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简答题) 【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心斋答:心斋是指洗掉黏附在心中的成见、认知、欲望以及经验等累赘,恢复虚灵明觉之本心的工夫。
《庄子·人间世》的一则寓言: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卫国国君的方法时,孔子对其讲了“心斋”的道理:“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意思是用耳听,虽可执定于耳闻,但不如用心去体会;用心去体会,期待与心境相符,尽管提升一层,仍不如用气去感应。
气无处不在,广大流通,虚而无碍,应而不藏。
故心志专一,用气去感应,就可达到空明的心境,自然合于道妙。
2.大同答:①大同是指古代儒家宣扬的理想社会。
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闲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一思想对后世思想家多有启发,近代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影响。
②大同是指忘形骸、忘物我的精神境界。
《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③大同是指天地万物为统一整体。
《吕氏春秋·有始览》:“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3.谶纬答:“谶纬”是两汉时期流行的一种学说,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主要是把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
“谶”是指把诡秘的隐语和预言当做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
“纬”是指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谶纬和经学一起,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尽管谶纬充斥着浓重的神学迷信色彩,但谶纬还含有许多天文、历数、地理等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玄学(上)) 【圣才出品】

第5章南北朝之玄学(上)一、玄学家与孔子1.玄学古代思想中,道家最重自然主义。
南北朝时,道家之学兴盛,称为玄学。
2.三玄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
3.玄学家袁粲、严植等人。
4.尊孔玄学玄学是指道家化的孔子之学,推尊孔子为最大圣人,以其学说为正统思想。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1.何晏(1)简介曹魏玄学家,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2)《道论》发挥《老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认为“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
”(3)《无名论》推崇自然,认为“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
2.王弼(1)简介曹魏玄学家,认为圣人有自然之情,但能“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主张“有生于无”。
(2)解《老子》①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认为“凡有皆始于无”。
②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认为“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3)解《周易》①注“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认为道为无,惟其为无,非事物,故能“无通也,无不由也”。
②注《易》,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气。
3.孔子道家化玄学家之经学是指以道家之学说,释儒家之经典。
王弼《易》注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
(1)何晏集解《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其于庶几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
不虚心,不能知道”。
(2)沈居士注《论语》“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为“导之以德,使物各得其性,则皆用心不矫其真,各体其情,则皆知耻而自正也”。
(3)孙绰注《论语》“六十而耳顺”,认为“朗然自玄悟,不复役而后得”。
(4)郭象注《论语》“颜渊死,子哭之恸”,认为“人哭亦哭,人恸亦恸,盖无情者,与物化也”。
(5)顾欢注《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夫无欲于无欲者,圣人之常也;有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分也”。
(6)太史叔明注《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颜子上贤,体具而微则精也”。
三、阮籍、嵇康、刘伶1.阮籍(1)简介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尤好庄老。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章节题库二、简答题1.谈谈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学说出现春秋时期。
(1)雏形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发生了地震,太史伯阳父指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出现混乱就会引发天地之气呈现失序状态。
他认为天地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地震的成因就在于阴阳两种气、两种力量失去了其固有的秩序,即阳气被阴气压住后,伏在地下不能上升、散发,从而导致了地震。
(2)观念的出现“气”与“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
春秋时期普遍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以“气”与“阴阳”的范畴来阐释宇宙的秩序与关系,说明宇宙之生成演化。
2.简论孔子的“正名”思想。
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挈领性的政治思想。
(1)提出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礼崩乐坏,且不断发生臣弑君、子杀父的暴行。
对此,孔子力图恢复周礼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秩序,而其首要任务是“正名”。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内容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为君者应该有“君”的样子,为臣者应该有“臣”之样,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父子亦如此。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包含了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君、臣、父、子皆是社会关系中的名,都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正名”思想的涵义就在于此。
(3)意义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应当与实际事物相符,具有一定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意义。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专题题库(填空题)【圣才出品】

一、填空题1.据《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______,一曰______,一曰______。
《易经》的八卦(经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卦的四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连山》;《归藏》;《周易》;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元;亨;利;贞2.六府三事,谓之九功(《左传·文公七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之六府。
______、______、______谓之三事。
【答案】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3.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______,二曰______,三曰______,四曰______,五曰______。
【答案】水;火;木;金;土4.六艺是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经是指先秦的六种典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5.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据《论语·先进》篇记载,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语:______、______;政事:______、______;文学______、______。
这十人被称为孔门“四科十哲”。
【答案】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6.关于老子其人,历史上有不同说法。
《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一书,又称______。
历代有关《老子》的注解极多,战国末年韩非子的______、______,是目前可见对《老子》最早的解释。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章节题库(论述题)【圣才出品】

四、论述题1.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些转变,出现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的思想。
(1)观念的变化①“以祖配天”转变为“以德配天”,从血缘性的祖先崇拜变成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先崇拜;②将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步内在化、道德化,认为惟德是辅;③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与商人的有分别;④将商人的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分离为三神论;⑤由天不可信的思想转化为对天的怨恨。
(2)以德配天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代初期呈现出一种人文觉醒,这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却又面临内忧外患。
他们总结了夏、殷两代“天命”得而复失的教训,得出“天命靡常”的观点,因而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忧患意识。
在《尚书·康诰》中,周公告诫康叔“惟命不于常”,命运转变的关键在于主政者“明德”“敬德”。
夏、殷正是由于“不敬厥德”,违背天道,才丧失了天命。
周公等人将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加以改造,创造了天子说,假天神权威论证了王权的合理性;还创造了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来限制和约束君主的权力。
(3)敬德保民周公提出了一系列人道主义思想,特别是“敬德保民”“敬德安民”意义深刻,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周初的统治者认识到人民的生命、生活和意志、意向的重要性,于是将其提升到与天命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统治者通过人民去了解天命,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殷周之际的变革,使传统的天命论得以新生,增添了敬德保民、努力人事、谨慎尽责的内容,把民意抬高到天命的高度,从而给中国早期人文精神打上了道德自主性和内在性的烙印。
2.试论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
答:“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点,还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1)孔子之“仁”的多层涵义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可以通过孔子与当时人的谈话来体会“仁”的多重涵义。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1.简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
[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1)经世致用思想兴起的原因明末,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明亡的教训。
在思想领域,人们反思的矛头指向了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认为他们空谈性命而不务实事。
“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民族、法律、人情、风俗、科学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颜元、李塨、方以智、戴震等。
(2)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内容①气论哲学的兴起反思思潮的总体走向是对宋明理学超越追求的一种拨正,所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一致强调现实关怀,注重经世致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转向是以从理到气、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为标志的。
无论是王夫之、方以智,还是对王学一直情有独钟的黄宗羲,都转向了气,都强化了对气的论证。
清代哲学大体上都是以气论为基础的,这不仅包含着一种本体论的转向,更重要的则表现了一种立足于现实关怀以重新确立超越追求的指向。
如王夫之“以气释理”并坚持“据器以出道”时,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本体论的确立,同时也表明其力图通过器识、历史以重新探索道之超越指向的趋势。
②提倡个性解放的新道德a.在关于理欲、情理、义利、个体与类的关系的讨论中,这一时期的学者集中表达了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新情理观、新义利观以及关于个性解放的论说。
从泰州学派到李贽及李贽的众多崇拜者,都要求冲破禁欲主义,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天理”说对人性发展的宰制,批判道学末流的虚伪,主张“自然之性乃自然真道学”,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

第一部分:导论1. 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简介在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中,作者对我国古代哲学演变的历史作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将我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展现得清晰有序。
本书主要围绕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囊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的思想,为我们解读我国古代哲学的精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我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影响。
从儒家的仁义道德到道家的自然观念,再到法家的统治思想,每一种思想都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二部分:笔记和典型题3. 儒家思想在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中,儒家思想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本,强调礼义廉耻,提倡君子之道。
这种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传统社会的主要价值观。
典型题目: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礼”?4.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它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我超越和修炼。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这一思想也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典型题目: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分别指代什么?5.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主张爱人和利物。
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典型题目:墨家思想中“兼爱”和“非攻”如何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6.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则注重法治和统治,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这种思想也在我国古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
典型题目:法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总结7.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阅读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
每一种思想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价值,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典型题(论述题)【圣才出品】

四、论述题1.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南开大学2015研]答:(1)“明分使群”的社会建构观念①背景以往的儒家学者都曾构建过自己的外王学,而且大都把这种外王学的正当性诉诸于天道、天命,很少有人能够从现实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源出处证明自己的外王学。
荀子的经验知识的立场使他得以面对现实,回到现实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源出处。
②分荀子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而且得以优异于动物的地方,是人能群。
人类是以群体性的方式生存与生活的。
人类又以“分”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个群体。
“分”既指社会分工,也指等级分别。
荀子认为人不可以不结合为一个群体。
然而人结合在一个群体里,又不可以是杂乱无序的。
它必须以“分”的方式组合为一个结构,过着一种有序的生活。
惟有如此,人类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③礼义“分”是组织社会的根本法则。
而“分莫大于礼”。
“分”的标准就在于“礼义”,即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
“义”侧重于道德教化;“礼”侧重于礼法制度。
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出发,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以论证礼乐教化之必要性。
(2)评述“明分使群”思想的提出,既是对学术争论的回应,也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回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思想由此拥有相对自由的实践途径。
荀子以人性的分析论述,作为政治管理的理论出发点。
他认为人性有恶性与群性之分,这两者相互影响。
荀子认为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伪”来塑造,在社会现实中产生的“欲”与性之间的矛盾,引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群”成为不可缺少的可能。
“明分使群”的本质显于对“分”的运用,依靠君子、君主等主体道德上的自我克制所起的模范作用,以实现在救患除祸的过程中对群的制约努力,达到君主政治统治稳定的目的实现。
2.孔子天命论的主要内容,与上古天命论相比,它有何重大转变?[武汉大学2015研] 答:(1)主要内容①天命天命,是指上天的命令以及上天主宰之下人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简答题1.得意忘象。
[北京大学2015研][北京大学2014研]答:“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
“意”指圣人思想;“象”指卦象;“言”指卦辞、爻辞。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认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卦象是用来表达圣人之意的,卦辞、爻辞是用来说明卦象的。
明白了卦象的含义就可以忘掉卦辞和爻辞,懂得了圣人的思想就可以忘掉卦象。
主张对《周易》的理解不必局限于辞和象,而要通过辞和象把握圣人的思想。
由此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
(1)王弼对经验知识的批判①王弼认为经验性认知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确定对象的,而且常常只抽取对象中的某一个特征、某一种联系予以判认、加以指谓。
王弼说:“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
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
仁不得谓之圣,智不得谓之仁,则各有其实矣。
”王弼这里表明的是经验知识和概念指谓的对象性与确定性。
他揭示了经验性认知方式的基本特点。
经验知识的成立是以对象的确定性与可分性为前提。
②王弼认为在经验知识的层面上或范围内就不可能真正给出“本体”。
因为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凡可以命名和用概念指称的,必都是有确定对象。
而且都是以这一确定对象与其他对象、或这一确定对象的某一特征与别的特征的区分为前提的。
然而,有区分、有选择则必定是受限定的,不具完全绝对意义的。
这表明,借经验知识不可能给出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而“本体”所捕捉的却正是事物的绝对无限性、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2)得意忘象的提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一文中,通过分析“意”“象”“言”三者的关系,进一步辨明经验知识、语言词汇的局限性,以确认“本体”的不可指称性。
王弼把三者关系拓展为一个认识论问题:经验对象大于概念词谓,概念词谓不能包容经验对象的全部内容;内在本意又深于经验对象,在经验对象范围内或层面上不能给出本意。
因此,王弼主张“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3)评述王弼通过暴露经验知识的局限性而否认在经验层面上给出“本体”的可能性,具有学理上的根据。
在认知过程中,通过概括、归纳的手段寻找事物的共相的过程,表现为一个不断舍弃的过程。
舍弃的最终结果,万物的唯一共同特征就是“存在”,可称为“有”。
但这个“存在”“有”排除了任何具体内容,是最空洞的,所以它与“无”相等同。
王弼以“无”言之,体现了他对经验世界的否定性取向。
南朝时始将其运用到艺术评论中,影响以后“意象”论的产生。
2.僧肇的“万物中自虚”。
[南开大学2015研]答:“万物中自虚”是僧肇《不真空论》中阐述的根本观点和核心问题。
(1)提出背景《不真空论》通过“至虚无生”与“有物”之间的关系,确立起般若性空观念,并对当时讲述般若的三个主要流派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进行总结性评价。
①心无宗只是从主观上排除外事外物对心的影响,虽然能心神安定,不受外界干扰,但此派并未否认客观外物的存在,故这种“无”是不彻底的。
②即色宗只是注意到事物不是自己形成的,是假有,但没有认识到物质现象本身是非物质性的,即没有认识到自性空;③本无宗侧重于以“无”为“本”,过于执着于“无”,而没有懂得佛教所说的非无非有的道理。
(2)“万物中自虚”的含义僧肇认为,真正般若学的空观,既不是认为万物之前有一个虚无阶段,也不是在万物之外设置一个虚无本体,又不是抹杀万物作为假有的存在而另立一个与之相对立的虚无本体,而是就万物的存在本身洞察其虚假不真,所以是空。
“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感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
”即主观上不被“千化”“万感”的外物所迷惑,客观上就万物本身来说是虚假不真,所以性空,并不是凭借空的观念来把它说成是空的。
3.王弼“得意忘言”。
[南开大学2014研]答:(1)提出过程“得意忘言”语出王弼《周易略例》。
其中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王弼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是对庄子“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之意的引申。
(2)释义①王弼认为,“言”“象”“意”三者具有严格的不同。
言,是指卦辞,代表语言;象,即卦象,代表物象;意,是指一卦的含义、义理,代表深微的道理。
属于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
②“言”和“象”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体会和领悟“意”,所以王弼认为在得到“意”之后,就应该忘掉“言”和“象”,否则就会阻碍人们对“意”的理解。
王弼并没有忽视表“意”之“言”、表“意”之“象”的价值。
但他强调的是对“意”的重视而不是对“言”“象”的重视,这就是说要分清本末,不要本末倒置。
“得意忘象”不只是一种解《易》的方法,而且具有更普遍的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4.张之洞“中体西用”。
[南开大学2014研]答:(1)释义“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张之洞《劝学篇》进一步指出:“新旧兼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又以为中学为治身心的内学,西学为应世事的外学。
(2)影响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仍奉行这一主张。
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5.简述唯识宗八识说的佛教哲学。
[山东大学2014研]答: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表现。
在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说中,涉及三世二重因果报应,构成为佛教的基本信仰。
“识”作为十二因缘中由前世转入今世的承续体,有“灵魂”的意味。
唯识宗的“八识”说是指在大乘佛法的唯识学中,把人对境攀缘的妄心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身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
(1)前六识在原始佛教那里,“识”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身识构成。
前五识,相当于感知认识,第六识相当于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认识。
“六识”均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而起,故依当今的观点,六识属经验知识范畴。
六根、六境、六识合称十八界。
第六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
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2)末那识“末那”是梵文,意为“染污”。
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故而也叫“传送识”。
第六识是意识之用,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
(3)阿赖耶识“阿赖耶”为梵文义为圣或藏,故“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诸义。
“能藏”是指阿赖耶能够含藏各种善恶的认知和行为熏习而成的种子;“所藏”是指阿赖耶识又能够接收新的熏习形成新的种子;“执藏”则是指阿赖耶识被末那识执著为自我,能执之末那识为能执藏,被执之阿赖耶识则又为所执藏。
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染是净,是善是恶,都放在第八识故称含藏识。
(4)分析唯识宗认为,八识中的前五识能认知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但不能代表其他识发生作用。
第六识则是由前五识所引,可以帮助它们发生作用。
第七识的作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为我,而反复思量。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合和体,也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是八识之总体,也是一切业力,是善恶种子的寄托所在。
阿赖耶识是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得以完整。
6.简答“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
”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答:该句话出自于王夫之的《老子衍》。
(1)翻译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都要归结于事物内在的两个相对立的方面。
(2)含义王夫之在事物变化发展动力的问题上坚持内因论。
“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表明王夫之的矛盾观,强调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
其矛盾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①他认为,矛盾是统一共存的、是不断运动的、是相互转化的。
②王夫之认为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蕴含着“分一为二”的以及“合二为一”的道理。
他认为,矛盾双方是事物内在的两个对立面,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用。
③王夫之主张善用矛盾的斗争规律。
他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矛盾的斗争过程,也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必经之路。
④王夫之还正确地阐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
矛盾的转化观展现事物内部矛盾分析要结合动态、联系、全面的观念去看待。
7.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中山大学2013研][中国人民大学2012研]答: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的“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1)内涵董仲舒认为,同类事物之间能够产生感应。
天与人是同类事物,因而天与人之间自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