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合集下载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圣才出品】

第8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一、老聃与李耳1.《老子》一书之时代考证《老子》一书,相传为系较孔子为年长之老聃所作。

其书之成,在孔子以前。

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

就本书中所述关于上古时代学术界之大概情形观之,亦可见《老子》为战国时之作品。

(1)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论语》。

(2)《老子》之文体,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后。

(3)《老子》之文,为简明之“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之作品。

2.老聃、李耳之考证李耳为“隐君子”,其讲学必不愿标自己之名。

传说中恰有一“古之博大真人”之老聃,故李耳即以其学为老聃之学。

既可隐自己之名,又可收庄子所谓“重言”之效。

故《荀子》《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皆以《老》学为老聃之学。

及司马迁知李耳为《老》学首领,而又狃于世人之以《老》学为老聃之学之说,故遂误将老聃及李耳合为一人矣。

今当依司马迁认李耳为战国时《老》学首领,但认李耳为历史的人物,而老聃则为传说中的人物,二者是二非一也。

二、《老》学与庄学1.《老》学《老子》之学说,《荀子》批评之,《庄子·天下篇》称述之,《韩非子》“解”之“喻”之,《战国策》中,游说之士亦引用之;故可知其在战国时已为“显学”矣。

2.《老》学与庄学之考证(1)汉以前,无道家之名,《老子》之学说与庄子亦不同。

上文谓《老》学为杨朱之学之更进一步者,而庄学则为其更进二步者。

(2)《老》学注意于先后,雌雄、荣辱、虚实等分别。

庄学则“外死生,无终始”。

《老》学所注意之事,实庄学所认为不值注意者也。

(3)战国以后,老学盛行于汉初;庄学盛行于汉末。

(4)《老》学述应世之方法,庄学则超人事而上之。

三、楚人精神楚人为新兴民族,本无较高文化,孟子又谓“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可见楚人慕周之文化者,须至北方留学,方能得之。

然楚人虽不沾周之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之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思想。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圣才出品】

第12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一、荀子之为学1.简介荀子,名况,字卿,“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关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

”此为荀子教人及为学精神。

2.评述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

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

上文谓中国哲学家中,荀子最善于批评哲学。

西汉经师,亦多得荀子传授。

盖其用力甚勤,学问极博。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1.对孔子之意见荀子认为孔子是最能“全”、能“尽”、能“粹”者。

他认为孔子“仁智且不蔽”,知“道”之全体,故异于“曲知之士”之只“观于道之一隅”也。

2.对孟子之意见荀子猛烈批判孟子。

孟子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3.荀子、孟子评述西人谓哲学家,可依其气质,分为硬心的及软心的二派。

孟子乃软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今所传《中庸》,未必全为子思所作。

即孟子观之,如尽性则知天,及“万物皆备于我”之言,由荀子之近于唯物论的观点视之,诚为“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也。

荀子攻孟子,盖二人之气质学说,本不同也。

战国时儒家中有孟荀二学派之争,亦犹宋明时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陆王二学派之争也。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1.背景春秋、战国之时,旧制度日即崩坏。

当时贤哲有拥护旧制度者,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另立新制度,以替代旧制度者。

此诸贤哲于发表其主张之时,一方面言之有故,持之成理,一方面又各托为古贤圣之言以自重,庄子所谓重言是也。

2.诸家对于周制的态度孔子拥护周制,故常言及文王、周公。

墨子继起,自以为法夏而不法周,特抬出一较古之禹以压文王、周公。

孟子继起,又抬出更古之尧舜以压禹。

老、庄之徒继起,则又抬出传说中尧舜以前之人物,以压尧舜。

在孟子时,文王、周公尚可谓为先王,“周道”尚可谓为“先王之法”。

3.荀子对于周制的意见荀子时,则文王、周公只可谓为后王,“周道”只可谓为后王之法矣。

荀子提倡“法后王”,对周制持有拥护态度,批判老庄之徒认为周制不可复行的观点。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经》及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经》及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第11章《墨经》及后期墨家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1.战国墨家的流派战国时期,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与邓陵氏之墨。

2.《墨经》战国时期,《墨经》已经出现。

墨家从感觉的观点出发解释宇宙,理论趋于精密。

3.儒墨与辩者辩者所持之论,皆与吾人之常识违反。

儒墨之学,皆注重实用,对于宇宙之见解,多根据常识。

见辩者之“然不然,可不可”,皆以为“怪说觭辞”而竞起驳之。

然辩者立论,皆有名理的根据,故驳之者之立论,亦须根据名理。

所以墨家有《墨经》,儒家有《荀子》之《正名篇》,皆拥护常识,驳辩者之说。

儒墨不同,而对于反辩者则立于同一观点。

盖儒墨乃从感觉之观点以解释宇宙,而辩者则从理智之观点以解释宇宙也。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墨子哲学的根本思想,《墨经》确立起功利主义的依据。

《墨经》认为道德的要素是“利”。

边沁所谓快乐苦痛,《墨经》谓之利害,即可以致快乐苦痛者也。

边沁所谓理性,《墨经》谓之智。

欲是盲目的,必须智之指导,方可趋将来之利而避将来之害。

三、论知识1.知识之性质及其起源《墨经》从知识论方面论证知识的性质与起源。

(1)人类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2)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3)已经掌握的知识是认识其他事物的基础。

(4)不从感觉得来的知识,可能来自于天生。

2.知之才能——生命之要素《墨经》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人类生命的要素。

3.知识之来源及其种类(1)知识之来源①闻,是指由传授得到的知识。

②说,是指由推论得到的知识。

③亲,是指由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

(2)知识之种类①名,是指关于名的知识。

②实,是指关于实的知识。

③合,是指关于名实相合的知识。

④为,是指关于人类行事的知识。

为分为存、亡、易、荡、治、化。

四、论“辩”1.辩之广义狭义(1)《经》与《经说》所说的“辩”,是指争“辩”的“辩”,是狭义的“辩”。

(2)《小取篇》所说的“辩”,是指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是广义的“辩”。

2.立说之方法(1)或也者,不尽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圣才出品】

第6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1.孟子在中国的历史地位盖孔子开以讲学为职业之风气,其弟子及以后儒者,多以讲学为职业。

然能“以学显于当世”者,则推孟子荀卿。

二人实孔子后儒家大师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

2.孟子的抱负孟子邹人,邹与鲁极近,皆为儒家之根据地,故儒家者流。

孔子一生之职志为继文王周公之业,孟子一生之职志为继孔子之业。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1.孟子对《诗》《书》之态度(1)“为诗”不能“固”,即孟子所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孟子讲《书》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孟子对周礼之态度(1)政治经济制度,虽不必为历史上的周制,历史上的周制,在详细节目上,在诸国亦不能如此之整齐画一;然周制之普通原理,与此所说,当相差不远。

(2)仁政,即是上述之政治经济制度。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以“分田制禄”,其结果必与“周室班爵禄’’大致相同。

就此方面观之,孟子对于当时之传统的制度之态度,为守旧的。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1.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传统的观点,一切政治上经济上之制度,皆完全为贵族设。

依孟子之观点,则一切皆为民设。

此一切皆为民设之观点,乃孟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1)孟子贵王贱霸,王、霸,乃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种不同的政治。

王者之一切制作设施,均系为民,故民皆悦而从之;霸者则惟以武力征服人强使从己。

(2)孟子以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皆为民设,所谓君亦为民设。

故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3)孟子虽以为社会中仍应有君子野人,治人者及治于人者之区分;但此区分乃完全以分工互助为目的。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绪 论第1章 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第2章 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第3章 墨子建构的墨家哲学第4章 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第5章 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第6章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与《易传》的气化流行论第7章 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第8章 荀子对儒家“外王学”的拓展第9章 法家集成者韩非子的哲学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绪 论第1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第2章 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第3章 王充的自然哲学第4章 道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第5章 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第6章 佛教的传入与两晋南北朝的佛学源流第7章 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第8章 道教的国教化与隋唐道教哲学第9章 经学的重整与唐代儒家哲学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绪 论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圣才出品】

第10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一、庄子与楚人精神1.庄子庄子为宋人,然庄子之思想,实与楚人为近。

楚词,皆想像丰富,情思飘逸。

《庄子》书中,思想文体,皆极超旷。

2.庄子思想庄学对于传统的思想制度,皆持反对态度。

“剽剥儒墨”,而独推尊老聃。

《庄子·天下篇》虽不以老聃与庄周同派,而对于老聃则极致推崇。

盖宋与楚近,庄子一方面受楚人思想之影响,一方面受辩者思想之影响。

故能以辩者之辩论,述超旷恍惚之思,而自成一系统焉。

二、道、德、天1.道(1)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

(3)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

(4)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

(5)道非事物,故可称之为“无”。

泰初有“无”,无即道也。

2.德(1)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

由此而言,则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即名曰道;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即名曰德。

(2)惟因道德同是物之所以生之原理,所以老、庄书中,道德二字,并称列举。

三、变之哲学物之形体,非一成不变者。

依庄学所见,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中。

庄学亦变之哲学。

四、幸福1.幸福不须外求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

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

2.外求不为幸福政治上社会上各种制度,由庄学之观点观之,均只足以予人以痛苦。

盖物之性至不相同,一物有一物所认为之好,不必强同,亦不可强同。

物之不齐,宜即听其不齐,所谓以不齐齐之也。

一切政治上社会上之制度,皆定一好以为行为之标准,使人从之,此是强不齐以使之齐,爱之适所以害之也。

五、自由与平等1.庄子的社会政治哲学庄学中之社会政治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盖惟人皆有绝对的自由,乃可皆顺其自然之性而得幸福也。

主张绝对的自由者,必主张绝对的平等,盖若承认人与人、物与物间,有若何彼善于此,或此善于彼者,则善者应改造不善者使归于善,而即亦不能主张凡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矣。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第1章 绪 论
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
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
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

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三、简答题
四、论述题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第1章 绪 论
一、哲学之内容
1哲学
(1)分类
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
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
(1)宇宙论
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
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
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