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感想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

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

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

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

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

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

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大概不知道哪里来的心血来潮,然后一门心思的寻找哲学方面书籍要阅读。

经过网上查询,朋友推荐,终于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然后当即在网上选购,坐等到货。

速度蛮快,然后拿到书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后就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去思考相关问题。

我想,哲学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来,了解到作者冯友兰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国外。

学生根据其日常授课进行整理,编纂了此书。

一开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译成很多语言。

后来才翻译出了中文版,带到国内。

《中国哲学简史》一经问世,立即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是热爱。

成了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人了解古代诸子百家的好书籍。

好的书籍,我当然要涉猎一番。

书中讲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分别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中国佛学、禅宗。

还有,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和状况。

总体来说,本书按照时间节点,叙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

可读性,可观赏性、可操作性极强。

是研究哲学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能够开启和萌发相关思维。

说实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学。

之前一直在阅读古典书籍,虽然读的都是精简版,但是其中心思想,还是能够了解和掌握的。

我一直渴望通过阅读古代书籍,能够窥探一丝智慧,萌发我愚钝的思维。

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规律。

直到我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发现其实有很多苟合之处。

正如《周易》一样,其实讲究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顺着规律去推进;《道德经》的精髓莫过于,有和无,无为而治,讲究唯心。

而儒家历经好几个阶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纲五常”。

这也是我经常跟朋友聊天讲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义礼智信”,儒家对于周朝礼法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成为治国理邦的规则。

概览诸子百家,领略那个事情人们的思想,对于我来说,能够细致的静下心来去琢磨。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所谓以史为鉴,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理解其现状。

鸦片战争西方以坚船利炮强加的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和革命,整个社会思维方式的变化一直是我感兴趣的问题。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思想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可以说道,儒家的整套伦理就是家族新制的一个理论升华。

儒家的理论特别强调人们各自的边线,君臣父子,每个人都必须饰演不好各自的角色一方面理论规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平衡,但另一方面,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就是不公平的,三纲五常特别强调一部分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顺从,沦为统治者的统治者工具。

而正是思想的幽禁才引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渐渐掉入有利地位。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而西方探究分析一个事物的本质,会形而上的去思考讨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所以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大大解放了人性,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接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大力宣扬了理性与科学,给封建的宗教统治以致命一击,促使西方社会大踏步的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远在东方的明清政府也一步步的把专制推至历史的顶峰,人性被忘却,没理性科学的土壤,有的只是进一步的半封闭和无知。

四大发明被用做迷信活动,却被西方人用做生产关上中国大门的利炮。

1840年鸦片战争,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思想的涌入也大大冲击了中国社会。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孙中山号召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提倡民主共和,可是民主思想还并没有深入百姓,共和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美梦。

张勋复辟,袁世凯篡权,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中国的自由任然只是统治阶级的自由。

直到新中国的建立现代化的火种才得以在中国大地熊熊燃烧。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三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三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三篇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

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

书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冯友兰作品精选”七字,很普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平淡。

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匆匆放进抽屉,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

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没有给你注释,让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并没有沉浸在书中的海洋里。

就像生物老师说的:“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

”哲学也是这道理,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感觉很陌生。

渐渐地,我进入书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书中,书中有许多的精华,你唯有“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

读完书才明白“啃读”与“悦读”不同,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哲学”的知识,可以丰富思维,增长见识,让人更加智慧。

书中有很多历史知识等,读起来也别有一般滋味。

哲学就像物理一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许多观点令我佩服,就像书中所说的:“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体验。

”它告诉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新的眼光来认识哲学。

在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顺应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喜欢这本书那是不可能的,议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内容显得并不太枯燥。

但因为书中还有许多古文,看不懂,爱恨有加。

书中讲述了许多哲学,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国内的,还有国外的,甚至贯穿整个世界。

真是太奇妙了!哲学是什么?一切源泉来自哲学,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谈论的东西。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范文(通用10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1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诚信危机不容小觑。

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从而减少信任感。

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心理扭曲,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直接导致诚信危机。

二、人与人的关系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

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

处于底层的人为获取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处于高层的人为保住既得利益。

总言之,人际交往大部分是掺杂着利益的。

纯粹的亲情或友谊正在流失。

三、人际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一方面现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心对待,对纯粹的亲情和真诚的友谊即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人处处设防,为防受到伤害而谨小慎微的保护自己。

简言之,现在的人总是在互相依赖与互相提防中小心协调。

我认为不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

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大家创业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哲学是一门囊括万千的学问,它大到研究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真理,可指导科学的发展,却又小到会去探讨每个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你的待人接物。

每一个人的个人哲学,会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反过来,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会展现他的哲学观。

因此,在读过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在此记录下我所赞同的观点,并希望其日后可以为我所用。

道生万物道,即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

任何一个存在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规律,任何一个问题也有最妥善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事先摸清它的规律,在制定妥善的计划,那么相信问题会迎刃而解事半而功倍。

而如果你偏不信邪,在分析出任何道理之前盲目的横冲直撞,那么即使能解决问题也会花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

举一个高中政治老师常用的例子,劈柴时,用力方向与木柴的纹路在同一方向上往往是最省力的,这里木柴的纹路便是指木柴的道,而你挥动斧子的方向便是你的发力方向,两者重合便可一击断木。

出世与入世出世是一般的道家处世态度,即隐居于荒山老林之中不问世事。

杨朱曾说过,损一毫利天下,不予也。

其意为,就算可以通过损伤到我一点点的利益而惠及普天之下的所有生灵,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便是极端而典型的出世,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由来。

儒家所崇尚的入世便是指学而优则仕,安邦定国,以天下为己任。

抛头颅洒热血,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普天下之人。

在我看来,这两者似乎都有些极端了,我向往这两者中的一个平衡。

一个现代人,归隐于桃花源之中,完全脱离都市的喧嚣与二十一世纪的先进科技似乎并不现实。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篇一】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总体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

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

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

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来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觉得没什么大的感觉,像是读了一遍旧书。

因为我以前读过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纲要》,内容其实都差不多。

但是,作为哲学爱好者的我,对哲学喜爱,当然也包括中国哲学了,感想还是很多,学到的东西也是不少的。

从哲学史上,几乎就可以看出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历史了。

冯友兰的这本书分为两篇,子学和经学。

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括了。

子学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百家争鸣,为中国的文化奠定了基础。

那是一个文化辉煌灿烂的神奇时代,哲学家辈出,他们的思想覆盖方方面面。

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哲学家们畅所欲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那是独一无二的时代,在此之后的中国再也找不出文化那么自由的时代了。

春秋战国虽然是七百年的乱世,但是同样孕育了无与伦比的文化。

经学时代,就是儒释道发展融合的时代。

我之前认为,儒释道数千年来,发展都不大,不可能与子学时代相提并论的。

但是随着我的接触加深,自学时代人们智力水平和到明朝的时候智力水平是无法比较的,在哲学思想中就能反映出来。

比如明代的王阳明,看了有关他的哲学思想后,发现,他的思想不可能用主观唯心主义一个名词概括的,那些看起来很荒谬的言论,其实是有着震撼人心的伟大的道理。

从《易》开始,到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经学,无数的文人墨士,无数光辉闪耀的智慧之潮,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文化。

千百种思想,或交织或碰撞,摩擦出最最神奇耀眼的光华。

书本中提到《华严经》是佛教哲学的极致(大乘圆教)。

无碍法界观,这是从认识论出发的,这是在讲形而上学,这个和辩证法感觉也差不多。

不过就其论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言,我就当然觉得大乘佛教的这个无碍法界观最为厉害啦——这个就是马克思说的认识论中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了。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哲学,如今已经远远落后与西方世界了。

差距是在于近代以来出现的。

经历了文艺复习,启蒙运动的西方,西方哲学已经把中国哲学远远抛在了脑后。

这个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在文化的政策制度上不够自由造成的。

如果当今中国能有像唐代那样的文化政策,有三教并行般的大气和包容,中国这条龙怎么能不腾飞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