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总结

中国哲学史总结

3、周礼: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4、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社会极为混乱,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因此孔子主张通过正名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与位置相适应的对待。

5、仁学思想(1)孝、悌: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表现为家庭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而这里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2)忠、恕之道: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由己推人,尽己之力,成就他人,这也就是所谓“忠”;从消极方面说,宽容他人,宽以待人,不强加于人,这就是所谓“恕”。

(3)克己复礼为仁:①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

②求仁完全是自律的。

③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6、中庸之道(1)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凡事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即一切事务正当不易,做事不走极端而应稳定不变,要允执其中,叩其两端,即不走极端,中正不偏,恰到好处。

(2)和而不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中庸要以周礼为原则,要求治国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表现在人事上面,就是以一种全观的视野、自我节制的心态对不同情况采取适中匀和的态度,兼容并蓄,冲突而融合,不走极端,不以强凌弱,争取各方面各人利益的最大化。

7、老子道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1)万物的本源。

具体万物形成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2)规律性。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内容提要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

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

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

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

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

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

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

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目录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第一节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第二节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第三节朴素自然观的萌芽第四节无神论观念的兴起第二章孔子第一节正名思想第一节正名思想第三节认识论思想第四节中庸之道第四节中庸之道第三章老子第一节“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第二节“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第三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第四节神秘主义认识论第四章孙武第一节富国强兵的思想第二节“不可取于鬼神”与“知彼知己”第三节军事辩证法思想第五章墨子第一节社会政治思想第二节经验论的认识论第三节宗教思想第六章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告子思想第一节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第二节告子的思想第七章孟子第一节“仁政”学说第二节“性善”论第三节“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第八章《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思想第一节法、礼结合的社会政治思想第二节“精气”说第三节“静因之道”的认识论第九章庄子第一节逍遥游的人生观第二节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第三节“自本自根”的道论体系第十章惠施和公孙龙第一节惠施的“合同异”说第二节公孙龙的“离坚白”说第十一章后期墨家第一节社会历史观第二节认识论第三节逻辑理论第十二章《易传》第一节关于《易传》第二节《易传》的体系第三节《易传》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第十三章荀子第一节社会政治历史观第二节“性恶”论第三节自然观第四节认识论和逻辑思想第十四章韩非第一节法、术、势第二节认识论第三节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第二编汉一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一章汉初的哲学思想第一节汉初的黄老学派第二节陆贾第三节贾谊第二章董仲舒第一节“大一统”的政治理论第二节“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第三节“事各顺于名”的认识论第四节历史观和性三品说第三章扬雄和桓谭第一节扬雄的哲学体系第二节扬雄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第三节扬雄的人性论与社会政治思想第四节桓谭的形神论和对谶纬迷信的批判第四章谶纬和《白虎通》第一节谶纬和象数之学第二节《白虎通》的宗教神学第五章王充第一节自然观和无神论第二节认识论第三节历史观和人性论第四节命定论思想第六章王弼第一节“名教”本于“无为”第二节“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第三节“得意在忘象”的认识论第四节“治众者至寡”的英雄史观第七章裴颁和欧阳建第一节裴颇等反对玄学贵无论的历史背景第二节裴颁的“崇有论”思想第三节欧阳建“言尽意论”的认识论第八章郭象第一节“独化”说第二节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第三节“冥然自合”认识论第三节“冥然自合”认识论第九章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第一节佛教的传人和盛行第二节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第三节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第十章范缜第一节范缜“神灭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范缜的无神论学说第十一章东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哲学的发展第一节道教的形成和概况第二节葛洪和陶弘景的道教哲学思想第三节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人的道教哲学思想第十二章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第一节隋唐佛教概况与儒、佛、道三教的纷争和融合第二节玄奘与唯识宗第三节法藏与华严宗第四节慧能与禅宗第十三章韩愈和李翱第一节韩愈的哲学及其反佛教思想第二节李翱的哲学及其反佛思想第十四章柳宗元和刘禹锡第一节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第二节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第三编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一章李觏与王安石第一节李觏的自然观第二节李觏的社会伦理思想第三节王安石的五行学说和认识论第四节王安石的人性论和历史观第二章周敦颐和二程第一节北宋时期道学的产生第二节周敦颐的太极动静说第三节二程的天理论第四节二程的人性论和道德学说第三章张载第一节气一元论的自然观第二节辩证的宇宙观第三节唯理论的认识论第四节人性问题与道德学说第四章朱熹第一节理一元论第二节“格物穷理”论第三节思想方法论第四节人性论伦理学说与历史观第五章陆九渊第一节“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第二节反省内求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第三节朱陆之争第六章陈亮与叶适第一节陈亮、叶适功利学派的社会背景第二节陈亮的哲学观点与功利思想第三节叶适的哲学思想第四节叶适的功利思想及其对各派哲学思想的批判第七章元代的哲学思想第一节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第二节许衡的思想第三节刘因的思想第四节吴澄的思想第八章王守仁第一节“心外无理”与“心外无物”第二节“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第三节唯心主义的伦理学说第九章罗钦顺第一节“理只是气之理”的气本论思想第二节关于心、性的理论第三节对陆王心学和佛教的批判第十章王廷相乃第一节“理在气中”第二节对于先验认识论的批判第三节人性问题与历史进化观点第十一章王艮与泰州学派第一节王艮的格物说和良知说第二节泰州学派的发展第十二章李贽第一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第二节世界观和真理学说第十三章方以智第一节论“通几”与“质测”的关系第二节方以智的自然观第三节辩证思想第四节对于理学和佛教禅宗的批判第十四章黄宗羲第一节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和黄宗羲的思想倾向第二节对于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论的批判第三节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气外无理”、“心即是气”的哲学思想第十五章王夫之第一节“气者理之依”第二节“日新之化”第二节“日新之化”第四节人性论与理欲论第五节历史观第十六章颜元第一节“理气融为一片”第二节习行格物第三节功利主义第十七章戴震第一节清代前期的社会情况与戴震的学术倾向第二节“气化即道”第三节“血气心知”第四节“理存于欲”第四编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第一章龚自珍和魏源第一节龚自珍“平均”论的变法革新思想第二节龚自珍的哲学思想第三节魏源“师夷之长技”的革新思想第四节魏源的哲学思想第二章洪秀全第一节原始的社会主义空想第二节对封建神权和传统名教的批判第三节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第三章康有为第一节康有为与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第二节托古改制和大同思想第三节进化论思想第四节“仁爱”哲学第四章谭嗣同第一节批判封建名教,宣扬人道主义第二节“破对待”的相对主义理论第三节“仁学”的哲学体系第五章严复第一节批判封建君权,宣传民主自由第二节“物竞天择”的进化论第三节机械的自然观第四节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第六章梁启超第一节心物论第二节天授与自成第三节英雄与时势第四节新民论第五节良知自由第七章章炳麟第一节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论第二节对孔教的批判及其局限性第三节从宣传无神论到鼓吹“无神教”第四节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第八章孙中山第一节革命民主主义者第二节三民主义的学说第三节进化论思想第四节“行易知难”的知行学说第五节二元论和民生史观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1、问答题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正确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江南博哥)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为处势,二为抱法,三位用术。

”韩非子的“法”“术”“势”之间具有循环互补的关系,法治需要由术来补足,术治又需要法来补足,势也需要法来补足,若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法其实也需要势的补足,术也需要势的补足,势又需要术的补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需要,互为补足,存在着循环互补的关系。

3、法、术、势”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君主的统治术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势、术浑然一体。

2、名词解释心即气正确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

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

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见之于心。

心即气也。

”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

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

“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

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

”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3、名词解释系辞正确答案:1.指《系辞传》。

《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

“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辞十九条。

2.指卦辞或爻辞。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4、名词解释复性说正确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先秦及其他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总结:1、孟子性善论p552、荀子性恶论p933、董仲舒性三品说p1274、王充人性论p150(次重点)5、韩愈性三品说p2316、李翱性善情恶说p2357、王安石人性论p259(次重点)8、二程、张载、朱熹等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P270/280/2949、王廷相人性论p344(次重点)10、王夫之人性论p380二、宇宙观比较:老子p28,周易p87三、墨子宗教观:p46四、公孙龙:离坚白说p75指物论p76白马非马p77五、惠施:合同异p72十命题p73六、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关系总结:1、孔子正名思想p162、墨子取实予名p45,后期墨家以名举实p823、惠施与公孙龙p72/754、荀子正名p99/1005、董仲舒正名p126七、韩非子法家思想p102八、《周易》相关的问题:1、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宇宙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中事物,构成一种宇宙图式或框架。

2、十翼: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

十篇注释周易古经的文章,相传乃孔子所作,实际乃孔子及其弟子而为。

(注意区分周易古经和易传)3、周易的宇宙论p874、周易的辩证法p885、一阴一阳之谓道6、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程朱与戴震p395解释不同)九、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总结历史观、人性论、自然观、认识论p91十、庄子:p661、齐物论:a、齐同物论b、齐物之论2、齐是非3、道通为一4、心斋、坐忘、吾忘我5、逍遥游6、有待、有己、无待、无己7、道论(对老子之继承)十一、老子韩非道论比较p28/108、庄子老子道论继承p28/70、老子易传宇宙论p28/87、辩证法p29/88比较十二、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论总结:天人合一,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

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荷奇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荷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萌黄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谪,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信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吞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黄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先秦(一)孔子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4.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

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5.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6.“孔颜乐处”:所谓"孔颜乐处",最早由孔夫子表述出来。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感叹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也曾自己描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概念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是克己,也即克制约束自己;复礼的意思是回到理的规范上来,既是使言行合于理。

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礼,是以仁及道德为基础。

通过理来实践自身的道德。

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从社会政治的发展来看,孔子以克己复礼来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避免社会变革,表现出他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一个人,遇事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非道德的选择,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的结果,而不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复礼、合于礼,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尽责。

反者道之动:语出老子第四十章.指的是“道”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运动特征。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道”生养万物,但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老子更重视“反复"之义“道”生养万物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指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倡导人生应当收敛、柔弱、谦退、“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内容提要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

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

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

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

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

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

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

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展开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门的分化,也促成了儒学的发展。

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

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即较孔子年长的老聃。

《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成书有一过程,并非一人所著,亦非一时所成。

《老子》有多种文本,既有传世本,也有近30年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

2.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

老子首先把“道”从“道路”“天道”“人道”等概念中抽象出来,使“道”成为一哲学上的形上范畴,并建立起以“道”为本源的宇宙论与本体论相结合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母”,是与“万物”、“有”不相同的“无”,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

”他还进一步说明了“道”创生万物的历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老子把“道”视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动力。

他进而对“道”如何促成世界运动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思考,提出“反者道之动”的思想。

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又考察了经验世界的运动变化,揭示了其间辩证法。

4.老子又由对于“道”的形上思考,开出了“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第四章墨子建构的墨家哲学1.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从儒家中分化出来,成为墨家学派的开创者。

他与后学的思想与著作,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2.墨子面对社会的大变动,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其内容表现为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这十大主张构成了墨家社会政治理论的基本纲领。

3.“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也是墨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根本标志。

“兼爱”的基本含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

这与孔子讲“仁爱”所主张的“爱有差等”、“推己及人”有显著的不同。

墨子主张“兼以易别”,用平等的无差别的爱取代有差别的爱。

4.墨子在认识论上提出“三表法”,认为判断言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有三条:“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发)以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这一思想表现出鲜明的经验主义特征。

第五章孟子的心性理论1.孔子之后,心性问题成为儒家学者探讨的一大问题,他们对此作了形上的阐发。

在《性自命出》中提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的命题。

在《中庸》中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思想。

而在《大学》中则把心性修养向外推扩,提出一套由“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2.孟子对于发挥儒家的心性理论贡献尤大。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其思想保存在他与弟子们共同完成的《孟子》一书中。

3.孟子承继孔子、子思一脉的思想并使之得以深化与发展,其根本点在于把孔子提出的“仁”诉诸“不忍人之心”(又称“恻隐之心”),由“不忍人之心”建立起性善论。

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而“心”与“性”的最后保证,就是“天”。

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而知天矣。

”4.孟子由性善论出发,建立起“存心养性”的道德哲学和施行“仁政”的政治哲学。

其中,“养吾浩然之气”的人格修养,“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

第六章庄子的精神追求1.老子以后,道家思想大体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以个人生命为中心,一是以社会政治为中心。

稷下道家发展了后者,杨朱、庄子则发展了前者。

2.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

庄子及其后学的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的七篇最有可能出自于庄子之手。

3.庄子把老子的形上追求,发展为一种以个人本我、真我、自由为价值取向的精神追求。

与老子一样,庄子也讲“道”,但他把“道”转化为一种精神境界。

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思想,消解经验事物的分别,批评经验知识的不真,主张人在这一境界中获得自由。

这种自由一方面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出世追求,另一方面又有着“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游世意识。

第七章阴阳学说与《易传》思想1.战国时期,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除了道家、儒家之外,还有阴阳家与《易传》的思想值得重视。

2.阴阳家与古代的天文学、历法学研究有密切联系。

战国中期,阴阳家从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天文时节经验出发,认为人的活动必须以阴阳、四时、五行在相互联结中所给出的法则为依据,由此建构起天人合一的宇宙系统。

这一系统到战国后期的邹衍,发展为“五德终始”的历史理论。

3.《易传》是战国时期所出现的《易经》解释系统。

《易传》提出了一套宇宙生成理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在讲宇宙生成时,《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矛盾观,认为在矛盾的推动下,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处于变易之中。

在自然界,“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而在人类社会,“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面对变易中的世界,人们应当“唯变所适”,与时俱进。

第八章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1.战国时期,名家更关注的是一些与农业生产活动没有那么密切联系的自然科学理论,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自然哲学与认识理论。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惠施、公孙龙与后期墨家。

2.惠施主张“合同异”。

在《庄子•天下》篇中,保存有惠施的十个论点,称为“历物十事”。

其中一个最能表达惠施思想的论点是:“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一论点旨在通过分析事物的同异关系,揭示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相对性。

3.公孙龙主张“离坚白”。

公孙龙的著作为《公孙龙子》一书。

公孙龙的一个论点是“白马非马”,认为“白马”与“马”不论从内涵上看还是从外延上看,都不是相同的概念,不应加以混淆。

公孙龙的另一个论点是“离坚白”,认为“坚白石”中的“坚”与“白”的两个属性不是“相盈”的。

这反映了他对分析方法的运用和对概念的确定性与精确性的追求。

4.后期墨家是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墨子后学。

他们的著作是保存在《墨子》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通常把它们合称为《墨经》或《墨辩》。

后期墨家关注光学、几何学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论与逻辑学。

在知识论中,后期墨家对认识过程作了精密分析,并根据认识来源和内容对知识进行了分类。

在逻辑学中,后期墨家对于“辩”的作用与目的、程序与步骤、规则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说。

第九章荀子的儒家哲学1.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

他的思想集中保存在主要由他撰写的《荀子》一书中。

与孟子关注人的心性不同,荀子更多地是探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主张。

在他那里,“天”被明确规定为自然之天,既不为人所能干预,也不能干预人,人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自然世界,就会取得成功,人违背自然规律来扰乱自然世界,就会招致失败。

这就是他所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在他看来,自然之天实是可以为人所掌握的,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

3.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荀子提出“化性起伪”、“明分使群”的主张。

在他看来,“性”是“情”“俗”之类的先天的自然禀得,是与恶联系在一起的。

要使人由恶而善,必须经过“伪”的过程,这种“伪”就是后天的文化熏陶、道德教化。

因此,他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继则指出,人与动物不同且优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能群”,而“能群”的实现在于“明分”,“明分”的关键在于“隆礼重法”。

这样一来,荀子凸显了文化对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

第十章韩非子的法家哲学1.韩非生活在战国后期。

他本是荀子的学生,但却进一步发挥了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这些理论,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帝国的建立起了实际的作用。

他的著作经后人编辑整理为《韩非子》一书。

2.韩非之前,法家思想家商鞅强调了“法”的意义,申不害凸显了“术”的作用,慎到阐发了“势”的价值。

韩非认为,“法”是由官府用文字公布出来、以赏罚为基本原则的律令,“术”是由人君操纵驾驭臣下的手段,“势”是君主的权力与威势,三者皆为治国所必须。

他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他主张把“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

3.与法家所主张的改革相伴随,韩非提出了历史进化观。

他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上古”、“中古”、“近古”、“当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