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玄学(上)) 【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中国哲学的背景)【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中国哲学的背景)【圣才出品】

第2章中国哲学的背景一、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有两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表达“世界”,一个是“普天之下”,一个是“四海之内”。

二、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1.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

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俗语“男耕女织”最为直接地表现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特征。

2.中国社会经济思想中国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

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在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轻商。

三、《上农》《上农》为《吕氏春秋》书中的一章,该书认为农业和商业相比,不仅农业对国家更重要,而且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比商人的生活方式高尚,这就是为什么要以农业为上。

四、“反者道之动”1.概念儒道两家共同的一种理论思想,就是都注意到,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

借用黑格尔的哲学术语,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

这是哲学思想的一个主题,也是儒家阐发《易经》时的一个主题。

2.影响(1)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深信这个理论,因此经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即使处于极端困难之中,也不失望。

(2)这个理论还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

“不为已甚”“毋太过”成为儒道两家共同的格言。

五、对自然的理想化(道家)道家对农民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加以理论化,道家从这一点出发,谴责文明,鼓吹返朴归真;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鄙视知识。

道家把农民对自然地爱慕发挥到淋漓尽致,同时把属于自然和属于人的东西严格区分:一个是自然的,另一个是人为的。

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

道家这种思想最后发展到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

六、家族制度1.背景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无法挪动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后期的墨家)【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后期的墨家)【圣才出品】

第11章后期的墨家一、概述1.《墨经》在《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这6篇与全书的其他部分不同,它们在逻辑学上有特殊的价值。

这六篇的中心是以逻辑的方式树立墨子的主张,批判名家的思想,6篇合在一起,就是通常所称的“墨经”。

2.《墨经》的成就《墨经》中包含丰富的几何学、力学和光学知识,其中对光学现象的系统论述被称为“光学八条”,这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论述。

二、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1.知识“墨经”中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

它认为,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人依赖认知能力才得以取得知识,但并不因有认知能力就必定有知识。

(1)知识的构成人以其认知能力和对象接触,得以辨认它的形象,由此构成知识。

除去视觉、听觉这些感觉器官,人还需要有一个思维的器官,在中国古代把它称为心。

(2)知识的分类①从逻辑上的分类a.从个人直接经验而来的知识。

b.从权威而来的知识(即听来的,或从文字中读来的)。

c.从推论而来的知识(从已知推到未知)。

②从知识的不同对象的分类a.对“名”的知识。

b.对“实”的知识。

c.“对应”的知识,即知道哪个“名”与哪个“实”对应,有这种知识就是《经说上》所说的“名实耦”。

d.行动的知识,即怎样做一桩具体事情的知识。

2.“名”(1)含义①“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

”②“名”是人用以指事物的代号,“实”是人所指的事物。

(2)分类“墨经”把“名”分为三类:达名、类名、私名。

三、关于“辩”的讨论1.“辩”的目的与作用(1)“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

”(2)分清是非,区别治乱,辨明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相异之处,考察名实的原理,分析利害,排除疑虑。

2.“辩”的方法(1)“或”是指特称论断,不能尽然。

(2)“假”是假设,它还未成为现实。

(3)“效”是摹拟,它意味着摹拟一个模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朱 子)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朱 子) 【圣才出品】

第13章朱子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理学集大成者。

宁宗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

一、理、太极1.形上学朱子的形上学以周濂溪《太极图说》为骨干,以邵雍之数、横渠之气、程氏弟兄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相融合。

故朱子之学,可谓集道学家之大成。

2.理(1)无理则无物。

(2)天然之物各有其理,人为之物也各有其理。

(3)理在物先。

3.太极(1)事物之理就是事物最完全的形式,就是事物最高的标准。

(2)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标准。

(3)太极之中,万理毕具。

(4)太极永久是有,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无动静。

(5)一切事物,除其自然之理外,都具有太极。

太极在一切物中。

二、气1.气形而上世界中只有理,形而下世界的构成有赖于气。

2.理与气(1)世界是“无形迹”的“净洁空阔的世界”,理在其中,“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形而下世界为气所创造,气的创造依据于理。

(2)理在具体事物之中,具体事物由气所创造。

(3)依事实言,有理即有气;依逻辑言,理在气先。

理是超时空不变者,气在时空中可以变化。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1.阴阳二气太极中有动静之理。

气之动者,流行而为阳气;气之静者,凝聚而为阴气。

2.天地人物之生成(1)阳变阴合,生水、火、木、金、土。

阴阳是气,生五行之质,天地生物,五行为先。

(2)阴阳为气,五行为质。

气之清者为气,浊者为质。

气之清者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

(3)天地生物,先轻清,后重浊。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土在最后。

(4)形而下世界中,每类生物之生都先“气化”后“形生”。

四、人物之性1.人物之性理与气合成为具体的个人。

气中之理就是性,人与物都有性。

一物之性,即一物之理。

2.理无不善、气有清浊(1)理至善,因为被气所累而不能完全。

(2)人有得气之清者,有得气之浊者。

气清明者为圣人,昏浊者为愚人。

(3)性不是具体事物,性无不善。

情是具体的世界中的事物,须从心上发出。

性是气中之理,心统性情。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隋唐之佛学(上))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隋唐之佛学(上)) 【圣才出品】

第8章隋唐之佛学(上)一、吉藏之二谛义1.吉藏隋、唐时僧人,俗姓安,本安息人。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后迁金陵。

七岁从道朗法师出家。

唐高祖武德六年卒,年七十五。

吉藏曾住会稽嘉祥寺,世称嘉祥大师。

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制疏,对三宗论贡献巨大。

2.二谛义(1)有为世谛、无为真谛;(2)有无二为世谛、非有非无为真谛;(3)二与不二为世谛、非二非不二为真谛。

(4)释名中,明二种二谛,即教二谛和于二谛,以随名释、因缘释、显道释、无方释四种解之。

3.评述吉藏注重在三重二谛皆须废,此为大乘空宗之说。

此宗之形上学虽与道家异,然其所说实相一切皆非之意,颇与老子言道常无名,庄子主张不知无言之意,在表面上有相同处。

故亦为中国一部分人所喜。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1.玄奘玄奘,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人。

年十三岁出家。

于唐太宗贞观三年赴印度求法,时年二十六岁,至贞观十九年归长安。

回国后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是佛学之忠实的介绍者。

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2.唯识教双离空有(1)教义①众生皆有我法二执。

我执者,执“我”,为实有;法执者,执“法”,即诸事物,为实有。

②所谓“我”“法”,“但有假立,非实有性”。

所谓“我”及“法”之诸现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

(2)目的即欲破此二执,显示二空。

二空者,我空法空。

3.识之四分(1)漏者烦恼之异名。

带有烦恼之识,即有漏识。

“识谓了别。

”故“有漏识自体生时”,必了别其所了别,必有能了别及所了别。

能了别即能缘,所了别即其能缘之对象,即所缘。

因有能缘,故有所缘。

所缘亦识所变。

(2)相分见分所依之识之自体对于其自己之知识,名自证分。

自证分即识之自觉。

其自觉之自觉,则第四证自证分。

(3)识能变“我”“法”诸相,“变谓识体转似二分”。

二分即相分、见分。

“依斯二分,施设我法”,此施设即是假施设。

(4)外境非如识之有,内识非如境之无,此所谓离二边,契中道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第1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不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三、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西洋所谓哲学,与中国魏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谓约略相当。

“义理之学”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

四、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之弱点(1)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

(2)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3)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

2.中国哲学的弱点产生的原因(1)中国哲学未以知识问题(狭义的)为哲学中之重要问题。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圣才出品】

第14章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一、陆象山1.简介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抚州金溪人。

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三年。

心学创始人,代表性思想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思想(1)“先立乎其大者”,即先知道即吾心,吾心就是道。

道外无事,事外无道。

(2)人心本是宇宙全体,普通人常有所蔽。

(3)吾人为学,要去心之蔽、复其本体。

(4)以任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心,心就能应物不穷。

二、杨慈湖1.简介杨慈湖,字敬仲,慈溪人,宋理宗宝庆二年卒,年八十六。

南宋心学代表人物,继承和发扬陆九渊的心学思想,著有《象山行状》《己易》。

2.思想(1)宇宙万物都是心中之物,都与我为一体。

(2)只任本心之自然,无不得当而合宜。

三、朱陆异同1.异(1)名称朱子之学称为理学,象山之学称为心学。

(2)理①朱子言性即理,朱子认为心是理与气合而生的具体物,与抽象之理不在同一世界。

心中之理,就是性。

②象山言心即理,反对朱子的心与性的区别。

(3)实在①朱子认为的实在,有二个世界,一个不在时空,一个在时空。

②象山认为的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其在时空。

只有一世界,与心为一体。

2.同象山认为的心与朱子认为的心相同,心就是理。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1.官方思想(1)儒学衰微的趋势在两宋时期有明显转变,儒士们借助佛、道思想来建构儒学的宇宙观。

朱熹理学是儒、释、道三种思想融汇的产物。

(2)南宋理宗朝,朱熹被列入孔庙配享。

(3)宋末开始,朱熹的著作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参考教材。

朱熹的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2.道学一脉(1)陆王心学虽与朱子理学形成对峙之势,但势力远不及朱子理学。

(2)朱子理学,又称道学,有胡居仁、陈献章等后学。

(3)宋元是理学最盛时代,明代是心学最盛时代。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1.陈白沙陈献章,广东新会之白沙理人,世称白沙先生,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其学初宗朱学,后宗陆学。

2.湛甘泉湛若水,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1.阴阳家(1)思想阴阳家注意于“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并加以推衍,将此等宗教的思想加以理论化。

(2)流变①阴阳家,于其成“家”之时,即似有与一部分儒家混合之趋势。

②到了秦汉之际,阴阳家之言几乎完全混入到儒家之中。

2.今文经学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

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

当时阴阳家之空气,弥漫于一般人之思想中。

“天道”人事,互相影响;西汉人深信此理。

故汉儒多言灾异。

君主亦多遇灾而惧。

三公之职,除治政事外,尚须“调和阴阳”。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1.阴阳家的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

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

2.阴阳家的宇宙间架图图2-1 阴阳家的宇宙间架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1.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2.董仲舒的地位(1)董仲舒充分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的思想趋向。

(2)《汉书》认为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四、元、天、阴阳、五行1.天董仲舒认为天有时系指物质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

但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有意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为自然也。

2.元董仲舒言万物皆有所始,其所始谓之元。

元在天地之天之前,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是否亦有所始,是否亦始于元,董仲舒未详言。

3.阴阳董仲舒认为阴阳为两种物质的气,但一般阴阳家包括董仲舒在很多时候所提及的阴阳,并不是这些有物质的。

4.五行董仲舒提出五行相生、相胜,五行之次序,为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第一生第二,第二生第三,第三生第四,第四生第五。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至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指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商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1)以氏族制为基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南北朝之玄学(上)
一、玄学家与孔子
1.玄学
古代思想中,道家最重自然主义。

南北朝时,道家之学兴盛,称为玄学。

2.三玄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

3.玄学家
袁粲、严植等人。

4.尊孔玄学
玄学是指道家化的孔子之学,推尊孔子为最大圣人,以其学说为正统思想。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
1.何晏
(1)简介
曹魏玄学家,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2)《道论》
发挥《老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认为“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
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


(3)《无名论》
推崇自然,认为“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

2.王弼
(1)简介
曹魏玄学家,认为圣人有自然之情,但能“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主张“有生于无”。

(2)解《老子》
①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认为“凡有皆始于无”。

②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认为“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3)解《周易》
①注“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认为道为无,惟其为无,非事物,故能“无通也,无不由也”。

②注《易》,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气。

3.孔子道家化
玄学家之经学是指以道家之学说,释儒家之经典。

王弼《易》注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

(1)何晏集解《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其于庶几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

不虚心,不能知道”。

(2)沈居士注《论语》“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为“导之以德,使物各得其性,则皆用心不矫其真,各体其情,则皆知耻而自正也”。

(3)孙绰注《论语》“六十而耳顺”,认为“朗然自玄悟,不复役而后得”。

(4)郭象注《论语》“颜渊死,子哭之恸”,认为“人哭亦哭,人恸亦恸,盖无情者,与物化也”。

(5)顾欢注《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夫无欲于无欲者,圣人之常也;有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分也”。

(6)太史叔明注《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颜子上贤,体具而微则精也”。

三、阮籍、嵇康、刘伶
1.阮籍
(1)简介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尤好庄老。

当其得意,忘乎形骸。

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2)《达庄论》
认为天地万物,俱为一体,个体都是全体之部分。

(3)《大人先生传》
攻击君子之礼法,认为“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向往悠游天地之间与造化同在的境界。

2.嵇康
(1)简介
嵇康,字叔夜,谯国锃人。

恬静寡欲,好老庄。

(2)《释私论》
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君子不以是非为念,但虚心率性而行,自然不违道”。

3.刘伶
(1)简介
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不重人体形骸。

(2)《酒德颂》
推崇放情肆志的人生观。

四、《列子》中之惟物论及机械论
1.《列子》
《列子》,又称《冲虚经》,魏晋道教典籍,包含着纯粹的唯物论、机械论与快乐主义。

2.《力命篇》
(1)认为人力与天命都不能控制与转移。

(2)认为事物的变化无法控制。

3.《说符篇》
天然的变化和人的活动都是机械的。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
1.生死态度
(1)人生短暂。

且其中有一大部分,严格地说,不是人生。

(2)生前既为暂时,死后亦归断灭。

2.满足诸欲
(1)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在于快乐、享受。

欲望愈发满足,人生愈发快乐。

(2)当诸欲冲突或受阻时,要选择当下容易满足之欲。

3.美名之欲
(1)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

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

(2)当美名需要牺牲当前快乐之时,要选择当前的快乐。

4.死不足畏
教人不必畏死,教人多宽自譬喻,以明死之不足畏。

5.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拔毛是当前之苦痛,得天下是将来之结果。

人们应追求当前之快乐,不计将来之结果,应避免当前之苦痛,不计将来之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