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隋唐之佛学(上))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玄学(上)) 【圣才出品】

第5章南北朝之玄学(上)一、玄学家与孔子1.玄学古代思想中,道家最重自然主义。
南北朝时,道家之学兴盛,称为玄学。
2.三玄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
3.玄学家袁粲、严植等人。
4.尊孔玄学玄学是指道家化的孔子之学,推尊孔子为最大圣人,以其学说为正统思想。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1.何晏(1)简介曹魏玄学家,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2)《道论》发挥《老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认为“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
”(3)《无名论》推崇自然,认为“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
2.王弼(1)简介曹魏玄学家,认为圣人有自然之情,但能“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主张“有生于无”。
(2)解《老子》①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认为“凡有皆始于无”。
②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认为“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3)解《周易》①注“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认为道为无,惟其为无,非事物,故能“无通也,无不由也”。
②注《易》,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气。
3.孔子道家化玄学家之经学是指以道家之学说,释儒家之经典。
王弼《易》注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
(1)何晏集解《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其于庶几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
不虚心,不能知道”。
(2)沈居士注《论语》“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为“导之以德,使物各得其性,则皆用心不矫其真,各体其情,则皆知耻而自正也”。
(3)孙绰注《论语》“六十而耳顺”,认为“朗然自玄悟,不复役而后得”。
(4)郭象注《论语》“颜渊死,子哭之恸”,认为“人哭亦哭,人恸亦恸,盖无情者,与物化也”。
(5)顾欢注《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夫无欲于无欲者,圣人之常也;有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分也”。
(6)太史叔明注《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颜子上贤,体具而微则精也”。
三、阮籍、嵇康、刘伶1.阮籍(1)简介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尤好庄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圣才出品】

第12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一、荀子之为学1.简介荀子,名况,字卿,“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关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
”此为荀子教人及为学精神。
2.评述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
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
上文谓中国哲学家中,荀子最善于批评哲学。
西汉经师,亦多得荀子传授。
盖其用力甚勤,学问极博。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1.对孔子之意见荀子认为孔子是最能“全”、能“尽”、能“粹”者。
他认为孔子“仁智且不蔽”,知“道”之全体,故异于“曲知之士”之只“观于道之一隅”也。
2.对孟子之意见荀子猛烈批判孟子。
孟子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3.荀子、孟子评述西人谓哲学家,可依其气质,分为硬心的及软心的二派。
孟子乃软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今所传《中庸》,未必全为子思所作。
即孟子观之,如尽性则知天,及“万物皆备于我”之言,由荀子之近于唯物论的观点视之,诚为“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也。
荀子攻孟子,盖二人之气质学说,本不同也。
战国时儒家中有孟荀二学派之争,亦犹宋明时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陆王二学派之争也。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1.背景春秋、战国之时,旧制度日即崩坏。
当时贤哲有拥护旧制度者,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另立新制度,以替代旧制度者。
此诸贤哲于发表其主张之时,一方面言之有故,持之成理,一方面又各托为古贤圣之言以自重,庄子所谓重言是也。
2.诸家对于周制的态度孔子拥护周制,故常言及文王、周公。
墨子继起,自以为法夏而不法周,特抬出一较古之禹以压文王、周公。
孟子继起,又抬出更古之尧舜以压禹。
老、庄之徒继起,则又抬出传说中尧舜以前之人物,以压尧舜。
在孟子时,文王、周公尚可谓为先王,“周道”尚可谓为“先王之法”。
3.荀子对于周制的意见荀子时,则文王、周公只可谓为后王,“周道”只可谓为后王之法矣。
荀子提倡“法后王”,对周制持有拥护态度,批判老庄之徒认为周制不可复行的观点。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圣才出品】

第7章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一、天台宗的圆融观1.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1)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得到广泛传播与更好释读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学风、学统。
学风有南北之别:南方与玄学结合,重义理;北方以信实为尚,重践行。
学派则如上述,体现为不同经论师的不同承传系统。
(2)隋唐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一统,佛教南北的不同学风与不同经论师的不同学统逐渐走向了融合,佛教与儒、道二学亦已在抗争中日渐互渗。
另一些有影响的有经济支撑的寺院,不仅形成了对佛学各具特色的新的诠释与判教系统,而且发展出更加稳定的传法关系。
2.圆融三谛(1)天台宗天台宗为释智顗(公元538~597年)所创。
天台宗因智顗长期住持的修禅寺位于天台山而得名,又因该宗根本经典为《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而被称为法华宗。
(2)主要经典①三大部《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和《摩诃止观》。
②五小部《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和《观无量寿佛经疏》。
(3)教派天台宗依证见实相的偏圆而将整个佛陀教法判分为“藏”“通”“别”“圆”四教,而自称“圆教”。
(4)圆融三谛①性质天台宗的实相观,属于本体论。
②主要思想a.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有“空谛”“假谛”“中谛”三种义谛。
b.三谛不是浅深不同的等级关系,而是平等的相互互融关系。
③目的展现“十界互具”和“一念三千”的境界。
a.十界互具“十界”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互具”是指十界相入相即,并非隔绝不通。
b.“一念三千”“一念”是指众生当下的任何心念。
“三千”是从十界互具思想引申而来的。
一念是一法,通过十界互具,一念中已具足一百法界,一百法界有三百世间,三百世间有三千如是。
3.性具善恶(1)强调“具”字。
“具”是相对于“现”“生”“含”诸义而言的。
①“现”“生”是指时间先后,有宇宙论色彩,它确认本无后有。
②“含”是指空间大小定主次,有本质论色彩,它确认孰本孰末。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21-24章)【圣才出品】

第21章中国佛学的基础一、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传统的说法是:东汉明帝(58~75年)时,佛教传入中国。
但现在有史料可以证明,在此之前,中原的汉族已经接触到佛教。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1)在东汉(公元1、2世纪)时,中国人把佛教看作方术中的一种,与阴阳家及后来的道教方术并没有根本的不同。
(2)公元2世纪时,甚至有一种理论认为,释迦牟尼是老子的一个弟子。
(3)公元3、4世纪间,佛经译成中文的渐多,人们对佛家的形而上学思想了解较多。
(4)5世纪时来自印度的佛教著译大师鸠摩罗什继续使用道家的名词术语如“有”“无”“有为”“无为”等来表达佛家的思想。
3.释义法和“格义”(1)格义公元3、4世纪间,解释佛经的著作往往援引道家思想,这类著作在当时称为“格义”,即从类比中求得它的含义。
(2)释义法和“格义”的不同“格义”只使读者看到外貌的形似,而释义则令人看到思想的内在联系。
它实际是对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进行一种综合的努力,由此而为中国佛学奠定了基础。
4.“中国佛学”和“在中国的佛学”含义的不同(1)佛教的某些宗派始终坚守印度佛教的宗教和哲学传统和中国思想不相关联,它们在中国的影响仅限于某个圈子里,并仅限于某个时期,对中国人的思想发展没有产生任何作用。
(2)“中国佛学”是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哲学思想接触后的发展。
二、佛教的基本观念1.大乘佛教对中国思想影响最大的两端(1)“宇宙为心”;(2)在形而上学中使用的“负的方法”。
2.“业”的理论(1)“业”的含义“业”通常解释为人的行动作为,而实际上它的含义比“行为”要广阔得多,一切有情物(生灵)的思念和言语也都包括在内。
(2)“业”的报应①“业”是因,果是“报”。
每一个人都是因与果、业与报的连环套。
②人的今生只是他前生的“业”的果报。
他在今生的作为(“业”)又决定他来世成为什么,他将来的作为又结成更后世的果报,以至于无穷。
3.“众生皆苦”(1)主要根源①一切有情物“众生皆苦”的主要来源就是因果的锁链构成的“生死轮回”。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荷奇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荷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萌黄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谪,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信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吞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黄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2章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一、隋唐佛教概况与儒、佛、道三教的纷争和融合1.隋唐佛教发展概况唐代佛教的兴盛,不仅表现在佛教徒政治地位的提高,还表现为寺院经济的空前发展。
唐代寺院经济的空前发达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佛学研究空前繁荣。
唐代佛教在南北朝众多佛教学派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许多不同的佛教宗派,各宗派之间具有强烈的排它性,互相纷争又互相吸取,共同促进佛学的昌盛繁荣。
2.三论宗三论宗以主要研究印度的佛教论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而得名,创宗人为隋代的安息国侨民吉藏,基本思想是“二谛八不中道”说。
“二谛八不中道”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而生,虚妄不实,但在世俗人看来它们是真实的存在,此为“俗谛”,而从佛教的“真谛”看来,皆虚幻不实,诸法为空。
然而真俗二谛又是“二而不二”不可分离的,空不离有,有不离空,应是假有性空,非有非无,即“中道”。
万法既为“非有非无”,那么生非真生灭非真灭,而应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这就称作“八不中道”。
3.天台宗天台宗的创宗人为陈隋之际的智颐,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
又因该宗以印度《法华经》为主要的教义根据,故又称“法华宗”。
该宗倡导“止观双修”,止即禅定,观即智慧。
在佛教基本教义基础上,天台宗提出了“性具说”“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著名的佛学思想。
(1)“性具说”“性具说”,性即是法性、真如,一切诸法皆为真如法性之体所本具,因此他们提出众生本性即具一切善法和恶法,佛与众生本无根本差别。
(2)“一心三观”“一心三观”,一心能观空、假、中三谛。
“一法一切法”即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即为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有自体,故为空,观此即为空观;“非一非一切”指同时包含有以上两个方面即假即空,故为中道,观此则为中道观,此三者圆融不分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观假即观空、中,观空即观假、中,观中即观空、假,是“一心三观”。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朱 子) 【圣才出品】

第13章朱子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理学集大成者。
宁宗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
一、理、太极1.形上学朱子的形上学以周濂溪《太极图说》为骨干,以邵雍之数、横渠之气、程氏弟兄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相融合。
故朱子之学,可谓集道学家之大成。
2.理(1)无理则无物。
(2)天然之物各有其理,人为之物也各有其理。
(3)理在物先。
3.太极(1)事物之理就是事物最完全的形式,就是事物最高的标准。
(2)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标准。
(3)太极之中,万理毕具。
(4)太极永久是有,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无动静。
(5)一切事物,除其自然之理外,都具有太极。
太极在一切物中。
二、气1.气形而上世界中只有理,形而下世界的构成有赖于气。
2.理与气(1)世界是“无形迹”的“净洁空阔的世界”,理在其中,“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形而下世界为气所创造,气的创造依据于理。
(2)理在具体事物之中,具体事物由气所创造。
(3)依事实言,有理即有气;依逻辑言,理在气先。
理是超时空不变者,气在时空中可以变化。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1.阴阳二气太极中有动静之理。
气之动者,流行而为阳气;气之静者,凝聚而为阴气。
2.天地人物之生成(1)阳变阴合,生水、火、木、金、土。
阴阳是气,生五行之质,天地生物,五行为先。
(2)阴阳为气,五行为质。
气之清者为气,浊者为质。
气之清者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
(3)天地生物,先轻清,后重浊。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土在最后。
(4)形而下世界中,每类生物之生都先“气化”后“形生”。
四、人物之性1.人物之性理与气合成为具体的个人。
气中之理就是性,人与物都有性。
一物之性,即一物之理。
2.理无不善、气有清浊(1)理至善,因为被气所累而不能完全。
(2)人有得气之清者,有得气之浊者。
气清明者为圣人,昏浊者为愚人。
(3)性不是具体事物,性无不善。
情是具体的世界中的事物,须从心上发出。
性是气中之理,心统性情。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圣才出品】

第10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一、庄子与楚人精神1.庄子庄子为宋人,然庄子之思想,实与楚人为近。
楚词,皆想像丰富,情思飘逸。
《庄子》书中,思想文体,皆极超旷。
2.庄子思想庄学对于传统的思想制度,皆持反对态度。
“剽剥儒墨”,而独推尊老聃。
《庄子·天下篇》虽不以老聃与庄周同派,而对于老聃则极致推崇。
盖宋与楚近,庄子一方面受楚人思想之影响,一方面受辩者思想之影响。
故能以辩者之辩论,述超旷恍惚之思,而自成一系统焉。
二、道、德、天1.道(1)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
(3)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
(4)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
(5)道非事物,故可称之为“无”。
泰初有“无”,无即道也。
2.德(1)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
由此而言,则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即名曰道;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即名曰德。
(2)惟因道德同是物之所以生之原理,所以老、庄书中,道德二字,并称列举。
三、变之哲学物之形体,非一成不变者。
依庄学所见,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中。
庄学亦变之哲学。
四、幸福1.幸福不须外求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
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
2.外求不为幸福政治上社会上各种制度,由庄学之观点观之,均只足以予人以痛苦。
盖物之性至不相同,一物有一物所认为之好,不必强同,亦不可强同。
物之不齐,宜即听其不齐,所谓以不齐齐之也。
一切政治上社会上之制度,皆定一好以为行为之标准,使人从之,此是强不齐以使之齐,爱之适所以害之也。
五、自由与平等1.庄子的社会政治哲学庄学中之社会政治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盖惟人皆有绝对的自由,乃可皆顺其自然之性而得幸福也。
主张绝对的自由者,必主张绝对的平等,盖若承认人与人、物与物间,有若何彼善于此,或此善于彼者,则善者应改造不善者使归于善,而即亦不能主张凡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隋唐之佛学(上)
一、吉藏之二谛义
1.吉藏
隋、唐时僧人,俗姓安,本安息人。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后迁金陵。
七岁从道朗法师出家。
唐高祖武德六年卒,年七十五。
吉藏曾住会稽嘉祥寺,世称嘉祥大师。
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制疏,对三宗论贡献巨大。
2.二谛义
(1)有为世谛、无为真谛;
(2)有无二为世谛、非有非无为真谛;
(3)二与不二为世谛、非二非不二为真谛。
(4)释名中,明二种二谛,即教二谛和于二谛,以随名释、因缘释、显道释、无方释四种解之。
3.评述
吉藏注重在三重二谛皆须废,此为大乘空宗之说。
此宗之形上学虽与道家异,然其所说实相一切皆非之意,颇与老子言道常无名,庄子主张不知无言之意,在表面上有相同处。
故亦为中国一部分人所喜。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
1.玄奘
玄奘,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人。
年十三岁出家。
于唐太宗贞观三年赴印度求法,时年二十六岁,至贞观十九年归长安。
回国后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是佛学之忠实的介绍者。
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2.唯识教双离空有
(1)教义
①众生皆有我法二执。
我执者,执“我”,为实有;法执者,执“法”,即诸事物,为实有。
②所谓“我”“法”,“但有假立,非实有性”。
所谓“我”及“法”之诸现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
(2)目的
即欲破此二执,显示二空。
二空者,我空法空。
3.识之四分
(1)漏者烦恼之异名。
带有烦恼之识,即有漏识。
“识谓了别。
”故“有漏识自体生时”,必了别其所了别,必有能了别及所了别。
能了别即能缘,所了别即其能缘之对象,即所缘。
因有能缘,故有所缘。
所缘亦识所变。
(2)相分见分所依之识之自体对于其自己之知识,名自证分。
自证分即识之自觉。
其自觉之自觉,则第四证自证分。
(3)识能变“我”“法”诸相,“变谓识体转似二分”。
二分即相分、见分。
“依斯
二分,施设我法”,此施设即是假施设。
(4)外境非如识之有,内识非如境之无,此所谓离二边,契中道也。
4.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
(1)第八阿赖耶识,译言藏识,因其“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又名异熟识,因其能引生异熟果故。
(2)阿赖耶识中之诸法种子,有谓“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
(3)种子又可分为有漏无漏二类。
有漏种子,即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即出世间诸法之因。
阿赖耶识有诸法种子,其余七识熏之,令其增长。
阿赖耶识为所熏,余七识为能熏。
(4)吾人所见外境,如山河大地,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皆异熟识中不共相种所变。
5.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
(1)第三能变前六识者,能了境之识有六种,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
(2)第七识之末那识,“恒审思量,所执我相”,故与四种根本烦恼相应。
(3)阿陀那识,译言执持,即第八识之别名。
第七第八识,无时不在现行之中。
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则须众缘和合,方得现前。
6.一切唯识
(1)为破此二执,当知“我”“法”皆“非实有”。
(2)所谓唯识者,谓识外无物。
“唯言为遮离识实物。
”“离识实物”,“决定皆无”。
至于“不离识法”,则“亦是有性”,此唯识义所以为“远离增减二边,契会中道”也。
7.三性、三无性、真如
(1)三性者
①遍计所执性;
②依他起性;
③圆成实性。
(2)三无性者
三无性者: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3)真如
三性中,前一性是真无;后二性但“假说无性”。
故三无性说非了义。
心及心所,亦属依他起性。
惟其如此,此诸法实性,即名真如。
8.转识成智
(1)资粮位
在“资粮位”中,修行者仅对于唯识之义,能深信解而已,尚不能伏除能取所取之二取。
(2)加行位
在“加行位”中,修行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等四种方法,皆“假有实无”“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
于是知“无所取”。
(3)通达位
修行者至“通达位”时,则“实住唯识真胜义性”,而“证真如”。
此时修行究竟,大端已得。
惟尚需加修治琢磨之功。
(4)修习位
修行者至“修习位”时,至修行之最后结果也。
(5)究竟位
此时八识皆转为智。
识皆为无漏识。
无漏识亦为能变。
诸种佛身佛土,为其所变。
三、法藏之《金师子论》
1.法藏
法藏字贤首,姓康。
本康居人,其祖父归化中国。
法藏于唐贞观十七年,生于长安。
曾参加玄奘译经事业,后以与玄奘“见识不同而出译场”。
后即发挥杜顺和尚及智俨之说,立华严宗。
2.“明缘起”
金师子之所以成,金为因,工匠之制作为缘。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因缘和合,方能生起,所谓缘起也。
3.“辨色空”
所谓空者,非绝无诸事物之“断灭空”,亦非诸事物以外另有之“色外空”,空亦非另是一物,若然,则空为有矣。
《金师子章》以为幻有是幻,因之言色空。
所谓空者,即指此耳。
故曰“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也。
4.“约三性”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须因缘和合,方能生起。
但是幻相似有,本无自性,故曰依他,此即《成唯识论》所说之依他起性。
5.“显无相”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本是真心所现幻有。
若就其为幻而言,则有即非有,可谓为无相。
6.“说无生”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待因缘和合,方能生起。
由有待,故缘生无定。
缘生无定,故曰无生。
7.“论五教”
(1)华严宗判教方法
将佛教中诸派别整齐排比,使其在一整个的系统中,皆自有相当之地位,使诸派别所说之义理,均为一整个的真理之一方面。
(2)一乘圆教教义
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之全体。
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谓一即一切,即一有力而收一切;谓一切即一,即一切有力而收一。
8.“勒十玄”
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
由此而言,则师子亦真心全体也。
故“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9.“括六相”
就现象世界中一事物而言,分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