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三)答案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概说(51779)-24年春季学期中华文化概说第3次平时作业-1-参考资料-电大一体化平台

中华文化概说(51779)-24年春季学期中华文化概说第3次平时作业-1-参考资料-电大一体化平台

电大一体化平台-中华文化概说(51779)-2024年春季学期中华文化概说第3次平时作业-1-参考资料
温馨提示:本文档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一、单选题(共5题,共30分)
1、()提出“非命”论,认为命是一种虚幻的超验之物,它往往使人放弃自身的努力,从而导致了社会的惰性。

A : 儒家
B : 阴阳家
C : 法家
D : 墨家
参考答案是:D
2、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A : 三纲
B : 五常
C : 五伦
D : 十教
参考答案是:C
3、在()看来,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强弱,并非取决于天命,而在于君主是否能正确地运用法、术、势。

A : 儒家
B : 术家
C : 法家
D : 墨家
参考答案是:C
4、()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A : 贵和尚中
B : 以人为本
C : 重和去同
D : 刚健有为
参考答案是:D
5、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

A : 人文环境
B : 地理环境
C : 生活环境
D : 自然环境
参考答案是:B
二、多选题(共5题,共40分)
1、唐代在草书方面被视为楷模的书法家有()。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三只答案版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三只答案版
题目30
c.文化经历
题目31
a.邓析
b.公孙龙
题目32
下列选项中属于广义文化产品的有()。
a.农具
b.陶器
c.绘画
d.典籍
题目33
b.利玛窦
c.金尼阁
d.汤若望
题目34
a.王夫之
c.黄宗羲
d.顾炎武
题目35
a.江汉平原
d.长江三角洲平原
题目36
a.永济渠
b.通济渠
题目37
b.征辟
c.考试
d.察举
题目38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三参考答案
题目1
答案:释迦牟尼
题目2
答案:薨
题目3
答案:唐
题目4
答案:凿空
题目5
答案:青铜器
题目6
答案:乐
题目7
答案:尝
题目8
答案:神灭论
题目9
答案:色目
题目10
答案:土神
题目11
答案:黄河
题目12
答案:世界题目13答 Nhomakorabea:春秋题目14
答案:明代
题目15
答案:黄道婆
题目16
a.钟繇
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体型标志
题目39
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
a.艺术
b.政治
c.风俗习惯
d.宗教
题目40
a.芝麻
c.核桃
d.蚕豆
题目17
c.唐末
题目18
c.孝悌
题目19
c.墨家
题目20
c.伤寒杂病论

中华文化概说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中华文化概说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中华文化概说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第九至第十二周,安排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作业,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1/4,占课程总成绩的5%。

考核形式是:教学班组织一次参观考察当地文物古迹的活动。

考核内容是:撰写一份实习考察报告。

形式为观后感,或读书报告。

考核标准是:第一,内容必须围绕“乡土文化”的主题;第二,本地文物古迹内容简介和评论;评论如果能够有自己的看法,或者有建议等创新内容可适当加分,但不得超过本次考核的最高分;第三,不得少于2000字。

2021年国开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平时作业(三)答案

2021年国开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平时作业(三)答案

2021年国开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平时作业(三)答案一、填空题:1. 庠序自周王朝2.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3. 孔门私学4. 稷下学宫5. 依法为教以吏为师6.清静无为与民休息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 太学《五经博士》自学 9. 国子学四门学10. 国子监实科职业 11. 庆历熙宁祟宁12. 国学地方儒学社学乡约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 ①②④2. ①③④3. ①②③④4. ①②③5. ①②④6. ①②③④7. ①②③8. ①9. ①②③④ 10. ①②③ 11. ①②③ 12. ①②③三、简答题:1.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答: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试析“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2.为什么说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种概括?答:(1)气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宇宙的运动。

韵是宇宙运动的节奏,是宇宙呈现分门别类而又有条不紊的整体结构,及其有次序地盛衰穷通、周流运行的整体风貌,因而韵是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的蕴藉风态。

(2)气是无形的,当它在作品中出现显出时,就从无到有,化实为虚。

这无、虚、气是最根本的,因此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

(3)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气”的宇宙,才能深刻的理解何以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准则。

3.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答:(1)源远流长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称之为“公忠”的道德精神。

(2)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答案3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答案3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平时作业(3)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2.画像石: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3.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吴门四家”中沈周与文徵明,是吴门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

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

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4.清初“四僧”:活跃于清初画坛的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弘仁、髡残、朱耷、石涛的合称。

“四画僧”皆明末遗民,因不甘臣服于新朝,志不可遂,便循人空门,借助诗文书画抒写身世之感。

作品均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复杂的精神内涵,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正统派画风大异其趣。

5.燕乐:燕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的总称。

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

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

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

“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

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

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参考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文化的含义主要指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中华”之“华”乃是“ 光辉、文采、精粹”的意思。

3.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主要特征是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性、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相当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开放性。

4 、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之中,主要有三大文化集团,一是“华夏集团”;二是“东夷集团”;三是“苗蛮集团” 。

5、殷商时代的突出成就之一——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工艺复杂、粗犷狰狞的审美追求。

6.中华饮食文化最主要的有三大方面: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

7、汉代的面食有发酵的,也有不发酵的,统称为“饼”。

8、唐代陆羽著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茶文化的著作。

9、古代的马车是有等级的,观车后之旌旗便可知乘车者的身份。

10.我国的烹调技艺的四大菜系指的是苏和粤,川和鲁。

11、到了汉代,封建的选官制度才逐渐确立,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察举和征辟。

12、.明代官员的官服上有补子,文官为“飞禽”,武官为“走兽”。

13、清代的地方官制较之明代略有改变,总督,巡抚固定为“ 封疆大吏”。

14、明代的学校有两大类,其中中央级的学校称“ 国子监”。

15.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还具有地域性、民族特色。

16.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有吃粽子和挂蒲艾,龙舟竞渡和饮雄黄酒。

17、目前所知保存礼仪文化最早的书籍是由儒家学者整理的《周礼》、《礼仪》和《礼记》。

18.传统说唱艺术的源头,就是先民在劳动之余的讲“ 故事1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

20、最能代表两汉散文成就的是历史著作《史记》和《汉书》。

二、名词解释1、文化---文化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本上以《辞海》中的定义为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华文化概说第三次作业第16周前交

中华文化概说第三次作业第16周前交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三)姓名:吏先平学号:03438 教学点:闵行一分校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大风歌》的作者是()A.刘邦B.项羽C.汉武帝D.戚夫人2.道教形成于()A.秦代B.汉代C.三国D.东晋3.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是()A.贾谊B.卫绾C.公孙弘D.董仲舒4.遍注古今群经,综汇今古文经学,集两汉经学之大成的是()A.许慎B.刘歆C.郑玄D.马融5.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A.东牛寺B.白马寺C.永宁寺D.华严寺6.隋唐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世袭制7.被尊为“书圣”的书法家是()A.颜真卿B.王献之C.柳公权D.王羲之8.既是唐朝由盛转衰,又是整个中国文化史转捩点的事件是()A.安史之乱B.贞观之治C.开元之治D.科举取士9.弃用布帛,完全用钱币作一般等价物始于()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10.唐中叶的文化领军人物是()A.王通B.韩愈C.李翱D.邵雍11.其学派被称为“关学”的理学学者是()A.韩愈B.邵雍C.张载D.朱熹12.开创五代文人词的晚唐词人是()A.温庭筠B.韦庄C.李煜D.柳永13.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A.李白B.杜甫C.王维D.李商隐14.《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A.马远B.马麟C.李公麟D.张择端15.元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人物是()A.马可·波罗B.伊本·贝图达C.札马鲁丁D.也黑迭儿16.元杂剧中帝王的俗称是()A.孤B.孛老C.驾D.邦老17.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是()A.太初历B.大衍历C.统天历D.授时历18.现存搜罗最博、规模最大的类书是()A.《太平御览》B.《古今图书集成》C.《永乐大典》D.《四库全书》19.朴学的开山大师是()A.惠栋B.顾炎武C.戴震D.段玉裁20.明确区分“国家”与“天下”两个概念的启蒙思想家是()A.王夫之B.黄宗羲C.梁启超D.顾炎武21.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先导人物是()A.徐光启B.黄宗羲C.李之藻D.顾宪成22.正式实行“一口通商”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在()A.康熙年间B.雍正年间C.乾隆年间D.嘉庆年间23.明清小说又称()A.神异小说B.传奇小说C.世情小说D.章回小说24.明清时期的“三大政”是指()A.海运、边防、农事B.漕运、盐法、河工C.边防、盐法、农事D.漕运、海运、河工25.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是()A.魏源B.林则徐C.包世臣D.徐继畲26.揭开洋务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李鸿章设立江南制造局B.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C.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D.张之洞设立汉阳铁厂27.“中体西用”论最引入注目之处在于()A.注重国家富强、讲求实政B.把经学儒术提升到至高无上位置C.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D.认为效西人长技,无伤风俗人心28.近代外国商办报刊中最著名且历史最久的是()A.《中外新报》B.《澳门月报》C.《申报》D.《中外纪闻》29.科举制废除于()A.1901年B.1905年C.1911年D.1919年30.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被称为“中国西学第一者”的学者是()A.梁启超B.康有为C.谭嗣同D.严复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先秦出现的著名军事家有()A.吴起B.孙子C.孙膑D.管仲E.子产2.墨学针对儒学提出的相反主张有()A.兼爱B.天志C.节葬D.非乐E.明鬼3.诞生于齐鲁的巨子有()A.管仲B.孔丘C.墨翟D.孟轲E.孙武4.秦国富于文韬武略的著名“客卿”有()A.商鞅B.白起C.吕不韦D.荆轲E.李斯5.楚文化的特点有()A.崇凤B.拜火C.尚东D.尊左E.信鬼6.以下属于屈原创作的作品是()A.《九辩》B.《九章》C.《九歌》D.《天问》E.《凤赋》7.中国“四大石窟”包括()A.敦煌莫高窟B.麦积山石窟C.云冈石窟D.大足石窟E.龙门石窟8.以下哪几位属于“北宋五子”之一()A.邵雍B.周敦颐C.张载D.程颐E.程颢9.以下表述符合朱熹思想的是()A.理是宇宙本原B.太极是万物之理的总和C.理在气先,气在理中D.理就是仁义礼智E.明天理,灭人欲10.体现宋代雅文化的重要标志是()A.宋诗、宋词B.书院C.文房清玩D.宋杂剧E.文人画11.以下词句属于苏轼创作的作品有()A.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E.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2.文人画经常描摹的“四君子”是指()A.松B.竹C.梅D.兰E.菊13.清人范锴所称“天下四大名镇”包括()A.景德镇B.汉口镇C.枫桥镇D.朱仙镇E.佛山镇14.明代中晚期市民文学的理论表现是()A.童心说B.良知说C.天理说D.心性说E.性灵说15.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包括()A.《红楼梦》B.《水浒传》C.《金瓶梅》D.《西游记》E.《三国演义》16.清代学风由乾嘉的古典主义“纯学术”转向道咸的功利主义“致用之学”,主要原因是()A.西方殖民者入侵B.阶级矛盾激化C.统治者对意识形态控制松弛D.士人数量过剩E.汉学遭到攻击17.“中体西用”论的严重缺陷是()A.颠倒经济与伦理的序列关系B.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C.仍存“华夷”等级秩序、文化中心主义心理定势D.回避现实冲突,停留在一种经验论的理论水平上E.认为西学只是“奇技淫巧”18.精神旨趣一致,均高扬科学与民主旗帜的是()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E.洋务运动19.以下属于鲁迅创作的小说是()A.《狂人日记》B.《风波》C.《药》D.《伤逝》E.《阿Q正传》20.针对汉字、汉语改革而提出的主张有()A.废除汉字B.废除汉语,改用世界语C.改用拼音D.汉字简化E.推广普通话三、是非题(每题2分,共30分)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主体是生产工具。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册题目及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册题目及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文”是指(2 )。

(1)占星术(2)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3)祭天的文字(4)天文知识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使用了合成的“文化”一词的书是( 4 )。

(1)《文选》(2)《尚书》(3)《史记》(4)《说苑》3.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的最初含义是( 3 )。

(1)文字(2)花纹(3)以文教化(4)学历4.在文化定义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分为( 1 )。

(1)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2)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3)物质文化和物质文明(4)文化事像和文化产品5.“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积淀,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被称为( 2 )。

(1)狭义文化(2)广义文化(3)文化内涵(4)文化事像6.狭义的文化侧重的是( 4 )。

(1)物质财富(2)事物的复合体(3)能力与习惯(4)人类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创造7.由人发明和创造出来的一切器物,既是有形的文化部分,亦是( 4 )。

(1)审美文化(2)精神文化(3)观念文化(4)物化的精神文化8.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最主要的特征是( 1 )。

(1)具有表意性(2)具有语言性(3)具有储存性(4)具有图形性9.“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商末周初的( 2 )。

(1)甲骨文上(2)铜器铭文上(3)竹简上(4)丝织品上10.在国际文书上第一次使用“中国”为国家名称是在( 4 )。

(1)战国(2)唐朝(3)明朝(4)清朝11.“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是谁提出的( 3 )。

(1)齐桓公(2)秦始皇(3)朱元璋(4)孙中山12.中国独特的大陆海岸型半封闭式的自然环境,具有中国地理环境的大陆整体性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 2 )。

(1)历史悠久性(2)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道路(3)历史封闭性(4)超稳定结构13.人类存在和人类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是( 1 )。

(1)地理环境(2)生活环境(3)政治环境(4)社会环境14.中国的万里长城最早修筑于(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三)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60分)
1、唐诗熔汉魏的风骨和齐梁的声律于一炉。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其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

3、宋学开山祖是周敦颐和邵雍。

4、南宋文化中心的南移包括:学术中心的南移、政治人物的南人化、政治中心的南移。

5、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昔日繁华市井文化的场景。

6、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如果说唐文化重在继往,那么,“宋型文化”则重在开来。

7、与其它宗教终归于“无”不同,道教是重“有”的宗教,一切都归于“有”。

8、禅,既指佛教一大宗派禅宗,又指这一宗派最主要的教义。

9、“题画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宋元时期的文人画中。

10、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中国画的另一特色,就是散点构图。

11、传统的艺术精神就是写意抒怀,作为这种追求的直接体现形式,就是对艺术境界即意境的追求。

12、元朝统治者在汉化的过程中,不仅接受中原文化以及江南文化,而且,还广泛地接受了包括西域文化在内的大量外来文化。

13、元杂剧是在院本、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

14、明代王阳阳继承陆象山“心学”的法宝,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

15、中国传统的“贵义轻利”观念,在明代后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礼拜金钱之风十分强盛。

16、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大势,唐宋以前,可是说是士大夫文学占主导的时期,而明清以后,则是市民文学唱主角的时代。

17、《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18、明代朱载堉用“新法密律”建立起科学的十二平均律,其科学性至今仍得到肯定。

19、统一的清王朝为了对四周少数民族实施有效统治,在中央设立了理藩院这一专门机构。

20、明代以来,人文的潜流不断壮大,思想家顾炎武将“国家”与“天下”区别开来,以前者为一家一姓的封建王朝,以后者为万民共有之天下。

21、在反对宋学空疏的过程中,清儒对汉学青眼有加,于是导致了朴学的发达。

22、清官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最重要的就是正直。

23、道光、咸丰时期兴起的经世实学,将治学的重点转移到研讨漕运、盐法、河工、农事等方面,学问的重心从慕古转向崇今。

24、1901年,清政府废除了八股取士的老套,改试策论,注重实学治用。

25、如果说洋务运动是官商知识阶层对西学侵入的应对的话,那么,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则是贫民百姓对西学入侵的应对了。

26、严复从西学中寻得朴素的人本主义“民主”来对抗中国的“君主”集权,提出了“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的命题。

27、鹤与松结合,成为长寿的象征。

“松鹤延年”、“鹤发童颜”等,就是对高寿者的赞辞。

28、从文化原型溯源,龙凤都是远古初民部落的图腾,龙主要是中原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凤则为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29、传统爱国思想中两方面的内容应该剔除:其一为忠君,其一为民族心态。

30、“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隐逸文化以(D)作为最终追求目标? A.修身齐家治国 B.主体的个性消融 C.出污泥而不染 D.主体的个性自由
2、何时起隐士几乎全为儒士(B) A.魏晋之后 B.宋元之后 C.元明之后 D.明清之间
3、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是指(B)
A.两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唐宋时期 D.元明清时期
4、从本源上讲,炼丹是(C)的思想 A.道家 B.道教 C.神仙家 D.佛教
5、西汉、唐朝的中外文化汇萃之地都是(D) A.敦煌 B.洛阳 C.咸阳 D.长安
6、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D)
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 B.韩愈的排佛 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 D.科举制的实施
7、宋学集大成的代表人物是(A) A.朱熹 B.二程 C.张载 D.邵雍
8、我国历史上有过几次文化南移集中的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
A.战国时楚文化兴起后 B.唐代“安史之乱”后 C.“永嘉之乱”后 D.“靖康之难”后
9、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先秦诸子都坚持“道”一元论的观点 B.道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的思想
C.儒家学说对道的理解更注重天的意志 D.宋代道学家的道学思想杂有佛学因素
10、“恕”的本义是指(B) A.原谅别人的过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严格地要求自己 D.严格地要求别人
11、以下元杂剧属于公案戏的是(D) A.《西厢记》 B.《墙头马上》 C.《拜月亭》 D.《窦娥冤》
12、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B)
A.更加浓墨重彩 B.更重意趣与心境 C.更显富丽堂皇 D.以人物素描为主
13、明代文化呈现出与前代迥异的色彩,其主要原因是(C)
A.僵化的八股科举考试 B.封建集权的专制化 C.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化 D.文化高压政策
14、明代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西学,主张吸取优点、摒弃伪妄的人是(B)
A.徐光启 B.方以智 C.李之藻 D.王徵
15、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D)
A.全盘西化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对外开放 D.闭关锁国
16、中国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A)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17、外国商办报刊中最有影响的一份是(D)
A.《万国公报》 B.《澳门新闻纸》 C.《中外纪闻》 D.《申报》
18、《天演论》的翻译者是(B)
A.康有为 B.严复 C.谭嗣同 D.梁启超
19、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C)
A.邹容的《革命军》 B.陈天华的《猛回头》 C.陈独秀的《新青年》 D.陈天华的《警世钟》
20、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C)
A.民主与博爱 B.和平与民主 C.民主与科学 D.自然与科学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四)
一、简答题(每题15 分,共30 分)
1、简述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首先,理学重新构筑起“礼”的封建秩序。

在礼治秩序的长期浸染下,中国国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主奴根性。

个体非得牺牲自我(“灭人欲”)以适应礼法的要求(“存天理”)。

其次,理学家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学问的根本,促成了儒学朝“内圣”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而专心内求的学术方法,又往往造成空疏的学风。

外轻经济之事,空谈而鲜实用,一遇危难,即束手无策,给民族心理投下阴影。

第三,理学家们强调的道德自觉,给我们的民族带了积极的因子。

以“内圣”为根本的立身原则,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儒生们在道德规范下的主体意识。

而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命题,导致了中国知识阶层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庄严的历史使命感,并将个体人格的完成,融入到大众群体人格的共同完成之中。

理学家们强调的“浩然正气”也为熔铸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在以“天理”为根本的理学本体论中,妇女丧失了一切权力,变为男性的附庸和奴隶。

一系列的封建礼教枷锁,至今仍给中国妇女的文化心理留下阴影。

2、为什么说《四库全书》是空前的文化建设又是空前的文化浩劫?
答:《四库全书》是空前的文化建设,首先是其规模宏大。

整部《四库全书》共著录三千四百七十部,共七万九千一十八卷。

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成如此一部巨书,无异于是在文化上修建了一道“万里长城”。

其次,《四库全书》是由政府出面修订的,因此,其校订缮写之精良与清晰,不是一般刻本所能做到的。

《四库全书》也是空前的文化浩劫。

首先,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本来就带有禁毁书籍的目的,因此在修纂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其目的,对一批书籍进行了大量挖改。

其次,出于维护其统治的考虑,清政府在修纂《四库全书》时,把不利于其统治以及有民族反抗意识和思想的书籍大量销毁,共近3000 种,书籍总数在10 万部以上。

如此数量庞大且极富思想性的图书被禁毁,对我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二、讨论题(70 分)
讨论主题:讨论主题:“孝”
作业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准备讨论材料,再围绕讨论主题展开讨论,并作记录与评述。

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个人观点与评述要求字数800 字以上。

作业内容:1、记录你准备的讨论材料与观点。

请详细记录材料的来源,包括:作者、文章或书名、页码或网址; 2、记录讨论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和主持人姓名,每位发言人的主要观点摘要; 3、综合你所准备的材料、同学们的观点,得出自己最终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作论证,对你认为错误的观点作批驳。

(个人观点与评述,可不限于下面所提示的范围)
讨论内容提示:讨论内容提示: 1、儒家对于“孝”有哪些主要主张?你认同哪些?不认同哪些?为什么? 2、请例举二三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于“孝”的事例,并加以评述。

3、举例说明中国的“孝”文化对当代国人的影响。

4、你认为现在是否还要“孝”?如何“孝”?个人准备的材料:个人准备的材料:(10 分)以下答案仅供参考,请自行组织拟写文章。

中国是个讲孝的国度,自古便出现进以孝治国的君王,也出现因举孝廉而与当官的子。

再加上官方提倡民间赞扬,所以孝成了中国人世间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科目,所谓百行孝为先嘛。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最早在西周被提出。

那时,人们讲“孝道”,主要是指“尊祖敬宗”,主要的表现是在祭祀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