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 第二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7-22

2021/4/20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3
1.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2021/4/20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4
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及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马克思说,“我们以前考察了剩余价值怎样从资 本产生,现在我们考察资本怎样从剩余价值产生。把 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 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Ⅰ668)
2021/4/20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16
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及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四、资本积累过程中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 主义占有规律
1.规律的转变:
在商品交换中,双方默认的是商品所有权规律,即 商品是劳动的凝结物,对商品的所有权是以自己付出 劳动形成商品为依据的,交换过程是双方等量劳动相 交换的过程。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采取了商品交换的 形式,因此表面上也是依据商品所有权规律。
2021/4/20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19
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及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2.转变过程的辩证法
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不是 由于交换中破坏了商品所有权规律,而是在商品所有 权规律支配下的交换中自发地发生的转变。尽管每次 交换都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但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 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 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 物。”(Ⅰ673)
2021/4/20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20
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及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转变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买卖,使 一般商品生产变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所有权关系的 转变反映的是生产关系质上的转变。“所有权对于资 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他人无酬劳动或它的产品的权 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 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成了似乎是一个以它们的同一 性为出发点的规律的必然结果。”(Ⅰ674)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1-2

14
“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 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发展起来。为了 交易,需要这一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 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 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 这个形式为止。可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 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Ⅰ106)
2021/4/20
3
第二节 交换过程(第一卷第二章)
“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 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 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 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 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他 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Ⅰ103)
根据货币使用价值职能的二重化,马克思指出, “货币形式只是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固定在一种商 品上面的反映。”(109)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含义。
2021/4/20
19
3.澄清人们对货币的误解:
一种误解:认为金银天然就是货币。马克思强调, 金银的货币地位是交换给予的,交换使货币固定地 处于等价形式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2021/4/20
7
第二节 交换过程(第一卷第二章)
二.商品内部矛盾在交换过程中展开(Ⅰ104105)
对于商品占有者来说,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 值二因素对他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商品占有者的 商品对他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对他来说,他的商 品直接有的只是这样的使用价值:它是交换价值的 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Ⅰ104)
23
2021/4/20
17
四、揭示货币的本质,批判人们在货币问题上 的谬误(108-112)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2-4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9
2.总公式的矛盾
“那些试图把商品流通说成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的 人,大多是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弄混了、混淆 了。”(Ⅰ185)区分商品交换中使用价值与价值 的不同运动规律对我们今天科学地认识流通在国民 经济中的功能,正确发挥商品流通的作用具有十分 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0
1.资本的总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 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 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Ⅰ178)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1
1.资本的总公式
㈣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占有者 变成了资本家。……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 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 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 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 能。因此,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做资本家的直接目 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 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Ⅰ179)
值。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32
3.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力只有而且只是因为被它自己的占 有者即有劳动力的人当做商品出售或出卖,才能作 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劳动力占有者要把劳动力当 做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 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 (Ⅰ195)这就是说劳动者要有人身自由,能自主 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5
1.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的总公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若是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类利用价值的互换,只考察这一进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咱们就会发觉,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
商品流通的那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处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
(1)但是,为了熟悉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没必要回忆资本产生的历史。
那个历史每天都在咱们眼前重演。
此刻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此刻舞台上,也确实是出此刻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通过必然的进程,那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第一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
但除这一形式外,咱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运动中通事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讲,已是资本。
此刻咱们较认真地研究一下G—W—G那个流通。
和简单商品流通一样,它也通过两个对立时期。
在第一时期G—W(买)上,货币转化为商品。
在第二时期W—G(卖)上,商品再转化为货币。
这两个时期的统一是一个总运动:货币和商品互换,同一商品再和货币互换,即为卖商品而买商品;若是不管买和卖的形式上的区别,那确实是用货币购买商品,又用商品购买货币。
(2)整个过程的结果,是货币和货币互换,G—G。
假设我用100镑买进2000磅棉花,然后又把这2000磅棉花按110镑卖出,结果我确实是用100镑互换110镑,用货币互换货币。
很清楚,假设G—W—G那个流通进程只是兜个圈子,是一样大的货币价值彼此换,比如说,100镑和100镑互换,那末那个流通进程确实是荒唐的、毫无内容的了。
马原 货币转化为资本ppt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主要内容:从资本的流通形式分析资本的实质。 第一节包括25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第1-3段); (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第423段); (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第24-25段)。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主要内容:阐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提出剩余价值由何产 生的问题。 第二节包括32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第1-2段); (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第3-28段); (三)剩余价值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第29段); (四)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第30-32 段)。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主要内容:阐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或决定性条件: 劳 动力的买和卖,揭露资本的实质。 第三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第1-2 段);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3-9段); (三)劳动力价值的决定(第10-20段); (四)劳动力的使用和资本的实质(第21-23段)。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主要内容:是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阐明资本的形 成条件和实质,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对抗性的社会 关系。这里分析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所阐明的由商品与货 币的对立,发展到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 对立,从形式上看,只是由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变成由货币 与商品的对立。但是,这是一个飞跃,是一个质的变化。从 内容上看,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是简单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 产物,而作为资本的货币与由劳动力充当的商品的对立,则 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是资本与雇佣劳动 的对立关系。 第四章包括三节。第一节通过资本总公式的分析,阐明资 本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第二节通过总公式的矛 盾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第三节通过劳动力买 卖的分析,阐明资本运动形式矛盾的解决和剩余价值生产的 前提条件。
《货币转化为资本》PPT课件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关键
货所有者在市场上以等价交换方式购买了 劳动力,在生产中使用劳动力就可以得到比投入 的价值更多的价值。 这样,就解决了资本总公式中呈现出的矛盾。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保证投资 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3、两种货币运动的目的不同 W—G—W 商品生产者的目的是获取自己需要的 使用价值。 G—W—G′ 货币所有者的目的只能是价值的增殖, 为了价值。 因此,后一公式应写成 : G—W—G+ΔG 或: G—W—G′
4、两种货币在运动中的作用不同 在W—G—W中,货币只是充当两个商品 交换的媒介。 在G—W—G′中,货币是价值增殖的手段。 因此,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两种货币的流通形式不同
作为普通的货币:W——G——W 即:商品——货币——商品
“先卖后买,为买而卖”
作为资本的货币:G——W——G 即:货币——商品——货币
“先买后卖,为卖而买”
在两个运动形式中:顺序、起点与终点、 运动过程的媒介存在着区别。
2、两种货币的运动内容不同 W—G—W 表示的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 G—W—G′ 表示的是货币换回了更多的货币
第二篇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四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篇揭示了一般商品经济中的 各种基本范畴及其规律。 从本篇开始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的本质特征、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 进行研究。 第四章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中心是研究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剩余 价值生产;揭示生产中不同阶级的 地位和作用。
恩格斯曾经指出: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 史观,一是剩余价值理论;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 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 想变成科学.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 基石。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二篇

第二篇的内容是比较特别的,本篇只有一张,也就是读张成篇。这是因为他所研究的问题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的一些最基本的范畴,剩余价值,资本,劳动力,商品。在这一篇中,这些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本质的范畴,还只是从资本流通形式与一般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上提出的,对这些范畴只多了一分的描述,并没有揭示它的本质,但这一发现在理论上就具有了革命的意义。
TEXT HERE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摆脱利润,利息,地租等派生形式,在一般形式上直接把握剩余价值,并在价值规律作用的基础上阐明它形成的真实过程,这在科学上具有极大的革命意义。 在《资本论》英文版出版时,每一节都独立成章,这也反映了马克思对这一篇的特别重视。 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领域,剩余价值特别。作为特别范畴的提出及其形成,在价值规律基础上得到说明,同样是经济学领域一次伟大的革命。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目录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我们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抽象、最一般的关系,即商品关系,也就是把资本主义关系抽去后的商品关系一般,那里没有涉及资本关系本身。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学说是从第二篇开始的。资本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所以,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石。 .
剩余价值是全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钥匙。正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经济结构和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关系的本质,指明了二者利益的绝对对立和不可调和性。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章货币-PPT课件

开元通宝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 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 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李渊决心改 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 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 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 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 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 元宝相称
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东西很多,五花八门— —牲畜、布匹、贝壳、农具、头盖骨、石头等等。 古希腊荷马史诗——1女奴=4头公牛;1铜质三角架 =12头公牛 汉字中与货币有关的字,都从“贝”的原因: 试一试: 你能列举几个用贝字作偏旁的汉字吗? 夏商周时期,长期用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西晋 以后,还有用布、绢等纺织品充当一般等价物。
=
2、理解这一价值形式要注意三点:
第一,等式两边的商品地位不同,作用不同。
2
身
第二,简单价值形式使商品内部的矛盾表现为两 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 第三,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的表现是不 充分的。
3、相对价值量变化规律:
假定斧子价值不变,绵羊价值增加一倍
则: 1只绵羊 = 4把斧子
假定绵羊价值不变,斧子价值增加一倍 则: 1只绵羊 = 1把斧子
这种铜铲古代叫“钱”, 所以后来人们习惯地把 货币叫做钱
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铜),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春 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上图 为布币的一种——斜肩弧足空首布
五铢钱
五铢钱,中国古铜币。 钱形圆,有方孔,正 面和背面都有外郭 , 外郭同文字一样高 低 ,可保钱文不受 磨损,钱重五铢(约 3.33克),铸有篆字 “五铢”二字
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第三,流通以外的生产过程也没有剩余价值的产生。
“商品占有者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是不能创造自行增 殖的价值。他能够通过新的劳动给原有价值添加新价值,从而使商 品的价值增大,例如把皮子制成皮靴就是这样。这时,同一个材料 由于包含了更大的劳动量,也就有了更大的价值。因此,皮靴的价 值大于皮子的价值,但是皮子的价值仍然和从前一样。它没有增殖, 没有在制作皮靴时添加剩余价值。可见,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以 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占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 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
由于每一个新资本总是首先作为货币出现在市场上, 通过一定的流通过程才转化为资本,因此,马克思对资 本的分析首先从这个流通过程开始。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 二、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比较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
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货币的流通形式:W-G-W 资本的流通形式:G-W-G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马克思揭示了G-W-G的本质特征:
1.从运动目的看:货币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 足需要,是获取使用价值;资本循环是交换价值本身。
2.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资本循环最终的内容是最后 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流通的货币。
“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G,, 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 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 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 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3.从运动的限度看: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占 有使用价值,满足消费的需要,因此,它是有限度的; 相反,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的增 殖,这种运动“开端和终结是一样的,都是货币,都是交 换价值,单是由于这一点,这种运动就已经是没有止境 的了”。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价值变化必定发生在G-W-G'的第一个行为G-W所购 买的商品上。这就要求货币所有者必须在流通领域内即 在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具有价值的 使用价值,但“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 特属性,因此,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从而使价值的创造”,而且它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比它自 身的价值更大。
• 三、资本在运动中显现出来的特征
1.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占有者变成 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 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殖—— 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 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 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决不能把使 用价值看做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 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资本论》选读
第二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4章
• 在本章,马克思在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基础上,分 析了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以及劳 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特点,揭示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形成的特殊的社会条件,为后面展开对剩余价 值生产过程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贰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 一、总公式矛盾的含义
“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 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 的。”
具体来说,按照前面关于商品及其价值以及商品交换 的分析,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形成的, 商品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即价值从商品形式转化 为货币形式,或者从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然而, G-W-G'这个资本总公式表明的是,流通本身产生了价值 增殖。显然,以上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 二、总公式矛盾的表现 马克思论证了在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这两种情况下,
剩余价值都不可能产生于流通。 第一,在等价交换的商品流通中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任何人从流通中取出的价值,都不会大于他投入的
价值”,都没有产生剩余价值。商品流通就其本质来说, 是等价物的交换,因而,商品流通的形式不是增大价值 的手段。
也就是说,既不能从流通领域来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 也不能撇开流通领域来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因为剩余 价值虽然不能直接从流通中产生,但剩余价值生产要以 流通过程为条件,并且已经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也必须 通过流通过程得到实现。
叁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实际是运动中作为一个过程的主体的、具有一 定量的价值实体。
3.资本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秘密,既与其作为货币履 行价值的一般代表的职能有关,又与其购买到的商品所 具有的独特的使用价值有关。
“资本就是货币,资本就是商品。”“只是在这个不断更 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
“G-W-W'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 的总公式。”
目录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壹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 一、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和最初形式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式” “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
也就是出现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 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简单地说,流通以外的生产过程,只是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 价值量与形成它的劳动量是恒等的,在这里没有发生价值增殖,也 没有剩余价值的产生。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 三、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 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 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资本不 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 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第二,在不等价交换的商品流通中也不能产生剩余价 值。
因为即使假定卖者可以高于商品价值来出卖商品,取 得名义上的加价,但是,他在作为买者时,其他商品所 有者也会加价出售商品,结果他作为卖者赚来的加价或 剩余价值在他作为买者时又失去了。整个事情的结果是: 全体商品所有者都高于商品价值互相出卖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