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23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登上地球之巅》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以“探险”为主题的文章,《登上地球之巅》翔实而生动地记述了我国登山队员首次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登山英雄坚强的意志,团结协作和大无畏精神。

3、中招考点现代文阅读是中招的必考内容,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词句等。

4、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

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速度课文,能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学习目标2:通过跳读课文,能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在文段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3.通过精读课文,能找出课文中表现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的事例,并分析他们最后能够登顶成功的原因。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读,梳理文章的结构。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赏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相关语句体会登山队员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过程珠穆朗玛峰,是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4.43米,也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背景资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生字词语;2、复述课文(概括能力);3、景物描写;4、详略的安排。

过程与方法:快速阅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详略安排教学难点:复述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

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二、相关资料简介:1.文体: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

2.作者简介: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

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3.关于珠穆琅玛峰:喜马拉雅山脈的主峰。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

“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

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

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

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

4.写作背景: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三、整体把握:〈一〉生字词语检查、学习。

〈二〉速读课文,概括出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

1.登山队出发。

2.突击主峰(4—8)刘连満甘作人梯,帮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9—1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満留下,其他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14—15 )刘连満冒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

(16—21)三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22—23)完成由北路登顶的壮举。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2.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

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

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

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

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实录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实录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实录《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实录篇1教学目标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力量。

2.叙事要留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把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剧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育同学概括地复述课文的力量,同时让同学留意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

故设置第一和其次个教学目标。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

本文有很多美丽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同学积累下来并学习、仿照、运用。

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同学细细体会、学习。

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力量,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把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设备。

2023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没条件的地区可预备好录音机,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谢设计思路新课标特别注意对同学整体感知文章力量的培育。

训练同学速读的力量,对同学的一生都是有关心的。

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语文素养。

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

本文的景物描写很胜利,故引导同学进行肯定的积累和仿照很有好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名贵精神,对同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请同学谈谈对珠1峰的感受。

)师:珠峰是宏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

登上珠峰是巨大的荣誉,也是很多人的幻想。

出示2023年5月报纸新闻: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中国业余登山队员首次登上珠峰。

师:50年来,有很多人登上了宏伟的珠峰,也有很多人失败了,甚至永久长眠在了那里。

但人类永久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一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知识技能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解决问题
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重点
故事复述,合作探究,景物描写。
2、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学生按要求全班交流
完成练习
PPT展示问题
学习速读
整体感知全文
合作探究
提问:
(1)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3)、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PPT展示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使用设
备软件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用名言导入
用心的听
1.用PPT
课件
引导
学生
进入课
创造情景
氛围自然导入
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完成练习
PPT展示问题
了解预习的情况
研习课文
提出问题:
1、让生速读课文,解决字词并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难点
故事复述,合作探究,景物描写。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登上地球之巅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等词语。

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1、练习快速默读法,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德育目标: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珠峰景色的目的。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

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在高耸入天之处生存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当时随登山队采访的郭超人记者在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记录了这一经典的历史时刻。

今天,我们将重温征服珠峰那段往事,体会昔日英雄征服自然的毅力和勇气。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对新课充满兴趣
感知目标
2分钟
创设目标情境
1、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
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的任务。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问题生成单上的问题,明确本节目标。
自主教学二次发现
10分钟
创设思考情景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
2.提示学生记录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教学过程的督促,和指导。
1、能够进行二次自学能够深入进去,再次提出疑问。
2、能够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并记录你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选了《登上地球之巅》等五篇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并进行记忆以备新课教学
自主教学二次生成
12分钟
创设思考情景
1、先通读一下单子上的教师问题引领与知识。再朗读课文,再次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在进行课文朗读后可以认真查阅手边资料,按照“问题引领”的要求阅读并完成问题;力求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3、在自学过程中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精品】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

【精品】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舒寅 2学习目标1、锻炼归纳课文的能力2、学习叙事详略,选材典型,及抓住光景特色来描绘的写作方法3、领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敬奉献精神学习要点有详有略复述课文及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学习难点掌握怎样抓住光景特色进行光景描绘学习过程一、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疆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巅峰,它高达8848.13 米,是世界最巅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疏,常常刮七八级狂风,十二级狂风也许多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洋溢天际。

因为珠峰的地理环境独到,拥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探险与科学观察自 1921 年起,不停有人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多遭失败。

直至 1953 年 5 月 29 日,英国探险队的两名队员才第 1 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1960 年 5 月 25 日 ,中国爬山队的 3 名队员 (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初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1975 年 5 月 27 日中国爬山队9 名队员又一次从北坡集体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并在主峰顶竖起了 3 米高的觇( chān)标。

据此觇标中国第 1 次测得珠穆朗玛峰的精准高程。

与爬山活动相当合,中国科学院也多次组织了大规模综合观察,进行了地质、地理、生物和高峰生理等多门学科的研究。

1988 年 5 月中、日、尼 3 国运动员实现了从南、北坡登顶超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1989 年成立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为3000 平方公里。

二、作者简介郭超人( 1934~2000 ),高级记者, 195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 年 11 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 年月曾采写大批新闻报导揭穿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 年月随中国爬山队达成登攀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导,70 年代采写的《驯水记》颂扬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23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23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实录)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
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

即使如此,他们前进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

因为从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

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好几次。

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

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

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

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

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

但是,刘连满一直坚持着。

他先把屈银华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贡布。

最后,王富洲和刘连满借着上边放下来的绳子的帮助,也爬了上去。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

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

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

但是,由于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
经不多。

继续前进,可能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

……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

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考虑到刘连满的身体,同时为了争取时间,大家一致决定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在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迎着夜幕继续向顶峰进发的同时,刘连满正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头旁边休息。

严重缺氧使他的两耳嗡嗡发响,眼前白一阵黑一阵地迸散着“金星”,他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

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

他拉过身旁的氧气筒,气压表上的红针表明还剩下最后几十个压力的氧气。

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

他知道他的战友们从顶峰胜利归来时,将比他更需要氧气的支援。

他决定,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

他毅然把氧气筒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

昏睡中的刘连满感到四肢在严寒中愈来愈麻木,心脏在缺氧的状况下跳动得愈来愈急促,他清楚地意识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扑来。

刘连满多么想活下去啊!他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强烈地感到,他应当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活着就是幸福,
就是胜利,就是一切。

然而他更加深刻地感到,三位正在同顶峰搏斗的战友比起他来更应当活下去,因为他们正肩负着一项多么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啊!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着氧气,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

王富洲同志:
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

任务交给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胜利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与此同时,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正在苍茫的夜色中步履艰难地向前移动着。

脚下的雪坡变得愈来愈陡,也愈来愈滑。

他们翻过两座石岩以后,又登上了一座雪坡。

藏族队员贡布在前面开路,不到几分钟就累得连腰也直不起来。

于是,屈银华上前开路,他经过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两三步,但两腿一软,又滑回到原来的地方。

最后,王富洲走到前面,他坚持为大家开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现在,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
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

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