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四)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四)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四)姓名:***学号:***教学点: *** 成绩: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简述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首先,理学重新构筑起“礼”的封建秩序。
在礼治秩序的长期浸染下,中国国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主奴根性。
个体非得牺牲自我(“灭人欲”)以适应礼法的要求(“存天理”)。
其次,理学家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学问的根本,促成了儒学朝“内圣”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而专心内求的学术方法,又往往造成空疏的学风。
外轻经济之事,空谈而鲜实用,一遇危难,即束手无策,给民族心理投下阴影。
第三,理学家们强调的道德自觉,给我们的民族带了积极的因子。
以“内圣”为根本的立身原则,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儒生们在道德规范下的主体意识。
而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命题,导致了中国知识阶层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庄严的历史使命感,并将个体人格的完成,融入到大众群体人格的共同完成之中。
理学家们强调的“浩然正气”也为熔铸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在以“天理”为根本的理学本体论中,妇女丧失了一切权力,变为男性的附庸和奴隶。
一系列的封建礼教枷锁,至今仍给中国妇女的文化心理留下阴影。
2、为什么说《四库全书》是空前的文化建设又是空前的文化浩劫?答:《四库全书》是空前的文化建设,首先是其规模宏大。
整部《四库全书》共著录三千四百七十部,共七万九千一十八卷。
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成如此一部巨书,无异于是在文化上修建了一道“万里长城”。
其次,《四库全书》是由政府出面修订的,因此,其校订缮写之精良与清晰,不是一般刻本所能做到的。
《四库全书》也是空前的文化浩劫。
首先,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本来就带有禁毁书籍的目的,因此在修纂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其目的,对一批书籍进行了大量挖改。
其次,出于维护其统治的考虑,清政府在修纂《四库全书》时,把不利于其统治以及有民族反抗意识和思想的书籍大量销毁,共近3000种,书籍总数在10万部以上。
国开(吉林)51779《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四复习资料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四作业资料答案
说明:每学期的课程题目都可能更换,请认真核对是您需要的题目后再下载!
【题目】斯宾格勒把()当做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
a. 孝
b. 仁
c. 道德灵魂
d. 悌
[请认真阅读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答案:道德灵魂
【题目】在中国文化系统里,强调在()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
a. 悌
b. 仁
c. 道德
d. 孝
[请认真阅读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答案:道德
【题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a. 古印度
b. 古罗马
c. 古巴比伦
d. 中国
[请认真阅读以上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参考答案:中国。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四参考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四参考答案题目1秦汉时期,()制全面取代分封制。
答案:郡县题目2春秋时期,()是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
答案:齐国题目3荀子在(《》)一文中提出“天人之分”的观点。
答案:天论题目4春秋时代的共同语被称为( )。
答案:雅言题目5(《》)是现存第一部完整记录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
答案:淮南子题目6宋代的()《通书·文辞》提出“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
答案:周敦颐题目7在丧礼中,因为死者的身份等级不同,其言语表达的方式也显示着区别,士人死曰()。
答案:不禄题目8《周礼》、《仪礼》、(《》)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礼”。
答案:礼记题目9北宋初年出现了识字课本(《》),被采作儿童开蒙教育的教材。
答案:百家姓题目10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朱熹题目11“修辞立其诚”一语出自于(《》)。
答案:周易题目12由()提出来的“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答案:孔子题目13小篆来源于( )文。
答案:石鼓题目14律诗与绝句押韵一般用平声字,很少用()声字。
答案:仄题目15北魏孝文帝改革,将少数民族姓()改汉姓为“元”。
答案:拓跋题目16《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
选择一项:a. 郭沫若b. 于省吾c. 陈梦家d. 徐中舒题目17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
选择一项:a. 三藩之乱b. 永嘉之乱c. 八王之乱d. 五胡之乱题目1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
选择一项:a. 天象观b. 勤农观c. 占验观d. 地利观题目19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
选择一项:a. 蒙古族b. 匈奴族c. 汉族d. 高车族题目20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
选择一项:a. 张衡b. 毕昇c. 祖冲之d. 蔡伦题目21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 )。
选择一项:a. 规范性b. 调和性c. 稳定性d. 等级性题目22。
2022年秋季学期中华文化概说第4次平时作业

2022年秋季学期中华文化概说第4次平时作业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的提法。
单选题(6分)6分A.伏羲B.黄帝C.鲁班D.董仲舒2.由()主持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它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
单选题(6分)6分A.徐继畲B.姚莹C.何秋涛D.林则徐3.讲到“文化”,人们常常引用“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此语出自()。
单选题(6分)6分A.《论语》B.《荀子》C.《易》D.《礼记》4.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
单选题(6分)0分A.地理环境B.人文环境C.自然环境D.生活环境5.“十三经”正式形成的时代是()。
单选题(6分)6分A.唐代B.明代C.元代D.宋代6.下列选项中,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有()。
多选题(8分)8分A.预言B.对联C.字谜D.姓名7.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新兴,出现了一批民间私学大师,他们是()。
多选题(8分)0分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8.“中医学”四大经典是指()。
多选题(8分)0分A.《神农本草经》B.《金匮要略》C.《伤寒论》D.《皇帝内经》9.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具有()特点。
多选题(8分)8分A.大B.深C.庄D.高10.夏、商、周三代,当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有()。
多选题(8分)8分A.礼、乐B.书、数C.六艺D.射、御11.中国古代绘画中彩色画远远多于水墨画。
判断题(6分)6分A.错误B.正确12.商代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
判断题(6分)6分A.错误B.正确13.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文化的范畴。
判断题(6分)6分A.错误B.正确14.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最古老的文字。
判断题(6分)6分A.正确B.错误15.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这意味中国没有逻辑分析传统。
判断题(6分)6分A.错误B.正确。
国开网中华文化概说形考四答案

1.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
2.春秋时期,(齐国)是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
3.荀子在(《天论》)一文中提出“天人之分”的观点。
4.春秋时代的共同语被称为(雅言)。
5.(《淮南子》)是现存第一部完整记录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
6.宋代的(周敦颐)《通书•文辞》提出“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
7.在丧礼中,因为死者的身份等级不同,其言语表达的方式也显示着区别,士人死曰(不禄)。
8.《周礼》、《仪礼》、(《礼记》)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礼”。
9.北宋初年出现了识字课本(百家姓),被采作儿童开蒙教育的教材。
10.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11.“修辞立其诚”一语出自于(《周易》)。
12.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13.小篆来源于(石鼓)文。
14.律诗与绝句押韵一般用平声,很少用(仄)声。
15.北魏孝文帝改革,将少数民族姓(拓跋)改汉姓为“元”。
.《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C)A.郭沫若B.于省吾C.陈梦家D.徐中舒.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C )A.三藩之乱B.永嘉之乱C.八王之乱D.五胡之乱.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B )A.天象观B.勤农观C.占验观D.地利观.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C )A.蒙古族B.匈奴族C.汉族D.高车族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D )A. 张衡B.毕昇C.祖冲之D.蔡伦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 C )A.规范性B.调和性C.稳定性D.等级性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 B )。
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C )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D)A.太宰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B )A.孝B.仁C.义D.礼.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B )A. 木结构B.左右对称C.讲究装饰D.廊柱结构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A)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宋代之所以把都城建在平原地区的开封,主要是为了就汴河的(B)A. 水源B.水运C.水量D.水利.中国文化的源泉是(B)A. 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中国古代独有的发明是(A C D)。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

形成性考核作业1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A. 般若学B. 涅盘学C. 禅宗D. 密宗2. 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A. 《说文解字》B. "书同文"C. "文字神赐"D. "圣人造字"3. 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的表现有多种,下面哪一项不是表现之一?A. 铁器的出现B. 卜筮的方法C. 周人重“德”D. 周代的宗法制度4.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A. 《春秋左氏传》B. 《国语》C. 《资治通鉴》D. 《史记》5. 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下面哪一项不是其原因?A. 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B. 礼崩乐坏,使士重新寻找生活出路与人生价值定位C. 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D. 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6.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A. 仁、礼B. 无为C. 兼爱D. 法、术、势7. 关于八卦的起源,比较合理的说法是A. 起源于结绳改书契之时B. 蓍草排列变化C. 对占卜龟兆模仿D. 代表原始文字8. 隐逸文化以()作为最终追求目标。
A. 修身齐家治国B. 主体的个性消融C. 出污泥而不染D. 主体的个性自由9. 何时起隐士几乎全为儒士A. 魏晋之后B. 宋元之后C. 元明之后D. 明清之间10. 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是指A. 两汉时期B. 魏晋南北朝C. 唐宋时期D. 元明清时期11. 从本源上讲,炼丹是()的思想。
A. 道家B. 道教C. 神仙家D. 佛教12.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A. 血缘B. 地缘C. 亲亲D. 同门13. 西汉、唐朝的中外文化汇萃之地都是A. 敦煌B. 洛阳C. 咸阳D. 长安14. 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A. 什伍里甲制度B. 郡县制度C. 户籍制度D. 宗法制1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A. 《刑书》B. 《法经》C. 《秦律》D. 《汤刑》16. "以物比德"属于A. 整体思维B. 伦理思维C. 辨证思维D. 类比思维17.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张道陵B. 葛洪C. 释迦牟尼D. 孔子18. 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A. 三纲B. 五常C. 五伦D. 十教19. 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A. 24个B. 25个C. 26个D. 27个20. 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A. 炎帝B. 黄帝C. 仓颉D. 孔子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文化的含义主要指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中华”之“华”乃是“ 光辉、文采、精粹”的意思。
3.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主要特征是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性、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相当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开放性。
4 、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之中,主要有三大文化集团,一是“华夏集团”;二是“东夷集团”;三是“苗蛮集团” 。
5、殷商时代的突出成就之一——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工艺复杂、粗犷狰狞的审美追求。
6.中华饮食文化最主要的有三大方面: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
7、汉代的面食有发酵的,也有不发酵的,统称为“饼”。
8、唐代陆羽著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茶文化的著作。
9、古代的马车是有等级的,观车后之旌旗便可知乘车者的身份。
10.我国的烹调技艺的四大菜系指的是苏和粤,川和鲁。
11、到了汉代,封建的选官制度才逐渐确立,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察举和征辟。
12、.明代官员的官服上有补子,文官为“飞禽”,武官为“走兽”。
13、清代的地方官制较之明代略有改变,总督,巡抚固定为“ 封疆大吏”。
14、明代的学校有两大类,其中中央级的学校称“ 国子监”。
15.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还具有地域性、民族特色。
16.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有吃粽子和挂蒲艾,龙舟竞渡和饮雄黄酒。
17、目前所知保存礼仪文化最早的书籍是由儒家学者整理的《周礼》、《礼仪》和《礼记》。
18.传统说唱艺术的源头,就是先民在劳动之余的讲“ 故事1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
20、最能代表两汉散文成就的是历史著作《史记》和《汉书》。
二、名词解释1、文化---文化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本上以《辞海》中的定义为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答案4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答案4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4)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 亲亲:亲近应该亲近的人2.尊尊:尊重应该尊重的人3.长长:以年长的人为长辈4.贵和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基本精神之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5.以人为本:儒家思想。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民贵君轻孔子提倡仁政实行仁政以人为本,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发展与西周。
二是宗法礼治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商,完备于西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
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
2.简述以礼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1)主张“正名”,以法律严格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
(2)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的权力应归天子。
(3)主张“父子相隐”,即父子之间应互相隐瞒犯罪,不应相互告发。
(4)反对“铸刑鼎”,反对乱立法和立乱法,反对不符合礼治的法令,主张“为国以礼”,用礼来指导立法。
3.王夫之的“法治”观中的民主因素是如何表现的?(1)主张“法治”须“循天下之公”。
(2)主张“法治”须维护民族利益。
(3)主张“法治”须体现尊君分权的原则。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简要论述神权法思想产生的根源。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来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控制自然力量,对自然界的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周围世界存在着一种支配人类和自然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
但那时的宗教迷信制是一种自然宗教,并不具有阶级压迫的社会属性。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给人们带来较自然灾害更加深重的痛苦。
当人们不理解其社会根源时,便产生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同时,一切剥削阶级都极力扶植和利用宗教迷信,宣扬痛苦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自己犯了罪,只有忍耐、顺从,才能来世得福,借以麻痹人们的反抗和斗争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四)中华文化概说》作业
一、简答题(每题15 分,共30 分)
1、简述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首先,理学重新构筑起“礼”的封建秩序。
在礼治秩序的长期浸染下,中国国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主奴根性。
个体非得牺牲自我(“灭人欲”)以适应礼法的要求(“存天理”)。
其次,理学家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学问的根本,促成了儒学朝“内圣”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而专心内求的学术方法,又往往造成空疏的学风。
外轻经济之事,空谈而鲜实用,一遇危难,即束手无策,给民族心理投下阴影。
第三,理学家们强调的道德自觉,给我们的民族带了积极的因子。
以“内圣”为根本的立身原则,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儒生们在道德规范下的主体意识。
而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命题,导致了中国知识阶层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庄严的历史使命感,并将个体人格的完成,融入到大众群体人格的共同完成之中。
理学家们强调的“浩然正气”也为熔铸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在以“天理”为根本的理学本体论中,妇女丧失了一切权力,变为男性的附庸和奴隶。
一系列的封建礼教枷锁,至今仍给中国妇女的文化心理留下阴影。
2、为什么说《四库全书》是空前的文化建设又是空前的文化浩劫?
答:《四库全书》是空前的文化建设,首先是其规模宏大。
整部《四库全书》共著录三千四百七十部,共七万九千一十八卷。
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成如此一部巨书,无异于是在文化上修建了一道“万里长城”。
其次,《四库全书》是由政府出面修订的,因此,其校订缮写之精良与清晰,不是一般刻本所能做到的。
《四库全书》也是空前的文化浩劫。
首先,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本来就带有禁毁书籍的目的,因此在修纂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其目的,对一批书籍进行了大量挖改。
其次,出于维护其统治的考虑,清政府在修纂《四库全书》时,把不利于其统治以及有民族反抗意识和思想的书籍大量销毁,共近3000 种,书籍总数在10 万部以上。
如此数量庞大且极富思想性的图书被禁毁,对我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二、讨论题(70 分)
讨论主题:讨论主题:“孝”
作业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准备讨论材料,再围绕讨论主题展开讨论,并作记录与评述。
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个人观点与评述要求字数800 字以上。
作业内容:1、记录你准备的讨论材料与观点。
请详细记录材料的来源,包括:作者、文章或书名、页码或网址; 2、记录讨论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和主持人姓名,每位发言人的主要观点摘要; 3、综合你所准备的材料、同学们的观点,得出自己最终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作论证,对你认为错误的观点作批驳。
(个人观点与评述,可不限于下面所提示的范围)
讨论内容提示:讨论内容提示: 1、儒家对于“孝”有哪些主要主张?你认同哪些?不认同哪些?为什么? 2、请例举二三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于“孝”的事例,并加以评述。
3、举例说明中国的“孝”文化对当代国人的影响。
4、你认为现在是否还要“孝”?如何“孝”?个人准备的材料:个人准备的材料:(10 分)以下答案仅供参考,请自行组织拟写文章。
中国是个讲孝的国度,自古便出现进以孝治国的君王,也出现因举孝廉而与当官的子。
再加上官方提倡民间赞扬,所以孝成了中国人世间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科目,所谓百行孝为先嘛。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最早在西周被提出。
那时,人们讲“孝道”,主要是指“尊祖敬宗”,主要的表现是在祭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