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虐童行为解读
关于青少年对于虐童事件的认识与思考的探究

影响社会适应能力
虐童事件可能导致儿童出 现行为问题,如攻击他人 、逃学等,影响其社会适 应能力。
青少年对虐童事件的态度
关注与重视
青少年普遍认为虐童事件 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 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支持与参与
许多青少年积极参与公益 活动,支持虐童防治工作 ,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
倡导与传播
一些青少年成为反虐童的 倡导者和传播者,通过社 交媒体等渠道宣传反虐童 理念,提高公众意识。
02
青少年对虐童事件的思考
青少年对虐童事件的思考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3
提高青少年对虐童事件的认识 与思考
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了解虐童的定义和类型
让青少年明确什么是虐童,包括身体 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等,以及这 些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长期影响。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青少年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虐童 事件,不轻易接受表面信息,学会独 立思考。
增强对虐童的敏感度
培养青少年对虐童行为的警觉性,让 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虐童事 件。
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授情绪管理技巧
帮助青少年学会识别、表达和管理情绪,以避免因情绪波动而采 取暴力行为。
培养同理心和尊重他人
对暴力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03
教育青少年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对待他人友善、宽容和有责任
感。
04
结论与建议
结论
青少年对虐童事件的认识较为 有限,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关注 。
青少年对于虐童事件的看法和 态度存在差异,部分人存在冷 漠和忽视的态度。
青少年在面对虐童事件时,缺 乏有效的应对和干预措施,需 要加强相关教育和培训。
对虐童行为的看法

对虐童行为的看法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矛盾,可能会产生冲突。
更别说在本人的认知中,虐童的都是脑子不正常加上变态的物种,更不能用平常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去评判它们。
只有我们的国家在这方面更加关注更加重视,对孩子才更好。
我觉得不是虐童案件不断发生,是这个社会终于越发重视这样的事情了,是法制社会和法制观念的日益完善。
不再是小孩子可以被爸妈打的年代了,棍棒之下出孝子这个陋习,并不等于父母可以随意打骂。
况且现在的孩子,在我看来更加敏感脆弱,更加独立自主,更加不能用这种方式进行教育。
更不用说是虐待问题。
垃圾之所以是垃圾,不是我们认为的,而是它的事实存在。
虐童案例分析

虐童案例分析虐童是指对未成年人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行为,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虐童案例的发生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虐童案例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受害者本身,还需要深入分析案件背后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首先,虐童案例往往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暴力、家庭矛盾、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进行虐待。
在一些案例中,父母因为自身的压力和情绪问题,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导致了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家庭的关爱和帮助,帮助家长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减少虐童案例的发生。
其次,社会的监护责任也是导致虐童案例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案例中,虐待孩子的并不是亲生父母,而是监护人或者其他亲属。
这些监护人缺乏对孩子的爱和责任感,甚至对孩子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
因此,社会需要加强对监护责任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护制度,保障孩子的权益和安全。
再次,教育和宣传也是预防虐童案例发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对虐童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孩子的重要性,从而共同努力预防虐童案例的发生。
最后,对于已经发生的虐童案例,我们需要给予受害者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这包括心理治疗、法律援助、庇护和照顾等方面的帮助,让受害者能够尽快走出阴影,重返正常的生活。
同时,对于虐待者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和教育改造,以达到惩罚和预防的双重效果。
综上所述,虐童案例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关爱、监护责任、教育宣传和对受害者的帮助,我们可以预防虐童案例的发生,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虐童问题,共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虐童案件分析及法律知识(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虐童案件在我国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虐童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破坏了家庭和谐,还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虐童案件的分析入手,探讨相关法律知识,以期为我国虐童案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
二、虐童案件分析1. 虐童案件的特点(1)案件数量逐年上升。
近年来,我国虐童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涉及地域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都有虐童案件的发生。
(2)作案人身份多样化。
虐童案件作案人身份多样,既有父母、亲戚,也有保姆、教师等。
(3)作案手段残忍。
虐童案件作案手段残忍,包括体罚、性侵、精神虐待等。
(4)案件影响恶劣。
虐童案件不仅给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导致家庭破裂、社会恐慌。
2. 虐童案件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部分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导致体罚儿童现象普遍。
(2)社会关爱缺失。
部分儿童生活在缺乏关爱和监管的环境中,容易成为虐童行为的受害者。
(3)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国虐童案件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导致部分虐童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4)社会监督力度不足。
部分虐童案件发生后,由于社会监督力度不足,导致案件难以得到及时曝光和处理。
三、法律知识探讨1. 虐童案件的法律规定(1)刑法。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未成年人保护法。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反家庭暴力法。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2. 虐童案件的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
对于情节恶劣的虐童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的规定,作案人将承担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
虐童行为给受害者造成人身损害的,作案人还需承担民事责任,赔偿受害者损失。
虐童行为毕业论文

虐童行为毕业论文标题:虐童行为: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导言:虐童行为是指成年人或有责任义务的人,通过肢体、言语或情感等方式,对儿童实施体罚、虐待、性侵等行为,给儿童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儿童权益保护原则,也对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发展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本论文旨在探讨虐童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虐童行为的原因1.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虐童行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虐童行为往往与家庭暴力、家庭纠纷、父母关系不和等相关。
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行为的父母容易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体罚等方式对待孩子,从而滋生虐童行为。
1.2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也是虐童行为的重要原因。
虐童者常常具有心理上或社会性的问题,如对儿童缺乏爱与关心、孤立无助感、自卑、沉默、挫败感等。
这些因素导致虐童者无法正确地对待和引导儿童,进而发生虐童行为。
二、虐童行为的影响2.1 身体伤害虐童行为往往会导致儿童身体上的伤害,如瘀伤、骨折、烧伤等。
这些伤害不仅给孩子的生理健康带来长期影响,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恶化的心理问题和学习困难。
2.2 心理创伤虐童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虐童经历的儿童常常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自卑、自闭等问题。
这些心理创伤不仅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可能对其长期的心理健康产生持久影响。
2.3 社会关系障碍虐童行为也会对儿童的社会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遭受虐待的儿童可能缺乏自信、社交能力不足,导致与同龄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成年后,对整个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三、应对虐童行为的措施3.1 配置专业人员为了减少虐童行为的发生,应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配置专业人员进行儿童保护教育和咨询服务。
这些专业人员可以为受虐童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同时对虐童者进行心理矫正和教育。
3.2 家庭教育干预家庭教育是预防虐童行为的重要途径。
应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培养父母的亲子沟通技巧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虐童事件的频率也日益增加。
虐童事件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解决。
本文将分析虐童事件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防范策略。
虐童事件的主要原因:1. 父母教育观念落后一些父母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和方法,过度依赖体罚和惩罚,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此,他们常常忽视孩子的需求、感受和成长发展,对孩子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
2. 社会环境因素有些家庭面临着各种社会压力和困难,在生活和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家庭内部各种问题的产生。
这种压力和困难往往会导致家长对孩子产生过多的不满和不满意,可能会引发家庭暴力和虐待的发生。
3. 心理因素虐童者可能有一些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
这些心理疾病可能导致虐童行为,而且这样的人往往难以自我控制,需要及早诊断和治疗。
1. 提高父母教育水平,加强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需要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能力。
父母要敏锐地洞察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行为和表现,避免过度惩罚和体罚。
2. 关注家庭差异,在社区帮助弱势家庭在社区帮助弱势家庭,提供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以减小家庭负担和压力,尽可能地减少家庭冲突和暴力。
3. 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疏导教育建议学校和家庭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以顺畅沟通、爱和尊重为主线,帮助儿童积极面对生活和挫折,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积极心态。
虐待儿童的行为对儿童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需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虐童事件的发生。
只有落实各种防范策略并且让每个人都了解和履行责任,才可以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虐童事件反思心得体会

虐童事件反思心得体会虐童事件是一种使人痛心的罪行,它不仅伤害了无辜的孩子,也暴露出社会对于保护儿童的不足和对家庭教育的忽视。
反思这些虐童事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从而吸取教训,改善现状。
首先,虐童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家庭教育不善有关。
很多虐童事件的凶手是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无法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并且在教育中使用暴力等不当手段。
这要求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注重父母的角色和责任,培养父母的教育技巧和照顾能力,提高其对孩子的认知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其次,虐童事件的发生也与社会对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不足有关。
目前,我国对于保护儿童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够健全,对虐待孩子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界定和处罚措施。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大对虐童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对虐童事件的刑事惩处力度,让犯罪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此外,虐童事件也暴露出社会的道德观念薄弱。
个别肇事者往往缺乏基本的社会道德常识,对于虐待孩子的行为缺乏责任感和后果意识。
这要求我们在社会教育中加强对道德观念、人伦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人文关怀意识,为社会提供安全、温暖的环境。
最后,虐童事件也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只有社会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才能使虐童事件无处遁形。
我们需要加强对虐童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关注度,建立公共机构和组织来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儿童的合力。
总的来说,虐童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发动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共同保护和关爱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对此负有责任,让孩子们能够在幸福和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稳定。
虐童事件的反思与感悟

虐童事件的反思与感悟哎呀,虐童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心里难受得不行。
你说那些小朋友,本该开开心心地长大,咋就碰上这么倒霉的事儿呢?我觉得吧,虐童这事儿可能就像一个大炸弹,“砰”地一下炸在咱们心里。
那些可怜的孩子,也许只是想快快乐乐地玩耍,结果却被伤害了。
这到底是为啥呀?是那些施虐的人心理有问题?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把孩子当回事儿?我想起之前在新闻里看到的一个事儿,有个小朋友被幼儿园老师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这老师咋下得去手呢?小朋友能犯多大的错呀?难道就不能好好说吗?我就特别想问,这些人的心是不是石头做的,咋这么硬呢?咱们想想,小朋友多脆弱呀,就像小花苗似的,得好好呵护才能长大。
可那些虐童的人,就像狂风暴雨,一下子把小花苗都给摧残了。
这得多残忍呐!也许他们小时候也受过不好的对待,所以长大了也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
但这能是理由吗?这肯定不是呀!我觉得,社会也得负点责任。
可能监管不够严格,让那些坏人有了空子可钻。
咱们是不是得加强对幼儿园、学校这些地方的管理呢?多去检查检查,多听听小朋友们的心声。
还有啊,家长们是不是也得多留点心?别把孩子往幼儿园一送就啥也不管了。
每天回来问问孩子过得咋样,和孩子多聊聊。
万一孩子受了委屈,也能早点发现不是?我就在想,如果我是那些小朋友,得多害怕,多无助啊!说不定晚上都会做噩梦。
这虐童的事儿,难道就没法彻底杜绝吗?我看啊,难!但再难也得努力去做,不然还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要遭殃呢。
咱们每个人是不是都该反思反思?要是看到身边有类似的情况,是不是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站出来说话,保护那些小朋友。
毕竟,他们是咱们的未来呀!哎呀,说来说去,这虐童的事儿真让人又生气又无奈。
咱们能做的,可能就是多关注,多努力,让这样的事儿越来越少,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你们说是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家庭虐童行为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年级学校目录一、家庭虐童行为的定义和现状 (2)(一)家庭虐童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1.隐蔽性强 (2)2.社会纵容度高 (2)3.惩罚力度小 (2)4.持续性强 (3)5.危害性大 (3)(二)家庭虐童行为的现状 (3)二、家庭虐童行为的原因和心理分析 (4)(一)非亲生父母的虐童行为 (4)(二)亲生父母的虐童行为 (5)1.生存压力让孩子成了父母的“出气筒” (5)2.夫妻关系恶变拿孩子进行报复 (5)3.“望子成龙”导致拔苗助长 (5)4.歧视子女造成的人性冷漠 (5)5.从家暴的受害者演变成施暴者 (5)6.“孩子是自己的”的强权意识 (5)7.犯罪成本低导致的侥幸心理 (6)(三)其它家庭成员的虐童行为 (6)三、家庭虐童行为的法律责任 (6)(一)《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6)(二)《中国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7)(三)《中国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7)(四)《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7)(五)《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 (7)三、家庭虐童行为的干预和救济 (7)(一)建立收养评估、培训、试养和走访机制 (7)(二)建立强制报告制度 (8)(三)增设虐待儿童罪,普及法制教育 (8)(四)增强社区和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8)(五)设立儿童保护部门 (9)参考文献 (10)[摘要]:近年来,虐童案件的频发受到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和谴责。
家庭虐童行为,作为虐童案中的特殊案例却很容易被忽视,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往往被当做“家事”而不了了之。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只要为他好可以任意处置,外人不便干涉,这也造成了家庭虐童行为的泛滥和习以为常。
事实上,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关键。
监护人的虐待行为将会对儿童留下永久性的创伤,这样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本着“儿童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来对家庭虐童行为说“不”,保障儿童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家庭虐童行为完善法制建设儿童合法权益古语有曰:“虎虽凶猛,尚且不食虎崽。
”虎毒不食子,何况人乎。
然大千世界,无毒不有,时常见诸媒体报道的宗宗虐待子女、甚至残杀子女的惨案,似乎彻底颠覆掉“虎毒不食子”的自然定律。
在少数家庭中,日日的毒打和虐待已成习惯,夜夜的哭泣成为孩子们唯一的发泄。
本应在父母亲的爱护下撒娇嬉闹、享受亲情幸福的孩子,变得无辜、无助、无望……追本溯源,种种家庭虐童行为的背后存在多重因素,或是工作压力、或是无处泄愤、或是歧视子女等,这些因素叠加一起构成了诱发罪恶的因子。
更深层次上,“虐、杀子女”可以上升到社会问题层面,反映在生活压力下部分弱势群体的极不正常的精神、心理状态,亟需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本文通过分析当下家庭虐童行为的原因和现状,探讨对其进行干预和救济的方法,从而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一、家庭虐童行为的定义和现状(一)家庭虐童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儿童因为年龄、身体状况、心智等方面的限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儿童理所当然地成为家庭中的保护对象,然而现实中却有很多监护人以种种理由对儿童的身心施加虐待。
家庭虐童行为一般是指父母或监护人故意地并非偶然地对16岁以下儿童施以或允许施以躯体和情感伤害,或忽视必需监护的行为。
一般可分为躯体虐待和忽视。
前者包括造成了可见的躯体或情感损伤、严重的毁容、躯体器官的功能损害或丧失,甚至致死。
性虐待亦属躯体虐待。
后者是指忽视孩子的食品、衣物、住所、教育、医疗保健、个人卫生等。
这种特殊的虐待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1.隐蔽性强由于家庭虐童行为的施虐人是儿童的监护人,受虐人是儿童,所以一般发生在家庭内部环境中,不容易被外界及时发现和制止。
此外,孩子视父母为依靠,通常遵从父母的意愿,所以很少会向外界主动提及被虐待的事实。
这样,家庭虐童行为很容易被掩盖而使施虐的监护人逃避惩罚,继续施虐。
2.社会纵容度高在中国家长制度下,孩子素来被父母视为自己的私产,父母对于“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处置,只要动机是为孩子好,是合理的行为。
打骂孩子天经地义,“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
”2014年广州市妇联发布《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调查报告》显示,高达六成的受访者仍然认为家长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仅37.5%的受访者认为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打孩子属于家庭暴力行为。
3.惩罚力度小在中国,未成年人监护一直被认为是“家事”而非“国事”,对于家庭内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伤害事件,法律一直体现着“和为贵”的初衷。
2014年5月,广东省河源市某小学一名男生惨遭继母暴打,在被打得遍体鳞伤后幸及时被其老师发现并报警。
最后的结果是“警方责成居委会批评教育好涉事家长”。
4.持续性强纵观各种虐童案,绝大多数施暴者的施暴行为都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的、习惯性的,这是因为作为受害者的孩子年幼不敢反抗,其他家庭成员迫于施暴者的暴躁脾气而不敢吭声,害怕离婚等,甚至还为其教育手段叫好,都助长了施暴者的行为。
很多时候,只要受害者本人或其他家人敢于出来反抗,或采取向邻居、长辈求助、报警等方式都能够及时制止住施暴者的行为,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2014年,一个广州女孩遭母亲殴打后,因急性腹膜炎死亡,法医发现女孩皮包骨头,身上数个硬币大小的新伤呈鲜红溃烂状,而全身则遍布大量七八年累积的旧疤痕。
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尽管老师、周围的人知道这件事情,但并没有人报警。
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据《北京晚报》报道,在虐童案中长期地、反复地、持续地遭受家庭暴力的比例达到了22.67%,最长的一个案件是被父母施暴14年。
5.危害性大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监护人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对儿童的成长发育产生重大的影响。
家庭虐童行为,会产生的危害如下:(1)亲子关系淡薄,家庭氛围诡异家庭虐童行为,使亲情受到严重考验。
家庭成员之间将互不信任、相互猜疑、吵闹不断并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各家庭成员的社会性人格。
(2)儿童身体受到摧残对儿童采取的人身暴力,很有可能不断升级,轻则造成皮外伤,重则残疾或死亡,此类案例屡见不鲜。
对儿童照顾的疏忽,也可能威胁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影响其的生长发育和智力水平。
2014年山西阳曲县发生的打死女儿案例中,犯罪嫌疑人曹某常常因为女儿不好好写作业,打女儿的手背,拍她的屁股。
但是由于管教效果不佳,曹某就逐渐升级为脚踢、拉着女儿的头撞墙……直至悲剧发生。
(3)儿童心灵受到摧残对儿童的身体伤害,会进一步伤害到儿童的心灵,扭曲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容易使儿童形成敏感多疑、自卑内向、懦弱恐惧和极端偏执的性格,严重的可能会得抑郁症、狂躁症等精神类疾病,甚至出现自残、自杀和报复社会的行为。
对儿童的冷暴力,也会对其的心理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二)家庭虐童行为的现状全国妇联2013年出版的《新时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家庭虐童的状况十分严重,10至17岁儿童遭到父亲和母亲家暴的比例分别为43.3%和43.1%。
仅2014年上半年,国内媒体曝光的虐童案就有104起。
其中父母虐童案有51起,占虐童案总数的49%。
55名儿童受到父母虐待伤害,其中24名儿童被虐致死。
盘点相关案例发现,父母虐待儿童的手段非常残忍,包括火烧、剪刀剪、开水烫、从高楼扔下等。
很多被虐儿童虽然脱离生命危险,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部分儿童变残疾。
在104起案例中,继父母虐童案有14起,占虐童案总数的13.5%。
值得警惕的是,继父虐童案例极少,绝大多数为继母虐童。
几乎每一起都是恶性虐童案,虐待手段非常残忍,遭受虐待的儿童基本都是内脏受重伤。
不可否认,虐童案远不是“把坏人抓起来”这么简单,背后都有着亲情、法理、经济等千丝万缕的因素。
多数父母对孩子施暴时,都声称并不知道自己触犯了法律,反而认为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
有的家长在事后轻描淡写地说“后悔打重了”,有的家长说“偶尔打不算虐待”,有的家长认为“只是轻微教训一下孩子”,甚至有的家长在遗弃或杀害孩子后认为“是为了解脱孩子的痛苦”。
目前中国社会对家庭虐童行为的容忍度很高,普遍共识孩子是家庭的附属,怎么打怎么骂孩子都是家庭内部的事,加之“事不关己”和“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心态,举报家庭虐童的案例很少。
这种对虐童犯罪的忽视恰恰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包庇和纵容,是造成中国当前社会虐童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根源。
如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父母最多被规劝和教育一番。
而造成了严重后果,民众虽义愤填膺,但收效甚微,虐童的父母往往受到轻判。
如此低的犯罪成本更是助长了家庭虐童的气焰。
如今,虐童还在继续,人们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为无辜的孩子们争取更多的爱和权益。
保障儿童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预防和遏制家庭虐童行为已刻不容缓。
二、家庭虐童行为的原因和心理分析一直以来,父母的爱是孩子心灵的依靠,父母的双臂是孩子的避风港。
父母的爱,伟岸如青山,圣洁如冰雪,温暖如娇阳,宽广如江海。
然而对于被忽视、毒打甚至是虐杀的可怜孩子们,父母竟是他们心中难以磨灭的噩梦。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痛下毒手、如此狠心呢?(一)非亲生父母的虐童行为非亲生父母指的是孩子的养父母或继父母,往往是虐童的高发群体。
由于和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只是名义上的父母,所以非亲生父母往往和孩子的感情不够深,对孩子的责任感也不够强。
在照顾非亲生子女的时候,一旦孩子不听话,这类父母容易采取较严厉的惩罚。
今年4月发生的南京虐童案中,9岁男孩童童被养母打得伤痕累累、触目惊心,原因仅仅是因为童童没有按照养母的要求,背出课外书中的内容。
继父母虐童更为常见,施虐手段更加残忍。
由于涉及到再婚后的夫妻关系和经济利益,继子或继女往往被当成多余的“拖油瓶”遭受冷待,轻则只管温饱,重则毒打或虐杀的情况时有报道。
由于女性更多地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并有较强的嫉妒心,所以继母施虐较为多见。
在继父虐童案中,以继父性侵继女的情况为典型。
在新的婚姻中,由于生怕再次离婚,一些亲生父母对另一半虐待自己孩子的行为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助长了继父母虐童的气焰。
今年5月报道的杭州怀孕继母虐杀6岁继女的案例中,仅仅是因为看电视发生争吵,继母就将六岁的女儿掐到半死后锁在柜子里,后女儿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亲生父母的虐童行为2014年底,《新快报》报道,民间组织“小希望之家”曾做过一项调查,亲生父母对手无寸铁的孩子狠下毒手,原因有五类:一是父母离婚,单亲父母脾气变得暴躁,有的酗酒,管教孩子容易狠下毒手;二是父母有精神病,虐待儿童;三是父母吸毒,导致虐待儿童;四是因为家庭矛盾,夫妻吵架,拿孩子撒气;五是未婚先孕,治不起病或医疗纠纷,导致弃婴杀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