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新祥旭考研中国哲学史重点总结
中国哲学史总结

3、周礼: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4、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社会极为混乱,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因此孔子主张通过正名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与位置相适应的对待。
5、仁学思想(1)孝、悌: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表现为家庭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而这里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2)忠、恕之道: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由己推人,尽己之力,成就他人,这也就是所谓“忠”;从消极方面说,宽容他人,宽以待人,不强加于人,这就是所谓“恕”。
(3)克己复礼为仁:①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
②求仁完全是自律的。
③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6、中庸之道(1)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凡事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即一切事务正当不易,做事不走极端而应稳定不变,要允执其中,叩其两端,即不走极端,中正不偏,恰到好处。
(2)和而不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中庸要以周礼为原则,要求治国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表现在人事上面,就是以一种全观的视野、自我节制的心态对不同情况采取适中匀和的态度,兼容并蓄,冲突而融合,不走极端,不以强凌弱,争取各方面各人利益的最大化。
7、老子道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1)万物的本源。
具体万物形成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2)规律性。
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2016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第一局部中国哲学史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①?易传?哲学担任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担任“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
道是过程,理是此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成果。
〔3〕总结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煽动,气有力量。
这就为此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
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开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道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恳上,以诚信来措置事务。
b.用自然之物、事物之理来安排本身,提高才德。
除此之外,没有更重要的了。
研究、体悟事物变化之道的神妙,理解其深刻的理据,是最高的智慧。
④?易传?必定、促进人间的事业,强调顺应客不雅观事物开展的规律,把握契机,当令加以裁断,或修订、改变定制,使之合宜,加以会通,将这些政策与成果用在老苍生身上,这就是事业。
哲学考研中国哲学史重要知识点串讲

哲学考研中国哲学史重要知识点串讲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哲学理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考研中,掌握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结合考研的角度,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串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
其中,代表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1.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重要知识点包括:仁、义、礼、智、孝等。
2.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重要知识点包括道、德、无为、自然等。
3. 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节俭。
重要知识点包括兼爱、非攻、明义等。
4. 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法家思想强调法制治理、法术善治。
重要知识点包括法治、法术、权谋等。
5. 名家思想:以荀子为代表,名家思想强调人性恶、外物制人。
重要知识点包括性恶、性善、天命等。
二、秦汉哲学思潮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法家思潮和儒家思潮的发展。
1. 法家思潮:以李斯为代表,法家思潮在秦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重要知识点包括法治思想、法家理论体系等。
2. 儒家思潮:秦朝灭亡后,儒家思想再度复兴。
重要知识点包括孔子学派的衍化、儒家经典的整理等。
三、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和道教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随着东渐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重要知识点包括佛陀生平、佛教教义等。
2. 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它强调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和境界。
重要知识点包括道教经典、道教修炼方法等。
四、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新篇章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
1. 唐代哲学:唐代出现了玄宗时期的玄宗皇帝和颍川柳祗两位皇帝。
中国哲学史要点整理

中国哲学史要点整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22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
出现了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其中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重要的思想家、学派和作家。
1、儒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是孔子,他是中国最大的哲学家,以仁、义、礼、智
为主要内容,强调以治政、治国、安定社会。
孔子认为,人应当自觉遵守
仁义,实行仁爱他人,君臣贵贱得体,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2、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认为道即万物贯穿,宇宙的发展犹如潮汐,凡物“有生之年”,“满而弃之”,“永运之道”是要使人达到自由安宁。
道家主张自然而然,尊重宇宙自然的规律,反对抵抗自然,因而强调“仁
者无敌”。
3、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强调君臣有别,实行“婚姻制”,企图把
家庭制度化,达到政治的目的。
他认为,“法”是实行政治秩序的基本准则,而“仁义”是法的根本,只有遵循法,实行仁义,才能实现政治的安定。
4、兵家
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子,他主张“兵以诈为主”,倡导战争的政治思想,认为“诈术”才是最有效的战略。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上课讲义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中国哲学知识小结思考题: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1、先秦哲学是中哲的形成时期。
2、秦汉,儒家官方哲学地位确立。
3、魏晋南北朝(玄学)官方哲学反思及多元思想酝酿时期。
4、隋唐,佛教兴盛及儒家思想反思。
5、宋明理学:新儒学。
6、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及改造。
7、近代:对传统哲学批判及反思时期。
关于周易的知识点:(1)周易中所体现的天人相与的观念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在“国之大事”亦人君之事问题上的天人相与思想。
而其中天人相与思想的体现主要在:【1】天主宰人【2】天以人德为条件来主宰人。
【3】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而人德则是具体的条件和人的德行的考量关键。
【4】从本质上来讲这只是假借上天之口,言德之实。
【5】自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神学形式下的人德愈发彰显。
2.天“与”的条件乃是“人德”,以及道德的表彰方式。
,对人君的道德要求所体现出的道德思想。
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虽被凸显了出来。
此现象通过卦辞和爻辞中的变化,以及占辞句式中条件句的特征以及内容中,其形式上更加的采用判断用辞,更多采用君子大人为善,小人为否等人格定位于判断形式的对应。
同时在当时天人思潮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天象来预示人的吉凶,从而得出道德规范上的启迪。
【ps】春秋易筮反映的天人观念的变化示例:卦占吉凶→卦占取义(象)言吉凶→不占而赖卦辞说理言吉凶→到孔子时期出现不卦占取象说德理(不言吉凶)这样的发展变化逐渐的抛弃象,直接言道德原则。
(2)思想现状、问题、要求及历史条件分析。
1、天人思想情节:人文道德彰显/其说理依据的统一归结2、问题或者彰显的要求:待总结整合/去神/非神之统一归结3、历史条件:远天或者神学否定思潮,思想交流的社会条件,归结所需自然之理即阴阳思想。
思考题:1、《周易》古经有怎样的内容结构2、如何看待和理解《周易》的道德内容及其主张方式孔子思想:孔子仁学:儒家哲学宗旨之确立一、正名思想关于“正名”。
考研哲学中国哲学史概述

考研哲学中国哲学史概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总结和概括。
它涵盖了从先秦时期至现代的哲学思想,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考研哲学中国哲学史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了解该学科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一、先秦思想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对人生命运及社会伦理的思考。
诸子百家中的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道德关系;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天道、活得自在;墨子和墨家强调兼爱、抱一它是在战国时期各家百家争鸣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为日后的思想贡献了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中国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秦汉时期出现了道教、佛教以及玄学。
道教注重修炼内丹、追求长生等奥秘,主张“修身养性”;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重视修行和解脱,提出了“三世因果”和“四圣谛”的思想;玄学融合了儒家、道家、阴阳五行等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太极生两仪”的观点。
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并对后来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依然存在着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此外,王弼的“心即理”思想以及道教思想与佛教禅宗的交融也是当时的焦点之一。
四、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复兴,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陆九渊的理学思想提出了“心学”和“格物致知”的观点,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阶段。
朱熹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阐述,形成了“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体系。
他认为人的修养和道德取决于对天地万物的了解和认识,这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清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后期阶段,儒家思想继续发展,但也受到了佛教、道教和西方哲学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提出了“中国必须变法”和“救亡图存”的思想,对实现现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七、近现代中国哲学不仅受到传统哲学的影响,还汲取了西方哲学的思想,如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等。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思想家,如梁漱溟、陈寅恪、胡适等,他们通过对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观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概念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是克己,也即克制约束自己;复礼的意思是回到理的规范上来,既是使言行合于理。
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礼,是以仁及道德为基础。
通过理来实践自身的道德。
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从社会政治的发展来看,孔子以克己复礼来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避免社会变革,表现出他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一个人,遇事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非道德的选择,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的结果,而不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复礼、合于礼,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尽责。
反者道之动:语出老子第四十章.指的是“道”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运动特征。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道”生养万物,但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老子更重视“反复"之义“道”生养万物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指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倡导人生应当收敛、柔弱、谦退、“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中国哲学史重要思想总结

中国哲学史重要思想总结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国哲学家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人生、世界、道德、政治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和智慧结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你总结中国哲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思想。
首先,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改善自身,并通过仁爱之道来建立和谐社会。
他提出了“仁爱”、“君子”、“礼”等重要概念,并注重家庭、教育、礼仪等方面的培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思想。
其次,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和原则,是人生的指引。
道家注重修养自身、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重要概念。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与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流派。
再次,墨家思想也是中国哲学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墨家强调礼义,主张兼爱和平等,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子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充当人民利益的代表,实现和平、公正和共荣。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在一段时间内与儒家思想竞争。
最后,中国哲学史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思想家。
例如,法家思想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以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兵家思想关注战争和军事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战争的理论和策略。
此外,道教、纵横家、名家等也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史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着众多思想家们的智慧和对人生世界的独特理解。
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和各种重要的思想家,对中国的政治、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世界哲学和人类思维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人类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张载的气学
二十、王夫之的气学
近代哲学 二十一、近代哲学的转向 二十二、严复 1、天演论 2、经验论
二十三、孙中山 1、“突驾”进化论 2、知难行易说 3、国民说
中国哲学史
重点总结
红字为复习重点 先秦百家哲学
一、老子 1、道之为物 2、道法自然 3、辩证法
二、庄子 1、自然之性 2、死生为昼夜 3、齐物论
三、孔子 1、仁学思想 2、天命论 3、中庸思想
四、孟子 1、孟子辨“生之谓性”与性本善 2、孟子性善说的思维秘密 3、性与命
五、荀子 1、天道观 2、人性论
六、儒墨对待与分歧
七、墨子:三表法
八、法家(韩非子)的政治哲学
汉唐三教哲学
九、王弼 1、名教本于自然 2、贵无
十、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十一、郭象 1、名教与自然相名 2、独化
十二、裴頠:崇有
十三、葛洪:成仙体系
十四、陶弘景
十五、韩愈:道统说
宋明理学
十六、程颐程颢 1、天理论 2、心性论 3、工夫论
十七、朱熹 1、理气论 2、心性论 3、工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