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相关问题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1、问答题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正确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江南博哥)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为处势,二为抱法,三位用术。
”韩非子的“法”“术”“势”之间具有循环互补的关系,法治需要由术来补足,术治又需要法来补足,势也需要法来补足,若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法其实也需要势的补足,术也需要势的补足,势又需要术的补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需要,互为补足,存在着循环互补的关系。
3、法、术、势”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君主的统治术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势、术浑然一体。
2、名词解释心即气正确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
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
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见之于心。
心即气也。
”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
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
“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
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
”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3、名词解释系辞正确答案:1.指《系辞传》。
《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
“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辞十九条。
2.指卦辞或爻辞。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4、名词解释复性说正确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面------------不属于周初所提出的天命观的内容。
CA、天命靡常B、以德配天C、绝地天通D、敬德保民2、五行思想是在---------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BA、《诗经·大雅》B、《尚书·洪范》C、《易传·系辞》D、《礼记·礼运》3、庄子人生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
CA、“拔一毛以里天下不为也”B、齐物论C、逍遥游D、“合同异”4、荀子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
AA、“虚壹而静”B、“静观玄览”C、“静因之道”D、格物致知5、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是由-----------明确提出的。
DA、商鞅B、慎到C、申不害D、韩非子6、下列命题中----------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AA、“天不变道亦不变”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天地合气,物偶自生”D、“明于天人之分”7、“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是--------------的基本命题。
CA、扬雄B、桓谭C、王充D、范缜8、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僧肇的思想体系。
DA、物不迁论B、不真空论C、般若无知论D、明报应论9、《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作者是------------。
AA、慧远B、僧肇C、道生D、慧能10、“一心三观”是-------------提出的。
CA、唯识宗B、华严宗C、天台宗D、禅宗11、范缜的“刃利”之喻是直接反对-----------而提出的。
CA、形亡神灭B、形神相即C、形亡神不灭D、形质神用12、----------不是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代表。
CA、公孙龙B、惠施C、墨子D、后期墨家13、------------不属于“六家七宗”的范围。
DA、本无宗B、即色宗C、幻化宗D、菏泽宗14、“元气自然”是----------提出的。
BA、《管子》B、王充C、桓谭D、范缜15、“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是-----------提出的命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儒家思想的“仁”概念最早由哪位思想家提出?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2. 下列哪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 老子B. 庄子C. 列子D. 鬼谷子3. “知行合一”是哪位中国哲学家的核心思想?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4.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个哲学流派中?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5. 以下哪部著作是墨子的主要思想来源?A. 《墨子》B. 《道德经》C. 《孟子》D. 《荀子》6. 宋明理学中,提出“格物致知”的哲学家是?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7. 以下哪位思想家是“易传”的作者?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8. “非攻”和“兼爱”是哪家学派的基本主张?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9. 以下哪位哲学家被尊称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李时中10. “中庸之道”是以下哪位思想家的核心理念?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道德经》中提到的“道”的特征?A. 无为而治B. 柔弱胜刚强C. 以德报怨D. 天人感应2. 以下哪些是儒家“礼”的内容?A. 五伦B. 八德C. 社会等级制度D. 音乐教育3. 法家代表人物包括哪些?A. 韩非子B. 商鞅C. 李斯D. 墨子4. 以下哪些是《周易》的主要思想?A. 阴阳变化B. 五行相生相克C. 八卦预测D. 人生哲理5. 以下哪些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A. 知行合一B. 心外无物C. 良知即是天理D. 格物致知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立的态度。
()2. 老子的“道”是一种超越世界的绝对存在,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包。
()3. 墨子主张的“兼爱”和“非攻”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社会的不公。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指导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实验指导1、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
2、试析墨子“非命”、“天老”思想的矛盾。
3、老子为什么把本体之“道“看成”“无”?4、如何评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5、评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认识论。
6、如何评价庄子对人类认识的怀疑?7、从庄子的认识论中受到了什么启发?8、如何评价庄子的无待逍遥?9、惠施在当时果真知道地球是圆的吗?10、从公孙龙的思想中受到什么启发?11、“制天命而用”是人定胜天吗?为什么?12比较孟荀人性论。
13评韩非“参验”的认识方法。
14、评王弼“治众者至寡”的方法论。
15、王弼“得意忘形”的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吗?为什么?16、评裴頠崇有思想的局限。
17、郭象的“独化”指什么?你如何评价?18、如何理解“以不知为宗”的认识方法?19、比较庄子与郭象的逍遥观。
20、如何理解僧肇的“不知之知”的认识方法?21、为什么同一论据“昔物不至今”会得出“物迁”与“物不迁”两种不同的结论?22、慧远的“薪火之喻”和东汉桓谭的“烛火之喻”在形神问题上为什么会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23、如何理解华严宗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思想?24、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只有理性思维一种认识方法吗?25、概述先秦至唐的人性论。
26、评韩愈对君、臣、民关系的界说。
27、李翶是如何复性的?28、柳宗元是如何论证有神论产生的根源的?29、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理解人与规律的关系?30、如何评价刘禹锡物、数、势的思想?31、周敦颐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32、评张载“太虚即气”的观点。
33、评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的认识方法。
34、朱熹的“理一分殊”是我们哲学中所讲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吗?为什么?35、你如何理解朱熹的“知在先,行在后”的观点?36、评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兼述朱熹与二程在这一问题上的同异。
37、评陈亮的宇宙观。
38、评陈亮的功利观。
39、评叶适的“中庸”的运动变化观。
40、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心物关系?41、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参悟的认识方法?42、如何评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43、评王廷相的认识论。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位思想家主张“性善论”?()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陆九渊4、以下哪一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A 理在事先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5、主张“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6、以下哪一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论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7、“天地之化日新”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A 西汉末年B 东汉末年C 魏晋南北朝D 隋唐时期9、以下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宇宙生成论的著作?()A 《周易》B 《老子》C 《庄子》D 《淮南子》10、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是______时期。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和“______”。
3、《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______篇。
4、法家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玄学的主要论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6、宋明理学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派别。
7、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道教的经典著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1、我们的祖先大约在黄帝时已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
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2、(理解)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国家机器外,还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使它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夏代的统治者已利用宗教迷信和天命论来欺骗人民了。
到了商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编造了政权神授的谎言,说“帝立子生商”。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呢?其办法是通过“卜筮”。
“卜”“筮”都是一种预测吉凶祸福的迷信活动。
西周统治者承继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尚书召告》说“惟天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小题)周朝奴隶主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4、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朔到《易经》。
现存《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经》,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录了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5、《易经》大概是在殷周之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卜筮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一本书,以供人们卜筮时参考。
《易经》64卦是由八卦重叠组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一”“一一”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而引起变化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如乾()卦。
泰()卦,九三爻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把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洪范》说:“五行。
”水、火、木、金、土。
6、阴阳说和五行说在西周时期又有了发展?A 、周幽王时,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B、西周末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第一讲:绪论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第三讲:《周易》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中哲思习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1)中国哲学产生的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精神及特质。
第一,知行合一。
第二,天人合一第三,真善同一。
第四,重人生而不重知论第五,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第六,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第七,哲学与政治紧密相联。
第八,哲学家与他的哲学合一。
第九,中国哲学的重点:主体性与道德性。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一)形而上意义上的“道”1.“道”的含义:本体论的含义和宇宙论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端倪,边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1章》)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P282.“道”的性质p29(二)规律性的“道”1.老子看到了对立转化规律的存在。
P302.老子也看到了循环运动的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16章》)(三)生活准则的“道”“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第22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名教:社会的等级名分、伦理仪则、道德法规、制度典范等的统称自然: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中心观点1 名教本于自然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王弼从道家自然哲学的立场出发调和二者。
以自然为“无”,为本,以名教为末,强调名教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因此,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本体的表现,而本体便是“无”,因此,人类社会也应当按照这种本体的法则运作,实现无为而治.他要求统治者能清静无为于上,“以无为为君,以不言为教”.长短,尊卑自然“各有定分”.因此,在上的最高统治者只要做到设官分职,定好名分,就可长久地坐享其成了.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为表里的.中心观点2 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人物阮籍嵇康阮籍的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真致。
他认为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值得一提的是,阮籍并不像嵇康一样真正反对名教,他反对的只是虚假做作的名教,由此,他更多的是名教与自然的折中思想。
嵇康是第一个明确的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哲学主题的思想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
他同样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自然是天地间的最高法则,是最真实的存在,而名教则是自然破坏后的产物,是低于自然的。
名教与自然是有本质的冲突,两者不可能互相协调。
因此,针对时人推崇名教的风尚,尤其是司马氏,嵇康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所以他公开否认“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坚决反对“立六经以为准”,“以周,孔为关键”,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复人的自然情性,反对名教对大道的分剖和对人性的戕害,从而超越名教,是人的自然真心本性得以彰显。
正是这样,嵇康才遭到司马氏的迫害。
中心观点3 名教即自然代表人物郭象郭象主张万事万物各自变化,各自发展,不会互相影响.凡存在皆属自然,而名教是存在,当然亦是自然.郭象认为“道”是“冥”,宇宙万事万物是”“迹”,但是两者并非截然二分,是互相圆融在一起,“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迹”才能显现,而“迹”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名教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并非可以脱离自然,只是自然中的不同表现的。
他的独化论从各安其分、各适其性的观点出发,主张调和名教与自然地关系,认为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
他认为如果顺应名教的规范,就能各遂其性、各尽其欲,实现自然。
僧肇的佛学思想僧肇的佛学思想是从真谛俗谛相即来解释实相,阐明了体用、动静、有无等问题;主张体用一如,非有非无,即静即动,不仅批判总结了我国佛学般若空宗的各派理论,也间接批判了魏晋玄学的各个学派,把大乘般若学和三论的中道思想大大向前发展了,独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学哲学体系,成为中国佛学史上有划时代贡献的学者。
一体用一如、立处即真僧肇认为,本体与想象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二者是相即的。
人们不应脱离虚假不真的现象世界区另立一个虚无本体。
“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
”(《般若无知论》)他在这里说的寂即本体。
在僧肇看来,体用相即,体即是用,用即是体。
他认为,空与有、寂与用都是不二的,不应另立一个虚无的本体,然后再说万物是虚假的。
僧肇认为,从真谛俗谛相统一的观点看,说他是真,却未尝实有,说他是假,却未尝空无。
为了说明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僧肇提出“立处即真”的命题。
不变的本体是宇宙万法的得以成立的依据,不是离开不变的本体另有所谓依据,本体与诸法一体不二。
二、动静不异观僧肇认为事物没有生灭,没有变化。
所谓不变,不是离开变化去求不变,而是要在变动中去认识不变。
因为必须在变动中认识不变,所以说事物虽然在变动着,实际上是不变的。
僧肇认为“动静未始异”,动静相即,让人们“求静于诸动”“不释动以求静”。
从前的事物即停在从前,从不来到现在。
法身本体,无去无来,所以常恒不变。
盖绝对的本体不可与相对的动静等现象截然划分,即动即静,也正是辨明即体即用的道理。
三、般若无知而又无所不知般若的含义有两方面,从其客观上来说是净空,从其主观上说是大智,即能洞照性空之理的智慧。
僧肇又称其为“圣智”。
《般若无知论》说:“般若无所知、无所见”,因为有所知就有所不知,因为圣心无知,所以无所不知,不知之知才叫作一切知。
僧肇认为:般若有洞照一切的直观,般若的特点就是:“实而不有,虚而不无,存而不可论”。
就是说,它真实而非实有,虚寂而非空无,存在着而非无法论述。
般若无知是因为万物无相。
僧肇认为,一切世间万象若没有般若区洞照就不能得到本质。
般若是洞照诸法实相的能力,却没有知见。
僧肇认为,圣人抛却了世俗知见的羁绊,就可以由无知达到无所不知的境地。
荀子“明分使群”荀子思想中鲜明地贯穿着"明分"的思维与原则,对社会秩序的建构来说,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说。
在荀子看来,群体秩序化维系关键在于:一是靠"礼",以礼分施,以礼为组织原则与方法,把社会构成一套整齐的有机体,以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值"的理想的群体生活。
二是要分理好君臣、父子这两对群体之间的关系,在荀子这里,父权从属于君权,血缘从属于政治,社会秩序的诉求主要依靠政治来整合。
一、“明分”与“明分使群”之含义当今学界出现了一股走出“现代新儒家”囿于心性之偏颇、旨在弘扬“荀学”外王路线、进而迈向务实理性的“新法家”的理论思潮。
从整体上看,荀学的研究仍集中于“礼”。
“礼”固然是荀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群”也是荀子思想的另一个核心荀子认为人类以“群”作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存在方式,它是以一定的秩序化状态而存在的。
他以人之性恶为理论根据,论证“义”即礼法不仅是人类群自我实现秩序化的手段和改造人性的标准,而且又是维护“分”即现实社会不同阶层的职业分工和等级差别的决定因素。
确立和维持“分”,就可消除现实社会战乱纷争,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达到“明分使群”。
他从人性本恶出发,以义——分——群作为其构建社会秩序化的因果逻辑链环,环环紧扣,步步演进,构成了荀子社会控制论的逻辑体系。
中庸的思想《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所说的“天”,是使一切存在能成为存在的“天道”。
《中庸》以天道为性,即万物以天道为其性。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指出五伦为五达道,即人人共由之路,普遍之道;智慧、仁爱、勇敢为三达德,即实践五条路的三种方法。
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
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同时诚是自己实现、完成、成就自己,而道是人所当自行之路。
君子把诚当做最宝贵的东西。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
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
《中庸》认为,由至诚而后明善,是圣人的自然天性;而贤人则通过学习、修养的工夫,由明德而后至诚。
由诚而明,由明而诚,目的是一样的,可以互补。
《中庸》还提出了“尊德性”与“道学问”的统一、平凡与伟大的统一。
既保护、珍视、养育、扩充固有的善性仁德,又重视后天的学习、修养;既有远大的目标,又脚踏实地,不脱离凡俗的生活世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的合一之境,实现崇高。
道安的思想道安对佛经的翻译和经录工作非常重视,他对翻译工作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认为有五种失原本之义并三种之不容易者。
道安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本无论”。
道安认为世界于空、无等自然状态由元气变化而成,故称无本,而不可称万有可自空、无中产生。
道安的本无思想,只是把无看做无形无象的状态,并非把无看做完全的空无。
道安认为要打内心里从色、受、想、行、识中得到解脱。
指出要通过戒定慧的修行,使人在五蕴之中体察世事的虚幻,从内心里得到解脱。
道安还认为,研究般若经典不能单用“考文、察句”的方法,而要批开繁复的文句体会它的精神实质。
有了这样的体会,才能把第一义谛与世俗谛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的义理表现在行动上。
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本,融合而成道教的修道成仙理论1、以“气”释“道”的本根论司马承祯指“气”为“道”,而不是以“玄之又玄”论“道”,即从本体论回到宇宙本根论,以“生”、“化”叙说宇宙由“气”到“物”的过程,即肯定“生、化”的实在性而拒斥“无生”论,然后指出人在宇宙中的独特性,说明人可修道成仙。
他认为人的天赋中就有神仙的素质,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虚气”,就能修道成仙。
司马承祯认为成仙的关键是得“道”。
什么是“道”呢?“道”是一种无形象、无实体、无需寻求的、神妙莫测的绝对存在,人们得之就能成仙长生。
但是,人们怎样得“道”呢?关键在于是心“安”而“虚”-----达到心静而无物的境界,则自然而然就能得到道,也就可以长生久视而成仙了。
2、性、命并重的修养论司马承祯回归道教借以立论的元气论和神仙论,重视作为炼形功夫的养气说和内丹术,并由此而发展出一套如何依据四季变化,顺应天时作炼养的理论体系。
在炼养方面,司马承祯倡行以渐法入道。
他认为修性练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坐忘收心、主静去欲,以臻于大悟之境。
也就是说,修养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无知无欲、无感无求、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界,凝神收心为“性”学,养气炼形为“命”学,后世称之为性命双修。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王充认为元气是宇宙的本根,它像云雾一般极其精微,充塞于天地之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禀元气而生的。
在他看来,天上的气有向下沉降的运动,地上的气有向上蒸发的运动,上下之气互相交合,于是形成了万物。
王充把人看做万物的一部分,和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元气而成。
王充肯定人和万物有相同的一面,同时也承认人与万物有不同的一面。
他认为人是“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人的知识、智慧、精神,就是人高于或区别于万物之所在。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精神呢?这是因为人禀受了一种特殊的气,他称之为“精气”。
精气能够发生精神作用,如果没有了精气,人体就会化作灰土,成为和万物没有区别的东西。
因此,人之所以有别于万物,就在于人所禀受的气不同于万物所禀受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