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一章 中国哲学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

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

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

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宇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

这本书实际上是个识字课本,就是它,开头两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

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

“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

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

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

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

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

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

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

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凡此种种“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

就连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识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

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都是在人生之中。

也无论我们是否思宇宙,是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札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札记

冯友兰先生无论是修养境界还是治学传道都令人钦佩。

他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写于《中国哲学史》之后,书中系统整理了历代各家学派的哲学要旨,先是讲了先秦诸子中的名、墨、道、法、阴阳家和儒家,之后是儒家不断发展的一条线,中间有道家的复兴,产生新道家,也有儒家的复兴,产生新儒家,以及佛家的发展。

同时也谈论到了西方哲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既提纲挈领又融会贯通,由于是英文原稿又联系东西哲学,适合中外读者。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书中段落都是字字珠玑,书中结尾那句话也特别好:适合大段摘录总结,反复卒读。

我所选为徐又光译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引冯先生自序言: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

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着,文笔精妙也。

著小史者,意在通俗……的确,冯先生这本书是一本小史,因而写作顺序是按时间来写的,意在导引,欲知其详,可读其作《中国哲学史》。

1中国哲学精神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哲学家必须对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

之所以称之为反思,因为它以人为对象。

无论是宇宙论、人生论还是知识论都是从这一个角度出发的。

每一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

事实上每一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从这一角度来看,儒家不是宗教,道家也不是,但是道教是,同时作为哲学的佛学和作为宗教的佛教之间也有区别。

中国人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

对超乎现实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不是这一条规律的例外。

中国人不关心宗教,但是关心哲学。

在哲学中他们就已经能够够满足他们对于超乎现实的追求。

同时,压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超道德价值,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会了超道德价值。

中国哲学的传统的功用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精神境界,已达到一种超乎现实的超道德价值。

哲学为人们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甚至比宗教纯粹的多,因为它避免了混杂着的想象和迷信。

中国哲学家认为一个人能够有的最高的成就就是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我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介绍我国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通过对其一二章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深切感受到我国哲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带您走进这两章的知识之海,一同探寻我国哲学的深远内涵。

第一章:我国哲学的起源1. 我国哲学的概念我国哲学的概念源远流长,它并非简单地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融合了宗教、伦理和政治观念。

我国哲学起源于古代我国先民的实践经验和世界观,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

这些流派在我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塑造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二章:儒家哲学的兴起1.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的伦理观念,主张克己复礼、敬天爱人。

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儒家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注重礼仪和仁爱,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说”。

通过对《我国哲学简史》的一二章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我国哲学的深远影响和博大精深。

我国哲学不仅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

我深信,通过深入学习我国哲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在当下世界中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

我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为您带来对我国哲学的深入理解,激发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欢迎和我一起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我国哲学作为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哲学体系。

在编写这一章节时,笔者对我国哲学的起源和儒家哲学的兴起作了深入的研究,现在我将继续阐述我国哲学的发展和现实意义。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如下: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1.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2.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3.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 (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4.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5.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

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6.“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7.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8.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 (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9.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10.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11.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其实大一暑假期间,已经看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去法院实习的缘故,迟迟没有做读书笔记,回过头来刚好这学期进行二刷,读书笔记也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就不打算按照目录的顺序进行阅读,而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分别阅读各家学说,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摘录笔记以中国哲学背景为开头,包括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开始对于各家的阅读摘录,以儒家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为节点,接着阅读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杨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这道家的三阶段,还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

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结束后,开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阴阳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学和第二十二章的禅宗。

最后,以当下为焦点,世界为范围,阅读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一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结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

那么,接下来总的读书心得也就按这个方式进行思考。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由于是大陆国家且土地大部分适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中国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

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事实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解法,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凡事应适度不应过极,也就是中庸。

所以可以说,“农”是中国哲学的开始和延续。

综合以“农”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法律法规和风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一样,中国哲学最终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结果,事实上都是一种平衡,一种中庸的体现,而也是中庸之道,让中国哲学互相交融、互相结合,不断地吸收消化,变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指出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总是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吸收”。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冯友兰先生的作品。

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给国外的大学生讲中国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的。

正因为是给国外的学生讲课而写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的专业难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畅。

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经常会有人问,中国古代有哲学吗?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哲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才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国历史并不哲学更无哲学家的说法。

另外一方面,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所以冯友兰在本书开篇就给哲学作了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从这个定义出发,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古代的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做出系统性的思考的结晶,虽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

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的特点,中国没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但中国却有和《圣经》一样被广泛阅读和传播的儒家经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熟读《四书五经》。

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职的哲学家,但人人都是在学习和实践哲学。

所以冯友兰指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精神成就在于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精神境界,圣人就是达到精神境界的人。

西方宗宗教只在于给人以超乎现世,而科学逐渐瓦解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的哲学解决是入世与出世如何统一的难题,因而中国哲学提供给人类发展一个未来的方向。

冯友兰指出,学习哲学不仅仅是知道他它,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它。

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成为某种人,而是为了人成为人。

但中国哲学有他固有的弱点,首先他的思想体系并不是非常的系统,思想大多杂落在浩瀚的古籍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 一种宗教。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 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 方人心目中的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 堂地域。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 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因为太关切哲学;宗教意识不浓,因为哲学意识太浓。 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 生活中,体验了那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老子》,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
老子哲学的全体。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 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 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把佛经译为汉文的最大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说过, “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 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当然就没有原来那种饭的香味和鲜味。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 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 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 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 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
出世哲学
• 我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 就是成圣,最高成就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儒家推行的是入世生活的智慧,这在论语里面已经详细的阐述。而道家的来自“隐者”,避世修行来成就自己。其实儒家 和道家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何谓知天命?难道不是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宇宙论 么?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自己的能力限线在哪里,更好的社会之中游刃有余,这体现到了孔子的出世思想。过来看 道家的老子,庄子,思想中无不渗透着入世思想。是站在更高更广阔的位置上来看入世,是为了更好的处理生活中的琐事。
《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 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 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 替《老子》原著。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 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 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人们会问:两者之中, 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THANK YOU
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这是合乎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 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分。
中国哲学问题和它的精神
中国的哲学史即入世又出世的,听上去有些矛盾,却是事实。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出世的。
入世哲学
• 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只谈道德价值,对 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不愿探讨。
语言的障碍
任何人如果不能用原文阅读某种哲学著作,要想完全理解著作,一般都不可能。这是 由于语言的障碍。中国哲学著作的提示性质,以及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互相翻译是, 不可避免地出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所以任何一本书,当他被翻译成外文 时,他的提示变成了一种明述,失去了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意犹未尽”的性 质,就失去了原著的味道。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一章 中国哲学精神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 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 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此书一 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 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 等译本出版。多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 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C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A
D 语言障被看成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的 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监狱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 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
中国哲学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