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导言部分: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要确立“中国哲学”在哲学、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解决“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哲学”。

“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等,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①如此看来,在自先秦到近代的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所闪烁的的确是哲学的光芒无疑。

“哲学”应当作为全世界人的“哲学”,作为一门追寻“大问题”、“反思构成思想”的学问在各个民族中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

在古希腊哲学中表现为“探究万物最高的基本原理”;在印度哲学中则更多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在中国哲学中则体现为对“天道”的追求。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无论是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或是中国哲学都只是“哲学”这个大的概念框架之中的相互具有独立性的概念框架体系。

如此,在这里我们也就承认了“中国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而不仅仅是思想如此简单。

二、中西哲学差异浅析自柏拉图以来,在西方哲学中,一元外在的超越、纯粹精神、不变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宇宙是不能够自我生成的。

反之,中国哲学家们却几乎一致认为宇宙是能够自我生成、变化的,即中国哲学家们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

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

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变动不居、永恒运动。

中国哲学家们对宇宙创化留衍的信念,实际上时对人的创造能力的确证。

①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与神学合流,神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而人则是神的奴隶,在中国哲学中则是倡导以人为本,即使是神也得为人服务,否则,变不使其成为神。

“西方哲学通过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理念、实体、本体、自由、不灭的灵魂等,因此知识论发达,格外看重作为对象的外在世界与主体认识能力的研究,形式概念的分析,客观的知识系统与理论的建构。

中国哲人重视的则是对存在的体验,是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着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实践功夫的达成。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导言部分: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要确立“中国哲学”在哲学、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解决“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哲学”。

“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等,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①如此看来,在自先秦到近代的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所闪烁的的确是哲学的光芒无疑。

“哲学”应当作为全世界人的“哲学”,作为一门追寻“大问题”、“反思构成思想”的学问在各个民族中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

在古希腊哲学中表现为“探究万物最高的基本原理”;在印度哲学中则更多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在中国哲学中则体现为对“天道”的追求。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无论是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或是中国哲学都只是“哲学”这个大的概念框架之中的相互具有独立性的概念框架体系。

如此,在这里我们也就承认了“中国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而不仅仅是思想如此简单。

二、中西哲学差异浅析自柏拉图以来,在西方哲学中,一元外在的超越、纯粹精神、不变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宇宙是不能够自我生成的。

反之,中国哲学家们却几乎一致认为宇宙是能够自我生成、变化的,即中国哲学家们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

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

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变动不居、永恒运动。

中国哲学家们对宇宙创化留衍的信念,实际上时对人的创造能力的确证。

②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与神学合流,神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而人则是神的奴隶,在中国哲学中则是倡导以人为本,即使是神也得为人服务,否则,变不使其成为神。

“西方哲学通过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理念、实体、本体、自由、不灭的灵魂等,因此知识论发达,格外看重作为对象的外在世界与主体认识能力的研究,形式概念的分析,客观的知识系统与理论的建构。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圣才出品】

第2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其书《老子》成书于春秋晚期、战国前期。

一、以“道”为终极本源的宇宙论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他的整个思想系统均围绕着“道”而展开。

1.“道”作为概念的变迁(1)“道”的含义“道”的本义是指道路,后来被引申为规律或规范。

与天相应的称为“天道”,与人相关的称为“人道”。

(2)天道观的变革过程①受原始宗教的影响,“天道”含有占星术的成分,它影响甚至决定人世的吉凶祸福。

②随着人智的开启,天人交感说受到批评和怀疑,日月星辰的运行变成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天道”基本丧失了神秘的色彩,成为自然规律或价值信念的代名词。

(3)老子在天道观的变革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老子首次把“道”抽离出来,作为一个哲学形上学范畴予以系统化的论证。

他所建立的以“道”为最高本源的宇宙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宇宙论。

2.以“道”为本源的宇宙论(1)道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天地万物均为“道”所生。

②“道”无形无象,不为任何事物所生,也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直接把握,“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③“道”有自己的实存性,即“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确信道真实存在着。

(2)“道”生万物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是由有名的天地所化生,天地又是由“道”所化生。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是由“道”一层层地从无形质到有形质的落实、下贯而成的。

③“道”创生万物的历程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其间既无意志,亦无目的,一切自然而然。

(3)老子宇宙论的评价老子为了凸显“道”的本始性,把“道”设置于混沌未分的气之前。

“道”不仅为有形、有质之前的一种存在状态,还是一种有气之前的存在状态,因此,老子的宇宙论并没有彻底摆脱神秘主义的影迹。

二、“反者道之动”与经验世界的辩证展示老子认为“道”不仅是创生万物的本源,而且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

1.“反者道之动”揭示的生化规则(1)“道”运动的特征: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看来,从“道”到万物的生化就意味着“道”的运动。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是由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聚集而来。

由浩然之气体现的理想高尚人格主要靠内心的培养,但同时也不排除外界的磨练。

五.孟子以仁心行仁政的治国理想1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由民惟邦本发展到民贵君轻这一思想传统,实质上仍表现着氏族贵族政权构架的基本特色,在这种权力架构下,君与臣、民的关系,还保持着一种互相依存的亲和性。

2.“得民得心”的王道学说民心的向背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获取民心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民众的需要出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把天意和民意看作是同一的,甚至把一个国家政权的正当性诉诸民意民心。

3.“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义与利涉及到一个国家管理者的价值观问题。

孟子一方面强调统治者要先义后利,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则须先利后义。

孟子把精神价值置于人生追求的首位,成为此后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信念。

4.“劳心劳力”的分工主张一方面指劳动分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劳动成果交换的必要性。

功能的区分中还隐含着教养的区分。

由此孟子过分强调了精神追求的意义而鄙视平民的地位及其实利追求的社会历史价值。

5.孟子对现实政治的批判精神批判锋芒首先指向当时的暴政和暴君。

同时又指向各诸侯争霸而发动的战争。

还指向一批失去道德操守、专为暴君发动战争出谋划策的士人。

试题:名词解释1.四德:P2022.仁内义外3.万物皆备与我:P44《孟子.尽心上》4.先知先觉:P2725.《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

(西汉宣帝在位时,戴德、戴圣各自辑录有一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也简称《礼记》。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6.绝地天通:描述上古时所出现的一种神权垄断现象,通过这种宗教,结束了人人都有权和神相通的局面,原始宗教中民主平等意识逐步消亡,与此同时,形成王权。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导言部分: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要确立“中国哲学”在哲学、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解决“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哲学”。

“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等,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此看来,在自先秦到近代的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所闪烁的的确是哲学的光芒无疑。

“哲学”应当作为全世界人的“哲学”,作为一门追寻“大问题”、“反思构成思想”的学问在各个民族中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

在古希腊哲学中表现为“探究万物最高的基本原理”;在印度哲学中则更多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在中国哲学中则体现为对“天道”的追求。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无论是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或是中国哲学都只是“哲学”这个大的概念框架之中的相互具有独立性的概念框架体系。

如此,在这里我们也就承认了“中国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而不仅仅是思想如此简单。

二、中西哲学差异浅析自柏拉图以来,在西方哲学中,一元外在的超越、纯粹精神、不变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宇宙是不能够自我生成的。

反之,中国哲学家们却几乎一致认为宇宙是能够自我生成、变化的,即中国哲学家们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

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

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变动不居、永恒运动。

中国哲学家们对宇宙创化留衍的信念,实际上时对人的创造能力的确证。

②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与神学合流,神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而人则是神的奴隶,在中国哲学中则是倡导以人为本,即使是神也得为人服务,否则,变不使其成为神。

“西方哲学通过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理念、实体、本体、自由、不灭的灵魂等,因此知识论发达,格外看重作为对象的外在世界与主体认识能力的研究,形式概念的分析,客观的知识系统与理论的建构。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王充的自然哲学)【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王充的自然哲学)【圣才出品】

第3章王充的自然哲学一、“元气自然”的宇宙演化学说1.王充(1)简介王充(公元27~100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出身于“细族孤门”,年轻时到京师洛阳上大学,师事扶风班彪,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著有《论衡》《政务》《讥俗》《养性》等书,除《论衡》一书外,余均不存。

(2)思想王充发展了传统的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神学进行了全面批判。

他的宇宙观以黄老道家的自然主义为出发点。

不同的是,黄老道家的“自然”主要指主体顺适外界的一种行为意识与价值观念,王充的“自然”,则拓展为对客观世界的自然本性的直接肯定。

2.“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观(1)对宇宙的认识①殷周时期流行“天生万物”的神学解释。

②春秋战国时期a.老子:“道”是宇宙万物统一的本源,阴阳二气“冲和”生成万物。

b.《管子》:“道”“气”同一,用以加强本源的“实在性”,混同了“是什么”和“为什么”。

③西汉时期a.《淮南鸿烈》:认为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生天地,未能跳出老子的窠臼。

b.董仲舒:天意主宰一切,元气、阴、阳、五行都存在于他的神学体系之中。

④东汉时期王充提出元气自然的宇宙生成论,继承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摒弃以往的先验立场而回到经验事实本身。

(2)元气观①主要观点a.元气是细微的物质元素,它是万物的统一本源,万物由它产生。

b.万物由于它们“禀性受气”的不同而形态各异。

c.“气”是自足自为和永恒的,它化生万物的过程,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②主要特点a.排斥神的创造和主宰作用。

b.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禀受天地之气而生。

c.宇宙世界具有自然本性。

3.“天道无为”“天意人心”的无神论(1)破除“天”的神秘性①王充称道:“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

此言妄也。

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

”他依据的是经验类比的方法,从地没有感觉器官来推天也没有感觉器官,又从天没有感觉器官来断定它没有观念欲望。

②王充的批判锋芒便亦及于“天地故生物”。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至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指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商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1)以氏族制为基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得以成就有教养的君子;国家只有按照周礼去做,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制度又从何谈起呢?由此,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把“德”与“治”相联系,阐发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征联系,构成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天:1、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物主宰着2、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原3、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命:一、天命:1、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命运2、自然的必要性3、先天自然的禀赋二、指凶吉祸福,寿夭贵贱等命运“命”、“天命”、不同于“时命”:“时命”是盲目的,“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性的;“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根源。

在孔子看来,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承认的,不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的,这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就是君子的态度,孔子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己的主张(“道”)与“命”的关系?1、命对确当的主张没有同情感、认同感。

显见,它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即“时命”,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命”2、然而,孔子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暂时的,偶然的。

他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

而且,暂时的、偶然的变化,刚好使人从中得到磨炼,因而,它还是成就人的,而非坑害人的。

3、“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也是“命”、“天命”。

一、“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从“爱人”角度看,孔子的“仁”有如下特征:其一是“仁”的情感性,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在孔子这被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其二是“仁”的普遍性,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的对象从近到远推升,仁获得普遍意义;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个人生存的意义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版)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绪论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

(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古人坚信,人类文明没有神创的影迹。

伏羲创八卦并非“听”,而是“观”。

表征了重理性与重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区别。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进入“五帝”时代,已有大规模的战争。

2、宣扬“禅让”制度。

3、天下为公-权利财产私有化程度还不突出。

夏朝自禹至桀17君14世,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

商从汤到纣,31帝17世,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氏族制的社会组织结构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的殷人,是以整个氏族的方式组成与面对被统治阶级的;另一方面,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人们,也以血缘亲族的方式生存着,被管制着。

与殷商有别的是,周朝在统治者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

包括:区分了嫡庶的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子弟到各地,推行封建制与世袭制;明确远近亲属以及上下等级的不同,创设礼仪规范。

2、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固然保存着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的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了。

“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

殷人是在打败敌国获得中土的最高权力之后,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3、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

“德”的发现,首先意味着周人正式地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统治权在道义上的正当性问题。

唯有“德”——承认他人、他族生存的权力与给予一定的位置——才能有人有土,即才能确保本族的统治权力而不失,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条重要古训。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

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4、《尚书》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六经”——尚书、周易、诗经、礼经、乐经、春秋。

诗经、乐经、礼记侧重于性情与品德;尚书、易经、春秋侧重于知识。

尚书是记述三代君王或先圣先哲言论与行事的典籍,最有价值的是“德”的观念的提出。

《洪范》:记住了周武王攻灭殷商之后,向其贤臣萁子讨教治理国家的方略。

五行出现。

《易经》:1、以繁杂的莁法取代只问一正一反的的龟卜,意味着对宇宙多样性的丰富感受。

2、以“易”为名,体现着古人对事物变化性的认识。

3、从数字到爻词体现了对经验事物矛盾运动的深刻了解,获得宇宙论的支撑。

后来的儒家借助体认宇宙生生不息的原则而成就人的“生生之德”,就使易经获得中国传统中又一重要的价值源头的意义。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向周平王东迁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所灭,历时420年。

春秋开始于前722年,止于前481年,战国开始于前476年。

周平王东迁意味着周王室的分裂与诸侯国的离心。

还有深层次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与可能。

殷商处在半渔耕半农耕的时代,殷末周初,转入以农耕为主,但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

由于生产力低下,耕作的方式是集体协作。

全国土地归王族所有,臣属以井田制方式划分土地。

先治“公田”,后治“私田”。

西周末年,春秋时期,铁器发明,牛耕使用,个体经营方式出现。

这种阶级变动所显示出来的重要特征,是贵族阶级的衰落和战国之际平民地位的上升。

(二)变法潮流1、废弃氏族制的管理方式,转向区域制,郡县制的设置与推行既体现了这种转向。

2、废弃世卿世袭制,选贤能担任官员,加速不同阶级的上下流动。

3、打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做法,制定公开而严明的各种法律,贫民由之获得与贵族平等的权利;4、推行耕战政策,(三)《诗经》的“忧患”意识与先秦思想史的理性走向宗教信仰——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周颂》表现了周人的基本的宗教信念。

“大雅”、“小雅”毕竟出现了一批具有浓厚“忧患”意识的作品。

天作为有灵性、有人格的神的意识进一步消退了,人们的思想进入了理性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还是持守着传统中的“德”,持守着对良好秩序(礼)和良好教养的一种理想。

这仍然是超越的,仍然具有宗教性。

《诗经》在这些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气质,正是贵族气质。

降及战国,各国内部的社会构成渐次由平民取代贵族,国与国的交往渐次功利化、权谋化,社会精神风貌由价值理性转向工具理性。

(四)“士”阶层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的格局在西周时期,“士”不构成为独立的阶层。

到春秋,“士”这一阶层终于成为有教养、有学识,又有才干的士人,而为社会看重。

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的士人都有志于构建自己的一套理论已立世,出现百家争鸣。

《庄子。

天下篇》把先秦思想区分为三个时期:1、沐浴在神明的临照时期:人们依一定的术数达到天意,生活在纯一与和谐中。

2、浸润在诗、书、礼、乐之教的时期:人们都显得十分有理性和教养。

3、逮变为百家之学时期:个人只把捉住事物的一个片面却自以为是,个人只顾及一己之私而自以为得。

人们开始自觉地思索宇宙的起源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生存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并借助这种思考构起种种理论形态。

人的理性得到张扬,心灵与思想的自由得到巨大发展。

儒、墨曾经在春秋末年、战国初年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显学,他们的基本倾向,是怀着崇高的价值理想,作入世拯救的工作的,他们的淑世精神赢得了后人的永远尊敬;道家、名家一度流播于战国中期,立场是批判性的、解构性的,借对社会与文化及其“进步”的深刻反省;法家、阴阳家则受宠于战国中后期,他们的努力是“重新建构”的,当阴阳(五行)家热衷于对宇宙发生发展的蓝图的玄想时,法家却依功利性的与工具的原则,为消解氏族贵族统治之后的、具平民化色彩的新的国家与社会运作体制提出了方案。

第一章孔子儒家哲学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已名存实亡,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在孔子看来,周礼是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典范。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范畴,并借助“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联系起来,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进而把德同治联系起来,阐发自己的治国理想。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殊连接,构成基本思路。

一.“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1.从天到命的变化到春秋时期,天的主宰地位遭到怀疑,其人格神色彩淡化,孔子虽也提到天,但有的时候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与变动情况,有时候指道德价值的终极来源于意义。

从一开始就使儒学奠基在人文理性的基础上。

(1)时命:人之外的主宰力量。

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

这种状况是偶然、暂时的,因而还是成就人的。

(2)天命:天道被赋予了道德、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

时命是盲目的天命是有目的、有指向的,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源头。

孔子没有明确的把时命转为天命,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的,然而承认时命并不意味只消极等待,放弃努力,而应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终极支配意义。

2.“仁”的凸显与“仁学”的关系(1)仁的情感性。

仁从孝悌出发,以孝悌为本,表明孔子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

爱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被赋予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

(2)仁的普遍性。

人都有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开。

(3)仁的族群本位性。

个人的本质是被放置在族群关系中予以定位的,因此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亦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4)仁的践行。

关注人的日常具体行事,比之于仁学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有更重要的意义。

二.“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明确的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

1.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1)道德义务意识。

爱人就是一道绝对命令,人人都应承担的道德义务。

(2)道德责任意识:仁的体现是忠恕。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全他人、宽容他人,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中,有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3)道德自律意识: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克制物欲,包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控制的标准是仁道。

为仁道而牺牲自己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2.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忠恕、恭(敬)、宽(厚)、信(诚)、敏(快捷)、惠(慈惠)。

刚、毅、木、讷、温、良、俭、让。

(3)最高的道德要求中庸即不偏不倚的日常行用之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待人处事及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

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

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从而使相关的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

3.“仁”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1)求之于己: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与主观努力。

(2)笃信好学:强调学习,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

孔子为仁的道德哲学最终目标是成圣。

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构成他最高的社会理想三.“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1.“道之以德”的治国方针“道之以德”是指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

”齐之以礼”之以礼仪规范为外在调节手段只有实行德治和礼治才能赢得民心。

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不仅出于维系公共秩序的要求,也出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需要。

一个有修养的人,他的理性精神即体现于一种有序生活中。

至于道之以政和齐之以刑,孔子虽然认为他们不能控制人心,但也没有完全否定他们的作用。

2.“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要求一是修己二是用人。

3.“修己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可分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步骤。

首先是指国君的自我管理,其次是对各级官吏的管理最后是对老百姓的管理。

庶——富——教,是孔子的安民三部曲即首先让老百姓繁衍生息,在富裕起来最后进行道德教化,让人民过上富足而我呢命的生活,这是孔子的社会理想。

四.孔子哲学的思想史价值仁学由内圣开出外王。

依照道德的应然性编制理想世界,并借此理想世界来观照、批判现实世界,力图把理想世界对象化为现实世界。

孔子的伟大之处,他不仅把外王——追求理想社会看成是崇高目标,而且同时把内圣——追求理想的人格作为崇高目标,由于理想社会取决于时命,因此成就理想人格甚至有更优先的意义。

一方面表现为具有崇高的道德操守,另一方面表现为有教养、有节制的孔颜乐处。

试题:名词解释1.绝四(四毋):P199语出《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即不要主观猜测,不要武断不留余地,不要拘泥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以自我为核心。

四毋说是孔子在求取真知时所必须杜绝的四种弊端,表现了孔子的中庸方法论中既要求不偏不倚,又在具体情况时表现得全面而灵活的特点。

2.忠恕:P4293.四科十哲: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的合称。

根据其学业特长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