏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统治时期,国家政权父子相传,兄弟相及,并以礼义作为纲纪来维护社会制度和秩序。

其实,“大同”与“天下为公”是不可分割的。

虽然政权形式是父子相传,兄弟相及,但是“天下为公”的实质是一切为了大家的利益,没有特意考虑个人的利益。

故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问世以来,“大同世界”就成为炎黄子孙孜孜追求的美好境界,它犹如理想之光,指引着失望中的人们不懈努力追求真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大同”就是“大和”的意思。

“和”与“同”是完全不同的。

“同”是目的,“和”是基础。

虽然,“同”
在国难等非常时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和平时期,能够运用“和”达到“同”才是一种胸襟,才是一种理想,才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简单的说,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原则”就是对
“同”与“和”关系的极好注解。

所以,“大和”才能“大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中简单的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大同思想下的中古古代理想社会。

现在我们先从大同思想的来源和概念来分析中国古代的大同。

说起大同思想我们就会想到儒家的大同思想。

儒家大同理想是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提出来的。

《礼运》篇大概产生于秦汉之际或汉初,这时,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帝国,正在雄心勃勃地为巩固封建政权,发展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而斗争,于是,它的某些思想代表人物就设计出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方案,为自己的事业描绘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

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

同样我需要感叹一句,没有孔子就没有儒家,而儒家的大同思想,即天下大同思想也是孔子的理想。

我们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来自孔子),便是古代大同思想对现代的影响的一个方面。

中华民族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同舟共济就是一个具体生动的例子。

我对儒家略有了解是因为我们开始学《论语》时,了解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而“大同”与“仁”亦是殊途同归。

所以我通过对《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后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儒家的大同社会其实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社会。

让我想到的我们
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后期的共产主义制度与“大同”社会似乎有些相似了!话又说回来,虽然就当时而言,大同社会只能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下所构想的一种如世外桃源一样的理想主义社会,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发展却是建立在以大同社会为目标的前提下的。

西汉以后的封建时代的大同思想西汉中叶以后至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发展一直停留在封建主义阶段,没有形成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阶级,因而儒家大同类型的理想,未再出现新的模式,我已经在上面的段落中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其中有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通过学习后的一些观点。

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其他类型的大同思想,从而进行比对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大同文化思想。

农家类型的大同理想,主要通过组织农民起义的宗教团体的某些生活制度体现出来,农家“并耕而食”的理想人人劳动,没有剥削;社会生产基本上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但存在若干独立的手工业,并进行着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之间的交换,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没有商业欺诈;不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不存在专业的脑力劳动者,连君主也和人民“并耕而食”。

农家的这种理想,实质上是农民小生产者对自己落后的经济地位的理想化。

东汉末期张鲁的五斗米教是最早的典型。

而且这种思想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几千年建立在中国小农经济环境下的文化思想。

知道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时期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这种农家类型的大同思想的影子。

不过仔细与儒家的大同思想比较,我们会发现农家类型的大同理想实际上是儒家
的大同文化思想的影子,基础和实质,不过过于简单了些。

道家类型的大同理想,则在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形成了新的、最有影响的典型。

然而道家“小国寡民”的理想把人们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每一个小国的人民都从事着极端落后的农业生产以维持生存,废弃文字,尽量不使用工具,人人满足于简陋低下的生活而不求改。

这种逃避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想法只能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只能是修身问道的一种方式不能成为现实。

而且我们在学习和在图书馆里查阅相关资料后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思想已经在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上提出了相关的一些简单的要求。

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升华吧!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也”,“人君必以其道服天下,而不以名位临天下。

夫莫尊于君之名,莫重于君之位,然而不得其道以行之,则生杀予夺之命皆无以服天下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句子中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大同社会思想的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了吧!同样,这些思想对今人有很重要的启迪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