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物体的沉浮及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一样,〔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一样,〔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最全整理)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最全整理)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石块放入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入水中,浮起来了。
2、从井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
3、在水中沉的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块、萝卜、带盖的空瓶。
4、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5、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与它的重量有关。
6、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8、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色输送到远方。
9、造船计划包括:准备、制作、改进和完成。
10、在水中的物体,都遭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遭到水的浮力感化,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遭到水的浮力感化。
11、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
12、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海水的含盐量比普通海水高出六七倍。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3、“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的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的因素只能是体积。
14、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15、一个杯子中装着油、水、糖浆,在最下层的应是糖浆。
16、将钩码划分放在净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遭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
17、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比重计。
二、问答题:1、把橡皮和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块,做在水中的沉浮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课本P3)答:同一种资料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一、内容概述亲爱的小朋友们,期末考试即将到来,是时候来梳理一下五年级科学下册的重点内容啦!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巩固所学知识,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吧!首先我们要了解生命科学领域,我们会回顾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比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以及动物的种类、习性和生存环境。
别忘了还有关于细胞的知识,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接下来是物质科学领域,我们会复习物质的性质,比如固态、液态和气态。
我们还要探究物质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以及不同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新的性质。
热和冷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话题,比如热传导的原理和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然后我们将走进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我们会探索地球的构造,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等组成部分。
我们还要了解地球的变迁现象,比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
同时我们还会初步认识太阳系和宇宙中的其他天体。
1. 简述五年级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复习的意义五年级的科学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学习,更是孩子们打开未知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
五年级是孩子们从具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好奇心如同旺盛的树苗,急需阳光和雨露的滋养。
学好科学课程,无疑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探索和解答自然世界秘密的机会。
每一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都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自然界神奇的魅力,以及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
即将来临的期末复习,不只是知识点的再次梳理,更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检验。
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更能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学好科学不仅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变得更加敏锐和聪明,更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复习的过程也是一次对知识情感的重新认识和深化过程,让我们共同期待孩子们在复习中的成长与进步吧!二、知识点梳理小朋友学习科学真的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走过了五年级的精彩时光。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2、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4、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7、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增大)。
9、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10、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1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2、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3、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4、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5、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9、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0、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21、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最新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最新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可以通过图些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在实脸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在实脸中,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跄结论更准巩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两组种子都发芽了,说明生里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1)常温组有两粒种子未发芽,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脸中的偶然现象。
⑵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遥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3.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比较种子发芽实脸说明:(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2)阳光和土城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1.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1)改变的条件:光照。
⑵不变的条件:水、温度、土填、空气等O实脸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条件:光照二氧化碳+水 ------------ ►养料+氧气场所:绿叶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植物能适应环境,降水量大的理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蒸),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吐片会很小(如松树),有的甚至会退化成刺(如仙人掌)O4.植物具有向阳性、向水性等特性。
第4课蚯蚓的选择1.蚯蚓适宜生活在息膻、潮震的环境中。
2.在“了解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的实脸中,反复进了多次实验,可以避免依然因同于扰实脸结果,使实脸结论更准确。
3.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五年级下科学教科版重点知识

五年级下科学教科版重点知识
五年级下科学教科版的重点知识包括:
1. 生命体内呼吸和排泄:了解人类和动植物生命体内的呼吸和
排泄过程,掌握相关器官的结构和作用。
2. 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不同环境
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能源与能量:了解常见的能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掌握能量
转化与传递的基本原理。
4. 物质的状态变化: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掌握凝固、熔化、汽化等状态变化的基本特征。
5. 地球与太阳系: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掌
握日、月、地球的运动关系。
6. 科学实验: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掌握设计实验方案和
观察记录的方法。
7. 人类的健康与安全:了解卫生保健知识,掌握常见疾病的预
防和应急处理方法,具备自我保护和救助能力。
以上是五年级下科学教科版的重点知识,希望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探索生物是如何适应和影响它们所处的环境的。
首先,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种子的发芽离不开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种子往往不会发芽,因为温度太低了;如果把种子放在水里泡着,却没有足够的空气,它也难以发芽。
接着,绿豆芽的生长对环境是有要求的。
绿豆芽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长,如果受到阳光直射,它可能会长得不好。
同时,土壤的湿度、肥力等也会影响它的生长。
然后,我们来看看蚯蚓的生活环境。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如果土壤太干燥或者太硬,蚯蚓就会很难生存。
动物的生存也依赖于环境。
比如,候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迁徙,夏天在北方,冬天就会飞到南方,这是因为它们需要适应不同的气候和食物条件。
生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蜜蜂为花朵传粉,花朵为蜜蜂提供花蜜;有些小鸟会在大树上筑巢,大树为小鸟提供了栖息之所。
植物的生长会改变土壤的性质。
比如,种植豆类植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因为豆类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船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从古至今,船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人们使用独木舟。
独木舟简单轻便,但稳定性不太好,载重量也有限。
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竹筏。
竹筏的面积比独木舟大,稳定性有所提高,能承载更多的物品。
后来,又有了帆船。
帆船依靠风力前行,但是受风向的影响较大。
再往后,蒸汽机的发明让轮船出现了。
轮船使用燃料驱动,不再完全依赖自然力量,航行速度和可控性都大大提高。
现代的船种类繁多,有货船、客船、军舰等。
货船用于运输大量的货物;客船则是专门运送乘客;军舰用于保卫国家的海域。
在设计船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船的形状要能减少水的阻力,让船行驶得更快更稳。
材料要坚固耐用,还要能防水。
船的载重量、稳定性和动力系统也是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制作小船来探究船的一些原理。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一、力与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常用力的大小来衡量。
有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或形状。
常见的力有推、拉、摩擦力等。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臂和作用力的乘积来表示。
二、物质与光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特性。
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态。
光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形式,能够传播并照亮物体。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光的颜色可以通过折射、反射、散射等方式产生变化。
三、声音与杂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需要通过媒介传播。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例如空气、水等。
声音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声音的特点来区别。
杂音是由多个不同声音同时发出造成的噪音。
四、电路与电流电路是电流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的路径。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从高电位到低电位的方向。
电路中常见的元件有电池、导线、灯泡等。
电路可以分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两种形式。
五、天文现象与地理天文现象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各种自然现象,例如日食、月食、彗星等。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科。
地理包含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方面。
六、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七、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实验等。
观察是通过观察事件或现象来获得数据,调查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实验是通过实验设置来验证假设。
八、科技与创新科技是指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结合,是实现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创新是指在已有知识和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或发展,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方法。
九、安全与危险安全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受伤害的状态。
危险是指可能对人们造成伤害或威胁的因素。
我们要学会识别危险,正确应对危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总结:在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力与运动、物质与光、声音与杂音、电路与电流、天文现象与地理、生态与环境保护、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科技与创新以及安全与危险等科学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将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重量变(重),体积变(大),放在水中是(沉),沉浮状况(没有)改变。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在日常生活中,(萝卜)(木块)(泡沫塑料)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浮的,(小石子)(橡皮)(铁块)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沉的。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体积)(材料)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而且方向(相反)。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0、如何测定上个不规则形状的小石子的体积?答:在量筒内放入足够的水,读出水的体积,然后将小石子慢慢没入水中,现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数,将两次读数相减所得的体积即为小石子的体积。
21、一杯盐水,一杯清水,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将它们区分开来。
答:(1)把它们蒸干,有固体物留下的是盐水,无残留物的是清水;(2)把一小块马铃薯放进两杯水中,沉的是清水,浮的是盐水。
(3)各取相同多的液体,在天平上称出其重量,然后进行比较22、请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马铃薯在浓盐水中上浮的原因。
答: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马铃薯在浓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所以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上浮的。
2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下沉的,你有什么办法主橡皮泥浮起来吗?答:(1)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碗形;(2)把橡皮泥放在木块或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物上。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而是衣服起到了(保温)作用。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
当物体受冷后,微粒运动减慢,微粒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许多物体)都在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5、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都架在(滚轴)上。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17、装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会(下沉),装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会(上浮),这说明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
水在变热过程中,如果水温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18、举例说明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答: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是:热辐射、热传导、对流。
晒太阳是会感到温暖是热辐射,手冷时抱一个热水袋手会迅速变热,这利用的是热传导;将热水晾凉利用的是对流。
19、观察野外的电线,冬天和夏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应注意什么?答:冬天:电线拉的紧些,冷缩现象;夏天:电线拉的松些,热胀现象。
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应注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不能拉太紧。
20、想办法让套在烧瓶口上扁着的气球像下图那样鼓起来,看谁的办法多。
答:(1)、用手捂烧瓶 (2)、给烧瓶上浇上热水、(3)、给烧瓶加热21、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答:为了防止胎内空气受热膨胀而引起轮胎爆破22、实验: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36个)星座,并利用星座来计算时间。
古埃及人把夜晚确定为(12)小时,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时辰。
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
我国现在采用的统一时间叫(北京时间)。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影响单摆摆动快慢因素是摆绳长短,(伽利略)证实了这一点。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与(摆垂轻重)无关与(摆幅大小)无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21、机械摆种隔一段时间就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答:是出于空气阻力的作用使摆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少,最终会停下来。
22、如果没有钟表,你有多少办法知道时间?答:如果没有钟表,我有以下方法知道时间:1、日影;2、上下课的规律;3、自己日常生活的规律;4、水钟;5、烧香记时、6、沙漏等。
23、你会用哪些方法来说明时间过了一个小时?答:我会用以下方法知道时间过了一个小时:1、两个课间加一节课是一个小时;2、从上午自习到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一个小时;3、写一篇500字的作文;4、看完一集电视剧等。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日心说”)其主要观点是(1、地球是球形;2、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
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其主要观点是(1、地球是球体;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日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8、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