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中的两种认知模式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
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
2.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强调保持适度和平衡。
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应避免过分的极端,保持稳定和中庸的状态。
3. 人性本善: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天赋品质。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生活的幸福与价值。
4. 道法自然:道家学说主张追求自然的道,即符合宇宙自然规律的道路。
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认为道法自然是一种最高境界。
5. 观念的变化: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强调世界是变化和流动的。
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动态的,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和以人为本的思考,人可以实现自己的自我完善和进步。
6. 社会关系:中国传统哲学强调重视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
儒家学说认为人应该尊重父母、师长和上级,维护社会和谐与稳
定。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道义,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018】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诺斯洛普教授曾提出:概念可分两种,一种来自直觉,一种来自假定。
“来自直觉的概念指向某个事物,它的完整的意义可以立即从某个事物领会到。
”
例如:蓝色是人对某种颜色的感觉,它是由直觉得到的概念。
“至于由假设得出的概念,它的完整的意义是根据一个假设,用演绎法推演出来,从而认定的。
”
例如:蓝色,用来描述电磁波的波长数字时,它是一个假定的概念。
诺斯洛普教授将来自直觉的概念分为三种:
在连续审视中已予区分的概念;
连续审视而还未予区分或称不确定的概念;
以及区分的概念。
而中国的哲学源于这片土地及人民,那么反映这些人民思想的哲学家,就会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
如:儒家的思想可以界定为一种精神状态,其中不明确的概念以直觉、多重的运动构成思想的背景;而具体的区分的概念则以相对的、人文主义的、过渡性的往复形成哲学内容。
如:道家的思想则是以连续审视而不确定或未区分的概念构成哲学的内容。
这也就可以解释认识论在中国哲学里从未得到发展的原因。
认识论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已经有了明确的界限。
而在一个连续审视过程之中,还没有明确区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还是浑然一体的。
这也有助于说明,中国哲学的语言何以是提示性的而并不明晰,因为它不代表用理性演绎得出的概念。
中国哲学家只是告诉人们,他看见了什么,用简短的语言,述说丰富的内容。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第一,求道。
中国哲学强调的是通过探索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哲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践、推理和经验总结等。
首先,观察是中国哲学方法的重要部分。
观察是通过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器官来收集信息和感知现象。
观察的重点是细致入微地观察,并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中国哲学中有一种观察方法叫“入微观察”,即通过观察微小的细节去领悟事物深层次的本质和变化。
其次,实践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方法。
实践是通过亲身体验和行动来验证和发现真理。
中国哲学认为,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实践包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意味着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
再次,推理是中国哲学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的运用,可以从已知的事实推导出未知的结论。
推理的方法包括演绎和归纳两种。
演绎是从普遍原理推断特殊的结论;归纳是从特殊的案例推广到普遍的规律。
最后,中国哲学也强调经验的总结与积累。
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实践的反思总结,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和普遍性。
这些经验可以被运用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和指导实际行动。
第二,修身。
中国哲学认为,哲学研究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更是对自己内心的修炼。
修身是建立在求道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省、精神修养、道德行为等方式,实现个体道德品质的提升和全人发展的目标。
首先,自我反省是修身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国哲学强调人的自我认知和自省,通过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反思,寻求行为准则和内心平和。
其次,精神修养也是修身的重要环节。
中国哲学注重修养身心,在于培养内心的安宁、正直、自律和品德的提高。
修养的方法包括冥想、静坐、读书和与自然接触等。
最后,道德行为是修身的最终目标。
中国哲学强调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实践中追寻和发展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实现个体与社会和谐共处。
总之,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包括求道和修身两方面。
对于求道,中国哲学强调观察、实践、推理和经验总结等方法的运用。
中国哲学中的两种认知模式

中國哲學中的兩種認知模式東吳大學哲學系李賢中摘要:本文主要在說明以名家為代表的主客二元認知模式,以及以莊子為代表的主客合一的感通模式。
指出主客合一的感通認知模式,不僅是一種高玄的理想,也有其特殊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它使人類追求真理的認知過程,有一定的方向感;而主客二元的認知模式則易傾向懷疑論或相對論。
其次,主客合一模式在認知方法上提供了階段性的「整體回顧」,以修正與調整其認知結果。
第三,主客合一模式使人意識到認知主體的存在狀態、活動狀態、以及與周遭環境因素的互動狀態,對人的認知活動與認知結果有必然的影響。
最後,本文指出認知目標的不同,也會影響其認知模式,而主客二元的認知模式將朝主客合一的感通模式發展。
關鍵詞:主客二元、主客合一、指物、歷物、道、坐忘、魚樂之辯。
一、主客二元的認知模式所謂主客二元的認知模式,是著眼於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的差異性,認知作用發生在主客體之間,認知的結果來自認知的對象而呈現於認知的主體。
在中國哲學中,可以先秦名家的思想為代表。
如公孫龍子(320-250 B.C.)在其〈指物論〉有云:「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意即:凡是對象物必須透過指涉作用而呈現,不過被指出而呈現者,已不同於對象物。
其中所謂的「物」即為客體,而「指」則包含著認識主體的「能指」、指涉對象的「所指」及指涉作用的「物指」。
1認識的作用是「能指」指向「所指」,進而構成「物指」,以獲得認識的結果。
而正確的認識結果就是掌握對象物的「實」,為「名」所表達者。
如公孫龍子〈名實論〉所謂:「天地與其所產焉,物也。
物以物其所物而不過焉,實也。
實以實其所實不曠焉,位也。
」天地和天地所產生的萬物就是我們認識的對象,而認識的主體能夠指涉、描述、界定這些對象;並且對象物因著人的認識作用,也呈現出它的種種性質,「不過」就是不增減構成某物之所以成為某物的自性,這就是「實」。
當「實」以「名」的方式代表時,其概念的內涵並不減損「實」的內容,這也就是名實相符的「位」。
中国古典逻辑学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古典逻辑学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古典逻辑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思维方式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典逻辑学中,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分别是辩证思维、悖论思维和类比思维。
这三种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思维方式,并探讨其在中国古典逻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中国古典逻辑学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
辩证思维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的,对立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只有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事物才能不断发展。
辩证思维注重事物的全面性和发展性,认为事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辩证思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易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变化,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另外,在儒家思想中也包含了辩证思维的元素,如孟子的“天人合一”和“仁义道德”的思想,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二、悖论思维悖论思维是中国古典逻辑学中另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思想是悖论。
悖论思维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和悖论推动的,悖论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只有通过解决悖论,事物才能得到发展。
悖论思维注重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解决矛盾,事物才能不断前进。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悖论思维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道家思想中就包含了丰富的悖论思维,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悖论规律。
另外,在佛家思想中也包含了悖论思维的元素,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思想,体现了事物内部矛盾的解决。
三、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中国古典逻辑学中第三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思想是类比。
类比思维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类比关系,通过类比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而推导出新的结论。
中国哲学 认知

中国哲学认知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涉及了众多的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
以下是对中国哲学的认知: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流派中都有体现。
例如,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当减少干预自然,让自然自由发展;佛家则主张“因果报应”,认为人类应当善待自然,尊重生命。
2、强调内心的修养中国哲学注重内心的修养,认为人的内心决定了人的行为和命运。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成为有用之人;道家主张“清心寡欲”,认为只有减少欲望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佛家则主张“禅定”,认为只有通过禅定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3、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中国哲学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理论。
例如,儒家主张“学而时习之”,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道家主张“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佛家则主张“行善积德”,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功德。
4、强调思辨的必要性中国哲学认为,思辨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先秦时期的名家主张“名实相符”,对事物的名称和实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宋明时期的理学则主张“理气合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些思辨的哲学思想对于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强调人文关怀中国哲学注重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例如,儒家主张“以人为本”,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道家主张“以民为本”,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佛家则主张“以众生为本”,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哲学对人类文明的关注和贡献。
总之,中国哲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心的修养、实践的重要性、思辨的必要性以及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
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这个题目下,我将以论说文的形式来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一、思辨与观察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思辨与观察是两个核心的思维方式。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要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而是要深入思考和观察。
他们通过不断思辨和探究来寻找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以孔子为例,他在《论语》中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孔子还提出了“致良知”和“格物致知”的观点,强调要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来深入理解其内在的道理。
这种思辨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能够深入剖析问题,寻找事物的本质。
二、综合与整合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强调综合与整合的能力。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能仅仅从个别的方面来看待问题。
他们擅长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整合各种观点和理论。
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两个对立的观点。
然而,荀子并没有固执于某一种观点,而是通过整合两种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人性本恶,道是以来河洛,以为温蒙失之所突”的观点,既包含了“性恶论”的思想,又融合了“道”的概念,开拓了道德哲学的新境界。
这种综合与整合的能力,使得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能够建立起较为完整和复杂的理论体系。
三、平衡与和谐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强调平衡与和谐。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而不是相互对立和斗争的。
他们强调要在相互关系中寻求平衡,追求和谐共生的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和“德”作为人类追求和谐的指南。
他认为,只有遵循“道”的原则,努力追求自律和道德修养,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这种平衡与和谐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关注人的精神境界的同时,注重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四、实践与思考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强调实践与思考的结合。
中国哲学研究的四个范式

中国哲学研究的四个范式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出现,可以追溯到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公开出版。
它标志着中国学者开始以现代哲学的眼光来整理和诠释中国古代的思想内容及其发展过程。
自此之后,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和多种视角,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清理和挖掘,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每一种方法都包含着研究者自己的研究理念以及对古人思想的独特见解。
经过近百年的艰辛探索,逐渐形成了四套集方法和理念为一体的比较成熟的系统框架。
我借用库恩的术语,将它们称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四个范式。
这四个范式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并理所当然地享有崇高的权威。
人们只要一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便自觉不自觉地落入这四大范式,既受到它们的激励,也受到它们的 制约。
因此,对这四个范式进行理性的反思,将有助于我们清理思路,扬长避短,更好地领会古人的智慧。
一、冯友兰范式冯友兰是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最早创立者之一。
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突然进入近现代,人们置身其中的整个语境发生了根本变化。
古代的一些自明的东西,现在变得晦暗不明了。
比如,在古人看来,成圣成贤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无需证明;需要证明的只是成圣成贤如何可能,以及怎样做才能成圣成贤的问题。
周敦颐的《通书》前九章都在阐释诚、神、几,曰圣人之意(即何为圣人的问题),第十章揭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旨(即人当以圣人为标准的结论),至于人何以要成圣成贤的问题没有明确提及;此后讨论的重心转向了成圣成贤如何可能以及如何用力的问题,核心的问题乃是第二十章提出的圣可学乎与有要乎的问题。
程颐的《颜子所好何学论》也只问圣人可学而至欤和学之道如何,不及何以要学圣人的问题。
但是,现代语境从根本上颠覆了使古代人认之为自明的东西得以成立的整个世界图式、历史叙事和价值体系,也即打碎了整个古代语境,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现代语境。
这种全新的现代语境,要求一切都要用理性来重新衡量。
过去自明的东西面对理性的拷问,突然变得不可理解了,如:为什么要成圣成贤?为什么成圣成贤是人生第一要义?自明的东西一旦失去了其自明性,建立在其上的全部理论学说,顿时也都变成荒唐而难以理喻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哲學中的兩種認知模式東吳大學哲學系李賢中摘要:本文主要在說明以名家為代表的主客二元認知模式,以及以莊子為代表的主客合一的感通模式。
指出主客合一的感通認知模式,不僅是一種高玄的理想,也有其特殊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它使人類追求真理的認知過程,有一定的方向感;而主客二元的認知模式則易傾向懷疑論或相對論。
其次,主客合一模式在認知方法上提供了階段性的「整體回顧」,以修正與調整其認知結果。
第三,主客合一模式使人意識到認知主體的存在狀態、活動狀態、以及與周遭環境因素的互動狀態,對人的認知活動與認知結果有必然的影響。
最後,本文指出認知目標的不同,也會影響其認知模式,而主客二元的認知模式將朝主客合一的感通模式發展。
關鍵詞:主客二元、主客合一、指物、歷物、道、坐忘、魚樂之辯。
一、主客二元的認知模式所謂主客二元的認知模式,是著眼於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的差異性,認知作用發生在主客體之間,認知的結果來自認知的對象而呈現於認知的主體。
在中國哲學中,可以先秦名家的思想為代表。
如公孫龍子(320-250 B.C.)在其〈指物論〉有云:「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意即:凡是對象物必須透過指涉作用而呈現,不過被指出而呈現者,已不同於對象物。
其中所謂的「物」即為客體,而「指」則包含著認識主體的「能指」、指涉對象的「所指」及指涉作用的「物指」。
1認識的作用是「能指」指向「所指」,進而構成「物指」,以獲得認識的結果。
而正確的認識結果就是掌握對象物的「實」,為「名」所表達者。
如公孫龍子〈名實論〉所謂:「天地與其所產焉,物也。
物以物其所物而不過焉,實也。
實以實其所實不曠焉,位也。
」天地和天地所產生的萬物就是我們認識的對象,而認識的主體能夠指涉、描述、界定這些對象;並且對象物因著人的認識作用,也呈現出它的種種性質,「不過」就是不增減構成某物之所以成為某物的自性,這就是「實」。
當「實」以「名」的方式代表時,其概念的內涵並不減損「實」的內容,這也就是名實相符的「位」。
如蕭登福所舉之例:「就有形之物而言,具有馬之性、1李賢中《先秦名家「名實」思想探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頁65。
相者為馬,若在馬的性相外再加狗之性相則為過,既過馬之實則不得再謂之馬。
就無形之事而言,以『忠』為盡責於某人某事為忠,此為忠之『實』,若在忠的特質上再加上孝的特質,則此時已逾越了忠之『實』,不能再以『忠』一詞來涵括它,而必須忠孝並稱。
」2此外,在漢書藝文志中所列的名家第一人鄧析(545-501 B.C.),在其〈無厚〉篇中也說:「有物者,意也。
」其中,所謂的「物」來自於「意」的認知,其中「物」為客體,「意」為主體的思維。
公孫龍子的「指」與鄧析的「意」有相通的內涵。
由於主客二元的認知模式,有待於認知作用的過程聯繫兩端,對於鄧析「意」的認知過程,〈無厚〉篇有云:「見其象,致其形,循其理,正其名,得其端,知其情。
」其中所謂的「象」包含著自然界的種種現象、萬物各自之形象、以及人行為舉措之貌相等義。
「致其形」的「致」,乃是由物象而得意象之努力,若取形之「象形」義,3乃使所生之意象與物象盡可能肖似如一。
若取形之「模型」義,4則物象雖眾,然各有其類,各類之事物形似,同類者同形。
就認識而言,象有形之意,而在形之先;象乃隱約之形,形乃清楚之象。
至於「循其理」則是指依循現象間彼此關係之理,進而端正該物之名,使名實相符以獲得正確的認知,及表達溝通的正確起點。
在年代上介於鄧析與公孫龍之間的名家學者惠施(370-310 B.C.),在其「歷物十事」中,特別呈現出事物的對立面,如至大與至小、高與卑、中與睨、生與死、同與異、無窮與有窮、今與昔、可解與不可解、中央與周圍等等。
在認知問題方面,他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採取主體與客體相對立的二元認知模式,因而在與當時辯者相應的論題中有《莊子‧天下》篇所謂:「指不至、至不絕」的論題,這就像公孫龍子〈指物論〉中的:「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指不至」,即認知的指涉作用,或以抽象概念表達事物,總有達不到的地方,總有所遺漏。
王先謙《莊子集解》說:「有所指則有所遺,故曰指不至。
」也表達了這個意思。
為什麼總有達不到的地方?因為認知主體的認識作用是有限的,當他專注於此對象時就無法專注於彼對象;當他專注於某一對象時,與此一對象相關的其他事物他也無法一一顧及。
並且,認知結果的概念表達,也無法窮盡所認知的對象,這都是「指不至」。
也正因為「指不至」,所以對於對象的認知一直都有繼續下去的可能,可以深入再深入的去認知某一對象,這也就是所謂的「至不絕」。
當然,在惠施的思想中,他不僅看到了事物的對立面,也看到了對立面的同一性,不但看到了事物都是處於變化中,也看到了對立面的相互轉化。
5從以上所述,鄧析、公孫龍及惠施等名家思想家,基本上都是在主客二元的認知模式下,來建構、發展他們的思想。
2蕭登福《公孫龍子與名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4)頁156。
3高樹藩主編《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1984)頁434。
4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台北:學生書局,1987)頁78。
5許抗生《先秦名家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頁31—32。
二、主客合一的感通模式從主客二元的認知模式來看,「認識是做為主體的人觀念的掌握客體的一種對象性活動。
因此,研究認識的認識論是把主體和客體的區分,作為認識的首要前提的,而關於主體和客體的區分及它們的確定的規定性,又取決於一定的本體論前提。
」6在中國哲學中,老莊的本體論是以「道」為主,而莊子學派更取消了認識論中的主客體之分,是以主客合一的感通模式而對「道」的一種自我體認。
從老子來看,他是將整個孙宙視之為「一」,肯定某種可貫穿所有事物的「道」或「理」存在其中。
如《老子‧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可見萬物皆由「道」而來。
〈39章〉講:「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可見「道」形構萬物,是天地萬物所不可或缺的,而「道」就是「一」。
莊子也認為「道」是自滿自足、沒有分界的全體之「一」,世間的萬物雖然有成有毀,好像各有其分界,但這並非真相,因為具體的事物只是「道」之分,道之分使我們得見一事物之成,但此事物之成,則使彼一事物有所虧損或銷毀,如他在《莊子‧齊物論》中所說:「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惡乎然﹖然於然。
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憰怪,道通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因此,莊子從「道通為一」的觀點來看,萬物是有共通的根源,也彼此相關連,就現象而言,因人的觀點、所謂之不同,而有然與不然,可與不可之差別,但是就其成毀變化的根本而言,則是無所差別的。
莊子學派並認為,相悖於自然無為的活動都是有害的,一切有心的人為都與「道」相悖離,並且會破壞「道」的全體,如《莊子‧應帝王》所說:「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鯈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以上這段寓言顯示,莊子學派是把渾沌做為一種理想的境界,人的有心有為,就像儵與忽一般,自以為有了分別性的各種官能比較好,於是畫蛇添足地為渾沌鑿竅,如此反而害死了渾沌。
因此,各種官能所導致的分別心,其實是一種限制,為了超越這種束縛,以求得精神的解脫,則必須與道合一。
在與「道」合一的方法上,莊子主張「坐忘」。
如〈大宗師〉所說:「顏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
』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
』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所謂的「坐忘」,就是使自己保持一種無形、無知、無為的渾沌狀態,以抵達「登假於道」的真知,這也就是〈大宗師〉所謂6夏甄陶《中國認識論思想史稿》(上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頁103。
的「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在主客合一的認知模式中,認知者與所認知的對象,有一體性的聯繫,因此其感通式的了悟,並不同於可分析性的認知過程,為求通達於「道」,認知者必須調整其內在的精神狀態,使自己與「道」相合,又由於「道通為一」,並且萬物皆源自於「道」,亦即萬物之所以然皆可透過「道」而呈現,進而被了悟。
因此,在這種認知模式下,真知的獲得,並不在於細密的分析、還原認知的過程,使人在認知過程的每一個步驟毫無差錯,或者藉著認知過程每一細節的還原,努力找出發生錯誤的地方,進而對認知的結果加以檢證。
所謂的「真知」之所以可能,其重點在於「真人」境界的達成。
這種求知的方式,正相反於主客二元認知模式下的耳聰目明、主控形體,專注於所認知的對象節節進逼,透徹理解。
反而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的忘我、無我的境界,如此才有真知的可能。
然而莊子學派為何會有這樣的主張呢?而所謂抵達「真人」境界的人又有怎樣的形象及表現呢?且看〈大宗師〉:「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
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
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知識必有所待的對象,依賴相關的條件,而後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但是所待的對象、所依賴的條件卻是無法確定的,為何無法確定呢?因為萬物皆在變化中,所有的事物也都依賴著無數的相關條件,若不能有整體之知、究極之知,任何局部的判定,都是可存疑的,也因此唯有體道的真人,才能有登假於道的真知。
而這種「真人」他能超越人事上的成敗,不在意個人的得失,感官經驗的刺激也不會對他造成任何的影響,因他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
不過對一般人而言,這真人的境界卻是神秘的。
三、莊子與惠施的「魚樂之辯」不同的認知模式,將導致不同的認知結果,以下將以莊子與惠施在〈秋水〉篇中的一段對話,分別代表主客二元的認知模式,以及主客合一的感通模式,對於同一認知對象的不同認知觀感。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之所以能知魚之樂,即由在「一」中的「此端」與「彼端」感通推類而知;惠施提問則是以主客對立為二的認知模式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