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原始时期到现代我国北方陶瓷窑炉的变化和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北方炉钧的工艺特征及发展趋向

中国北方炉钧的工艺特征及发展趋向

北方炉钧是清末至民国初期,神垕陶瓷艺人在仿制宋钧官窑的基础上,形成独特风格而又自成体系的一个新品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宋代钧官窑的继承和近现代钧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北方炉钧也就是神垕镇炉钧,是钧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宋代钧官窑的继承和近现代钧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炉钧烧制技术是钧瓷恢复烧制技术的新突破,并形成独特风格和自成体系的一个新品种,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成为钧瓷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炉钧简史清光绪五年(1879年),卢振中、卢振太兄弟二人为谋生计,背井离乡由密县逃荒来到禹州神垕。

定居于神垕镇一个贫民区——神垕二道街(现为神垕镇南大居委会),平时给地主种地,农闲时去窑厂帮工,干一些杂活,后逐步成为陶工。

晚清时期,钧瓷地位非常高,中外古陶瓷收藏家日益增多。

来神垕收购古钧瓷的古玩商人络绎不绝,一件完整器千金难求。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神垕仿钧之风盛行。

众多匠师纷纷仿制,卢振中、卢振太也带领子孙加入仿钧行列。

卢家经过数年努力,终于烧出仿天青钧窑器。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神垕伯灵翁庙建成,卢氏传人卢天福献天青釉宝瓶安装于大殿屋顶。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卢氏传人卢天恩担任神垕钧兴瓷业公司领班匠师烧制钧瓷,并于1914年获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

由于卢氏制瓷技艺不断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后薪火相传,创“卢钧”品牌,因是小炉烧造,后人又称炉钧为卢钧。

北方炉钧的烧造及工艺特征北方炉钧是神垕镇陶瓷工匠采用炭为燃料,以串烟捂火的方法,用风箱炉烧造的高温仿宋钧窑瓷器。

因炉钧烧成技艺出自卢氏先辈艺人,故又称炉钧为卢钧。

1.北方炉钧的原料种类及用途北方炉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来源于生活,非常朴实自然,与人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

它所用原料均来自神垕镇周围。

(1)火石土:当地称为“一和土”,SiO2含量较高,并含有一定量碱性氧化物,可塑性极强。

窑炉形态发展历程

窑炉形态发展历程

窑炉形态发展历程
窑炉是一种用于加热材料的设备,其形态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窑炉形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代埃及。

当时人们使用简单的土块和石头搭建起窑炉,用于烧制陶器和炼制金属。

随着时间的推移,窑炉逐渐演化出不同的形态。

在古代中国,自公元前2000年开始,陶瓷制作逐渐兴盛起来,窑炉也得到
了进一步的改进。

人们开始使用砖石和石灰石等材料来建造窑炉,并通过改变炉体结构和燃料供给方式,提高了窑炉的热效率和烧制成品的质量。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窑炉的形态也逐渐改变。

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高炉和玻璃窑等大型窑炉,用于炼铁、炼钢和生产玻璃。

这些窑炉采用了砖石和耐火材料构建,可达到更高的温度和更复杂的工艺要求。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窑炉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大型炼钢窑、电弧炉和高温炉等窑炉形态先后出现,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电子等各个领域。

这些窑炉通过采用新的加热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窑炉形态也在不断演进。

燃气窑炉、电阻炉和太阳能窑炉等新型窑炉逐渐兴起,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总之,窑炉形态的发展可谓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

从简单的土块窑炉到现代化的高温炉,每一个形态都代表了人们对于热工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窑炉形态还将继续发展,为各个领域的生产提供更高效、环保的加热解决方案。

从古至今陶瓷发展的趋势

从古至今陶瓷发展的趋势

从古至今陶瓷发展的趋势
从古至今,陶瓷发展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陶瓷制作技术不断提高。

例如,古代的陶瓷器物主要采用手工制作,而现代陶瓷则广泛应用各种机械化和智能化生产技术。

2. 材料创新:陶瓷制作材料的选择也在不断变化。

除了传统的黏土、瓷土等材料外,现代陶瓷广泛使用了陶瓷粉体材料、氧化物陶瓷、复合陶瓷等新材料,拓宽了陶瓷的应用领域。

3. 设计风格多样化:陶瓷制品的设计风格日益多样化。

古代的陶瓷器物通常以写意的装饰图案为主,而现代陶瓷作品则注重形式美和功能性结合,同时吸引了不同风格和文化的影响。

4. 应用领域扩大:陶瓷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古代的陶瓷主要用于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而现代陶瓷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航天、医疗和能源等领域。

5. 现代陶瓷艺术的崛起:在陶瓷发展的过程中,陶瓷艺术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现代陶艺家将传统陶瓷技术与创新思维相结合,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的作品。

总的来说,陶瓷发展的趋势是技术进步、材料创新、设计多样化、应用领域拓展和陶瓷艺术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陶瓷的需求不断增加,相信陶瓷行业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和突破。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略考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略考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略考【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

在早期,陶瓷窑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陶瓷技术的起步,随着唐宋时期的改进,陶瓷产量得到提升。

元明清时期,陶瓷窑炉技术不断进步,陶瓷质量也得到提高。

而在明清时期,陶瓷窑炉的民间发展也相当活跃。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现代陶瓷窑炉的发展已经得到极大的提升,陶瓷生产得以规模化和工业化。

通过对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的考察,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陶瓷工艺的历史和演变过程,感受到古代陶瓷工匠们对陶瓷制作的无尽热忱与创造力。

【关键词】中国古代陶瓷窑炉、发展、演变、早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现代、技术进步、民间发展、关键词1. 引言1.1 引言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之一,而陶瓷窑炉是制作陶瓷的重要设备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技术与工艺。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略考,以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历程。

在早期,陶瓷窑炉主要采用原始的烧制方式,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

随着唐宋时期的到来,陶瓷窑炉开始出现了一些技术改进,烧制工艺也逐渐提升。

到了元明清时期,陶瓷窑炉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瓷器的品质也有了显著提升。

在明清时期,陶瓷窑炉的民间发展也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地方特色的窑炉工艺。

而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陶瓷窑炉的设计与制造也得到了现代化的改进。

通过对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略考,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陶瓷制作技术的演变历程,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早期陶瓷窑炉的出现早期陶瓷窑炉的出现是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陶瓷器物,而早期陶瓷器物的制作需要经过高温烧制。

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建造一种能够提供足够高温的窑炉。

最早的陶瓷窑炉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略考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略考

薛冰(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一枝独秀,除了取之不尽的原料、用之不竭的燃料和不断传承与发展的技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套相对完备和先进的窑炉体系。

本文从中国历代陶瓷窑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入手,通过对比研究,揭示出窑炉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不同时代制瓷业的影响。

发展脉络;烧成制度;景德镇图1无固定窑址的平地堆烧1前言“陶”字在古代有两种解释,一种即传统的解释:用黏土烧制的器物:(1)“器用陶匏”《礼记·郊特牲》;(2)“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吕氏春秋·仲冬纪》。

第二种解释是:陶(yáo)通“窑”,窑灶的意思:“陶,烧瓦器土室也”《一切经音义》(唐贞观间释玄应所撰)。

从字形构成我们也可以发现,“陶”字篆体字写法中左部首是:,可以当作是一座龙窑;字体的右半部分为:,像是一座早期圆窑。

所以,在陶器诞生之初,人们就把它与窑炉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可以说,窑炉的产生与发展是陶瓷器制作的重要先决条件。

2窑炉的诞生期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尚未掌握改造大自然的本领,也不会熟练使用复杂的生产工具,这一时期陶器的烧制主要采用无固定窑址的平地堆烧。

方法是将晾干的陶坯堆在一块平地上,四周围上一圈柴草,然后直接点火焙烧,待柴草燃尽熄灭即可。

这种方法由于周围密封不严,火力不集中,而且烧成温度最高也仅为700℃左右,致使做成的陶器质量很差,同时烧成后的颜色也不均匀,胎壁很脆,容易损坏,成品率十分低[1]。

此方法是最简单最古老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烧成工艺,甚至在当今云南西双版纳佤族和傣族的制陶过程中,仍然使用这一烧成方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了一种介于无窑烧成和穴窑烧成之间的烧陶方法,这种过渡形式被称作“泥皮薄壳窑烧制法”。

虽然将它称之为“窑”,其实稍作对比就能发现,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陶窑,因为真正的窑是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的,但这种泥皮薄壳窑是一次性的,为了能更好地燃烧和保持内部温度,只是在平地堆烧的基础上多了一道用泥土将堆好的柴草封起来这一步骤而已。

张波-陶瓷窑炉发展史

张波-陶瓷窑炉发展史

古窑
古代窑炉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主要有古窑、龙窑、阶级窑和景德镇窑。
古窑,距今5000年,古窑有竖穴窑和横穴窑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横穴窑。 发现于河南新郑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流行于仰韶文化时期,商、西周时 期基本不见。 横穴窑是在生土层中掏挖修制而成的,一种外焰式窑,由火膛、火道、火眼、 窑室等部分组成,窑的容积很小。火膛较狭长、呈甬道状,后部设火道。 通过改变火眼的大小分布来控制流过烟气的多少,得以使窑内温度尽可能均 匀。
现代窑炉
燃料─使用洁净的气体燃料(天然气等)、液体燃料。
结构─轻型化、密封性能好,宽断面、低高度; 砌筑材料─采用轻质、高强耐火材料,耐火纤维砌筑窑体; 自动控制─多数窑炉实现自动控制系统。
高温窑炉─高温隧道窑、高温梭式窑等有效实现高温燃烧;
燃烧器─高速烧嘴的使用。
窑炉:隧道窑、梭式窑和辊道窑。
污染严重,能耗高、电耗高等
在窑头、急冷和窑尾设气幕:起窑头封闭、高温快冷和窑尾 冷却的作用。 隧道窑的特点: 优点:生产力大、燃耗低、寿命长、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 劳动条件好。 缺点:投资大、附属设备多、热工制度不宜调节,烧成制品品
种单一。
梭式窑 • 梭式窑是间歇窑,结构与隧道窑的烧成带相近,由窑室和 窑车组成。窑车的运动尤如织布机上的梭子,故称为梭式 窑。
火膛
火道
窑室
馒头窑 亦名“圆窑”。火膛和窑室合为 一个馒头形。始于战国,宋代后 为最早以煤为炉料的陶瓷窑 。 原理: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 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 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 内的烟囱排出。 特色:由于馒头窑窑墙较厚,限 制了瓷坯的快烧速冷,相应地便 减低了瓷器的半透明度和白度; 为减少坯体变形,又使坯体加厚, 因而便形成了古代北方瓷器浑厚火道 火膛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发展与演变研究作者:段建华戴亚鹏徐田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5期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陶瓷产品在古代就已经遥遥领先于世界了。

中国陶瓷之所以能一枝独秀,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祖辈们代代相传的制瓷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拥有一套比较先进和完备的窑炉体系。

窑炉是制瓷的主要工具。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古代不同形式的陶瓷窑炉,探索我国制瓷工艺的进步,从而得出窑炉对陶瓷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陶瓷;窑炉;制瓷技术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5.0290 引言陶器的出现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10000多年以前,人类就根据现实的需求通过将土放在火上烤的方式制作成了陶器。

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将一种物质通过外界因素改变其形式结构形成另一种物质,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大的跨越。

①陶器出现之后,人类不断进行改进,不仅促进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更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现代很多陶瓷艺术家和美术家对古代陶器的造型、色彩、用料以及温差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窑炉的形成和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制陶艺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窑炉的改进带动了制陶的发展,而制陶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窑炉结构的创新。

从原始社会的陶器到后来的瓷器,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改进,制瓷业也在渐渐发展和成熟,人类通过不同原料的选取、窑炉结构的改进以及烧制时温度的调节,不断改进瓷器制作技术。

窑炉的发展进步在向世人展示古人艺术成就的同时,更体现出了古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不断实践和创新,丰富了我国陶瓷业的时代特色,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1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分类1.1 直焰式1.1.1 平地堆烧平地堆烧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烧制方式。

选择一块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堆积柴火,将需要进行烧制的器物放在柴堆之上,再寻找一些能够帮助燃烧的材料均匀覆盖在器物上,通过从下方点燃柴火的方式直接进行烧制。

在进行陶器制作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陶器的配方问题,更需要考虑天气的干湿程度以及燃料的选取。

回顾:景德镇窑炉的演变与发展

回顾:景德镇窑炉的演变与发展

回顾:景德镇窑炉的演变与发展-景德镇曾经出现过形形色色的窑炉,除了龙窑、马蹄窑、葫芦窑、景德镇窑这些主要窑型之外,还出现过槎窑、色窑、等窑型,因为贯穿整个景德镇制瓷历史的窑型还是以主要窑型为主,所以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这些主要窑型在景德镇制瓷历史中的演变过程。

晚唐—南宋时期在景德镇古窑址发掘中,未发现兰田窑窑址之前最早判定龙窑出现时间为五代,由于对兰田窑窑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两座窑炉遗址,经证实确为龙窑,所以我们可以判断景德镇龙窑制瓷历史起源于晚唐,五代和宋代延续烧制,而龙窑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窑炉之一。

龙窑多建筑与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

窑呈长条形,依山坡所建,自上而下,如龙似蛇,故名龙窑,亦称蛇目窑、蜈蚣窑。

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因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温快、同时装烧面积大、产量高,故自商代至明清时期南方地区多有砌筑。

龙窑结构简单,一般以、茅草、树枝等为燃料。

造价低装烧量大、火焰抽力大,可形成烧造青瓷、影青瓷的还原气氛。

龙窑为景德镇宋代瓷业的兴盛作出了杰出贡献。

龙窑由于依山而建,所以具备一定的坡度,如何选择坡度是建窑的关键。

龙窑窑身起烟囱作用,自身产生的抽力把空气从窑头以及投柴孔吸入窑内,并且与燃料进行燃烧,坡度越小抽力越小反之越大。

龙窑的长度一般没有规定,一般根据需要加长窑炉,窑炉越长,容积越大可以多烧产品。

但窑的长短决定烧成周期,越短的窑烧成周期越短反之亦然。

龙窑的宽度则应该和匣钵尺寸相配合,这样可以控制窑内的阻力和气氛。

保证产品质量烟囱是龙窑的关键,主要作用是产生抽力使燃料充分燃烧,烟囱的高度决定抽力的大小,烟囱越高,抽力越大。

窑内负压也越重,只有增加投柴量才能维持还原气氛。

元代马蹄窑的出现很多研究学者都认为是由于南北交流,北方工匠将技术传承到了景德镇,由馒头形窑炉演变为马蹄形窑炉,按照这一说法,五代出现马蹄形窑就不足为奇,因为在唐代北方的馒头窑就是其主要窑炉形式,并主要分散在河南、河北、陕西并且向南方辐射,虽然发现了马蹄窑的遗迹,但是马蹄窑真正发扬兴盛的时期是元代,是元代主要烧制瓷器的窑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 瓷 的 出 现 如 果 不 追 溯 她 的 起 源 ,已 经 拥有了八 九千年的历史了,在历史的长河中,陶瓷文化的产生和 发展是人类的文明的重要支撑。

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 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的活动,这 种人类改变自然产物的质的变化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 端,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开端。

说到陶瓷的文明,大家一般都注意到了美轮美奂的 陶瓷制品, 并被她蕴含的丰富的历史美丽所折服。

但是, 从古到今,任何文明的产生都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界的 一点一滴的认识所积累起来的。

比如说我们烧制陶瓷所 建造的窑炉,在历史的发展角度来说,从露天的平地堆 烧到平地封泥烧制再到后来的各式窑炉的建造。

这些都 是我们研究我国陶瓷的历史和发展规律的重要参考。

我国的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再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聪明的华夏人在这里创造了 我国陶瓷文明的先河。

在这片文章中,我将着重将我国 北方烧制陶瓷的窑炉的发展进行整理和梳理。

用历史的 主线去诠释和挖掘我国北方陶瓷的文化积淀。

说到我过原始时期的陶瓷文化,不免要提起的是那 些我们后世发现的那些所谓的文化发源地。

遥远的文化 已经陨落,我们后世的人只有根据发现的古遗址去天马 行空的想象,于是我国的陶瓷文化系统就这样形成了, 就姑且这么叫他们吧。

我国最早的陶器是什么样子呢,这些是不好阐明的 一个问题,因为还有待与发掘和研究。

1 9 2 1 年在河南 仰韶村发现了公元前 4 5 1 5 - 2 4 6 0 年的仰韶文化。

仰韶 文化的应该说是我国陶瓷文明有考究的最早的时期。

这 个时代的制陶业已经相当的发达,这个时期的陶窑结构 比较简单,代表性窑穴大体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 横穴窑的的火膛位于窑室的前方,是一个呈穹形的筒状 甬道, 后部有三条大火道倾斜而上, 窑室平面略呈圆形, 直径约 1 米左右,窑臂的上部往里收缩。

火焰均匀的分 布于窑室的四周,靠火道近的都比较小,远的则较大, 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调节火力的强弱。

竖穴窑是一种比 较先进的陶窑,它和横穴窑的不同时火道采取垂直的形 式,火膛为口小底大的袋状坑。

这种结构基本上为后来 的龙山文化所继承。

那时候犹豫陶窑的结构还不完善,而且规模较 小,不能完全控制窑内的烧成温度和气氛,所以在烧 成上有很多的缺陷,比如陶色深浅不一,坯体变形或 者烧坏。

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山山文化,以 灰色为主的陶器色调得益于当时陶瓷窑炉结构的改进 和烧窑技术的的提高,这个时期,最流行的竖穴窑已 经把横穴窑已经基本被淘汰了,但在龙山文化以前的 大汶口文化还是由横穴窑烧制陶器的。

与其说龙山文 化继承的大汶口文化不如直接说是继承的仰韶文化。

这是因为大汶口文化对于龙山文化只是一个过渡的作 用。

龙山文化时期已经不像半坡仰韶文化那样,几座 陶窑零散的分布,这个时期的烧制陶器已经有过去的 氏族集体生产转变为富有经验的家族生产。

这个时期 的陶窑由火膛、火道、和窑室等部分构成。

火膛较深, 位于窑室的下部,火口很小。

火道有主火道三股及两 侧支火道二、三股。

窑室呈圆形,直径不到 1 米,窑 臂上部往里收缩,便于封窑。

底部有箅,箅上有火眼 二十五孔,离火膛较近的火眼较小,远的较大。

这使 窑内的受热比较均匀。

从这几点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这里继承了仰韶文化的竖穴窑所有的优点。

夏代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因为在考古中, 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究竟是属于夏、还是属于先商、 先周或其他古代的氏族部落文化遗存,目前还没有明 确的定论。

商代文化早期的遗物是从二里头文化晚期 开始的,在研究夏代的时候,不能不提的是二里头文 化早期的灰陶器。

这是很聪明的避开给文化遗址下定 年限界限的一个方法,而且不妨碍对夏代文化的的讨 论。

将文化历史的鉴定留给考古工作者吧。

这个时期 的二里头文化是承袭河南豫西地区龙山文化晚期的陶 器发展而来的。

这个时期的的烧陶窑炉的形制制为馒 头型。

其结构分为窑室、窑箅,火膛、支柱和火门等 五部分。

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窑室的 底径为 1.28 米、周壁残高 0.25 米左右。

窑室底部使 用草拌泥作成的厚约 0 . 1 4 的窑箅,箅上分布有直径 4 — 45 厘米的圆形箅孔。

箅下为立于火膛中部支撑的 窑箅的长方形支柱,支柱长 0 . 8 9 米,宽 0 . 1 6 — 0 .62CERAMIC STUDIES JOURNAL4 0 米,高 0 . 2 5 米。

火膛呈圆形圜底,高 0 . 2 5 米, 最大直径 1 . 2 8 米。

火门位于和支柱相应的火膛南壁 上,火门高 0 . 3 2 米,内宽 0 . 2 4 米,外宽 0 . 3 2 米。

由 于 经 过 高 温 火 烧 ,火 膛 周 壁 、支 柱 、窑 箅 和 窑 室 周壁等部分,已经分别被烧成青灰色和红色。

这种设 置有窑箅和箅孔的馒头烧陶窑炉,可以从火膛进入窑 室的火焰均匀的升高温度,提高了陶器的烧造质量。

从河南豫西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可以对商代的陶 器有个大致的了解。

整个商代的烧陶窑炉考古资料比 较 详 细 。

商 代 早 期 、中 期 、后 期 都 在 有 条 不 紊 的 慢 慢发展着。

善待早期的陶器烧成温度的和质量比夏代 有着明显的提高,这要得益于烧陶窑炉的改进。

它虽 然承袭着前代馒头形窑炉形制,就河南罗达庙发掘的 窑炉和夏代窑炉相比,火膛增高和箅孔加大。

火膛的 增高可以多容纳柴草,燃烧起来火力增大,而箅孔的 加大可以提高室内的温度。

这是窑炉结构的一次大的 改进。

商代中期的烧陶窑炉,例如河南争购铭功路西 侧的商代中期烧陶窑厂发掘出来的窑炉来看,他们继 续加大窑炉的箅孔,以提升窑内的温度,提高陶器的 烧成质量。

商代后期的烧陶窑炉,仍然属于圆形的馒 头窑。

同时也是再发展中继续加高火膛以获得容纳更 多柴草的的效果。

这个时期的窑炉箅孔减少,但是形 影的箅孔也增大了可以使火膛的强大火力集中进入窑 室,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

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得一座 陶窑,结构又有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省掉了支柱,窑 炉 由 窑 室 、火 膛 、窑 箅 、和 火 门 四 部 分 组 成 。

这样 做的原因也是为了是火膛能够容纳更多的柴草,增强 火 力 ,以 提 高 窑 室 陶 器 的 烧 成 温 度 。

西 周 和 春 秋 时 期 , 西 周 的 烧 陶 窑 炉 沿 用 的商代后 期起的窑炉结构。

如果要是给以区别,就是拥有了更 大的火膛和窑室。

在春秋时期,再山西侯马牛村古城 发现的一片窑炉,在与火门相当的后方有一个直径 8 厘米的烟囱。

再窑身后补设置烟囱是烧陶窑炉的重大 改进。

战 国 时 期 烧 造灰 陶 的 窑 都 是 圆 窑 ,窑 的 结构比以 往有了很大的改进。

各地发现的战国窑,火膛都筑在 在 窑 床 的 前 面 ,烟 囱 由 窑 顶 移 到 窑 后 ,窑 门 、火膛、 窑 床 、 和 烟 囱 由 前 到 后 直 线 排 列 , 即 从 投 柴 、 燃烧、 烧成到出烟都是在一条直线上。

火膛住在窑床前面, 使火焰立即接触坯体。

烟囱由窑顶移到窑后,是陶窑 结构的重大改进,他促使火焰有升焰变成半倒焰。

这 是 利 用 热 气 向 上 的 原 理 ,使 火 膛 中 的 火 焰 先 窜 到 窑 顶,再利用烟囱的抽力把火焰吸下去,以增加坯体交 换的机会和使窑内各部位的温度更加均匀,提高烧成 温度和产品的质量。

与此同时,窑床的面积也有了显 著的扩大,由西周的 2 平方米左右扩充到 3 — 1 0 平方米,窑 的 装 烧 量 和 生 产 能 力 大 大 提 高 。

圆窑 结构的 显 著 改 进 是 战 国 陶 业 发 展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一 。

秦汉时 期 的 陶 窑 也 有 很 大 的 改 进 ,较之战国时代, 火膛和 窑内容积显著增大,表明了他们用了更大的装烧 量。

在滩毛村 4 号陶窑的窑床构成前高后低的 7 度倾 斜斜坡,使 置 于 窑 床 待 烧 的 坯 体 重 心 后 移 。

当坯体 首先接触火焰的前半面因受热较快而发生收缩前倾 时,重心回到中心线上。

秦时的烟囱设于窑室后壁 正中,所 以 烟 火 大 部 经 窑 床 中 部 进 入 烟 口 , 形成中 部温度较高,而两侧的温度较低,影星了制品的质 量。

汉 代 的 陶 艺 工 匠 对 此 做 了 相 应 的 改 进 , 即由一 个 烟 囱 改 为 两 个 或 者 三 个 ,而 排 烟 口 则 仍 为 一 个 , 使 两 侧 的 烟 火 通 路 形 成 内 向 弯 曲 , 汇集到中 间的通 路以后再排出窑外。

这样,就把原先的中部一个孔 洞斤烟,改 变 成 两 侧 的 两 个 孔 洞 或 者 中 部 及 左 右 两 侧 的 三 个 孔 洞 同 时 进 烟 火 ,从而解决了窑内 温度分 布 不 均 的 问 题 ,提 高 了 制 品 的 烧 成 质 量 。

考古材料表明,龙窑再商代时期就已经出现在 浙江地区。

到 了 东 汉 时 期 已 经 广 泛 使 用 , 因为是南 方陶瓷窑系,在此就不多赘述。

从 三 国 到 南 北 朝 的 三 百 六 十 余 年 中 , 出西晋得 到短暂的同意外,我 国 的 北 方 和 南 方 长 期 限 于 分 裂 和 对 峙 的 局 面 。

这 个 期 间 , 江 南 广 大 地 区 战 乱 较 少,社会相对安定,而 黄 河 流 域 自 西 晋 末 年 以 来 战 祸不断,社会经济严重破坏。

这一时期南方的陶瓷 发展可谓蒸蒸日上。

在此往后的 2 0 0 0 年中。

朝代变迁,我国的陶 瓷 重 心 开 始 偏 向 逐 渐 的 由 北 方 向 南 方 转 移 。

并且再 南方形成了很有规模,能 够 独 挡 历 史 一 面 的 陶 瓷 产 区。

当然,窑炉的发展还是在继续。

北方在这段时 期开始慢慢冷却下来。

当然到今天,我国北方比如 淄博,再 陶 瓷 的 文 化 领 域 还 占 有 很 重 要 地 位 。

因为 历史的原因,使 我 们 不 得 不 对 这 个 古 老 的 , 见证陶 瓷历史文化的地方产生崇高的敬意。

在后世的陶瓷文化传承中,我国的陶瓷制造已 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但 是 烧 制 陶 瓷 的 窑 炉 却 在 原 来 的 基 础 上 改 进 的 越 发 完 美 , 但是都是再前 世的基 础上的改进。

以致后来出现了龙窑之类大型窑址, 也是再前代的基础上,进 行 更 科 学 的 改 进 使 其 再 烧 造 中 能 够 将 我 国 的 陶 瓷 体 现 的 更 加 完 美 。

我 们聪慧 的 先 辈 们 开 始 再 陶 瓷 制 品 形 式 的 多 样 ,绚 丽 的 色 彩,精湛的工艺,完 美 的 意 境 进 行 了 长 达 近 千 年 的 摸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