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网考平时作业2-国开电大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礼: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由统治阶级或是人们的约定俗成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2.吉礼:是祭祀之礼,即对天地、明星辰、祖先等进行祭祀的典礼。
3.嘉礼:是用来联络感情,沟通人际关系的礼仪,也是五礼中内容最为宠杂。
4.三论学: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5.律学戒律是约束佛徒行为和规范僧团生活的纪律。
二、简答题
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
答:《周礼》《仪礼》《礼记》这三部专门记载礼制的文献资料,后世合称为“三礼”。
《周礼》主要内容为周王室的官制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全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寇、冬官考工记六篇。
《仪礼》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冠、昏、燕等礼仪制度。
《礼记》是对《仪礼》进行解释说明的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为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的所作。
2.简述10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它逐渐成为抗拒伊斯兰教稳定封建的统治的支柱。
第二权贵进入僧侣阶层,为后来全藏的“政教合一”体制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名词解释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
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1)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
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
(2)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3)繁多的量词(4)庞杂的补语(5)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答: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
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部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部分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2)数字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
(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2021年国开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平时作业(三)答案

2021年国开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平时作业(三)答案一、填空题:1. 庠序自周王朝2.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3. 孔门私学4. 稷下学宫5. 依法为教以吏为师6.清静无为与民休息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 太学《五经博士》自学 9. 国子学四门学10. 国子监实科职业 11. 庆历熙宁祟宁12. 国学地方儒学社学乡约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 ①②④2. ①③④3. ①②③④4. ①②③5. ①②④6. ①②③④7. ①②③8. ①9. ①②③④ 10. ①②③ 11. ①②③ 12. ①②③三、简答题:1.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答: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试析“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2.为什么说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种概括?答:(1)气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宇宙的运动。
韵是宇宙运动的节奏,是宇宙呈现分门别类而又有条不紊的整体结构,及其有次序地盛衰穷通、周流运行的整体风貌,因而韵是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的蕴藉风态。
(2)气是无形的,当它在作品中出现显出时,就从无到有,化实为虚。
这无、虚、气是最根本的,因此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
(3)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气”的宇宙,才能深刻的理解何以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准则。
3.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答:(1)源远流长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称之为“公忠”的道德精神。
(2)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答案3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平时作业(3)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2.画像石: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3.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吴门四家”中沈周与文徵明,是吴门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
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
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4.清初“四僧”:活跃于清初画坛的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弘仁、髡残、朱耷、石涛的合称。
“四画僧”皆明末遗民,因不甘臣服于新朝,志不可遂,便循人空门,借助诗文书画抒写身世之感。
作品均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复杂的精神内涵,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正统派画风大异其趣。
5.燕乐:燕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的总称。
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
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
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
“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
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
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3

B.意大利
C.日本
D.中国
【答案】:D
8.历史上专门的地理学著作,首推战国时期的()。
A.《汉书》
B.《左传》
C.《史记》
D.《山海经》
【答案】:D
9.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是()。
A.英国
B.中国
C.日本
D.意大利
【答案】:B
10.道教的基本信仰是()。
A.道
B.功利
C.非攻
D.仁
D.日本
【答案】:A
4.中国古代建筑最终完善于()。
A.秦汉
B.唐宋
C.明清
D.史前
【答案】:C
5.中国古代建筑在()达到了高峰阶段。
A.唐代
B.明代
C.汉代
D.宋代
【答案】:A
6.7、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历算著作是()。
A.《周髀算经》
B.《孙子算经》
C.《九章算术》
D.《五经算术》
【答案】:A
7.世界上陶瓷出口最早也是最多的国家是()。
【答案】:A
11.相传洛阳()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佛教寺院。
A.白马寺
B.慈恩寺
C.兴教寺
D.草堂寺
【答案】:A
12.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墨子
【答案】:D
13.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
A.朱熹
B.陆九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程颢
D.程颐
【答案】:A
14.用先秦六国的古文字记录成书,被称为()。
【答案】:正确
23.李白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3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3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夏、商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庠、序、学等形成。
周王朝开始,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3.孔门私学可谓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为完备、影响最为深远的私学。
4.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各家私学的汇集地。
5.秦代,基于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成为秦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其结果出现了取缔私学,乃至焚书坑儒的阴暗面。
6.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
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学术和教育的主体内容。
8.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其以《五经》博士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其教学形式以自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学习生活比较自由。
9.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机构除太学外,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的兴起,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和多学科并举的格局。
10.隋朝国子监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从千年来传统礼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政治系统。
隋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教育体系,确立了实科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
11. 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和崇宁兴学是宋代官学逐步改造、完善、定型的时期。
12.以国学和地方入学为核心的儒学教育系统、以社学为中心的小学教育系列、以乡约、旌表等构成的社会教育网络构成了明代基本的教育类型。
13. 察举、岁贡和科举是明代选士制度的三大主体。
14.清代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所最高学府。
15.为数众多的地方官学与国子监、满族官学一起,构成清代官学的基本结构。
16.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7.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标志科举制已经诞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名词解释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
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1)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
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
(2)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3)繁多的量词(4)庞杂的补语(5)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答: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
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
例如“实事求是”由四个语素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语素意义有机联系起来,表达一个丰富完整的含义。
特别是象“黔驴技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由四个语素记述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语在字面意义之外蕴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寓意。
这无疑是凭借了汉语单音节语素表义容量大这一有利条件。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言单位的构成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组合。
其中以语序为手段的直接组合,与四字格成语言简意赅特点有密切关系。
凡是进入成语的各个语素,只要在语义上能相互搭配,同时又符合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语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语序来灵活组合,构成并列、主谓、偏正、述宾、述补等复杂多样的语法关系,并以此表达丰富的意思。
汉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一个显著倾向,它体现于汉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领域。
如方块汉字严整匀称的间架结构,古代诗词曲赋乃至散文之中普遍出现的骈偶词句,古代建筑严格均衡对称的格局,书法、篆刻、绘画对于紧凑、匀称、平稳的讲究等等,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十分注重均衡之美。
这种审美倾向必然会投射到作为汉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汉语上,其中包括人们对成语格式的选择。
四字格成语在语音上是四个音节;在形体上是四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在语素排列的节奏上大多为二二组合,在语法结构上则有大量的并列结构,表现出强烈的对称均衡之美。
这就使四字格成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均衡美的要求。
四字格成语具备变化之美。
均衡不等于否定变化。
人们既注重均衡美也追求变化美,在均衡基础上求变化,在变化中取得均衡。
四字格成语的错综变化表现在语音上,是成语内部各字声调之间可以构成平仄变化,构成抑扬起伏。
三、论述题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答: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时代性: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答: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
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
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
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
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
四、分析题1、请根据汉语地域分支的不同特点,分析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答:根据汉语地域分支不同特点,现代汉语的方言一般分为七区:(1)北方方言(2)吴方言(3)湘方言(4)赣方言(5)客家方言(6)闽方言(7)粤方言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2)一、名词解释1、礼: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由统治阶级或是人们约定俗成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2、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3、嘉礼:五礼之一,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4、三论学: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论》称为三论,属于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
5、律学:是约束佛徒行为和规范僧团生活的纪律。
二、简答题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答:《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2、简述10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那些特点答:10世纪后半期形成藏传佛教,或称藏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
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前弘期”和“后弘期”。
前者自7世纪至838年朗达玛禁佛约200余年。
后者开始之年颇多异说,依仲敦巴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
3、简述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答:全真教属道教,是由王重阳于金初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创立,当年王重阳夺得《九阴真经》,内力修为大有长进,耳熟能详的“万剑归宗”正是本门绝学之一。
包括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全真七子都是确有其人的。
道门兴旺、门徒众多,多知名道士。
(1)修建了大批的宫观。
(2)大约花费了6—8年的时间,重修金代编撰的《大金玄都宝藏》。
三、论述题1、简要论述全真教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答:蒙古统治者的大力扶植,连年战争给民众带来巨大灾难,使他们寻找急需的精神寄托,奠定了全真教发展的群众基础,丘处机的胆识卓见,全真教中的杰出人物的共同努力都是其迅猛发展的原因。
2、中国的回族是如何形成的?答:回族的形成与中阿文化交流有关,早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使者、商人、伊斯兰教士开始来华,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中国沿海城镇和西北地区逐渐定居下来,与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繁衍后代,成为“土生蕃客”、“五世蕃客”或“六世蕃客”。
至宋代中阿海外贸易较唐代有很大发展,且商贸多以香药为主,他们有自己的社会组织“蕃坊”,贸易区“蕃市”,自己的学校“蕃学”,回族这个多族源的民族至今在中国大陆上生存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民族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壮大,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为中国多种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分析题1、为什么宋徽宗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答:宋徽宗推动了北宋第二个崇道高潮,他对道教的崇尚在宋代历史上达到极点。
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教的地位得以大大的提高,几乎成为国教。
为了发展道教,在国家财用匮乏的情况下,徽宗还不惜耗费巨资,大兴土木,兴建宫观。
他还热衷于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和制定道教节日。
他又仿照朝廷官吏品秩,设立道阶、道职,并对道士给予优宠,提高道士地位。
同时,他提倡学习道经,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编修《道藏》和《仙史》,对道教文化资料的整理和流传具有很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3)一、名词解释1、《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象的石刻艺术3、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4、清初“四僧”:“四僧”是指活跃于清初画坛的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渐江、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的合称。
5、燕乐:燕乐是统治阶级在宫廷宴乐时所使用的乐舞的总称。
二、简答题1、简述魏晋南北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答: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
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
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
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
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2、简述“唐宋派”的核心文学理论答:唐宋派: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他们主张的“胸臆”、“心源”,指的是道学家的内心世界。
3、分析秦汉雕塑艺术的特点答:秦汉雕塑规模宏大、技艺精练,是中国雕塑史上第一高峰,其类型涉及秦代兵马佣、两汉陶佣、汉代石刻、青铜铸像和汉代木刻。
秦汉的雕塑从其作用来分,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宫殿、陵墓等建筑装饰用的雕塑;二是作为殉葬用的明器,反映出汉代统治阶级当时极度奢华的生活。
秦汉雕塑的艺术造诣很高。
就人物造型上看,秦兵俑重写实,人物形体依照真人,手法严谨,人物个性突出,形象逼真生动,气概动人。
汉兵俑造型洗练,神态威严,但体型小,多少带些写意风格和纪念意义。
秦汉兵俑总体上仍嫌模型化,动态也较僵直。
汉代其他种类人物俑也颇具神采,情动于中是其特色,尽管一些侍从俑雕刻形体仍较僵直,对形体起伏的细微变化也未作细致的处理,但情感的变化在眉宇之间有了明确的流露,某些作品还在真实形态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和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