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经》及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圣才出品】

第8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一、老聃与李耳1.《老子》一书之时代考证《老子》一书,相传为系较孔子为年长之老聃所作。
其书之成,在孔子以前。
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
就本书中所述关于上古时代学术界之大概情形观之,亦可见《老子》为战国时之作品。
(1)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论语》。
(2)《老子》之文体,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后。
(3)《老子》之文,为简明之“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之作品。
2.老聃、李耳之考证李耳为“隐君子”,其讲学必不愿标自己之名。
传说中恰有一“古之博大真人”之老聃,故李耳即以其学为老聃之学。
既可隐自己之名,又可收庄子所谓“重言”之效。
故《荀子》《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皆以《老》学为老聃之学。
及司马迁知李耳为《老》学首领,而又狃于世人之以《老》学为老聃之学之说,故遂误将老聃及李耳合为一人矣。
今当依司马迁认李耳为战国时《老》学首领,但认李耳为历史的人物,而老聃则为传说中的人物,二者是二非一也。
二、《老》学与庄学1.《老》学《老子》之学说,《荀子》批评之,《庄子·天下篇》称述之,《韩非子》“解”之“喻”之,《战国策》中,游说之士亦引用之;故可知其在战国时已为“显学”矣。
2.《老》学与庄学之考证(1)汉以前,无道家之名,《老子》之学说与庄子亦不同。
上文谓《老》学为杨朱之学之更进一步者,而庄学则为其更进二步者。
(2)《老》学注意于先后,雌雄、荣辱、虚实等分别。
庄学则“外死生,无终始”。
《老》学所注意之事,实庄学所认为不值注意者也。
(3)战国以后,老学盛行于汉初;庄学盛行于汉末。
(4)《老》学述应世之方法,庄学则超人事而上之。
三、楚人精神楚人为新兴民族,本无较高文化,孟子又谓“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可见楚人慕周之文化者,须至北方留学,方能得之。
然楚人虽不沾周之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之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思想。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圣才出品】

第12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一、荀子之为学1.简介荀子,名况,字卿,“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关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
”此为荀子教人及为学精神。
2.评述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
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
上文谓中国哲学家中,荀子最善于批评哲学。
西汉经师,亦多得荀子传授。
盖其用力甚勤,学问极博。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1.对孔子之意见荀子认为孔子是最能“全”、能“尽”、能“粹”者。
他认为孔子“仁智且不蔽”,知“道”之全体,故异于“曲知之士”之只“观于道之一隅”也。
2.对孟子之意见荀子猛烈批判孟子。
孟子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3.荀子、孟子评述西人谓哲学家,可依其气质,分为硬心的及软心的二派。
孟子乃软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今所传《中庸》,未必全为子思所作。
即孟子观之,如尽性则知天,及“万物皆备于我”之言,由荀子之近于唯物论的观点视之,诚为“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也。
荀子攻孟子,盖二人之气质学说,本不同也。
战国时儒家中有孟荀二学派之争,亦犹宋明时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陆王二学派之争也。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1.背景春秋、战国之时,旧制度日即崩坏。
当时贤哲有拥护旧制度者,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另立新制度,以替代旧制度者。
此诸贤哲于发表其主张之时,一方面言之有故,持之成理,一方面又各托为古贤圣之言以自重,庄子所谓重言是也。
2.诸家对于周制的态度孔子拥护周制,故常言及文王、周公。
墨子继起,自以为法夏而不法周,特抬出一较古之禹以压文王、周公。
孟子继起,又抬出更古之尧舜以压禹。
老、庄之徒继起,则又抬出传说中尧舜以前之人物,以压尧舜。
在孟子时,文王、周公尚可谓为先王,“周道”尚可谓为“先王之法”。
3.荀子对于周制的意见荀子时,则文王、周公只可谓为后王,“周道”只可谓为后王之法矣。
荀子提倡“法后王”,对周制持有拥护态度,批判老庄之徒认为周制不可复行的观点。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5-8章)【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一、概述1.墨子墨子,姓墨名翟。
研究墨翟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墨子》一书,其中有53章,是墨翟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墨子创立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学派。
2.墨子与孔子(1)孔子对古代文明的态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则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
(2)孔子是一位文雅有修养的君子,墨子则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布道家。
他说教的宗旨是反对传统的典章制度及其实践,反对孔子和儒家的各种理论。
二、墨家的社会背景1.墨家的出发点在古代,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乐都是贵族专用的,在普通百姓眼中,这些典制礼乐都是奢侈的繁文缛节,没有丝毫用处。
墨子和墨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批判传统典制和对它加以粉饰的孔子与儒家。
墨家哲学的内容,主要是这种批判和对游侠道德的辩护。
2.墨子及其追随者与其他游侠的区别(1)其他游侠只是雇佣兵,谁雇用,便为谁卖命;墨子和他的追随者们则反对任何侵略战争,他们只为防御性战争效劳。
(2)通常的“侠”只是墨守武士的职业道德;墨子和他的追随者则对武士的职业道德进行理性化的解释。
因此,他创立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
3.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墨子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1)儒者不相信天或鬼,结果是:“天鬼不悦”。
(2)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民众的财富精力。
(3)儒家“盛为声乐以淫遇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4)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三、兼爱1.兼爱在《墨子》一书中,墨子经常提到仁义和仁人、义人,但是其含义和儒家略有不同。
墨子认为,仁义都是“兼爱”的表现。
“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它是墨子所由出身的游侠们的职业道德的自然延伸。
他们的职业道德是:游侠之间,“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墨子以这种思想为基础,把它扩大推广,主张天下所有的人都应当不分高低,彼此相爱。
2.衡量是非的三项准则衡量价值的标准是“对国家和民众有利”。
这也是墨子据以论证“兼爱”的主要原则。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圣才出品】

第6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1.孟子在中国的历史地位盖孔子开以讲学为职业之风气,其弟子及以后儒者,多以讲学为职业。
然能“以学显于当世”者,则推孟子荀卿。
二人实孔子后儒家大师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
2.孟子的抱负孟子邹人,邹与鲁极近,皆为儒家之根据地,故儒家者流。
孔子一生之职志为继文王周公之业,孟子一生之职志为继孔子之业。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1.孟子对《诗》《书》之态度(1)“为诗”不能“固”,即孟子所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孟子讲《书》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孟子对周礼之态度(1)政治经济制度,虽不必为历史上的周制,历史上的周制,在详细节目上,在诸国亦不能如此之整齐画一;然周制之普通原理,与此所说,当相差不远。
(2)仁政,即是上述之政治经济制度。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以“分田制禄”,其结果必与“周室班爵禄’’大致相同。
就此方面观之,孟子对于当时之传统的制度之态度,为守旧的。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1.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传统的观点,一切政治上经济上之制度,皆完全为贵族设。
依孟子之观点,则一切皆为民设。
此一切皆为民设之观点,乃孟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1)孟子贵王贱霸,王、霸,乃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种不同的政治。
王者之一切制作设施,均系为民,故民皆悦而从之;霸者则惟以武力征服人强使从己。
(2)孟子以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皆为民设,所谓君亦为民设。
故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3)孟子虽以为社会中仍应有君子野人,治人者及治于人者之区分;但此区分乃完全以分工互助为目的。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
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
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
冯友兰老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求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后期的墨家)【圣才出品】

第11章后期的墨家一、概述1.《墨经》在《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这6篇与全书的其他部分不同,它们在逻辑学上有特殊的价值。
这六篇的中心是以逻辑的方式树立墨子的主张,批判名家的思想,6篇合在一起,就是通常所称的“墨经”。
2.《墨经》的成就《墨经》中包含丰富的几何学、力学和光学知识,其中对光学现象的系统论述被称为“光学八条”,这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论述。
二、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1.知识“墨经”中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
它认为,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人依赖认知能力才得以取得知识,但并不因有认知能力就必定有知识。
(1)知识的构成人以其认知能力和对象接触,得以辨认它的形象,由此构成知识。
除去视觉、听觉这些感觉器官,人还需要有一个思维的器官,在中国古代把它称为心。
(2)知识的分类①从逻辑上的分类a.从个人直接经验而来的知识。
b.从权威而来的知识(即听来的,或从文字中读来的)。
c.从推论而来的知识(从已知推到未知)。
②从知识的不同对象的分类a.对“名”的知识。
b.对“实”的知识。
c.“对应”的知识,即知道哪个“名”与哪个“实”对应,有这种知识就是《经说上》所说的“名实耦”。
d.行动的知识,即怎样做一桩具体事情的知识。
2.“名”(1)含义①“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
”②“名”是人用以指事物的代号,“实”是人所指的事物。
(2)分类“墨经”把“名”分为三类:达名、类名、私名。
三、关于“辩”的讨论1.“辩”的目的与作用(1)“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
”(2)分清是非,区别治乱,辨明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相异之处,考察名实的原理,分析利害,排除疑虑。
2.“辩”的方法(1)“或”是指特称论断,不能尽然。
(2)“假”是假设,它还未成为现实。
(3)“效”是摹拟,它意味着摹拟一个模型。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一、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反思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2.宗教与哲学(1)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2)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3)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3.关于中国哲学(1)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2)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
“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
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
二、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1.两种对立的哲学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1)“出世”的哲学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
甚至抛弃生命。
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2)“入世”的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
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
(3)评价①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
②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2.中国哲学是否是“入世的哲学”(1)从表面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注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1.战国墨家的流派
战国时期,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与邓陵氏之墨。
2.《墨经》
战国时期,《墨经》已经出现。
墨家从感觉的观点出发解释宇宙,理论趋于精密。
3.儒墨与辩者
辩者所持之论,皆与吾人之常识违反。
儒墨之学,皆注重实用,对于宇宙之见解,多根据常识。
见辩者之“然不然,可不可”,皆以为“怪说觭辞”而竞起驳之。
然辩者立论,皆有名理的根据,故驳之者之立论,亦须根据名理。
所以墨家有《墨经》,儒家有《荀子》之《正名篇》,皆拥护常识,驳辩者之说。
儒墨不同,而对于反辩者则立于同一观点。
盖儒墨乃从感觉之观点以解释宇宙,而辩者则从理智之观点以解释宇宙也。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墨子哲学的根本思想,《墨经》确立起功利主义的依据。
《墨经》认为道德的要素是“利”。
边沁所谓快乐苦痛,《墨经》谓之利害,即可以致快乐苦痛者也。
边沁所谓理性,《墨经》谓之智。
欲是盲目的,必须智之指导,方可趋将来之利而避将来之害。
三、论知识
1.知识之性质及其起源
《墨经》从知识论方面论证知识的性质与起源。
(1)人类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2)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3)已经掌握的知识是认识其他事物的基础。
(4)不从感觉得来的知识,可能来自于天生。
2.知之才能——生命之要素
《墨经》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人类生命的要素。
3.知识之来源及其种类
(1)知识之来源
①闻,是指由传授得到的知识。
②说,是指由推论得到的知识。
③亲,是指由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
(2)知识之种类
①名,是指关于名的知识。
②实,是指关于实的知识。
③合,是指关于名实相合的知识。
④为,是指关于人类行事的知识。
为分为存、亡、易、荡、治、化。
四、论“辩”
1.辩之广义狭义
(1)《经》与《经说》所说的“辩”,是指争“辩”的“辩”,是狭义的“辩”。
(2)《小取篇》所说的“辩”,是指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是广义的“辩”。
2.立说之方法
(1)或也者,不尽也。
(2)假也者,今不然也。
(3)效也者,为之法也。
(4)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
(5)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
(6)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
(7)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
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1.同
同是指重、体、合、类。
同四种。
故谓此物与彼物同,彼物与此物同,其同同而所以同不必同也。
如墨子与墨翟,二名俱指一实,是重同也。
凡相“连属”者,如手足头目,同为一人之一体,是体同也。
凡“同所”,“俱处于室”,即同在一处者,如同室之人,同在一室之中,是合同也。
同类之物,皆有相同之性质,是类同也。
2.异
异是指不体、不合、不类。
异亦有四种。
必先知所谓同物之同,果为何种之同;所谓异物之异,果为何种之异,然后方可对之有所推论而不致陷于误谬也。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墨经》主张离同异、合坚白。
《墨经》认为共相蕴含在个体之中,共相不能独为名所指。
《墨经》以为坚白相盈,不相外,同在于石,所谓“存”也。
吾人视石,得白不得坚;吾人拊石,得坚不得白;然此自是吾人之知与不知耳,非关石之有无坚与白也。
坚一也,白二也,因见不见离,而谓一二不相盈。
然见与不见,与石之有无坚白无关。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1.驳“火不热”之说
“火不热”之说认为火的热来源于人的感觉。
《墨经》认为热是客观存在的。
2.驳“一尺之棰,曰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说
《墨经》认为凡是可以分割之物必须能够分为两半,如果微小到不能分为两半,就不可以分割。
3.驳“今日适越而昔至”之说
《墨经》认为远行必须历经一段时间。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1.对墨家兼爱之说的批评
(1)“无穷害兼”,是指天下之人多的无法个个兼爱。
(2)“杀盗即杀人”,是指墨家主张兼爱众人与惩罚有罪者自相矛盾。
2.墨家对兼爱之说之辩护
(1)“无穷害兼”之辩护
人的数量可以准确知道,爱的人数可以穷尽。
人的住处远近,并不妨碍兼爱之心的扩散。
(2)“杀盗即杀人”之辩护
盗贼虽然是人,但是与一般的人在本质上不相同,杀盗不会有损于兼爱之心。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1.驳儒家祖述尧舜之说
尧舜的统治只能适合于当时的社会,世易时移,不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
尧舜的仁义之举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总结出来的,并不一定是尧舜的仁义之举,可能名实不符。
2.驳告子一派仁内义外之说
仁义一体,都有爱与利。
3.驳阴阳五行家之说
五行相胜之说并不合理。
4.驳老子之说
(1)教必有学,学有益处。
(2)“有无相生”并不适合一切事物。
5.驳庄子之说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与人的意见,万有不齐。
执一为是,并不合理。
《墨经》主张人所是非不同则辩,辩则当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